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砒石

砒石(《日华子本草》)

 

为氧化类矿物砷华arsen0lite的矿石。天然砒石为含砷矿物如毒砂(礬石)、雌黄等在氧化带次生变化形成的,但很少大量产出。目前所用砒石多以毒砂、雄黄、雌黄为原料来制取。主产于江西、湖南、广东、贵州等地。全年均可采制。砒石药材少数为天然的砷华矿石,多数为人工制造。加工方法很多。旧法系将毒砂(硫砷铁矿)砸成小块,除去杂石,用煤(或木炭、木材)烧炼后升华而得。此法设备简单,但有害健康。新法系将纯净的雄黄砸成10cm左右的小块,使雄黄燃烧,生成气态的三氧化二砷及二氧化硫通过冷凝管道,使三氧化二砷充分冷凝,即为砒石二氧化硫另从烟道排出。药材有白砒、红砒两种,两种砒的三氧化二砷含量均在96%以上。白砒无色或白色,质地更纯(含As20396%~99%)红砒呈粉红色,除含As203外,尚含少量硫化砷等红色矿物质。白砒质量优于红砒,但白砒极少见,药用以红砒为主。气无,烧之有蒜臭样气。极毒,不可口尝。白砒以块状、色白、有晶莹直纹、无渣滓者为佳红砒以块状、色红润、有晶莹直纹、无渣滓者为佳。研细粉用。

本品经升华而得的精制品即为砒霜。古本草将两者分列。实际上,今天所用的砒石与砒霜所含成分、性味、作用及临床应用基本一致,故不再分述。

【历史】砒石《本草纲目》日:“砒,性猛如貔,故名。”因不纯的三氧化二砷往往是带有红色或红黄色的块状结晶或颗粒故在首先记载砒石的《日华子本草》中,原名砒黄。苏颂《图经本草》云:“其块甚有大者,色如鹅子黄,明澈不杂。”寇宗奭《本草衍义》云:“生砒谓之黄,其色如牛肉,或有淡白路。”本品的常见异名有人言(《普济本事方》)、信石(《救急易方》)等。《本草纲目》云:“砒……‘惟出信州,故人呼为信石,而又隐信字为人言。”信州即今江西上饶。此外,红砒又名红矾,此名容易与矾红(又名绛矾,即烺绿矾)相混淆,但两者性能、功用相去甚远,绝不容许混淆。

早在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即有用舭霜治疟疾的记载。但砒石见于本草,始载于五代(吴越天宝间)·《日华子本草》,谓砒黄“治疟疾,肾气。带辟蚤虱”,砒霜“治妇人血气冲心痛,落胎”。其后,宋·《开宝本草》称砒霜还主“风痰在胸膈”,“可作吐药”。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认为砒霜“磨研酒饮,治癣积气有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补充了砒黄“除齣喘积痢,烂肉,蚀瘀腐瘰疬”,砒霜“蚀痈疽败肉,枯痔杀虫,杀人及禽兽”等重要内容。明·倪朱谟《本草汇言》又增入可“治遍身生云头癣”。清·张璐《本经逢原》还强调说“狂痴之病,又所必需”。至此,有关砒石的主治范围已趋明确。成都中医学院本草教研组编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中药学讲义》(人民卫生出版社J960)总结本品的功效为“疗疮去腐,攻毒,杀虫,除痰平喘”。至今,临床应用砒石虽然适应范围有所扩大,但砒石所发挥的功效基本上未超出《中药学讲义》总结的几个方面。

【性能】大热大毒。主归肺、肝、大肠经。

【功效】外用蚀疮去腐,攻毒,杀虫,止痒;内服劫痰平喘,杀虫,截疟。

【应用】

一、疮疡

砒石大毒,对疮毒有以毒攻毒之效,用于多种疮疡。可促进初起的疮肿消散但临床多用以蚀疮去腐,以利排脓生新。

1. 痈、有头疽、疖   痈肿初起,砒石可攻毒消疮。如《灵药秘方》一点消,治大小疮毒初起。用砒石12g盐、白矾、硝石、皂矾、汞各120g,上药按降丹法炼制。治毒疮时,以米醋少许,灯草蘸点患处。疮毒小者可点二三点,起出一两个白泡即消疮毒大者多点几点,或多点几次,亦无不消。如痈脓已成而不穿,或溃后腐肉不脱,或久溃成管者用砒石可以蚀疮去腐、蚀去漏管,以利排脓生新。如《许订外科正宗》白降丹,治肿疡脓成不穿,或溃疡毒根坚硬如石。用白砒6g(另研)、白矾30g(另研)、朱砂16g(另研)、雄精7g(另研)、食盐9g、水银42g、净火硝42g(夏天加12g)、硼砂12g、皂矾51g,上药用降丹法炼制成后,瓷瓶收备用。治肿疡脓成不穿,用津唾调少许点毒顶,以膏盖之即穿或用面糊以竹片拌和为条,切作芝麻大,放膏药中,对肿头贴之。如治溃疡毒根坚硬如石,用以消化,如作点药病者怕疼,可用生半夏对掺,再加冰片少许能令肉麻不痛,名夏冰对配丹或用蟾酥少许掺入,亦可不痛。《吴氏医方汇稿》脱管散,治痈疽成管。用白6g研细,铺在白瓷盅底,再将研细的白15g铺在砒上,盅下用火煅,看青烟尽、白烟起为度,取出待冷,刮下再研细,并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6g研细,合成一处,用黄蜡15g化开,入前药合匀再人冰片少许,搓成细条,探管之深浅,插入管内尽头处,3日管即脱,用尖镊镊去,摻上生肌散。痈疽毒不外泄、内陷入里者亦可用砒石内服攻毒。如《痈疽验方》回生丹,治痈疽内陷,用砒霜(制透)、硇砂、乳香、半夏、铅丹各1.5g,巴豆肉(不去油)、雄黄、天南星、硼砂各3g,斑蝥大者15只(去头、足、翅微炒),上药共研细末,用蟾酥(原书无分量)酒化为丸,每丸如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15丸服后吐泻俱作乃醒。

2. 发背   可用砒石蚀疮去腐排脓。如《外科正宗》化腐紫霞膏,治发背已成、瘀肉不腐,及不作脓者。用1.5g轻粉、蓖麻仁(研)各9g,血竭、螺蛳肉(晒干为末)各6g,巴豆(研白仁)15g樟脑3g,共为细末,碾作一处,瓷罐收贮,临用时麻油调搽顽硬肉上,以棉纸盖之,或膏贴亦可,至顽者不过2次即软腐为脓。

3.    疔疮初起,可用砒石攻毒拔疔疔疮走黄险症亦可用砒石内服攻毒。如《医宗说约》走马回疔丹,治疔疮初起,用、麝香各1.5g蟾酥(酒化)、硇砂、轻粉、白丁香各3g,娱般(炙)1条,雄黄、朱砂各6g乳香1.8g共为细末,糊成麦粒大。初起以消毒针头挑破疔疮,用药1粒,插入孔内,再以药膏盖上,退出脓血疔根为效。如疔疮走黄,可服前述《痈疽验方》回生丹通里攻毒。

4. 附骨疽   附骨疽用砒石,主要用以蚀疮去腐、脱瘘管、去死骨,兼能攻毒。如《疮疡经验录》化多骨亚降丹,用于治骨髓炎等成瘘管、脓腐不尽、死骨不除。方用白31g、明矾93g,将砒、矾煅红,俟青烟尽、白烟出,停火放地上。俟冷取出砒矾,加入雄黄8g,硼砂、轻粉各5g,乳香、没药各3g共研细末再研极细备用。用时,掺于瘘管,或做成捻子插瘘管。

5. 流注   流注用砒石,主要用以蚀疮排脓。如《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外用代刀散治流注有脓不溃用白砒1g、生斑蝥4.5g、炙巴豆肉6g、银朱1.5g共研细末,过筛,掺于疮头上,外用膏药覆盖。

6. 流痰   流痰溃后成瘘、疮口过小、脓出不爽者,亦可用砒石攻毒蚀管去腐。可用前述《疮疡经验录》化多骨亚降丹,做成捻子插入瘘管。

7. 瘰疬、痰核   瘰疬、痰核亦常用砒石攻毒蚀疮去腐。如《灵苑方》治项上瘰疬,用信州砒黄细研,滴浓墨汁丸如梧桐子大,于铫子内炒令干后备用。用时针破瘰疬,将药半丸敲碎贴之,以自然蚀落为度,觉药尽时更贴少许。《中医验方汇选》鼠疮外用药条,治鼠疮破溃、年久不愈者用大枣1枚去核,纳入白砒(约小黄豆大)1块,慢火烧成炭,加入珍珠(如小米大)1个,共研细,以江米糊调匀,捻成若干小药条,用时塞入疮孔内;如疮面无孔,可将药末撒于溃烂处。

二、皮肤病

砒石毒性剧烈,可以毒攻毒,能杀灭、抑制皮肤寄生虫及多种病原微生物并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可蚀死肌、去恶肉;此外,还有一定的止痒作用,对多种皮肤病都有良好疗效。

1. 疥疮   砒石能杀灭疥虫,用于疥疮有良好的杀虫止痒效果。如《古今医鉴》铁扫帚,治疥疮等病,用砒霜少许、硫黄不拘多少,两药为末,白萝卜内,火烧存性,取出研细末,备用。另用香油120g,加鸡蛋3个煎熟,去鸡蛋不用,再入花椒120g油内煎至焦黑,去椒不用,用香油调药末搽患处。《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疥药一扫光,治湿疥、脓疱疥、干疥,则用红砒4.5g水银3g大风子肉、各胡桃仁30g,四药捣成细泥为丸,每丸6g重,每用1丸,搽心口处。

