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读《逍遥游》:寓言之下,隐藏着庄子的生命美学与人生哲思

庄子生卒年不详,大抵与魏惠文王、惠子、孟子是同时期人。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集大成者,他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把老子的“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并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尽管这样,鲜为人知的是他在《逍遥游》一篇中,天才般提出了一种生命美学与有关幸福论的人生哲思。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其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是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他尤其善于用寓言和故事的方式,说明道理,使文章富有文学性与哲学性,被评为“文学中的哲学,哲学中的文学”。因此,与《论语》这一语录体哲学书籍不同,《庄子》一书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甚至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最高成就代表。而其中尤以《逍遥游》这篇文章为庄子的代表之作,也是传世名篇。

这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因此,本文会从庄子《逍遥游》原文主旨出发,结合现实人生,来探讨解析庄子在《逍遥游》中有关“逍遥”的生命美学与人生哲思。

01、开篇通过两种鸟“大小”之别的对比,隐喻所谓“逍遥”是自由发展事物的自然本性,从而使我们领悟一种“相对幸福”生命美学

初读《逍遥游》的朋友们往往不得要领,大多被庄子雄奇怪诞的想象力所征服,被一个个“鹏、学鸠,以及列子御风”等寓言弄晕,其实这正是庄子文章的魅力所在。通过寓言故事的手法将人生哲理深藏于文章表象之下,从而让他哲学知识大门只对有缘人打开。

①不知几千里的鲲化为鹏,庄子用极具浪漫主义想象力的手法突出强调了“鹏”的大。

文章开篇,庄子用极具想象力的浪漫手法确定了文章的基调: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大鹏确实很大,穷尽了现实世界中人们空间上的想象力,用不知几千里等夸张的语句突出强调了鲲的“大”。甚至庄子把这种抽象的“大”与现实世界的云彩结合美化了,从而显得更加立体,更加形象:大鹏的翅膀像垂下天空的云彩。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还侧面的用《齐谐》这本专门讲志怪的书中(今已失传)让大鹏的形象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大鹏翅膀挂起的风能够卷起三千里的海浪,气浪的漩涡中大鹏能上“九万里”这一极高的高度。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在我看来,此处大鹏的大,也绝不是我们通常狭隘、片面的理解那样,认为大才是对,才是好。而是庄子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着重突出强调了“大”的概念;从而“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在此为文章主题埋下了伏笔,做好铺垫。也为下文与与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中,深藏隐喻了所谓的幸福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相对存在的道理。且看下文

②很小的学鸠“自以为是”,提供了大小两组对比,进一步隐喻了幸福是“相对”的概念

大小不同,对幸福的理解、追求也不一样。大鹏背负青天要飞九万里的距离,这在蜩与学鸠等小动物眼中,觉得很累,没有必要。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的确,大鹏没有必要非那么远,借着风力,背负青天要飞九万里才能到南海。它也可以和蜩与学鸠想飞就飞,飞不过那棵树的距离就停下,飞不动了就落在地上。因此,很多人认为学鸠的嘲笑也是它们目光短浅,有一种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狭隘。其实不然,在我看来,庄子提供大小两组对比中,循序渐进、更深刻的揭露出了所谓幸福是“相对”的概念。

幸福是相对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人作为个体也只有和平庸与不幸的生活做出比较,才能感知出所谓幸福的精神状态。庄子行文亦然,只不过庄子有关幸福的对比讨论,深埋九地之下,显得含蓄隐晦。回归文章,通过学鸠相比,大鹏不是显得相对要幸福一点吗?它空间上可以更远的距离,达到九万里的高度;反之亦然,学鸠不用像鹏一样,乘着风背负青天,显得很累,它们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在树木与树木之间自由迁徙,这也是为小者的一种幸福。

因此,细究下来两种鸟之间,“大小”之别中有关幸福的对比,只是相对之别,并没有是非优劣之分。抽象提炼,引申出来,有的也只是二者根据自己意志,充分发会自己的“自然本性”所拥有的能力罢了。那么这种发挥自然本性的状态,又与“幸福”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且看下文

③自由发展事物的本性,是达到“相对幸福”的最好方法之一

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它们充分而自由的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都是同等幸福的。因此,某种程度上《逍遥游》其实讲了一个大鸟和小鸟的故事。

