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乌头(附:雪上一枝蒿)

乌头(《神农本草经》)

 

为毛莫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或同属植物北乌头等的块根。前者称川乌头,主产于四川、陕西、云南、湖南等地后者称草乌头,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苏、安徽、辽宁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捣碎生用或经蒸煮法炮制后用。药材性状川乌气微味辛辣,麻舌。个川乌以身干、个大而匀、肥满、质坚实、无空心、无残根及须根者为佳,片川乌以厚薄均匀、内粉质洁白者为佳。草乌无臭,味辛辣,麻舌。以根肥壮、质坚实、断面白色、粉质多、残基及须根少者为佳。其炮制品名称有制川乌、制草乌。

【历史】乌头的命名原因,陶弘景谓其“春时茎初生有脑头,形如乌鸟之头,故谓之乌头”。又名奚毒、乌喙(《神农本草经》),鸡毒(《淮南子》),毒公、耿子、帝秋(《吴普本草》),竹节乌头、金鸦(《本草纲目》),川乌头、草乌头(侯宁极·《药谱》),川乌(《金匮要略》),草乌(《圣济总录》)等。川乌头与草乌头,在明代以前多统称为乌头。至《本草纲目》始明确区分,日:“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者是也。”此说与目前商品川乌头、草乌头的来源基本符合。但川乌头之栽培,始见于《图经本草》,故宋以前所称之川乌头似亦属野生之乌头。

乌头,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下品谓其“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初步确立其祛风除湿的主要效用。后世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突出强调其温经止痛作用补充温化痰湿、消肿溃坚、祛腐等作用。如《名医别录》:“乌头,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俛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药性论》谓其“气锋锐,通经络,利关节,寻蹊达径而直抵病所”。杨清叟则日:“凡风寒湿痹,骨内冷痛,及损伤人骨,年久发痛,或一切阴疽肿毒,并宜草乌头、南星等分,少加肉桂为末姜汁热酒调涂,未破者能内消,久溃者能去黑烂”。《药类法象》谓其“治风痹血痹,半身不遂,行经药也”。《本草纲目》亦谓其“开顽痰、治顽疮”,“治头风喉痹,痈肿疔毒”。《贵州民间方药集》谓其t治麻痹证。又为伤科要药”。逐渐完善其功用。现代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较为深入,临床应用亦有所发展。

【性能】辛、苦,热有大毒。主归心、肝、肾、脾经。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止痛,消肿溃痈。

【应用】

一、风寒湿痹证

本品味辛苦而性热,辛散苦燥温通,“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长沙药解》),对风、寒、湿三气均有较强的祛散作用,其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之功,为治风寒湿痹证之佳品。因其性热,故对寒邪偏胜之痛痹证更为适宜。可内服,亦可局部外用,单用即能奏效,如《普济本事方》川乌粥法,即单用生川乌为末,用香熟白米粥半碗,药末四钱同用慢火熬熟,稀薄不要稠下姜汁一茶脚许,蜜三大匙,搅匀。空心啜之温为佳,以治风寒湿痹,麻木不仁。亦常配其他祛风湿药或活血通络之品同用,以增强疗效。如《太平圣惠方》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即以川乌头二两为主,辅以善通络止痛的全蝎半两,水糊为丸,温酒送服。又如《普济方》乌术丸即以制川乌与五灵脂、苍术、自然铜配用,水糊为丸,温酒送服,治风寒湿痹,挛痛不能步握。《金匮要略》乌头汤,治寒湿偏胜历节疼痛及脚气疼痛,不可屈伸,乃川乌与麻黄、芍药、黄芪同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活络丹,治风寒湿邪或痰湿瘀血留滞经络,肢体经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则以川乌、草乌配地龙、乳香、没药等。再如《普济方》黑神丸,治风湿瘫痪,以草乌与五灵脂为丸服。本品治痹痛,不仅内服,亦可外敷。如《太平圣惠方》治腰脚冷痹疼痛,以一味川乌为末,用醋调敷贴。现代广泛用于外治风湿、扭伤等关节肌肉疼痛之伤湿止痛膏、狗皮膏、关节镇痛膏、镇江膏药、活血镇痛膏、活血风寒膏、武强追风膏(《中国药物大全·中药卷》)等,多以生川乌、生草乌为主药配制而成。尚可制成酒剂内服,如《中国药物大全》(中药卷)追风药酒、风湿药酒等。

据临床报道如应用仲景乌头汤加减治疗多种搏证120例,组成生麻黄7g,白芍15g赤芍15g,生黄芪20g甘草8g,制川乌、草乌各8g。背痛加羌活12g、金毛狗脊12g肩痛加姜黄15g,上肢痛加秦艽15g、桂枝10g,下肢痛加木瓜15g、独活12g腰痛加杜仲20g、续断20g气虚加党参15g血虚加当归12g、鸡血藤20g病程日久加蜈蚣2g、全蝎3g。每天1剂水煎服,连服20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率66.7%显效率16.7%总有效率为95.8%[时珍国医国药,200516(9)896]。治疗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用制川乌、制草乌各100g,制乳香、制没药各150g,制马钱子50g,怀生地200g薏苡仁100g,制成片剂口服,共计345例(寒型),总有效率为94.9%。亦有以制川乌、制草乌为主组方治疗上述病证32例,总有效率达96.8%。对病久关节肿胀者,还可用川乌头12g草乌头60g,煎汤热敷、外洗[湖南中医杂志,19906(6)48]。采用自拟乌头活血酒(川乌、草乌、当归、川芎、白芍、红花、白酒、白糖)治疗关节炎18例,总有效率88.88%。说明本方有明显的抗风湿、消炎止痛、调节免疫机制、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四川中医200523(5)68]。用生川乌、生草乌各30g桂枝15g研为细末,用布包熨压痛点,治疗坐骨神经痛效果满意。类风湿灵由桂枝、附子等中药组成,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效果明显[四川中医,199311(10)25]。用自拟三乌胶(草乌、川乌、何首乌等),重者早晚各1次,轻者每日1次,每次5g温开水或温酒送服。治疗中风后遗症、痹证及腰痛138例,结果显效77例,有效42例,无效19例,且认为病程愈短,疗效愈佳[云南中医,1986(2)33]。亦有配制成酒剂治疗颈椎病、大骨节病。治疗颈椎病,取生川乌、生草乌各10g牛膝15g金银花20g,生甘草12g60度白酒500ml,浸泡1周后,分成30份,每晚饮1份30天为1疗程,服1~3疗程,病证全部消失,随访5例1年无复发[山东医药,1984,(1)35]。治疗大骨节病,用双乌木瓜酒(制川乌、制草乌、当归、金银花、乌梅、川牛膝各15g,木瓜25g加水500ml文火煎15~20分钟,候凉再加60度白酒500ml,浸泡7天即成),每次服5~10ml,每日2次,共治54例,总有效率为87%[吉林中医药1986(3)13]。