2.    砒石有杀菌止痒之效,可用于多种痹证。如《外科正宗》麦饯散,治秃疮头毛脱落、白斑如癣、疮痂累累叠起、痒甚有如虫行。用小麦125g炒枯黄色,趁热入钵内,和硫黄120g、白砒30g为细末搅匀。待冷取起加烟胶250g,川椒90g,生、枯矾各60g,共研细末。用时以葱汤洗净患处,用麻油调搽后,油纸盖扎,每3日1换。《外科证治全生集》红油,治鹅掌风(手癣)。用红砒3g敲细如碎米,以麻油30g,煎至砒枯烟绝为度,去砒留油,于患处每日烘油搽23次。《本草汇言》治遍身生云头癣,作圈如画,或大如钱,或小如笔管文印。用砒石0.3~0.6g研极细,以米汤五六匙稀调,用新毫笔以癣圈涂之。《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斑蝥水,治体癣,则用砒霜0.5g、枯矾5g、斑蝥3g,三药用50ml白醋泡7天,备用。用时振摇,以棉签蘸药涂患处。紫白癜风(即花斑癣,俗称汗斑。亦属真菌性皮肤病)用砒石杀菌止痒,疗效亦佳。如《外科大成》八威灵散,治紫白癜风。用红砒1.2g雄黄、朱砂各1.5g硫黄0.9g麝香0.6g大附子、川乌、草乌各3g八药共为细末,用鸡蛋清调稀,浆小麻布手巾2条,阴干。用河水、姜汁、米醋3味合一处,以药手巾蘸湿擦患处(宜待行动汗出时擦)。另有报道,用苦瓜1个(约60g),切一小口,装入砒石0.6g湿草纸包裹煨熟,除去草纸,纱布包裹苦瓜外搽,或压汁涂于患处。治疗汗斑25例,治愈率为100%随访两年未见复发[新中医,1974,(4)38]。

3. 麻风   麻风系麻风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砒石内服可攻毒杀菌以治本。药理学研究认为,长期吸收少量的砒还可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新生、改善皮肤营养,这有利于促进麻风病溃疡的愈合。如《解围元薮》八将驱邪散,治大风瘫烂败症。用砒石、雄黄、炙蝼蛄、炙地龙、马钱子(酥炙)各15g麝香0.9g炙山甲30g炙蜈蚣(去头足)9g,八药为末,每日服0.09g温酒送下,服药7日,停药7日;然后服退药(乳香、没药、血竭、朱砂、当归、玄参、胡麻、桑寄生、牛黄、沉香各等份为末,炼蜜为丸)1个月,再服本方。如人体素弱,服药3日,停药3日;随后服退药5日;继服补药(桑螵蛸、蚕沙、银柴胡、淫羊藿、牛膝、防己、红花、补骨脂、柏子仁、天冬,十药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以酒送下,1日服2次)3日,再服上药。本法治麻风,现代临床应用较少,仅供参考。

4. 杨梅疮(梅毒)   砒石内服、外用均可杀灭梅毒螺旋体以攻毒治本外用还有蚀疮去腐之效。如《古今医鉴》三三丸,治杨梅疮砒石0.24g(体壮者0.3g)、轻粉1.5g0.3g为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分作9剂1日3剂,清茶送下。《外科十三方考》千捶纸,治杨梅疮肿起及已溃者,用白砒1.5g、明雄黄3g,共研细末,取好皮纸1张,将药末匀布纸上,折十数折,以木锤在纸上捶之,药即吸入纸层,至呈黄色为度,收藏备用,贴患处。

5. 湿疹   砒石用于湿疹,不仅可以止痒,而且其腐蚀作用可促进慢性湿疹所致的粗糙肥厚等皮损状况改善,其强大的攻毒杀菌作用也有助于防治感染。如《中医临床验方集》二霜散治湿疹,用3g、百草霜30g,研为细末,摊于麻纸之上,卷成药条、点燃烟熏患处。

6. 黄水疮   黄水疮类似于现代医学的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或称细菌性湿疹。砒石外用,能攻毒杀菌止痒。如《中医外科秘传》敷癣一扫光,治牛皮癣、黄水疮。取砒石、硇砂、硼砂各15g,白、皂矾、火硝各45g,麝香适量,用升丹法炼制,外用每用少许,同凡士林混合敷患处。

7. 白庀(银屑病)   砒石用于白庀,除攻毒止痒外,其腐蚀作用有助于脱屑,消除苔藓样变。如《中医皮肤病学简编》复方红砒膏,治银屑病静止期(血燥型用红砒、轻粉各4g雄黄、冰片各3g,四药分别研细,混合均匀,加入液状石蜡10~20ml再加入凡士林(加至药膏总量为100g)研磨成均匀细腻的软膏备用。用时将药膏涂布患处约铜板厚,上敷凡士林纱布1层、干纱布2层,再用绷带包扎(禁用胶布)。

8. 皲裂疮   砒石用于皲裂疮,可蚀去枯槁的皮肤,有利于裂口的愈合。对因手、足癣导致者,砒石有标本兼治之效。宜与蜡、油等润肤之品配伍。如《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红油膏,用于治手癣、手足皲裂。用红砒250g捣成细粒,与棉籽油2500ml同放入大铜锅内,置炭火上,熬至红砒呈枯黄色,离火待冷,取出药渣,再加温放入黄蜡(冬用250g夏用500g),熔化,离火,调至冷成膏,薄薄涂上一层。此油膏亦主治银屑病。

9. 鸡眼   砒石能腐蚀恶肉,用于鸡眼,可使鸡眼与粘连的组织分离而治愈。如《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用千金散治鸡眼,取白、乳香、没药、轻粉、朱砂、赤石脂、五倍子、醋制蛇含石、雄黄各15g共研细末,装瓶备用。将药末以冷开水调涂患处外用纱布、胶布固定,每3天换药1次。

10. 千日疮(寻常疣)   砒石亦常用于腐蚀赘疣。上述《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所用千金散亦可用于千日疮。

11. 白癜风   砒石中的砷与表皮的巯基相结合,会导致色素沉着,使皮肤发黑,故可用于治疗皮肤色素脱失的白癜风。因砒石对皮肤具有强烈的腐蚀性,用量宜小,欲提高疗效可与雄黄等含砷药物配伍。如《中医皮肤病学简编》黄金霜合剂,用于治白癜风。用黄金霜灵药15g,黄金霜药渣、珍珠黄金丹长药各31g,三药共研细末用醋调如雪花膏状外用。其中黄金霜灵药系取白1g水银、白矾、轻粉各31g火硝63g硇砂3g,用升丹法炼制而成。上为金黄色结晶即灵药下剩是黄金霜药猹。珍珠黄金丹长药系用雄黄、樟脑、五倍子各31g,硫黄46g,金箔125张,白矾、珍珠各3g炒樗根白皮(臭椿)25g枳壳62g共研为细末用。

12. 白屑风(皮脂溢出症   皮脂溢出症系皮肤真菌(糠粃孢子菌)所致。砒石杀菌止痒,对本症有一定疗效。如《外科正宗》诸疮一扫光,可用于治白屑风。方用白砒15g苦参、黄柏各500g烟胶200g硫黄、水银、轻粉、明矾、枯矾、蛇床子、风子肉、木鳖肉、点红椒、樟脑各90g共为细末熟猪油1125g化开,入药,搅匀,作丸如龙眼大,瓷瓶收贮,用时搽患处。

13. 油风(斑秃)   油风系毛发失养所致,治疗往往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局部应用;或用七星针移动刺激脱发处,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毛发的营养状况,促进毛发生长。砒石少量应用,利用其对患处皮肤的轻度刺激,亦可收到类似效果。据报道,用白0.6g、鲜生姜3块(如拇指头大小),浸泡于60ml高度白酒中,2天后取浸制的生姜块擦患处,边擦边蘸药液。擦的力度须轻重适度,太轻则药力发挥不佳,太重则易伤皮肤。如擦伤皮肤,可用甲紫涂于患处,待愈后再擦。每日3次,每次1~3分钟。治疗斑秃200余例,取效甚佳[浙江中医杂志,19862(3)133]。

14. 酒渣鼻   砒石能攻毒杀虫,对酒渣鼻亦有疗效。如《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230)、《实用中医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38)均提出治酒渣鼻可用《外科正宗》诸疮一扫光。

15. 腋臭   砒石通过使接触部位的皮肤干燥和杀菌,可收到敛汗除臭的效果。如《济阳纲目》四圣散,治体气(腋臭),用砒石、轻粉各3g枯矾30g,铅丹少许,巴豆(去壳)10个,五药为细末,每用少许搽患处(搽时先用冷水洗之)。