两只鸟的能力完全不一样。大鸟能飞九万里,小鸟从这棵树出飞不到那棵树。可是只要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爱做的,它们就都同样幸福。魏晋时期给《庄子》这本书做注的哲学家郭像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夫大鹏之上九万。尺鷃之起榆枋,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

大鹏能上九万里,蜩与学鸠也能在树木之间的距离迁徙,大小虽然不一样,但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自然之性充分发挥其自然能力,达到同样逍遥的目的。

因此,《逍遥游》在我眼里,是庄子通过两只鸟的大小对比,揭露出了人们只要与鹏与学鸠那样,根据事物的自然本性而自由发展,就可以感知到幸福相对的这一精神状态的生命美学。然而如果我们只是用这种“相对幸福”的概念去理解《逍遥游》中“逍遥”精神的话,还是太狭隘,太片面了。

因此,正如文章中大鹏与学鸠的对比那样,有“相对幸福”也必然会有“绝对幸福”,甚至追求“绝对幸福”才是庄子《逍遥游》一文中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02、中篇以列子的寓言,以“有所待”的概念展开,庄子进一步阐述有关“幸福”的人生哲思

诚然,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所讲的那样:“除无必要,勿增实体。”这个世界里的道理,一如上19世纪的物理学家为了让其物理研究自圆其说,假想出一种电磁波的传播媒质,提出的“以太”这个概念那样。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可以无中生有般创造出某种概念从而让自己的理论自圆其说。在这里庄子作为道家先驱,他陷入了一种理论开拓者们常见的微妙尴尬中。

①列子的故事,提出“有所待”的概念,而这种概念与绝对幸福还有一定距离

在抛出,文章主题之前,《逍遥游》中篇部分,描写了大鸟、小鸟的幸福之后,紧接着庄子说有个名叫列子的人,能够乘风而行。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因此,庄子提出了一种概念“待”,所谓的“待”是等待依赖的意思,而列子所“待”者就是风。甚至由于他必须依赖风,所以某种程度上,列子其实也和开篇鹏与学鸠那样,他们的幸福还是相对的。

列子御风而行,无风则不得行,所以他的“逍遥”有待于风。如果我们把这个“有待”推世界上一般人,人或必有富贵而后快,或必有名誉而后快,或必有爱情而后快;和列子一样,他们的“逍遥”有“待”于富贵、名誉、或者爱情罢了。

他们离绝对的幸福那种逍遥状态,还有一定的距离,必须和列子一样,要等到他们所等的东西才行;所以他们的”逍遥“仍然有所限制,不能为绝对的。那么如何才能达到绝对幸福的理想状态呢?

②庄子通过设问自答的方式,告诉读者绝对幸福这一理想状态的实际所所指

庄子接着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邀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庄子在这里描写的就是已经得到绝对幸福的人。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他是至人、神人、圣人。他绝对幸福,因为他超越了事物的普通区别。他也超越了自己与现实世界的区别:“我”与非“我”的区别,所以他无己;他与道合一,道无为而无不为,所以他无功;圣人在道家眼中是道的代表,与“道”合一,所以也无功。

这样理想的人,他也许治天下,但是他的治就是只让人们听其自然,不加干涉。一如鹏与学鸠那样,让每个人充分的、只有的发挥他自己的自然能力。道无名,圣人与道合一,所以也无名。

因此,顺从万物的自然本性后,就可以从无己到无功再到无名,这是庄子带有理想色彩的逍遥状态,也是庄子对获得绝对幸福的人的一种描写。层层叠叙,在此庄子进一步阐述文章主题,揭露出幸福这一人生哲思的深邃与博大。

03、结尾从“无用”到“有用”的反复论证,庄子告诉读者通往“绝对幸福”的路,是基于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

行文至今,从开篇鹏与学鸠,到中篇的列子,再到结尾与惠子的辩论;这些故事所含的思想是:获得幸福有不同的等级。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鹏与学鸠);而文章主旨绝对幸福状态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

庄子在结尾对对于那些读不懂他哲学思想的读者,准备了两个寓言故事,作为补充,并依旧含蓄隐晦的告诉了读者他的幸福观。

①事物的自然之性得看我们如何正确运用,充分发挥

惠子有个“烦恼”,这在庄子眼里其实是没有必要。庄子认为“大”并不是没有用,惠子并没有和鹏与学鸠那样,依据事物的自然之性而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魏王送给惠子大葫芦的种子,惠子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因此,惠子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就把它砸了。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瓠,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而庄子则用故事的方式告诉了惠子庄子的应对方式,也告诉了读者们他所认为的“幸福”是一种对事物自然之性的正确运用、充分发挥其天性的能力。