尚有配制成膏剂、糊剂外敷以治肩关节周围炎、骨质增生、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的报道。如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冻结肩),取川乌、草乌、樟脑各90g研末,装瓶备用,用时以老陈醋调成糊状,匀敷压痛点,厚约0.5cm外敷纱布,然后用热水袋热敷30分钟,每日1次,一般3次即可显效,治疗35例,治愈22例,显效好转12例,1例无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29]。治疗骨质增生,以二乌膏(制川乌、制草乌等份为末,蜂蜜调)外敷患处,配合内服中药,治疗膝关节增生134例,跟骨增生14例,有效率达97%以上[青海医药杂志,19886)17]。亦有以川乌、草乌、独活、威灵仙、花椒等制成骨刺膏,治疗骨质增生症66例,总有效率为86.4%,以膝关节病疗效最为显著,有效率为95.6%[中药通报,1987,12(11)50]。或单用生川乌末30g用白酒调敷以治跟骨骨刺疼痛[山东中医杂志,1987(6)42]。亦有用制草乌、生芥子、制马钱子、细辛等制成面瘫膏,穴位敷贴以治面神经麻痹者[四川中医,1984(5)42]。治三叉神经痛,用生川乌、生草乌、白芷等制成白乌膏外敷患处,一般1~2天疼痛可减轻[新中医,1982,(11)20]。尚有用10%乌头液直流电离子导(阳极),每日1次,10~15次为1疗程,治疗腰肢痛225例(包括关节痛、纤维组织炎、腰肌劳损等),总有效率为87.4%[新医药学杂志1975(4)45]。现代广泛用于外治风湿、扭伤等肌肉关节疼痛的伤湿止痛膏,亦采用川、草乌及马钱子等为主药,配制而成。有人认为临床治疗骨质增生症原发性高血压3期雷诺病,慢性肾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肠炎,艾迪生综合征等时凡经辨证认为具有阳虚体征者,均不同程度地使用乌头、附子,效果满意[甘肃中医,19925(3)42]。

二、疼痛证

本品辛散温通,散寒止痛功效显著。除主治风湿痹痛外亦可用治头痛、心腹冷痛、寒疝腹痛、胸痹心痛及外伤瘀痛等疼痛证,属寒邪凝滞、经脉不通者尤为适宜。如治头风头痛,可用川乌头、天南星等份,共为末,每服半钱,水一大盏,白梅一个,生姜五片,煎至五分服《百一选方》川乌南星散或以川乌头、天南星等份为末,葱汁调涂太阳穴,以治年久头痛(《经验方》);或用草乌头尖(生用)0.3g赤小豆35粒,麝香一字,为末。每服1.5g,薄荷汤冷服,更随左右嗅鼻,以治久患头风,即《指南方》草乌小豆散。若治偏正头痛又可以草乌头,配川芎、苍术、生姜等为丸服用(《戴古渝经验方》)。如治阳虚上攻、头项俱痛,不可忍者,又以草乌头,配细辛、新茶芽、麝香等同用,如《普济本事方》乌香散。亦常用治阴寒内盛之心腹冷痛,如《金匮要略》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附子同用,并配赤石脂、干姜、蜀椒等为丸服的乌头赤石脂丸治寒疝绕脐痛苦,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之大乌头煎则乌头与蜂蜜同用;若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又乌头、蜂蜜合桂枝汤用,名乌头桂枝汤。治牙痛,如《太平圣惠方》乌头丸,即以生川乌、生附子同用,为丸,于痛处咬之或以草乌头与胆矾、细辛为散,揩擦痛处,即《圣济总录》草乌头散或用生草乌10g,雪上一枝蒿、冰片各6g,关木通30g,共研粗粉,置500ml白酒中浸7天,亦可单用生草乌50g,切碎,用90%乙醇200ml浸泡5天,制成牙痛水,用时以药棉蘸涂局部[浙江中医,19863)132]。治跌打损伤、瘀血作痛、骨折疼痛等,常与马钱子、乳香、没药、三七等同用,煎汤或泡酒服,或制膏剂外敷均可,如《中国药物大全》(中药卷)之肿痛宁、舒筋药水等。

据临床报道乌头类中药具有显著镇痛作用,临床常用于各种痛证如头痛、心痛、脘腹胁痛、痹痛、癌痛,临床均有报道[济南医药,19837(4)67]。如用生三散(生草乌、生南星、生附子等)治偏头痛43例,24小时内止痛40例,2~3天痛止者3例,随访2年内无复发者31例,占72.19%[四川中医,19886(8)32]。用乌头赤石脂汤(乌头3g先煎,制附子10g先煎,蜀椒3g,干姜6g赤石脂15g,每天1服)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ility angina-pectorisUA)44例,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乌头赤石脂汤,对照组则加服中药安慰剂,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有优势,两组在住院观察期间均无出现心绞痛加重的患者。结论乌头赤石脂汤治疗UA安全,中医证候改善明显,值得进一步探讨[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5)1032]。用复方草乌粉(生草乌、土鳖虫、延胡索、麝香等)治疗腰部闪挫疼痛有效[浙江中医1986,3)132]。临床观察中药辅助吗啡治疗晚期癌痛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A10例,按患者需要肌注吗啡,每次10mgB10例,东莨菪碱2.4mg+乌头注射液8ml+氟哌利多10mg混合稀释成100ml,用美国产雅培止痛泵持续静脉泵注(2~8ml/h),并按患者需要给予吗啡治疗。结果东莨菪碱、乌头注射液辅助吗啡治疗顽固性晚期癌痛疗效肯定吗啡用量减少[医学文选,200524(4)509]。

古方外伤科麻药多以生草乌、生川乌并用,与羊踯躅、姜黄等配伍内服,方如《医宗金鉴》整骨麻药方配伍生南星、蟾酥等为细末外敷,作局部麻药用,可作外科局部手术,方如《医宗金鉴》外敷麻药方,均有良好的麻醉止痛作用。据临床报道10%生川乌乙醇浸出液、1.25%生川乌乙醇稀释液(即前者加入蒸馏水或生理盐水配制而成的稀释液)、生川乌葡萄糖粉(以极细的乌头粉1份与葡萄糖粉9份混合即得)3种剂型进行黏膜表面麻醉138例,麻醉有效率达97.1%,其中85.5%手术中完全无痛,10.1%手术中有轻度疼痛而能顺利进行手术1.4%在手术中较疼痛但仍能坚持完成手术[中级医刊,1960(3)47]。亦有用生川乌、辽细辛、洋金花、薄荷水(油)制成表面麻醉剂,用于耳鼻咽喉科各种常见病的手术142例,效果满意率达43%~100%[新医药学杂志1977,(1)30]。尚有用草乌与洋金花、当归、川芎等配伍,制成汤剂、颗粒剂和注射剂,用于全身麻醉1000余例,取得较好效果对其中973例进行系统的效果分析,总有效率为92.9%[全国中药麻醉剂经验交流学习班资料汇编.1971215]