三、肛门病

砒石用于肛门病,主要用于内痔,对肛瘘亦有疗效,均取砒石强烈的腐蚀作用使痔核、瘘管呈渐进性干性坏死而脱落,可收根治之效。

1. 内痔   太平圣惠方》即有用砒剂治痔的记载。南宋至明代完善和发展了枯痔疗法以及割痔、系痔等手术疗法,对痔的治疗转变为以外治手术为主、内治为辅的原则。而枯痔主要用枯痔散、丁。枯痔散的方剂繁多,不胜枚举,但都离不开砒霜、白,而且主要取砒石“大毒去腐干枯之性”,使痔核“自然枯黑干硬”脱落。枯痒丁亦以砒、矾为主。无砒枯痔丁的疗效欠佳,再生和复发率高。经验方枯散适用于脱出肛门外的二、三期内痔,以环形、大型的内痔更为适宜绞窄性内(指痒核不能回纳,伴有肿胀疼痛者)。禁用于一期内痔和外;肛周有急性脓肿或湿疹或兼泻痢者兼有腹腔肿瘤,或有严重的肺结核、高血压、肝脏病、肾脏病,或有血液病的患者临产期孕妇。方用白、白矾各60g,雄黄、硼砂各6g分别研细,混匀,装入砂罐内,将罐用纸封闭,中间剪一直径1.5cm大的小孔,将砂罐置于炭火上煅制。待从小孔中冒出的黄烟变成青烟、烟量较少、罐中声响均匀后(即罐中药物全部熔化时),再从小孔中放入硫黄粉末6g并将火力略为减小。待罐中声响消逝、青烟出尽后,将砂罐取下,冷却,倒出,置阴凉处退尽火毒。约2个月后,研成粉末即可应用。于使用枯痔散前2天,先注射10%氯化钙溶液于痔核中(每个痔核注射1~3ml)使痔静脉血管凝固性坏死,以减少砒石吸收降低全身性毒性反应。48小时后,将枯痔散均匀地涂于痒核的中部及根部,每日换药1~2次。视寿核大小决定上枯痔散的剂量,每次至少0.1g,最多不超过0.8g。一般以小剂量(0.2~0.3g)开始,以后逐日递增(最高0.8g),直至核枯黑为止(一般需敷5~6次。如在敷枯痔散期间,肛缘正常表皮破坏,而核尚未全黑时,可用乳香粉保护破坏的区域,仍继续使用枯痒散)。核枯黑后,酌情使用枯矾、八二丹、红油膏、生肌白玉膏善后。整个疗程约需3周。枯痔散的优点是疗效确实,不致复发一般不出血治疗期间饮食照常,大小便不受限制治后无肛门狭窄或大便失禁的后遗症,亦无瘢痕组织不论核多少,可1次解决其方法简单,费用不大,容易推广。缺点是上药期间,持续作痛达3周以上肛周易受枯痔药物的损伤或引起皮炎毒性较强,容易出现中毒症状。经验方枯丁由《外科正宗》三品一条枪演变而来,适用于质地柔软、痔面暗红或青紫色的二、三期内痔(对纤维化、痒面呈灰白色、质较硬的后期内痔疗效较差绞窄性内。方用红0.3g、明0.6g捣碎,混合均匀后,置瓦壶内,四面用炭火烘火力须猛,烧2~3小时(黑烟消逝、白烟出现即可),将瓦壶取出,待冷却后,即可得雪白的砒矾混合物。然后用砒矾混合物4份、朱砂1份、雄黄2份、没药1/2份、米饭8份(按干米计算,先煮成糊状),将除米饭外的4种成分先混匀,捣碎,研成均匀粉末,取出1成与米糊2成混合均匀。如太干可和开水,至可能搓成铁钉状的药锭为度。做成比火柴梗稍细,一头尖一头平,长约3.2cm,直径约0.1cm的药锭。阴干或烘干,用紫外线照射1小时消毒备用。用时插入齿线上方的内痔核内1~1.5cm(太浅,药锭容易脱落,插口出血过深,容易发生坏死感染,增加疼痛),在痔核黏膜下层和肌层之上时,将留在痔核黏膜外面之药锭剪去。按痔核大小确定插药锭多少,一般为3回肛内,同时塞入黄连膏或红油膏肛门外盖纱布。一般指头大痔核,插药后5~6天便可逐渐萎缩。1周后检查,如痔核尚未完全萎缩,或有痔核在第1次未插药者,可补插1次,使寿核完全萎缩而痊愈。有报道认为,枯痔丁治内痔的作用机~7条。所插枯痔丁之总数,1次最好不超过20条。药锭插毕,即将痔核送制主要是使涛核组织发生异物和化学炎性反应、液化坏死,继而纤维组织新生而告治愈。枯痔丁插入痔核内部后,能缓慢溶解,故痔核组织亦缓慢坏死液化,因而可避免激烈的刺激痛苦,防止血管急剧破坏出血,并有利于组织修复过程,而且具有用量少、疗程短、插锭后痔核不脱出肛外、不损及健康组织、操作简便等优点。但枯痔丁的远期疗效不如枯痔散,且出血机会多。加上含砒枯痔丁中仍有砒霜成分亦有类似于枯寿散的反应和砒中毒的情况发生。

2.肛瘘   据报道,用四品散(白砒500g、明矾625g、雄黄75g、乳香1875g)为主治疗低位肛瘘153例,均痊愈而无复发。用时将患处常规消毒后,手术切开瘘管,迅即压迫止血另蘸取适量四品散填塞疮面外垫消毒药棉,用胶布固定。以后每天或隔天换生肌散或八宝丹1次,直至痊愈[中医杂志,198431]。

四、口腔病

砒石的蚀疮去腐和攻毒杀菌作用亦适用于走马牙疳、牙痛等部分口腔疾患。

1.走马牙疳   走马牙疳中期,溃烂处有大量腐肉坏死脱落者,可用经验方枣散搽患处,以攻毒去腐。取红砒绿豆大1粒,将红枣1枚去核,纳人红砒,置瓦上,用炭火煅之存性,研极细末,再加冰片少许(约15枚红枣加冰片0.6g)和匀,搽患处,每日5~6次。搽药后10分钟再用漱口方(风化硝、白巩、食盐各3g加水200ml煎开待凉。用时取煎成药汁适量,和以1/2温开水漱口)揩去,最好不吞入腹内。

2. 牙痛   《太平圣惠方》治牙痛砒霜丸方,治牙痛。用1.5g、干地龙9g、巴豆6枚去壳,三药同研令细,以猪胆汁和丸如麻子大。棉裹1丸,于痛处咬之,有涎即吐。据报道用砒石4.5g、瘦猪肉90g、冰片3g,制成立止牙痛散,局部应用。治疗牙髓炎、龋齿、齿龈炎等多种牙病所致牙痛症100余例,全部治愈[广西中医验方选集.南宁广两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61270]。

五、休息痢

宋代就有用砒石治痢的记载。《本草纲目》谓砒石可治“积痢”。药理学研究认为砒石可杀灭细菌及阿米巴原虫,这应是砒石治痢的主要机制。但因其性大热,故主要用于热邪不盛或无热的慢性久痢。对久痢失血而身体虚弱者,砒石还能使骨髓造血功能活跃促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新生。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缚虎丸,治休息痢经一二年不瘥、羸瘦衰弱,用砒(成块好者,乳细)、黄蜡各15g,将黄蜡熔开,下砒,以柳条7个逐个搅,头焦即换,俟用足取起,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丸,冷水下。小儿丸如黍米大,每服1丸。方用黄蜡赋形,可令丸药不易崩解,能缓缓释放药力,可避免或减轻砒石引起的中毒反应。黄蜡还有一定的收敛止泻作用,可与砒石协同奏效。

六、疟疾

砒石能杀灭疟原虫,有杀虫截疟之效。对疟疾兼痢下赤白者,砒石兼能治痢疟久贫血者,砒石还可促进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新生。早在晋代《肘后备急方》即有用砒霜治疟疾的记载。《本经逢原》云:“砒霜疟家常用。”用砒石治疟的古方很多,如《本事方》治寒热店疟,用砒石3g、绿豆30g为末,水丸如绿豆大,黄丹为衣,阴干。发日五更,冷水下5~7丸。《卫生宝鉴》一翦金用砒石(醋煮)、硫黄、绿豆各等份,为末,每服一豆许。《奇效良方》久疟丸,治疟百方不瘥者,用砒石3g、乳香15g、半夏30g为细末,粽子尖和丸,如皂角子大,大发时以醋汤下]丸。有报道用白研细末,瓶贮备用。临用时,用中号膏药1张,取上药0.3mg置于膏药中心,于疟疾发作前24小时内贴于背部第三胸椎上,疟止后将药揭下。治疗以间日疟为主的疟疾患者94例,痊愈59例、减轻12例、无效23例,痊愈率为63%,总有效率为76%[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6)9]。

七、 冷哮

砒石内服有劫痰平喘之效。其性大热适用于远年冷哮。自宋以后,用砒石治哮喘者不乏记录,处方内容有出入但其主药莫不以砒石为首要。众多含砒的治哮方剂中,以宋·《普济本事方》所载之“紫金丹”因其选药精少、疗效卓著而成为治冷哮名方,为后世医家推崇。其方用砒4.5g(研飞)、豆豉45g(水略润,以纸浥干研成膏),同杵极勻,为丸,如麻子大。每服15丸,酌情加减,临卧用腊茶清冷服,以知为度。用于治“多年肺气喘急,昀漱,晨夕不得眠”。方中豆豉虽然《名医别录》说它能治“虚劳喘吸”,即使确有其效,亦因用量过低,难以显效。豆豉在此方中主要用以稀释砒石与赋形,全方的疗效即砒石的疗效。许叔微云“有一亲表妇人,患十年,遍求医者皆不效”,予“紫金丹”1服,“是夜减半,数服顿愈”,并称“予屡用以救人,恃为神异”。《万病回春》紫金丹系在上方的基加入化痰的明矾。方用白砒3g,生用另研;白矾煅枯9g另研;淡豆豉30g水润去皮,蒸研如泥。各末和合,捻作丸,如绿豆大。冷茶送下5丸,甚者9丸。以不喘为愈,不必多服。用于治“凡遇天气欲作雨,便发駒(鼻勾)喘”。谓“此病有苦至终身者,亦有子母相传者。每发即服,不过七八次,觉痰腥臭,吐出白色,是绝其根本也。”姜春华将砒、明矾、豆豉制成的紫金丹用于临床,谓“效果极显”;“患者病程方面,自1年以上至30年以上者较多,1年以内者较少,服紫金丹而哮喘停止时间,为当天,亦有1~2日或3~5日逐渐缓解者,亦有迟至15日者,但为少数”,并称“因病例甚多,未暇统计,但略作估计,当时完全停止者有70%,大为改善和改善者20%,少效或无效者10%”;认为“剂治疗哮喘有特殊效果”,但“凡患者有热性症状者不适用”,“前述少效或无效者即热性症状者”[上海中医药杂志,1956,(2)24]

八、 狂证

砒石能劫痰涌吐古今都有用砒石治疗痰蒙心窍之狂躁者。《本经逢原》虽然认为性大毒,误食必死,奈何以必死之药,治必不死之病,岂不殆哉”,但亦认为“然狂痴之病,又所必需,胜金丹用之无不应者”。《张氏医通》治痴病狂怒叫号,用胜金丹大吐大下,搜顽痰。其方用白砒3g绿豆360粒(清水浸去壳,同白砒研如泥,阴干),肥栀子40枚(去壳,晒干,勿见火),雄黄、雌黄(均水飞)各3g急性子(去皮,研)6g。上药研为极细末。每服2.1~2.4g,强人至3g。临时加牛黄0.15~0.18g、冰片0.09~0.15g,研勻,同和入糕饼内食之。并谓食后“少顷,即上吐下泻而愈。不吐,以肥皂角肉3克,擂水灌吐。吐后,锈钉磨水,频进六七次,以镇其神,永不复发”。还谓“但失心风癫,悲愁不语,元气虚者禁用”。《全国中成药处方集》龙虎丸(武汉方),治谵风狂癫、神识昏迷、气郁痰盛、精神失常等证。用白砒石、巴豆霜、牛黄各0.9g,朱砂0.3g上药干燥后,混合研细,照净粉量加淀粉30%,用适量水和成丸,每丸重0.187g,蜡壳封固。轻证用半丸至1丸,开水吞服,得涌吐痰涎即停药。孕妇忌服。《实用中医内科学》云,痰火扰心之狂证,如属阳明热结者,“宜先服大承气汤急下存阴,再投凉膈散加减以泻实火。证情重者,可酌用龙虎丸由牛黄、巴豆霜、辰砂、砒石组成,服后往往吐泻交作故本方只可暂用功能荡涤痰火实热”[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68]

九、虫痛

砒石内服对肠道寄生虫亦有杀虫之效。但以其毒性剧烈,用量过小疗效不佳过大又不安全,不是理想的驱虫药,后世少用。《圣济总录》砒黄丸,治诸虫痛,用砒石(研细30g用水浸炊饼心为丸如小豆大,每服2丸,用煮肉汤下空腹饭前服。

【用法用量】入丸、散剂,每次0.01~0.04g。外用适量,研末撒、调敷,或入膏药、药捻、药饼、药丁中使用。

【使用注意】

1. 砒石(霜)为国家规定的毒性中药管理品种,使用需凭医生签名的正式处方。

2. 本品剧毒,内服必须将剂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宜持续服用较大剂量,以免积蓄中毒。如“接触一次大量砷时,在前4天内尿砷排泄量较高,以后逐渐减少。约70天后,尿砷才恢复到原来水平”[金属中毒.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155]。孕妇及肝、肾、心功能不正常者忌服。酒能加速砒石的吸收,故服药时不宜饮酒,以防中毒。《本草纲目》云:“若得酒及烧酒,则腐烂肠胃,顷刻杀人。”

3. 外用时,通过皮肤、黏膜及创面组织吸收过量,亦可导致中毒,故涂敷面积不宜过大,亦不宜持续久用。其腐蚀性强烈,眼、耳内忌用。

4. 中毒与解救

(1) 毒理砒是一种原浆毒物,对机体直接接触部位有腐蚀作用。它对组织细胞的损害是亚砷酸离子As033)的作用。亚砷酸离子对细胞中的巯基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因此抑制了细胞的氧化过程。在正常情况下,自由巯基是体内很多重要酶系统的酶活性不可缺少的条件,现被亚砷酸离子结合,因此重要的氧化过程不能进行,如丙酸氧化酶的活性被抑制,组织代谢发生严重的紊乱,而引起细胞死亡。

亚砷酸离子能使动脉及毛细血管壁扩张、血管壁渗透性增高,因此,在胃黏膜及各脏器中均可见到淤血及出血,这种损伤是逐渐进行的,血管广泛地发生坏死。

砒中毒可对重要器官造成损害,可导致口腔、食管及胃肠道腐蚀糜烂,以及黏膜肿胀出血引起急性或亚急性的黄色肝萎缩、中毒性肝炎心脏有脂肪浸润在整个中毒过程中,中枢缺氧状态明显,这是由于砒抑制了红细胞对氧的利用和毛细血管对缺氧的敏感造成的。

砒由胃肠道进入体内后可很快引起局部的病理改变,并通过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中毒。它主要由尿液、粪便中排出,也能从乳汁和汗液中排泄。各内脏如肝、肾及骨组织、毛发内均可贮存砷,但这往往多见于慢性中毒者。

剂量的大小、机体的耐受性、空腹还是饱食下进入,是直接决定砒中毒症状出现早晚的因素。最快者从进食至出现中毒症状不过10分钟,一般常在食后30分钟、数小时、1天或更久出现症状。

(2) 中毒表现

1) 急性中毒:患者首先感到咽喉干辣、烧灼。此时常伴有剧烈的恶心、呕吐。呕吐物先为食物,以后可吐出绿色苦水(胆汁),严重者可见到血性物。因胃酸大部分已被吐出,且因呕吐频繁,胃部出血未及酸化即被吐出,故吐出的血性分泌物不一定呈咖啡色,有时可能是颜色较鲜的血液。

随恶心、呕吐后,患者感到腹部胀闷、烧灼、疼痛。进一步可引起整个腹部痉挛性绞痛,颇似痢疾的里急后重。此时患者出现腹泻,逐渐变成水样便,甚至出现类似于霍乱的米汤样大便(大便由肠腔糜烂渗出的血液、脱落的肠黏膜上皮细胞及黏液混掺形成)。腹泻与呕吐同时并存。由于剧烈的吐泻引起机体脱水。肝脏受损后,解毒功能显著下降。中枢缺氧程度增高,造成机体衰竭,血压下降发生休克。血压下降的程度往往标志着机体受害的轻重程度。血压的演变可说明整个病程的沉重情况。血压的恢复多不稳定,当下降的血压恢复或接近正常后,仍可再度下降,反复无常,这往往是由于残留的砒粒在体内被继续吸收,造成中毒的缘故。

急性中毒患者黏膜受损明显,眼结膜可见红丝密布,有如数日未眠;鼻中隔糜烂充血;口腔糜烂并发出恶臭味齿龈肿胀充血。当黏膜高度充血时,可引起出血。我国古代对霜中毒表现就有“七窍流血”的描述。皮肤可呼吸闲难缺氧而出现青紫;如于中毒后1~2日死亡,常可见到皮肤黄染,也可见到皮疹。

急性中毒患者神志常常是清楚的。其中枢性的损害主要表现为皮质细胞内的改变及皮质神经细胞的变化。患者一般表现为剧烈的头痛、头晕、四肢疼痛、麻木,以致不能行走。也有少数病例吐泻等胃肠道症状并不显著,主要表现为神志兴奋、躁狂,最后陷入昏迷,因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而在数小时内死亡,称为“麻痹型”。

就整个急性中毒的病程来说,其演变颇为迅速。中毒极严重者,往往在食后数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发生死亡。一般中毒严重者,如未能及时救治,亦多在1~2日内死亡。早期死亡的原因是呼吸、循环衰竭及急性肝坏死、中枢中毒的麻痹。如果一两日内未死亡,一般多能恢复也有少数可引起慢性中毒性肝炎。

中毒者愈是年幼,其预后愈为恶劣。另外,也有患者早期自觉症状不重甚至若无其事,但可突然出现严重中毒症状、血压下降、昏迷,这常常是由于残留的砒粒大量地被吸收所致。

2) 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和少量服用砒石(霜)可致慢性中毒。其主要临床表现有:

① 皮肤黏膜方面接触部位皮肤粗糙、干燥、毛发脱落、手心和足底皮肤增厚,口角、眼睑、手指、足趾、腋窝、阴囊等处发生丘疹、疱疹、脓疱、湿疹、痤疮等或发生难以愈合的溃疡少数发生剥脱性皮炎;指趾甲无光泽、不平整、脆薄易损、脱落等;长期接触,皮肤见青铜色色素沉着。可发生结膜炎、角膜混浊、鼻咽干燥、鼻炎、喉炎、鼻出血,甚则鼻中隔溃疡、穿孔,口腔炎,牙龈炎,结肠炎等。

② 神经方面病变部位呈对称性。初期肢体感觉异常、痛觉敏感,可有麻木、刺痛、灼痛、压痛等;继而肌肉无力、行走困难、运动失调;四肢远端的感觉消失及膝反射消失,直至完全麻痹;膈神经麻痹可致呼吸停止;以后肌肉迅速萎缩,神经疼痛剧烈,患者常蜷曲而卧,伴有大小关节挛缩的后遗症。