三、痈疽肿毒

本品大热,辛散温通,善解阴疽冷毒,外用能温经活血、助阳退阴而消肿溃坚、祛腐敛疮,用治寒湿阴疸,以坚肿不溃或溃后顽腐不化者为宜。正如清代张寿颐所云:“治阴疽久不溃者,及溃久疮寒,恶肉不敛者,并宜少加以通血脉。按疡患固间有寒湿交凝,顽肿不退,亦不成溃及溃久气血虚寒,悠久不敛之症,温经活血,助其阳和,则肿久溃久之症,方能相应,用乌头者,取其发泄之余气,善人经络,力能疏通痼阴瘡寒,确是妙药,但非真是寒湿者,不可妄用耳。”治痈疽肿毒,可单用草乌头为末,水调鸡羽扫肿上,能未溃令内消,已溃令速愈(《圣济总录》草乌头散)。或以之与天南星、半夏、狼毒为末,猪脑捣敷,治阴疽肿硬,方如《外科正宗》四虎散。若配清热解毒之品可用治一切痈疽肿毒。如《景岳全书》草乌揭毒散,即以草乌、天南星与清热解毒之贝母、天花粉、芙蓉叶等份为末,用醋调搽四周。或以川乌头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黄柏共研末,唾调涂之,留头,干则米泔水润之(《僧深集方》)。又如《瑞竹堂经验方》二乌散,治发背、蜂窝、疔疮、便毒,将川乌、草乌水润透后,在瓦上共磨成膏,敷贴于疮口四周。用于祛腐,如《古今录验》治痈疽肉突,以乌头五枚、苦酒三升渍三日,洗之,日夜三四度。近人有用自拟四虎散(川乌、草乌、狼毒、甘草)蜜调外敷,治搭背脑疽发背。

此外,有用本品治瘰疬、喉痹、口疮等证。如《医林正宗》治瘰疬初作未破、作寒热,以草乌头、木鳖子加米醋磨细,捣葱、蚯蚓粪少许,调匀外敷。《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治淋巴结炎、淋巴结核,则单用草乌头以酒磨汁,外搽局部。如《本草纲目》治喉痹、口噤不开,用草乌头、皂荚等份为末,入麝香少许,擦牙,并嗅鼻内。《普济本事方》治虚壅口疮、满口连舌者,则以草乌、南星、生姜为末,睡时以醋调涂手足心或以草乌、吴茱萸等份为末蜜调涂足心。

【用法用量】1.5~3g。草乌头毒性强于川乌头,其用量应略小于川乌头。内服一般炮制后用。入汤剂宜先煎、久煎;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生品研末外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生川乌、生草乌为国家规定的毒性中药管理品种使用时需凭医生签名的正式处方。

阴虚阳盛、热证疼痛及孕妇忌服。心血管疾患及肝功能障碍者慎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忌用。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川乌、草乌畏犀角。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应慎服。

乌头毒性很强,临床多因用量过大,炮制不当或用生品,煎煮时间过短,或服生品药酒,配伍不当等而致中毒。中毒剂量:川乌头3~9g草乌头3~4.5g乌头碱口服0.2mg。致死量乌头碱2~4mg。服药后出现中毒症状的时间,快慢不等。最快的仅10余秒钟或1~2分钟,多数在药后10分钟至2小时出现中毒反应,个别病例亦有迟至6小时发生者乌头的毒素主要为乌头碱及同类生物碱。中毒症状以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轻者服药后15~30分钟见口舌及全身发麻,恶心,呕吐,呼吸紧迫胸部重压感;中度者见烦躁汗出,四肢痉挛,言语障碍,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体温不升,面色苍白,皮肤发冷,脉象迟弱,心律紊乱。心电图见多源性和频发性不规则期前收缩重度者见神志不清或昏迷,口唇指端发绀,脉微欲绝,二便失禁。心电图可见心室纤颤及室性停搏,最后可因心脏或呼吸衰竭而死亡。中药救治:轻度中毒者,用绿豆60g,黄连6g,甘草15g生姜15g,红糖适量水煎后鼻饲或口服还可用蜂蜜50~120g,用凉开水冲服心律失常,可用苦参30g,煎水温服。严重中毒者,用大剂量阿托品解救若与金银花、甘草、绿豆、生姜、黑豆等同用,疗效更佳。

【按语】

一、关于草乌头的品种讨论

商品草乌头,主要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块根,还包括乌头野生种的块根。还有下列品种在部分地区作草乌使用展毛乌头、黄山乌头、毛叶乌头儿、多根乌头。

另商品川乌头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目前主产地之川乌与此相符,但有些地区与此相反。如陕西商品“川乌”则系每500g33个以上的子根加工品河北为100个头以上的子根加工品,母根则称为“草乌”。

二、关于乌头炮制的讨论

乌头虽然唐代侯宁极在其《药谱》中已将草乌头单独分出但川乌、草乌的炮制方法后世也分得不甚清楚,两者基本相同,有泡、水浸、姜汁浸、米泔水浸、童便浸醋煮、酒煮、黑豆煮、豆腐煮、姜汁煮蜜制、甘草制灰火炮炙、炒焦、炒黑存性等70余种炮制方法。现代乌头药材主要有水煮、蒸、干热和加辅料,如黑豆甘草煮、生姜豆腐煮等炮制方法,其中蒸法和干热法既能使剧毒的生物碱转化成毒性较低但生物活性仍较强的生物碱,又能避免传统炮制方法在炮制过程中有效成分的流失,与药典法比较,有较大的优越性[海峡药学200921(12)104]。

根据炮制研究表明炮制方法及炮制条件不同,其剧毒性成分双酯类生物碱的含量相差较大。如生川乌为0.7008%35天后为0.0301%浸泡35天后再用甘草、金银花煮至内无白心者为0.0269%另通过甘草、干姜、金银花、明矾、黑豆、豆腐等辅料对川乌头解毒实验结果表明,除甘草、干姜少数表现有减毒作用外,绝大多数试验样品测定其解毒效果皆不甚明显。亦有实验证明诃子制草乌、甘草制草乌、清水制草乌等7种方法均能降低草乌的毒性。其中高压蒸制的草乌,毒性生物碱含量最低。而且压力与温度越高,毒性生物碱含量越低,但总生物碱含量无显著变化[中成药研究,19882)20中药通报198813(11)19]。乌头中所含生物碱其中双酯型乌头碱毒性最强,苯甲酰单酯型乌头碱毒性较小,乌头原碱类毒性很弱或几乎无毒性酯碱型乌头碱毒性比双酯型乌头碱小但还有相当的毒性其中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是乌头的主要毒性成分。在炮制工艺中,加水、加热处理(包括干热法、湿热法)都能促进水解反应,从而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故采用蒸、煮法炮制乌头可降低毒性[海峡药学,2009,21(12)104]。故现今制川乌、制草乌,多采用水制法取净川乌(或净草乌),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时(或蒸6~8小时)至个大及实心者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或闷润后,切片,干燥。乌头炮制的程度传统经验要求达到“口尝无麻舌感或微有麻舌感”。由于每个人的味觉敏感程度不同,口尝方式和品尝量不同,因而有很大差异。使用传统经验方法应遵循如下原则①舌尝部位应在舌前1/3处。②取样100~150mg③在口中嚼半分钟。④口嚼当时不麻,2~5分钟后出现麻辣感舌麻时间一般维持20~30分钟才慢慢消失[中国医药导报20063(20)68]。