③ 全身状况方面出现营养不良、再生障碍性贫血;性欲低下或缺乏,男子见阳痿女子月经不调、闭经、不孕、流产等。

(3) 中毒解救

1) 排出毒物:洗胃后,服新沉淀的氢氧化铁30ml。该药可与三氧化二砷结合成为不溶性的砷酸铁,阻止砷被吸收。氢氧化铁的配制方法是取12%硫酸亚铁溶液与20%氧化镁混悬液,两液分别保存,临用时等量混合。每5~10分钟给1匙,直至呕吐才停止给药。再给硫酸镁30g以导泻,然后服药用炭末20~30g以吸附残留于胃内的毒物。

2) 特效解毒药

① 二巯基丙磺酸钠(unithi0l)是目前治疗砒中毒效果较好的药物。急性中毒者,首剂给5%水溶液2~3ml肌内注射,以后每4~6小时给1ml。自第2天起,根据病情及尿砷定量给以1~2ml,每日2~4次,持续1周。

二巯基丙磺酸钠所含的双巯基可以和砷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络合物。不仅同未与组织结合的砷络合,而且能与已和组织结合的砷络合,从而释放组织酶系统中的巯基,使酶系统重新恢复活性。

② 二巯基丁二酸钠(Nα-DMS)首剂2g溶于生理盐水20~40ml中,静脉注射,以后每日1g,共用4~5天。

本药药理作用与二巯基丙磺酸钠相似,水溶液不稳定,使用时必须新鲜配制,不能加热。

③ 二巯丙醇(BAL)成人每次100~200ml,肌内注射,每4~6小时1次,逐渐减少为每日2次。急性中毒者可用3~5天。

本药药理作用与二巯基丙磺酸钠相同。疗效较上两药稍差,副作用较大。

3) —般解毒药

① 1%硫代硫酸钠:每次0.5g~1.0g静脉注射可加速毒物的排泄。

② 每天用防风12g绿豆、红糖各9g甘草3g水煎分2次服,14天为1个疗程。用于治疗砷中毒278例,经治疗2个疗程后,自觉症状改善与二巯丙醇相似。如以尿砷降至正常范围0.2mg/L)为治愈标准,则治愈率为55.76%,与二巯丙醇组对照(二巯丙醇肌内注射,每日100mg10日为1个疗程),后者排砷治愈率为21.95%[新医药学杂志,1973(2):26]。

【按语】

一、关于砒石性能的讨论

《本草纲目》谓砒石味辛酸,后世诸家本草亦多从之。然辛酸与其实际滋味“无臭、无味”[毒物的毒理与毒物分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514]以舌试之有甜味”《中国矿物药》(地质出版社,1988162)]均不相符。若以功用特点论,辛有开泄之性,能与温性结合逐寒,而砒石确为治疗寒哮之良药。因此,辛味有其合理性。《开宝本草》谓砒石味苦,此虽与其“燥痰”(《本草纲目》引刘纯语)、和“平喘”等作用特点相符,但应和者寡,故不从之。《日华子本草》、《开宝本草》皆谓本品性暖。由于本品对寒哮有特殊疗效,而不适宜于哮喘而有热者。服治疗量的砒剂后,有的患者亦会出现热感、喉头干燥、胸中发热等热象,其药性温热程度应在一般温热药之上,故当以《本草纲目》所标“大热”为是。本品的归经,有谓能归胃经者(《本草求真》);还有从经络而言,谓能入手足太阴、阳明经者(《本草撮要》)。据其主治诸证病位所在,按脏腑而论,当以归肺、肝、大肠经为主。砒石毒性剧烈,为举世公认。但《日华子本草》、《开宝本草》仅言其“有毒”,对其毒性的强烈程度强调不足,当以《本草纲目》之“有大毒”为是。

二、关于砒不等于的讨论

《辞海》在“砷”的条目下说“砷,化学元素[周期系第V(类)主族元素]。旧名砒”[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638]。《汉语大字典》在“砷”的条目下也说“砷,一种非金属元素,旧称砒”[汉语大字典(缩印本).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1013]。这里,将砷等同于砒。姜春华在《砒对于支气管哮喘之特殊疗效》一文中说“砒石为砷砒霜为三氧化二砷”[上海中医药杂志,19562)24],则将砒石与元素砷等同。不少文献在叙述砒石的毒理及中毒解救时,常将砒中毒称为砷中毒。实际上,砒与砷之间不能画等号。砷化物不能说成砒化物,三氧化二砷不能说成三氧化二砒。砷指砷元素,“砷”字是一个外国名称的音译。大约自1907年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在伦敦开会厘定化学名词后,“砷”字就被公认为元素周期表上第33号元素的正式名称了[中国古代化学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37]。《金属中毒》云“自然界中很少见到天然状态的砷,大多是砷的硫化物,元素砷是1649年制得的,已有300多年历史”;又云“元素砷不溶于水,无毒性”[金属中毒.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137]。砒指砒石,砒的应用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天然砒石(砷华)的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不是砷元素。人工制造的砒石,无论红砒、白砒,其三氧化二砷的含量都在96%以上[矿物药分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72]。砷化合物中,以三氧化二砷的毒性最大,砒石为剧毒之品。因此不能将与砷混同。

三、关于砒石炮制的讨论

砒石的炮制方法有很多种这里主要讨论几种。

最早记载砒石的《日华子本草》说:“砒黄……入药以醋煮杀毒,乃用。”醋煮不会使三氧化二砷发生质的变化。但据光谱分析,生砒石散剂用酸溶法溶出成分中As>1。砒石经醋煮,可除去共存的砷的可溶盐及一部分As203,因此有一定的减毒作用[中国矿物药.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166]。但因AS20亦是砒石的有效成分,在毒性降低的同时,疗效也会降低。

《开宝本草》明确记载砒霜是“飞炼黄而成”。《本草衍义》在砒霜条下云:“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飞炼砒石成为砒霜,实际上得到的是较纯的三氧化二砷。《本草纲目》云:“今所用多是飞炼者,盖欲求速效,不惜其毒也,曷若生者为愈乎?”这段话说明了因为砒霜疗效更好,所以当时医家多用砒霜少用砒石的历史事实。但李时珍认为砒霜毒性更大不如砒石安全,这一点值得商榷。诚然在剂量相等的前提下,砒霜的毒性肯定大于砒石,更不安全。但砒石、砒霜中的有毒成分和有效成分都是三氧化二砷,如欲两者的疗效相同,就必须加大砒石剂量,使其三氧化二碑的含量与砒霜相近。这样,两者的安全性也就不存在差别了。再有,因天然砒石中块与块之间甚至同块的不同部位之间,其三氧化二砷含量不一[中国矿物药.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166],临床应用不便控制剂量。医生按常规剂量用药,所用砒石中三氧化二砷含量过低,则疗效不佳。医生为了提高疗效而加大砒石剂量如又用上三氧化二砷含量高的药材,则可能发生中毒。所以用天然砒石反不如用便于准确控制剂量的砒霜安全。

《证类本草》引雷公云:“凡使,用小瓷瓶子盛,后入紫背天葵、石龙芮二味,三件便下火从已至申,便用甘草水浸,从申至子,出,拭干,却人瓶盛,於火中煅,别研三万下用之。”《本草纲目》云:“医家皆言生砒经见火则毒甚,而雷氏治法用火”。看来李时珍认为,这种方法炮制的结果是使砒石的毒性增强,这一点也值得商榷。这种煅法与《本草衍义》所载飞炼砒霜的方法不同。上述文字中,两次煅烧均未说煅烧时瓷瓶要密闭。因此,火煅时,砒石升华,三氧化二砷可从瓶口逸失。由于煅烧时间较长(仅第1次就煅三四个时辰),砒石中的三氧化二砷损失量大,所以煅成品的毒性不是更强,应是更弱。另外,第1次煅后,还要用甘草水浸三四个时辰,亦有一定的减毒作用。因为,至少水浸砒石可使经煅烧升华,附于砒石表面的部分三氧化二砷溶于甘草水中而被除掉。另外,用紫背天葵、石龙芮同煅,亦可使砒石的毒性降低。因为两种植物经煅烧后,生成的炭系一种还原剂。As203与炭混合加热,会析出单质砷来,而单质砷无毒。剩余部分由于含量降低,毒性也相应减弱。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一种方法是:磁罐子以赤石脂固缝,盐泥固济烧通赤候冷取出”。这种煅法与上述煅法不同的是要密闭,与《本草衍义》飞炼砒霜的制法不同的是它并非只取煅后着覆盖上的砒霜。由于煅时要密闭,三氧化二砷不会逸失其毒性、疗效不会降低;由于不是只取盖上的砒霜,因此煅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使药材更纯净。但这种煅法可使砒石矿物中的残存原生矿物——雌黄As2S3、雄黄As2S2与罐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三氧化二砷,而使煅成品中的三氧化二砷的含量提高,其毒性与疗效都可能高于生砒石。但这种炮制法仅对天然砒石有这样的意义。今天所用砒石,本身就是用毒砂、雄黄、雌黄等为原料煅炼升华而得的,其三氧化二砷含量已高达96%~99%,没有必要采用这种方法炮制。

多种《中药学》教材都提到使用砒石要“以绿豆同煮,以减其毒”。虽然《日华子本草》就说砒黄“畏绿豆”;《本草纲目》说绿豆能“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治疗砒中毒的处方中也常用绿豆·,有报道还说,以生绿豆120g为主的复方绿豆汤,用于16名砷作业工人能满意地改善证候,有缓慢而有效的排砷作用”[新医学杂志,19782)82],但用绿豆与砒石同煮意义不大。因为绿豆解砒毒,主要在于针对砒作用于人体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和促进砒从人体内排出。与砒石同煮,它并不能改变砒中三氧化二砷的质,也不能减少三氧化二砷的量,所以没必要用它与同煮。不过绿豆与砒同煮,确能使其毒性降低,但这不是绿豆的作用,而是水煮的结果。在煎煮的这一过程中,砒石中的部分三氧化二砷可溶解于水,生成亚砷酸H3As03)而随煎煮液被抛弃,从而使砒石中的三氧化二砷的含量降低,其毒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这种炮制方法抛弃了有效成分,浪费了药材,不合理。而且对不同批的炮制品来说,如果煎煮时间不等、加水多少不同、砒石颗粒大小不一,损失的三氧化二砷的量也不同,炮制品质量不一,毒性大小也可能不同,不便于控制剂量。与其用与绿豆同煮的方法来降低砒石中三氧化二砷的含量,不如径直降低砒石的用量。

《医宗粹言》记载一种炮制方法是:(砒石)一两打碎,用明矾一两为末,盖砒上贮罐中,入明火一煆,以枯矾为度。之悍气随烟而去驻形于中者庶无大毒,用之不伤也。用砒霜即用矾霜是也。”今天,砒石用于枯涛、治宫颈癌等仍采用这种炮制方法,但这种炮制方法并不合理。虽然炮制时,“砒之悍气随烟而去”之后,砒石的毒性降低了,但这种炮制只是降低了三氧化二砷的量,并没有改变它的质。炮制品为三氧化二砷和失去结晶水的明(一部分分解为三氧化二铝)的混合物。由于火候不一,“驻形于矾中”的三氧化二砷的量也不一。因此《中药药物锥切治疗早期宫颈癌》一文强调:“防止药物反应的方法主要是‘三品’(药有白砒、明矾、雄黄、没药。先将白、明矾按上法煅制,再加入其余二药,压制成形)药物煅制时加热要适度”[中华妇产科杂志,197914(4)262]。所谓加热要适度,实质上就是要使矾霜中三氧化二砷的含量降到一定的限度。另一篇报道说,由白砒45g、明矾60g、雄黄7.2g、没药3.6g组成的“三品”栓剂或棒剂,先将白砒、明矾研粗粉,同置瓦罐中,泥封,留小通气孔,置木炭火中煅烧2~3小时,次日取出煅成之白色疏松状物36g左右,含As2036%~9%最宜[全国宫颈癌防治研究协作组第一次会议资料汇编、,1978]。有实验报道说明帆煅为枯矾,其收得率约54.5%[中国矿物药.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260]。据此可知,在36g煅成品中,含有枯矾32.7g,含砒只有3.3g。也就是说,在椴的过程中,损失白砒41.7g损耗率为92.7%对药材的浪费实在太大。既然炮制品只是砒石和枯矾的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不如直接用砒石、枯矾按比例配制,既可避免浪费,又有利于控制成品规格,还可简化操作。另外,用传统方法制作枯痔散、枯痔丁时,也要将砒石、明矾同煅。“有人试用原料的纯品直接配制枯痔散,药理实验表明,它与煅制品效果一致”[中药制剂注解.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95]。

此外还有一些炮制方法。如将砒石置新瓦上煅置去核大枣内烧存性置去心大蒜内烧存性人生猪肉内,炙猪肉熟取出;或入萝卜内水煮人豆腐内水煮……其作用都是通过降低砒石中三氧化二砷的含量来降低其毒性,均非合理的炮制方法。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历代关于砒石的各种炮制方法,其作用实质都是改变砒石中三氧化二砷的量,并没有改变三氧化二砷的质。今天使用的三氧化二砷含量高达96%~99%的人工砒石,无需炮制,直接研细入药即可。

四、关于砒石用量的讨论

对于剧毒的砒石来说,剂量过大肯定不行,但如一味图安全,用量过小,没达到最低有效量也不行:药不杀人,病要伤身,甚至会夺命。古代医家不仅知道剧毒的砒石能治什么病,而且通过实践知道大概需要多大量才能治什么病。本来,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应当有条件使砒石的用量日趋准确,使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发挥最大的疗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几十年来,不同文献给砒石标定的成人1次内服量出入颇大,令人无所适从。《中国药学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和第一套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第二套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都标为3~5厘(0.09~0.15g)第三套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中药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则定为1~3厘(0.03~0.09g)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普通高等教育类规划教材《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则定为0.002~(X004g《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中,砒石的用量为1~2.5厘(0.03~0.075g)砒霜为1~5毫(0.003~0.015g)《毒药本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中,砒石0.01~0.03g霜为0.003~0.006g《有毒中草药大辞典》(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5)中,砒石为0.002~0.004g霜为0.003~0.006mg。其他还有些文献给砒石标定的剂量与上述文献所标剂量不同,不再枚举。上述给砒石确定的最低有效量中,最低者仅2mg最高者达90mg最高有效量中,最低者仅4mg最高者达150mg。批霜的最小剂量仅0.003mg最大剂量也不过15mg这里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砒石与砒霜的用量相差悬殊。而目前市售砒石多为人工制造,无论红砒还是白砒,其三氧化二砷的含量均在%%以上,白还可高达99%。砒石与砒霜的三氧化二砷含量差别甚微,两者的用量也应当十分接近。二是目前一般认为砒石的致死量为100~200mg。对于今天所用的人工砒石来说150mg的量显然偏大,不安全。三是0.003mg砒石2mg有可能没达到最低有效量,难以奏效。有报道说,用3g、淡豆豉30g,制成1000粒紫金丹,用于治哮喘。每晚临睡前服1~6粒,开始先服1~2粒,如无明显反应,再逐渐增至足量。治疗11例,除1例合并有肺门淋巴结核效果不满意外,其余基本能控制症状[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622]。其最高有效量为18mg3~6mg只是试探量。可见,目前《中药学》教材所定的0.002~0.004g显然偏低。四是成人1次内服,究竟应当用多大剂量才合适?这里无法讨论针对每一位具体患者的用量,只能确定一个临床常用有效量的范围。由于种种原因,同一药物对于不同病证,其有效量可能不尽相同。前人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但由于前人在记述这些宝贵经验时,多有令人遗憾的疏漏,本文应用部分涉及的几个内服方剂中,可资计算的只有3个:一是治麻风的《解围之薮》八将驱邪散算得每次服药含妣约0.012g二是治杨梅疮的《古今医鉴》三三丸,算得每次服药含砒0.027~0.033g每日服药含砒0.081~0.1g三是《全国中成药处方集》龙虎丸,算得每次服药含砒量0.021~0.042g。另外,《本算汇言》说“治疟疾服一厘,即0.03以治羸喘用一二厘,即0.03~0.06g由于天然砒石与人工砒石的三氧化二砷含量不一,古方所用砒石是否全是天然砒石,也无从得知,故古方用量只能提供参考。我们只能根据今天的实际用药情况来确定砒石的用量。目前还在应用的龙虎丸,治狂证每次服药含砒0.021~0.042g。前述临床报道,用紫金丹治哮喘,试探量为0.003~0.006g,足量为0.018g。另有报道,用“癌灵一号”治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肌内注射每次2~6ml(含砒量1~3mg)静脉注射每次8~10ml(含砒4~5mg)。该报道在小结中又说,“治疗量方面,通过临床实践与动物实验,以16~20ml(含砒8~10mg)疗效为佳”,并认为“本剂在体内有效时间4~6小时,因此每天2~3次静脉注射为佳”[黑龙江中医药,1981,4)28]。一般而言,口服剂量应大于静脉注射剂量。根据临床实际用药情况,砒石的成人1次内服常用有效剂量宜定为0.01~0.04g

五、关于砒石临床实用价值的讨论

古今医家对待砒石的态度,大多一方面对它在某些方面的特殊疗效格外肯定,十分推崇另一方面又对它的毒性诚惶诚恐畏之如虎如貔,谆谆告诫不可轻用。如倪朱谟本草汇言》说“砒石,祛时疟,除羸喘,化瘀肉之药也。凡时行疟疾……少服一厘,冷水吞下,伏涎顷消,故疟疾可止。如羸喘之病,因肺有伏积冷涎……少用一二厘,温汤调服,伏涎顿开,故羸喘可除……凡痈疽发背,诸溃疡证,脓血内闭不出,瘀肉坚硬不腐,以致脓溃日深,生肉日败,以砒石末数厘和人黄蜡条内,纳人痈毒疮中,则瘀腐自化,脓血自行……然其大毒之性,又不可轻行妄试。”张璐在《本经逢原》中,既称“砒霜疟家常用”,“狂痴之病,又所必需,胜金丹用之无不应者,枯涛散与白矾同用,七日痨枯自落”;又说“砒性大毒,误食必死,奈何以必死之药,治必不死之病”。鲍相傲在《验方新编》中说“自有枯痔散,世上断无不愈之痔。”“此药有断根之功,且只敷一钱,有益无损。”又说“人多以砒霜毒药,不肯敷用。”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药学》在对砒石的按语中,既说“本品内服,治疗疟疾、哮喘及阿米巴痢虽有确效”,又说“但因其毒剧,内服用量不好掌握对人体损害较大,故已逐渐被淘汰,今已极少内服。现较多外用治皮肤癌、宫颈癌、阴茎癌等表浅性癌肿”[中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914]。