炮制的目的在于保证疗效,降低毒性。但研究发现,乌头药材毒性与总生物碱含量并无线性关系,即总生物碱含量高,并不代表毒性大。乌头药材毒性主要由酯型生物碱决定,特别是双酯型生物碱。且炮制方法及浸泡、蒸煮时间长短又直接影响其生物碱含量。因此,在炮制过程中,应根据原生药中乌头碱的含量来确定浸泡和蒸煮的时间,选择不同的炮制条件,使制乌头中含酯型生物碱(以乌头碱计)不超过0.04%(《中国药典》1995年版为不得高于0.15%),总生物碱含量不低于0.20%[中药通报,1984,9(3)21海峡药学200921(12)104]。

三、关于剂量与疗效、毒性反应关系的讨论

《中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制川乌、制草乌的用法用量为“1.5~3g宜先煎、久煎”。但临床亦有用大剂量而未见中毒反应却明显提髙疗效的报道如有人使用川乌30~60g)水煎服,治阴寒内盛的胃脘痛,寒邪偏盛的痹证(坐骨神经炎)320例。治疗中连续大剂量使用长达2个多月,短者5天,未发现1例中毒现象。并同常规剂量的川乌对照,证明大剂量应用川乌疗效明显髙于对照组[中成药研究,19866)20]。亦有人用大剂量草乌治疗癣证,体会到临床用量15~30g仅有2例发生中毒,其关键是掌握煎煮时间,煎煮3小时即可使毒性基本消失,而草乌有效成分未被破坏。临床多次以患者自身疗效作对比,首诊用小量10g疗效不佳,再诊将草乌用量加至30g50g,其疗效大增,说明用量多少与疗效成正比(在一定范围内)[山东中医杂志,1986,(3)436]。另有用生草乌治疗顽病痼疾每取效者,如自拟骨痹汤治疗各种骨痹及骨刺,生草乌、生川乌各用10g均先煎,效果显著。用二乌白附汤治疗寒湿顽痹、腰腿疼痛等证,用生草乌、生川乌、生白附各10g先煎,亦有显著疗效。并主张大剂量使用草乌,认为按教材用量作煎剂,量小效微,而以25~30g为最有效量,如患者耐受性强,可加黄酒一杯并服,其效尤佳。作粉剂服,危险性大,应严格控制剂量,成人控制剂量为0.5g每日2次,一般用开水送服,体质健壮者可用黄酒送服[浙江中医杂志,1986(3)132]。

乌头为大毒之品,草乌毒甚于川乌,炮制可减其毒为历代之共识。但因其品种、采集时间、炮制方法、煎煮时间等的不同,其毒性差别很大。此外,还受溶媒、存放时间和药材质量的影响。有报道,用川乌水煎液给小鼠大剂量灌胃,未见死亡,而改用粗粉的三氯甲烷提取液,取一半配成水溶液灌胃,其LDM2.5~3.0g/kg另一半用乙醇溶解并保存半年后,则无多大毒性。被虫蛀之生川乌,毒性有所降低[湖北中医杂志,1990(6)44]。另外,本品毒性与配伍亦有一定的关系,如乌头和姜半夏的单煎后混合剂和混合煎剂给小鼠灌胃,其病死率明显高于单味煎剂组,其毒力甚至超过两倍量的乌头煎剂[中药通报1984,(4)33]。另有研究观察十八反药物半夏反乌头应用时对小鼠的毒性作用。方法连续15天给予小鼠乌头半夏水煎剂,与末次给药后30分钟取血清,测定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尿素氮(BUn)、肌酐(0)、乳酸脱氢酶(LDH)等变化。结果单独用乌头组ALT、AST值升高(P<>单用半夏组ASTP<>2药合用组ALT、AST、LDH均升高(P<><>其余各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脏器系数检查结果表明单用乌头组肝脏系数增加P<>2药合用组肝、肾脏器系数均增加P<><>。结论十八反药物乌头与半夏合用时对小鼠毒性增强[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17]。而先贤张仲景使用乌头时,每配白蜜、甘草及生姜、大枣,以制其毒。现代研究证实,白蜜中所含某些氨基酸,能与毒性成分乌头碱结合成易溶于水的盐,既能提髙疗效,又能降低毒性。甘草、生姜、大枣可助白蜜增强解毒作用。总而言之,乌头为大毒之品,临床如使用不当,中毒反应旋踵即发若应用适宜,则有立竿见影之效,故有胆识之士,每持本品以启沉疴痼疾。但临证确定剂量时,必须慎重考虑上述影响药效与毒性的诸因素,避免盲目扩大剂量。由于乌头的剂量与疗效存在一定关系,若辨证确为乌头证,需使用较大剂量乌头时,最好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至自觉舌麻为止或适当配伍甘草、蜂蜜等能解其毒之品掌握好先煎煮2小时以上的煎煮方法或采用间断服药法,即每周一连5剂,停服2天,再服并采用饭后服,使药物缓慢吸收,以防毒性成分迅速吸收而中毒。同时做好解救的准备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增加剂量而提高疗效,又确保用药安全。

四、关于乌头反半夏、瓜萎、贝母、白蔹、白及的讨论

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是祖国医学药性理论中“十八反”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历代医药家所重视,并为多数医药家所恪守。但有的同实际应用有所出入,历代医家也有所论及,并应用于临床,不仅未见毒副反应的发生,而且取得较好疗效。究竟乌头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等是否相反?今仅就现代研究,分述如下。

1. 乌头配半夏   许多临床医家视此为配伍禁忌,然而成功运用这组相反药物者也不乏其人。如有学者对《中医方剂大辞典》所收全部方剂进行筛选,共收集十八反药物半夏与乌头同用者405首,成方时间涉及汉至清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治疗病症以二药本身适应范围的沉寒痼冷和痰饮壅盛证为主,也可用于与寒湿痰饮相关的多种病症,或经配伍他药而用于与二药功效大相径庭的疾病[北方药学,2011,8(7)39]。另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表的175篇临床应用十八反的资料中,以乌头配半夏的应用频率最高,主治痹证的文献案例最多(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1989332)。如临床报道:以制川乌配伍法半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属脾虚湿困夹寒型15例不仅取得较好疗效,且无一例出现胃肠反应,对血常规、血液尿素氮、肝功能均无不良影响[中药十八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119]。王氏对经方运用半夏配乌头(附子)进行探索与实践,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以赤丸随症加减,先汤剂后散剂,治疗数月,效果较好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30剂,以附子粳米汤加味,效果较好治疗支气管哮喘,以小青龙汤随症加附子治疗,先汤剂后散剂,病情控制亦较好[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9)284]。亦有人临床凡遇风痰、顽痰所致诸疾,常用制川草乌配生半夏以治之,从未见其有不良反应,并认为制川草乌与生半夏合用后,善治头面风痰阻络,凝顽急疾。尤其对风痰窜络所致之面瘫者,更为合拍[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0)37]。亦有实验研究表明制川乌与法半夏配伍,镇痛和镇吐作用不因配伍而降低[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8)47]。另有用川乌-法半夏混合粉剂连续灌服大鼠8周,结果各剂量组大鼠的外观体征、行为活动、体重、脏器系数、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病理检查未见与药物毒性相关的明显病变停药后也未见药物延迟性毒性反应[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0)42]。这似乎说明乌头与半夏合用,不属配伍禁忌。然而,有实验研究表明,制川乌与姜半夏配伍虽未见明显不利机体的影响,但如以麻醉、镇痛为目的,则只在机体近似阳盛、阳亢时有利,作用增强而机体阳衰、阳虚时,两药配伍,麻醉或镇痛作用反转,表现为疼痛过敏,不利于治疗。或者说,为了祛痛,体质虚弱者,制川乌与姜半夏似不宜配伍使用体质强壮者则可用。亦有实验研究表明,乌头配半夏,对虚寒的病理模型有助于提高机体对过热或过冷环境的耐受能力;对实热的病理模型,降低对不良环境的耐受能力。这一实验支持在特定的病理条件下(近似于阳明实热),川乌与半夏不宜合用[中药十八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113]。这又说明川乌与半夏能否合用,是有一定条件的。但有实验研究报道川乌与半夏合用可增加小鼠的病死率尸检可见肝、脾、肠充血,心脏呈收缩状态[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88(3)89]。通过生川乌-半夏(21、11及12)酒浸液给小鼠外用,研究表明生川乌-半夏11)配伍的镇痛作用最强,且二药11时有增强镇痛的作用,随着剂量比例的改变,镇痛作用有降低趋势而皮肤局部急性毒性方面生川乌-半夏11)毒性较小,且在此比例下,两药物似有相互抑制毒性作用,随着剂量比例的改变,毒性有升高趋势,特别是半夏超过乌头时(即生川乌-半夏12),毒性增加尤为明显[四川中医200927(4)54]。另有实验研究表明,在脾虚条件下,川乌与半夏配用,川乌的镇痛作用明显降低,且A/G值明显升高,肝、脾、肠病变较重[中药十八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107]。提示二药配用,仍应持慎重态度。总而言之乌头反半夏并非绝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合用的,但不是绝对安全的,若要合用当持慎重态度。

2. 乌头配瓜蒌   乌头与瓜蒌,两者药性不同,功效主治各异,为中医临床配伍禁忌或极少配用的药对之一。曾有报道二药合煎,经灌肠给予正常小鼠,其毒性反应、心电图变化、镇痛作用及对离体蛙心的抑制作用均重于单味用药[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4(4)40]。有报道,运用HPLC法定量分析生川乌单煎液及与全瓜蒌、瓜蒌皮、瓜蒌子共煎液(11)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并用电喷雾质谱半定量法分析生川乌与其配伍前后生物碱成分和含量的变化,结果配伍组与单煎液相比,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有所升高,尤以全瓜蒌、瓜蒌皮明显且电喷雾质谱半定量分析法与HPLC法的分析结果一致药液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随药液pH的升高而降低。另外,生川乌单煎及配伍药液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随煎煮时间延长而降低[化学学报,201068(9)889]。另一实验研究亦表明,在脾虚条件下二药合用,虽不全危及生命、引起死亡,但对部分功能或组织形态病变的恢复是不利的,故仍应慎重对待为是(中药十八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22)。

3. 乌头配贝母   实验研究表明,运用HPLC法定量分析生川乌单煎液及与川贝母、浙贝母共煎液(11)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结果配伍组与单煎液相比,生川乌与浙贝母共煎后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有所升高而与川贝母共煎后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明显降低[化学学报,201068(9)889]。应用薄层色谱法比较乌头、川贝母合煎(11)与分煎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川贝母单煎液中的明显斑点在合煎液中找不到相应斑点,合煎液中明显出现了单煎液中没有的斑点。二者合煎后薄层色谱出现了变化,提示合煎可能导致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陕西中医,201031(9)1228]。利用UPLC/Q-TOFMS对中药十八反药对——乌头贝母配伍的合煎液与合并液进行检测,经过MassLynx4.1分析其化学成分存在差异,发现合煎后次乌头碱水解受到部分抑制,而其他主要的双酯型二萜生物碱溶出较少且水解较彻底,乌头与川贝配伍合煎的毒性相对较小,因而可能通过合理炮制减毒后应用于临床治疗[化学学报,201169(16)1920]。另据报道,乌头与川贝母或浙贝母合用,虽未见显著毒副作用的增强,但对脾虚病模型小鼠的康复不利。川贝母可使川乌头的止痛作用降低,少数小鼠可致心律失常。浙贝母具有不利于川乌恢复肾上腺皮质功能的趋势,这一点在川乌-川贝合剂表现得更明显,说明乌头与川贝或浙贝配伍应慎重[中药十八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127]。

4. 乌头配白蔹   有实验研究表明,运用HPLC法定量分析生川乌单煎液及与白蔹共煎液(11)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结果显示与白蔹共煎变化微弱[化学学报201068(9)889]。二药合煎灌胃给予正常小鼠其毒性反应未见明显加重;白蔹能明显增强川乌的镇痛作用有拮抗川乌对离体蛙心的作用,心电图的变化重于单味用药[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4,2)37]。而在脾虚条件下$药合用,虽无明显的相反作用,但川乌的止痛作用明显降低部分指标的恢复呈现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在高血钙条件下,白蔹增强了乌头对传导系统或心肌的毒性。另乌头可显著减弱或消除白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能力,无论单味配伍还是在复方中都可见到这种影响。说明乌头配白蔹不是绝对禁忌,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不良反应(中药十八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141)。

5. 乌头配白及   有实验研究报道,运用HPLC法定量分析生川乌单煎液及与白及共煎液(11)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结果配伍组与单煎液相比,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明显升高[化学学报201068(9)889]。正常小鼠口服炙川乌与白及煎剂后,毒性反应及死亡数未见加重观察心、肝、肾组织切片,未见明显差异。但二药合剂可加重炙川乌所致的心肌缺血性改变[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3,(3)37]川乌有拮抗白及促进红细胞聚集作用[吉林药检1984(1)32]。而在“脾虚”条件下,川乌与白及配伍使用,虽未见明显的相反作用,但白及可使川乌的镇痛作用消除,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对二药配用应持慎重态度[中药十八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157]。

由于药物的品种、加工炮制、剂型、剂量、配伍比例、给药途径、实验动物的机能状态、指标的选择及其他一些实验条件的不同,都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同“反”与“不反”都是有条件的。上述所谓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者,往往是单一条件下的结果,可供参考,若要定论,尚需经多指标深入研究。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乌头类药材的共同化学成分有双酯型生物碱,如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胺醇类生物碱,如尼奥灵(新乌宁碱)、塔拉乌头胺二萜类生物碱,如北乌碱、去氧乌头碱。从毒性角度来看其主要毒性成分为双酯型生物碱,单酯型生物碱和氨基醇型生物碱。其中生川乌含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塔拉弟胺、川乌碱甲和川乌碱乙。川乌炮制后,生物碱含量明显降低乌头碱等双酯类水解生成毒性小的单酯类碱(苯甲酰乌头胺、苯甲酰中乌头胺及苯甲酰次乌头胺)。如再进一步水解,则变成毒性更小的胺醇类碱(乌头胺、中乌头胺及次乌头胺)。草乌块根含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异乌头碱及去氧乌头碱等。紫草乌头含紫草乌碱。