今天,砒石的临床实用价值如何,有必要加以讨论。根据现有资料,砒石对肝、肾、心等脏器功能正常的人,在常用有效剂量内一般不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其致死量虽小,但与常用治疗有效量之间尚有一定差距。而且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对砒石的适应范围、疗效所在和用量、用法,以及减毒、防毒与中毒急救等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正确、谨慎地使用砒石,完全可以做到既有效又安全。我们不应该因为砒石会对肝、肾、心功能不健全的人或其他禁忌证患者造成伤害,误用较大剂量会导致严重的中毒反应,甚至造成死亡,而将砒石淘汰不用。砒石对禁忌证患者造成的伤害、因过量造成的严重后果,与“人参杀人”一样,其责任在使用药物的医生,而不在药物。至于少数人因体质特异,对砒特别敏感,较一般人更容易发生中毒,此种情况不独砒石为然。不仅其他很多药物有类似情况,就是我们亿万人日常食用的某些食物也会使少数人发生过敏反应,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要求亿万人禁食。众所周知,因青霉素过敏造成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但青霉素并没有因此而被淘汰,因此也不应以此来苛求砒石。

当然如果在某些方面另有疗效超过砒石,而毒性又小于砒石的药物或治法,则砒石的临床实用价值自然下降,成为可用可不用、最好不用的药,比如内服治痢疾、疟疾等。淘汰的原因主要还不是因为它的毒性最大,而是因为它的疗效不是最高的。而在治疗冷哮、皮肤癌、宫颈癌等方面,目前还没有药能完全取代它的位置。就是在治狂证、疗“急粒”、除疥癣、枯痒拔管、蚀疮溃脓、去赘疣、取鸡眼,以及治疗瘰疬、酒渣鼻、走马牙疳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六、关于砒石毒性及安全性的讨论

一般认为三氧化二砷的成人中毒量为0.01g,致死量为0.1~0.2g。有文献报道,有的人对三氧化二砷特别敏感0.001g三氧化二砷就会引起严重的中毒症状,服至0.02g时,即可危及生命[常用中草药中毒与急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250]。从中毒量、致死量大小的角度而言,三氧化二砷的毒性是很大的,属国家规定的毒性中药管理品种,临床应用必须高度警惕其毒性。

一般来说,毒性大的药安全性小。中药中以砒石,尤其是砒霜毒性最大,其安全性自然最小,医家病家莫不畏惧,不愿以此“必死之药,治必不死之病”(《本经逢原》),故临床应用日渐稀少。实际上,砒石内服的最高常用有效量(每次0.04g)与致死量(0.1~0.2g)之间存在2.5~5倍的距离,个别耐受性高者服至5~10g始中毒[中药毒副作用及其处理.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83]。应当说临床应用砒石其剂量的安全范围不算太小。砒中毒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者,除自杀、他杀者外,多系误服,用药过量,患者肝、肾、心功能不正常,或患者体质特殊,对砒特别敏感所致。对于肝、肾、心功能正常的一般人来说正确地应用砒石还是比较安全的。有报道说用紫金丹治哮喘,每次服药含砒3~18mg,所治11例中,仅少数人服药后有轻度头痛头晕、颜面浮肿,可在服药后3~5天内消失[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622]。另有报道,用“癌灵一号”静脉注射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以每次16~20ml(含三氧化二砷8~10mg)疗效为佳。并报道在临床上没有发现用本剂后引起消化系统中毒现象,以及黄疸、肝萎缩、肝硬化、肾功衰竭等肝、肾中毒症状[黑龙江中医药,1981,(4)28]。

由于砒石(霜)毕竟属剧毒之物,素体肝、肾、心功能不健者,更容易受到伤害,并且还有个别人对其毒性高度敏感。因此,在过去的临床报道中,亦有少数人内服、外用含砒制剂后中毒反应比较严重,甚至还有个别病例死亡。因此,临床应用砒石必须髙度警惕其毒性,应在充分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去追求临床疗效。由于患者对剂是否有过敏性医生不能预知,所以,为了保证临床应用砒剂既安全又有效,除应准确辨证施治外,内服应从小剂量(0.001g)开始,如出现中毒反应即停止用药;如无不良反应,再逐步加至常用量。砒剂外用治皮肤病,可先在局部小面积试用观察,如有不良反应即停用;无不良反应才按常规使用。无论内服还是外用,在用药过程中都应时刻注意观察,如出现中毒反应,应暂停用药或减少用量。还可酌情给予防风、绿豆、黄连等药以减轻毒性反应。此外,用砒剂枯痔,除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外可在用枯痔散2天前每个痒核注入1~3ml10%氯化钙溶液,使痔静脉血管凝固性坏死,以减少砒石的吸收,降低全身毒性反应。

七、关于明毒的讨论

一般认为,明矾内服、外用都有解砒毒的作用。如丹波元简《医賸·毒》云:“秋灯丛话载,莱郡刘某,遇僧授海上方,多效,其解砒毒尤为神验,戚某屡求不与,啣之。乃置酒延刘。食毕,扃其户谓日:‘尔已中砒毒矣,速语我方,为尔疗。’刘不信。顷觉腹中溃动。乃日:‘何恶作剧如是!可疾取白三钱来。’戚如言取至。调水饮之,立解。因恶其吝也,榜其方于通衢。”宋代宋慈的法医专著《洗冤集录·救死方》中说“砒霜服下未久者,取鸡蛋一二十个,打碗内搅匀,明矾三钱灌之。吐则再灌,吐尽便愈。”《中药药物锥切治疗早期宫颈癌》一文中说,所用“三品”制剂,需将砒石与明煅,“明巩可解砒毒”[中华妇产科杂志,1979,14(4)262]。明矾究竟能否解砒毒、其解毒机制何在,有必要进行讨论。明矾不能改变三氧化二砷的质,其解毒作用不在于改变砒石的毒性。明矾内服解砒毒,其作用主要在于催吐,排出毒物。《洗冤集录》以之与鸡蛋同用,可提高疗效。鸡蛋清既可保护胃黏膜又可黏着胃中使之一齐吐出。砒石与明矾同煅,虽未改变三氧化二砷的质,但明矾有助于减少三氧化二砷的量。如无明矾同煅,则罐底砒石致密,三氧化二砷不易升华逸失,煅成品中三氧化二砷含量较高,以之配成的“三品”饼、杆及枯痔散、丁之类外用制剂,因三氧化二砷含量超标,刺激性强,副作用大,容易导致中毒。加明矾同煅,可使罐中药物蓬松,煅制过程中三氧化二砷容易升华逸失,如火候适宜,可使煅成物中三氧化二砷含量降到一定限度,以之配制的药剂的毒性自然较小。

八、关于“水银莫与砒霜见”的讨论

“十九畏”系目前医药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之一。“十九畏歌”说“水银莫与砒霜见”,至于两者禁忌配伍的原因,目前有人认为是因为“砷汞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砷汞齐合金而失去药效”[中草药不良反应及防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613]。唐·五代时成书的《丹房镜源》中说“砒霜化铜干汞”。《本草纲目》引宋元方士土宿真君的《造化指南》说“砒石用草制,炼出金花成汁,化铜干汞。”有学者认为,所谓“干汞”,是指用霜或砒石把汞变成砷汞齐。但认为砷很难直接溶解于汞,制备砷化汞Hg3As2)、砷化亚汞(Hg3As)等化合物反应相当繁难,炼丹家土宿真君并未全部讲出他的秘法。不过,上述两书都说“干汞”,他们曾制得砷汞齐这一点是可信的[中国古代化学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34]。由于在一般条件下,霜与水银同用不可能生成砷汞齐所以方书中不乏两者同用的方剂。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天然砒石以砷华为主,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As203),并夹有残存的雌黄(As2S3)、雄黄(As2S2)等原生矿物以及云母、石英等矿物。

人工砒石主要含三氧化二砷。红砒含三氧化二砷96%,此外尚含少量硫化砷等红色矿物质;白砒较纯含三氧化二砷99%。

霜为煅烧砒石使三氧化二砷升华制得的精制品,其成分仍为三氧化二砷。

二、 药理作用

长期吸收少量,可使机体同化作用增强,促进蛋白质合成,脂肪组织增厚,皮肤营养改善加速骨髂生长,使骨髓造血功能活跃促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新生。其作用原理并非积极地促进机体代谢,而是少量的抑制氧化而引起同化增强。由于体内轻度缺氧,使基代谢减低,耗氧量减少。轻度缺氧而引起体重增加,尤其是皮下脂肪增厚,皮肤营养改善,红细胞增生等现象,与机体处于1000m高山上,在低气压生活所出现的现象相仿。砒可引起缺氧,但缺氧到一定程度(砒制剂的用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则引起显著的组织崩坏、变性、脂肪化而产生酸中毒,合成力消失,并可明显引起所有脏器功能麻搏。

为原生质毒,有抑制活体细胞所含巯基酶的活性,杀灭活体细胞及使其崩坏的作用。对恶性肿瘤、梅毒性象皮肿的新生物也有同样作用。枯痒散给兔耳每日涂敷,可致干性坏死,以致脱落去掉白则无此作用。砒石还有杀灭微生物、螺旋体和原虫的作用,还可杀灭臭虫、虱子、跳蚤及昆虫。砒石还可抑制白细胞过多增殖,并对小鼠S180肉瘤有抑制作用。砒石局部应用,还对末梢神经有抑制其呼吸和传导的作用。