二、 药理作用

乌头有显著的抗炎、镇痛、镇静、局部麻醉、强心、降血压、扩张血管、抗肿瘤等作用。其有效成分主要为生物碱。乌头注射液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其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乌头碱的镇痛作用是中枢性的而且作用部位主要在脊髓以上神经结构,主要与脊髓以上神经结构中的α受体有密切关系。次乌头碱和乌头原碱对于因注射菌苗而引起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但对正常体温无影响。乌头煎剂或总碱能引起麻醉猫的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小剂量乌头碱使心跳减慢,大剂量则引起心律不齐,传导阻滞,甚至心室颤动。乌头类生物碱具有强心作用,对实验性缓慢型心律失常有改善作用。乌头碱能增强巨噬细胞递呈抗原能力,促进免疫应答反应。乌头注射液可提高肿瘤化疗患者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对实验动物肿瘤也有抑制作用。乌头碱注射液对间接刺激下的大鼠离体膈肌、猫在体胫前肌和在体颈上神经节均具有先兴奋后抑制的作用。生川乌对家兔离体子宫、阴道及子宫附属韧带均有兴奋作用。乌头碱有一过性降压及抗癫痫作用。

三、临床新用 

1. 治疗恶性肿瘤   乌头注射液对各级癌痛有缓解作用,而且对不同程度和性质的疼痛效果不同,慢性痛、轻度痛、胀痛、隐痛效果好,但尤其适用于治疗消化系统肿瘤[肿瘤防治杂志20018(3)295]若将乌头配合其他药物制成乌头镇痛膏治疗癌性疼痛,既能止痛,又减少了对消化道的刺激[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8)518]。用0.8mg/2ml的乌头碱注射液,每日12次肌内注射,30天为1疗程,休息15~30天后继续给药。治疗晚期胃癌不能手术者16例,总有效率为61.54%治疗胃癌姑息术后患者46例,有效率为80%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22例,有效率为54.54%有效病例表现疼痛缓解,食欲增加,存活期延长。临床观察认为四川产乌头制成的注射液疗效显著,它不仅能缓解胃癌、肝癌患者的消化道症状,而且还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无毒副作用不成瘾,优于化疗[济南医药1983(4)1]。肌内注射乌头注射液,能有效改善因肝硬化和肝癌引起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异常,并且肝癌实体肿瘤的抑制率为57.38%[黑龙江中医药2001(6)29]。另对贲门癌、胰腺癌亦有效[北京中医,1986(3):27]。

2. 治疗小儿风湿舞蹈病   制川乌、制草乌各5g,加水200ml先煎至沸,加入白蜜30g待再沸半小时,取汁后加黄芪、桂枝等,与水1000ml同煎,取其汁200ml再加水煎取汁100ml3次共取汁350~400ml2天频服。治疗小儿风湿舞蹈病属卫阳虚衰者13例,痊愈12例,显效1例[新中医,1984(6):30]。

3. 治疗偏头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以乌头汤加味(川乌片25g,麻黄15g,白芍15g炙黄芪30g细辛5g,川芎25g天麻10g全蝎6g)15剂,疼痛十去七八1日仅发作2~3次,再加减5剂,药后症状消失,改服天麻丸、川芎茶调丸月余。随访近两年,未见复发[中医杂志199435(2)119]。

4.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用复方三生针(生川乌、生附子、生南星),每次10ml50%葡萄糖40ml静脉注射。每日2次部分患者用本药加普鲁卡因穴位封闭,治疗本病18例,结果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2例。主要用于辨证属寒证、阳虚证之慢性支气管炎。阴虚发热者不宜用[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6(1)40]。

5. 治疗足跟骨刺疼痛   将生川乌30g(1个足跟用量)研成细末,用白酒或食醋适量调成糊状,于夜晚睡觉前先用温水洗净脚,再将药糊平摊于足跟疼痛处,外以塑料布覆盖,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一般连续用药2~3次疼痛即可消失。痛止即停止使用,以免久用引起局部起疱[中国临床医生,200028(12)45]。

6.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以乌头汤为基础方处方制川乌8g(先煎),黄芪30g,麻黄10g白芍30g甘草5g,辨证加减治疗水煎取1000ml5次温服,每日2次1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85例,有效34例,无效5例,有效率95.9%[亚太传统医药,2011,7(11)46]。

7. 治疗重症肌无力   用自制乌金穿片(生草乌20g,洋金花10g穿山龙170g,粉碎过筛,制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3~4片(应从小剂量开始)。治疗本病9例,其中眼肌型5例延髓型2例躯体型1例,混合型1例。证明有一定疗效及毒性[河南医药19833(6)354]。

8. 治疗脑震荡后综合征   自拟乌头通脉汤(川乌、当归、川芎、赤芍、牡丹皮、鸡血藤、桃仁),治疗脑震荡后综合征60例。每日1剂,以15天为1疗程,1疗程后统计结果。治愈34例,有效20例,无6例,总有效率为90%[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5)35]。

9. 治疗老人遗尿   用草乌头50g。将草乌头用童尿浸泡7日,取出去皮,然后用盐炒干,研成细末制成丸药,如黄豆一般大小每次用盐汤服10丸1天1次[中国民间小单方.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6]。

10. 治疗感冒发热   用草乌注射液肌内注射成人每次2ml每日1次。治疗感冒发热10例,除2例无效外,均于用药1~3次后收到退热效果[中草药通讯,1972(3)36]。

此外,临床报道有用乌头汤加熟附片、蜈蚣治疗寒湿所致阳痿,服13剂痊愈;以生川乌粉20g调醋外搽患处,并内服神应美真丹(羌活、白芍、天麻、菟丝子等)治斑秃5例,均获痊愈治耳聋,取川乌头1小块,削成枣核大在苦酒中腌渍1夜,然后塞耳孔内;用香草散(制香附30g制草乌15g)水煎服,治疗疟疾等。

雪上一枝蒿(《科学的民间药草》)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属短柄乌头的干燥块根。主产于云南、四川等地。夏末秋初采挖,晒干。经水泡或童尿制后,漂净,切片用。药材性状气微,味有麻舌感,有大毒。以质坚实、皮色黑褐、断面色白、粉性足、有黑圈、饱满光滑者为佳。

【历史】雪上一枝蒿为我国西南地区的民间药物,民间医生习用已久。又名雪山一枝蒿、一枝蒿、铁棒锤、铁牛七、磨三转、三转半、搜山虎、生根子。始载于《科学的民间药草》。《云南中草药选》谓其“消炎止痛,祛风除湿”,较准确地记载了其主要功用。近十几年就其药理及临床研究较多,对其性能功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临床应用更为广泛。

【性能】苦、辛,温;有大毒。主归心、肺、肝经。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应用】

一、疼痛证

本品辛散温通,性猛善走,作用峻烈,可通行周身,走而不守善能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止痛。具有类似乌头的止痛作用和毒性,而力量更强。故凡各种痛证如风湿痹痛、神经痛、牙痛、跌打伤痛、术后疼痛及晚期癌肿疼痛等,用之均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可单用研末,或泡酒外搽或制成注射剂肌内注射,均能奏效。如《云南中草药选》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牙痛,即取雪上一枝蒿0.075g(如米粒大)吞服或用本品15g,泡酒500ml10天后外搽患处(禁内服)。《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记载“麻醉镇痛,除湿消肿,治顽固性风湿关节剧痛,疗劳伤,跌扑损伤,肢体疼痛及无名肿毒”。《云南中药志》亦有“用于骨折肿痛,胃痛、痛经”的记载,并且指出用于麻醉止痛,可以雪上一枝蒿配草乌、生南星各适量共捣绒,用75%乙醇浸泡1小时后外擦患处,作局麻用。忌内服。

据临床报道用雪上一枝蒿注射液(每1ml含生药25mg)肌内注射,每日1~2ml—般给药710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良性关节疼痛、外伤性腰痛(无骨质损伤者)有显效[新中医,1977(4)40]。又有用雪上一枝蒿注射液局部或穴位注射12.5~25mg,最大量为50mg隔日1次,3次为1疗程,治疗腰腿痛如腰肌劳损、胛肌劳损、坐骨神经痛,有显著疗效,一般1~2个疗程即见效[西藏医药,1978(1)133]。自拟癌宁膏治疗癌症疼痛42例,组成:川芎50g,当归50g,赤芍50g,红花50g桃仁50g,乳香30g,没药50g,大黄50g,生川乌50g生草乌50g雪上一枝蒿50g,皂刺50g生南星50g,摊膏外用,贴患处。贴药时寻找患者疼痛最剧烈的部位贴敷,一般3天一换。结果19例获显效,15例良效,6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95.24%[中国民间疗法,20019(5)29]。采用自拟痹痛散(雪上一枝蒿15g川乌15g草乌15g乳香50g没药50g,马钱子25g,八角30g细辛15g,冰片15g)与温针结合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85例。方法:将以上药物研细末,加醋拌匀,用纱布外包,敷于患膝部,隔日换药1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43例,显效4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65%[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46]。尚有制成铁棒锤止痛膏外贴,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软组织扭挫伤、肩周炎、慢性腰肌劳损、外伤性关节炎等共680例,有效率为90%[中成药研究,1985,(7)27]。亦有用治髌骨骨折,在接骨整复手法后,用雪上一枝蒿粉5~10g,冬青叶粉10~20g,凡士林10g,白酒适量,加开水调成糊状,贴敷患部,用抱膝圈及木板绷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卧床1~3天,有显著疗效[云南中医杂志,19889(4)28]。《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载治疗牙痛,可取雪上一枝蒿如玉米粒大,捣烂用纱布包好,放入患牙处咬紧(切勿咽下);或用雪上一枝蒿6g,生草乌9g,冰片6g,小木通30g,共研细末,泡白酒500ml1周后,取棉球蘸药酒塞入患处或外搽红肿疼痛处,每日1次又治牙髓炎(无痛去髓),用雪上一枝蒿提取物1g,雪上一枝蒿粉0.5g,蟾酥细粉lg羊毛脂0.8g调成软膏状牙髓失活剂,在原有穿髓孔处封人米粒大药剂,1~2天后观察牙髓失活效果,行无痛去髓术,效果良好。又有用雪上一枝蒿注射液治疗创伤及术后疼痛者,全部在用药后15~20分钟显效,药效可持续12~36小时[中草药资料汇编,1970,(1)14]。

二、疮疡肿毒

本品有大毒,能以毒攻毒,活血止痛,用于疮疡肿毒,毒虫及毒蛇咬伤,可单用或泡酒外搽。如《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记载本品能“除湿消肿,治……无名肿毒”。《云南中草药选》谓本品能“消炎止痛”,可单用本品15g,泡酒500ml10天后外搽用治疮疡肿毒,毒虫及毒蛇咬伤、蜂叮等。

据临床报道:用0.3mg3-乙酰乌头碱,与2%苯甲醇或注射用水稀释成2ml后肌内注射,每日1~2次,治疗带状疱疹119例,用药30分钟出现镇痛作用[新药与临床,19865(1)33]。以雪上一枝蒿配伍附片、川乌、草乌、细辛、蜀椒、桂枝等煎液温水浸泡、熏蒸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可直接扩张血管,再结合内服温阳散寒剂,适用于寒湿阻滞或阴寒型,内外结合,确有疗效[河南中医,2001,21(2):18]。

此外本品单用或配伍研末,内服或外敷,可用于外伤出血,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如《云南中药志》治外伤出血,用雪上一枝蒿1.5g雪头开花(岩白菜)30g共研末外敷。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025~0.05g或浸酒。外用酒磨敷,或泡酒后外擦患处。

【使用注意】本品有剧毒,内服须经炮制并严格控制用量。不同品种的雪上一枝蒿毒性差别很大。因此使用时必须弄清药品的来源,以确定安全剂量。本品为国家规定的毒性中药管理品种,使用时需凭医生签名的正式处方。孕妇、小儿及心脏病、溃疡病患者忌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豆类、牛羊肉。

雪上一枝蒿属含乌头碱类中药其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毒性颇大,用量过大、生品内服或与酒同服、注射等均可致中毒。本品属急性中毒,0.5~3g即可中毒,中毒后发展快,病情凶险,一般可于服药后10~30分钟出现,注射时可即刻发生。中毒症状表现为多系统受累,其主要作用是对迷走神经有强烈兴奋作用,对其他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有先兴奋后麻痹的作用,并直接作用于心脏与兴奋迷走神经,严重者可发生心搏骤停及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神经系统方面为口舌发麻,肢端瘙痒、灼痛继而肢体或全身麻木,感觉(温、痛、触、压)消失,重者可见肢体僵硬、肌肉强直、牙关紧闭、语言不能、谵妄狂躁、呼吸抑制以至昏迷。消化系统方面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流涎、肠鸣亢进等。在循环系统方面可见心悸、胸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头晕甚至昏厥、昏迷等,心电图检查可见窦性心动过缓和(或)房室传导阻滞,房性期前收缩、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扭转型室速、室颤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呼吸中枢麻痹是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解救方法雪上一枝蒿中毒是一次性损伤,只要抢救治疗及时,处理恰当,可获痊愈。治疗时应掌握及时阻止毒物进一步吸收、促进毒物排泄及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吸氧、扩容、纠酸、血管活性药物、糖皮质激素、呼吸兴奋剂、脱水利尿剂、心肌营养药等综合治疗方法,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西南军医2006,8(5)68]。有用参脉注射液抢救雪上一枝蒿中毒10例的分析报道,认为参脉注射液大剂量使用可起益气固脱,回阳救逆,升高血压,营养心肌,生脉等作用,配合西药阿托品、呋塞米、尼可刹米、多巴胺、利多卡因等,疗效可靠,证实参脉注射液不失为中医急诊的一剂良药,高效、安全、毒副作用少[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4)313]。阿托品等莨菪类药物既是胆碱能神经阻滞剂又是循环中枢、呼吸中枢兴奋剂,根据临床观察,只要早期、足量使用阿托品等莨菪类药物,许多严重心律紊乱患者,大多均能得到纠正。并可使用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以对抗其对心脏的毒性。除以上两类药物外,大剂量维生素C能起到很好的协同作用[云南医药,19867(3)129]。民间用竹笋、竹根、竹子、芫荽、防风、茶叶、甘草等为解毒药,任选2~3种,各15g水煎服,有一定作用[云南中草药1971690]。

【按语】

一、关于雪上一枝蒿的品种讨论

雪上一枝蒿除毛茛科植物短柄乌头的块根入药外,尚有下列两个变种,在四川和云南亦同作雪上一枝嵩用:展毛短柄乌头、曲毛短柄乌头.