三、临床新用

1. 治疗淋巴结核   将砒石研极细粉末,每次用1~2g,加白开水60~80ml放入烧瓶内,置酒精灯上加热,待水煮沸、瓶口冒出蒸气时,手心向下,放于离瓶口5cm处熏劳宫穴,先熏患侧,每手心熏蒸152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停药7天。治疗淋巴结核10例,治愈7例、显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内蒙古中医药19898(3)23]。

2. 治疗瘰疬   用砒霜22.5g,蟾酥、巴豆、白胡椒各15g分别研细,和匀,再加红枣11枚(去核)、葱白24g共捣,制丸400粒,晾干备用。布包药丸1粒,并用线牵引,塞入患侧鼻道。每次塞8~10小时,每周2次为1个疗程。已溃者,可取丸药10粒加麻油20ml制成药油外搽患处。瘘管形成者,可用纱条浸药油后塞入管腔。治疗瘰疬33例。均在3~4个疗程内治愈[浙江中医杂志,1983(8)352]。

3. 治疗膝关节炎(鹤膝风)及阴寒凝结之各种关节疾患   每次用独头蒜1个捣烂,调砒霜0.6g轻粉、冰片各1.5g千夫土(即行人经常践踏过的泥土)1小撮,做成两个小圆饼,敷在肿起的内外膝眼上,用纱布盖好固定。敷药24小时可见起疱,肿势随之减退。水疱可用针挑破,再敷以消炎粉。不挑破亦可,1周后可自行消退[常见病中草药外治疗法.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8]。

4. 治疗牛皮癣(神经性皮炎)   用斑散(斑蝥粉2份、砒霜1份)加白醋调成糊状涂患处,约半小时后皮肤形成水疱,刺破水疱,吸干液体,涂消炎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37例,除1例中断治疗外,其余36例经1~2次治疗,约7天均痊愈[广西中医药,1981,(2)45]。

5. 治疗疝气   用巴砒散(巴豆霜3份、白砒粉1份)少许,装入小布袋内,固定于患侧涌泉穴(脚可着地),连续数天,配合内服疝气汤,治疗86例,全部治愈[新医学,1973,(4)373]。

6. 治疗血管瘤   七仙膏治疗89例血管瘤(包括局限性海绵状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鲜红斑痣),痊愈68例,肿瘤部位完全结痂脱落,且无颜色异常,经随访无复发明显进步12例,肿瘤部位结痂脱落后,尚留有表浅淡红色斑痕;无效9例,肿瘤部位结痂脱落后仍有复发。方用砒石、斑蝥各100g牙硝、明矾、青矾各150g,食盐75g,共研细末,放入罐内加适量清水拌匀,然后人水银100g慢慢加热熔化,并用竹筷不断搅拌,使水银不见星点。如发现罐内药物鼓起,将罐移开热源使药物慢慢下沉。如此反复至药物快干时,将药罐移开热源,加入鸦胆子油汁、百草霜各50g调成糊状即成,密封备用。用棉签蘸上药膏,均勻地涂在瘤体暴露部位上,待药干燥后,再用盐水轻轻擦掉药膏继续第2或第3次涂药,其方法如第1次。视瘤体部位出现变黑,或有少许渗液时,即不再涂药。应使患处自然暴露,不宜用纱布包扎。10天后瘤体逐渐结痂脱落。10~15天为]个疗程,然后视其消失状况,再决定是否继续第2或第3个疗程。在尚未结痂脱落前,患处不宜接触污物或冷热水,以防感染。脱痂时微有痒感,勿强行脱痂,否则可致出血不止[湖南中医杂志,1986(6)11]。

7. 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癌灵一号”(每支2ml内含砒石1mg、轻粉0.01mg)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73例,完全缓解率为24.66%,总有效率为86.3%。73例分为3组癌灵一号组癌灵一号加中药组;癌灵一号加中药、小剂量单一化疗组。癌灵一号组采用静脉注射为主,每次8~10ml,每日2~3次;其余两组采用肌内注射为主,每次2~6ml,每日2~3次。完全缓解后改为每日2~4ml维持治疗2~3个月,采取用药10天、停药10天的方法。对复发病例可重新治疗用药。由于单纯癌灵一号组静脉注射用药剂量较大,总缓解率显著提高P<>癌灵一号加中药组44例,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3例,总缓解率为29.6%癌灵一号加中药、单一小剂量化疗组11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例,总缓解率为18.2%。单纯癌灵一号组自治疗到缓解平均需2.67个月,其他两组分别为5.86和4个月。通过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治疗量以16~20ml疗效最佳。本剂以静脉注射为佳。药物在体内有效时间为4~6小时,因此每天2~3次为宜。癌灵一号可使异常的白细胞转为正常形态。对骨髓无抑制作用,即使白细胞较少的病例同样可以应用。临床上没发现用本剂后引起消化系统中毒现象以及黄疸、肝萎缩、肝硬化、肾衰竭等肝、肾中毒症状[黑龙江中医药,1981(4)28]。另有报道认为,三氧化二砷能选择性地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凋亡,是其治疗机制之一。并认为,静脉滴注氧化砷是一种有效、安全的途径(健康报1996年7月14日)。

8. 治疗皮肤癌(基底细胞癌、鱗状细胞癌)   对体表浅部肿瘤,采用红砒药膏(红砒面15g、大枣10枚,将大枣去核,每个大枣内装入红砒面1.5g封固,用瓦焙酥后,研细,用芝麻油调成糊状备用)外敷对瘤组织侵犯较深者,用白砒药条(白砒面10g,用白面50g陚形,搓成两头尖、细如线的梭形条,阴干备用,每支长3~4cm)插入。在用砒药时,周围需敷一效膏(朱砂、滑石粉各50g煅炉甘石30g,冰片10g片栗粉20g共研细,芝麻油调成糊状备用),以保护健康皮肤。一般用药后12~24小时,瘤组织呈腐蚀性坏死2~3天后,瘤组织脱落(或用剪刀将局部干性坏死之瘤组织剪除)。每1~2天换药1次,直至疮面愈合。此法适用于体表恶性肿瘤初期、侵袭范围较小、未有其他部位转移者,疗效满意。治疗基底细胞癌1例、鱗状细胞癌14例,除2例鱗状细胞癌分别因足跟骨裸露、经治不愈截肢和有颈淋巴结转移治疗无效外,其余全部临床治愈。临床观察,用药后的反应为局部明显肿胀、刺激创面疼痛,用药48小时后肿胀减轻、疼痛消失。因药条和药膏含砒量极微,故用药后无不良反应[辽宁中医,197930]。

9. 治疗子宫颈癌   据报道,对162例宫颈原位癌、早期间质浸润癌,局限于宫颈、没有淋巴转移者,利用砒石的蚀恶肉、抗肿瘤作用,局部使用含砒制剂,摧毁外宫颈(使宫颈管形成圆锥形筒状缺损状态,称为中药药物锥切),以彻底清除病灶一般能获得近期治愈效果,远期效果亦佳。还能保持青、壮年宫颈癌患者的生育、生理功能。其治法也比较安全。主要采用“三品”饼剂或杆剂[白砒45g、明矾60g两药研粗粉,同置瓦罐中,泥封(留小通气孔),置木炭火中煅烧2~3小时。次日取出煅成的白色疏松块状物(36g左右,含As2036%~9%最宜),再合雄黄粉7.2g、没药粉3.6g,制成饼形或杆形即成],局部消毒后,用凡士林纱布保护阴道穹隆,贴敷“三品”饼于宫颈阴道部,或插置“三品”杆20~25mm长)于宫颈管。上药后,用双紫粉(紫草、紫花地丁、草河车、黄柏、旱莲草各30g冰片3g)棉球压紧,以利固定和消炎,防止阴道壁受腐蚀。每24小时观察1次,48小时换凡士林纱布及双紫粉棉球。“三品”药物一般需2~3天才能完全溶解。宫颈组织受药物作用后,产生凝固、坏死,5~6天与正常组织形成分界线而剥脱。再用药数次5~7天上“三品”饼、杆1次。多数病例在上“三品”杆5~7天后,可从宫颈管钳出或剥出颈管管型样坏死组织),使外宫颈彻底摧毁,宫颈管形成圆锥形筒状缺损。饼、杆制剂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不可偏废,其目的是对横深、纵深癌灶起摧毁作用。“三品”饼、杆应用于局部,一般无特殊反应。少数患者在上药后24小时内出现一过性食欲差、恶心等胃肠道反应或头晕、轻微头痛等神经系统反应个别严重的出现呕吐、下腹痛,取出药物,反应即迅速消失。治疗过程中,一般不会发生宫颈出血。个别病例在治疗快要结束时,偶有局部出血现象,及时用碘仿纱布压迫即可止血[中华妇产科杂志,197914(4)262]。

10. 作牙髓失活剂   据报道,将砒石(芝麻粒大小)包在棉花中,蘸纯苯酚溶液置于牙髓孔处,覆盖棉花外封黏固剂。48小时后,开髓去髓。用于牙髓失活150例,1次成功,去髓时完全无痛107例微痛2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90.7%[口腔医学,19844(2)6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砒石(砒霜)
砒霜的药用大汇集【转载】 [图片]
重新走向临床的传统中药——砒霜
砒石(附图片)
以毒攻毒只是传说?且看砒霜“以毒治癌”
是药,是毒?凝命以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