雪上一枝蒿为我国西南地区的民间药物,为乌头属多种植物的总称,除上述品种外,亦有下列植物的块根在不同地区有时作雪上一枝蒿入药,如宣威乌头、铁棒锤及伏毛铁棒锤等。

二、关于用法用量的讨论

雪上一枝蒿,目前文献所载的用法是研末或浸酒内服,每次内服量不超过0.02g—日量不超过0.04g极量为0.07g,但临床按上法服用而发生中毒者也常见。如1996年12月15日,四川省温江县发生一起饮用自制的雪上一枝蒿药酒中毒事件,共5人中毒,其中1人死亡。其中饮酒量最少者15ml最多者100ml。食后约半小时5人均出现中毒症状,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继而胸闷、气促、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烦躁,不发热,严重者血压下降,昏迷,休克。心电图检查室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中毒者均为男性,年龄22~73岁,其中年龄最小者,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其余4人经抢救脱离危险[现代预防医学,199724(4)469]。另有患者饮用雪上一枝蒿药酒20ml,半小时后出现口唇、四肢麻木,昏迷等抢救无效死亡[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4)212]。而有人根据先人的经验,变上述用法为煎煮汤服法,其量用至8g,却未见到中毒者,方法是雪上一枝蒿8g加水300ml蜂蜜60g,煮沸40分钟,再服用,毒性降低而不影响其效力[四川中医,19875(3)51]。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雪上一枝蒿主要含乌头碱、次乌头碱、阿替新等。云南东川产者含雪上一枝蒿甲素、乙素、丙素、丁素、庚素、乌头碱及次乌头碱等,其中乙素证明为尼奥林云南昭通产者含乌头碱、次乌头碱及雪上一枝蒿乙素、戊素、己素。四川西南产者含一枝蒿碱甲及乙、阿替新及伪一枝蒿碱等。四川金沙江畔产者含次乌头碱、乌头碱、3-乙酰乌头碱和雪乌碱等。展毛短柄乌头含乌头碱、3-去氧乌头碱、3-乙酰乌头碱、雪乌碱及丽鲁碱等。宣威乌头根含准噶乌头碱、新乌宁碱、14-乙酰新宁碱、乌头碱、、3-去氧乌头碱、无毛翠雀亭、准尔乌头胺、伏毛铁棒锤碱、变绿卵孢碱、乌头芬碱及小白撑碱等。伏毛铁棒锤含乌头碱、3-乙酰乌头碱及去氧乌头碱等。

二、 药理作用

本品有显著的镇痛、强心、降压、局部麻醉、抗炎、抗肿瘤及抗生育等作用。云南东川产一枝蒿甲、乙、丙、丁素均有镇痛作用。从伏毛铁棒锤中提取的总生物碱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其强度为吗啡的43.7倍,但毒性亦大300倍。动物实验证明3-乙酰乌头碱是一种不成瘾的镇痛药,对蛙心有类似洋地黄样作用,所含乌头碱对离体及在体蛙心起短暂强心作用,随即转为抑制作用,出现心脏收缩力减弱,心律紊乱,心跳停止等现象。云南产一枝蒿块根的水浸膏及从中分离提取的一枝蒿碱甲、乙素对在体和离体蛙心具有乌头碱样作用。静脉注射雪上一枝蒿浸剂25mg/kg可引起麻醉状态猫出现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亦可兴奋迷走神经,使心跳缓慢,传导阻滞。伏毛铁棒锤总碱具有较强的局部麻醉作用。雪上一枝蒿中所含乌头碱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灌服乌头碱可显著抑制组胺和醋酸引起的大、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小鼠足跖肿胀,抑制鸡胚肉芽组织增生,其抗炎作用与中枢及炎症灶内前列腺素含量相关。从伏毛铁棒锤中分离提取的3-乙酰乌头碱对大、小鼠实验性炎症肿胀、渗出及棉球肉芽肿增生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强于阿司匹林,且呈量效关系。实验证明,从多裂乌头块根中分得的准葛尔乌头碱和欧乌头碱具有抗生育活性,前者的抗着床率为100%,后者为70%左右。

三、临床新用

1. 治疗癌痛   以生附子30g(先煎4小时),白参12g,肿节风12g蜈蚣3条,茉莉花根6g细辛6g雪上一枝蒿4g,蜂蜜60g麝香0.4g(冲服)。治疗一男性肺癌晚期患者,胸背部剧痛,日夜呼号不止,用哌替啶无效。水煎1小时,服后15分钟痛缓40分钟后睡,按上方2天1付6次分服,用至8个月后突发感冒无任何痛苦而死亡['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增刊224]。

2.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某男性患者45岁,腰痛4个月,从腰部及右臀部放射至右大腿,小腿腓肠肌麻木,尤其夜晚痛不能忍。CT片报告L5椎间盘左后方脱出,腰4-5椎骨质增生。首先正骨手法复位,然后外用肿节风、雪上一枝蒿、生大黄、冰片、鸡蛋清加白酒调膏敷贴痛处,内服处方用丹参30g杜仲15g,牛膝30g,淫羊藿15g等水煎,每日1付2次分服。两天后复诊已不痛,后再服上述中药3付,停药2年,随访无复发[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增刊224]。

3. 治疗外踝扭伤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外踝扭伤32例。方法取穴阳陵泉、丘墟、申脉。行提插捻转插手法10秒有针感后,留针40分钟,加TDP照射20分钟。起针后,选用5ml次性注射器抽取雪上一枝蒿2ml阳陵泉注射1ml,丘墟、申脉各注射0.5ml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1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痊愈20例,好转11例,无效1例。证实雪上一枝蒿注射液能够抑制炎症,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和水肿,对风湿痛,急慢性扭伤等炎症肿痛有镇痛抗炎,化瘀消肿舒筋活血的作用[上海针灸杂志,200524(3)17]。

4. 治疗背肌筋膜炎   采用外敷何氏风湿痹痛散(归尾12g,制川乌9g,制草乌9g泽兰12g细辛9g白附子9g,雪上一枝蒿12g土鳖虫6g伸筋草12g等)外敷,每天1次,3次为1疗程,配合内服氢溴酸高乌甲素片,治疗背肌筋膜炎急性发作50例。结果临床治愈32例,好转18例,总有效率100%[四川中医200927(7)98]。

5.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采用中药四妙散加味内服和重楼散外包治疗40例。内治予四妙散加味(黄柏15g苍术15g牛膝18g薏苡仁18g土茯苓18g忍冬藤18g,车前草15g,玉米须15g丹参10g全蝎5g),每日1剂,10次为1个疗程外治重楼30g大黄15g雪上一枝蒿15g,芒硝10g,冰片5g碾细取适量陈醋调勻包痛点,每日更换1次,至肿痛消除。结果40例中治愈12例,显效28例,疗效满意[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4)2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种常用毒性中药简介
川草乌头附子的合理应用及现状
川乌、草乌的功效与作用
中医漫谈:话说“毒药”草乌
中药特殊煎法的探讨与思考(一):先煎
川乌 (乌头)(中药)(百度百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