庄子举了个例子,冬天治疗手龟裂的药方,有人只能卖掉它获得一百金,也有人可以通过它获得封侯的位置。惠子砸坏葫芦的方式,无疑是错误的,是没有理解事物自然本性的行为。

庄子反驳惠子葫芦大是它的自然之性,何必把它破坏,庄子的建议也充分利用了葫芦很大的自然之性,把葫芦系在身上作为腰舟浮游于江湖,悠然自在。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因此,在我看来,庄子通过惠子葫芦的寓言,其实是在告诉我:事物的自然之性,一如开篇的两种鸟那样并没有对错好坏之分,错的只是我们的对待事物的方式而已。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力士的特长(自然之性)在于能举起很重的东西,头脑很聪明的人他的特长在于算复杂的数学题目速度很快,但是如果让大力士去算复杂的数学题目;让聪明的人去举重,这难道不也是和惠子破坏葫芦那样,是不会利用事物自然之性的“愚夫”行为吗?

②事物的自然之性为什么一定要“有用”?惠子举得树大无用的例子,依旧被庄子用同样的方式破解

另一个寓言故事,惠子说他有一棵大树,人们把它叫做臭椿;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枝权弯弯曲曲,也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所以惠子庄子所说的,就和这棵树一样大而无用,大家都不会相信。果真这样吗?

庄子用黄鼠狼很小会抓老鼠却容易被猎人猎捕,而牦牛很大却不能抓老鼠的例子来反驳惠子;并依据树木的自然之性,提出了他的应对方法,从而达到逍遥的幸福境界。

庄子说,你如果有一颗大树,担心树木没有用处;那么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中,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在我看来,这里庄子依旧强调了他前文中“无己、无功、无名”的观点,因为树木没有必要“有用”所以“无功”;甚至正是因为树木无所用才能达到逍遥的最高境界。而且两则寓言中庄子的处理办法都符合前文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观点: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而充分发挥,从而达到绝对幸福的逍遥境界。

因此,葫芦也好,大树也罢,如果我们不能对事物的本性有着更高一层次的理解,那么我们也会因为缺乏理解,停留在“绝对幸福”的门口止步不前。这种止步不前,一如两则寓言中的惠子那样,不理解大葫芦的自然之性是可以绑在腰上浮游于江海;一如惠子不理解大树的自然之性并不在于大而无用,如果我们能和庄子那样正确的对待,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不也是会很逍遥幸福吗?

04、基于《逍遥游》文章内容,我将结合现实,谈谈庄子幸福论对现代人的启发与建议

①思考问题时不能太过狭隘,“有用”与“无用”的差别仅仅在于我们的思维模式

文章中,惠子可以说是一个不会利用事物自然之性,暴遣天物的典型。他有一棵大葫芦却把它砸了,他有一棵很大的树,不堪绳墨也不和规矩,工匠们看见叹着气绕着走准备砍掉。而庄子却把这两样东西变废为宝,发掘了它们独到的内在价值。

界定事物有用与无用时,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来判断它们是否有价值。因此,我们思考问题时不能太过狭隘。也只有努力学习,提升认知,才能弥补我们思维模式中的漏洞与不足。

②用心思考,你会发现事物表象之下有很多值得挖掘的道理

《逍遥游》处处体现的是庄子的哲学思考,无论是大鹏还是学鸠,还是御风而行的列子,他们都以小见大,是庄子用心思考后汇聚的文字。就像美国作家 诺曼·文森特·皮尔说的那样:

我们自己就是待燃的火把,勇敢地去发掘这股可以创造人生奇迹的力量吧,借助积极思考的力量,你将发现一种全心的思考与生活方式,相信奇迹,你就能创造人生奇迹。

在我看来,越是善于思考的人,越会透过事物的表象,不断地追逐这个世界上的种种未知,追求卓越。比如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和你做同样的事,却能善于使用复盘思维,思考将来可以进步与优化的地方。

③幸福的度过一生,是人最合理,也是最基本的追求

哲学不只是无用之学,东西方哲学对于幸福论的讨论各有千秋。相信读者在《逍遥游》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也和我一样是有关幸福,最深邃也最受用终生知识。它们尽管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但庄子富于文学性与哲学性的语言让人常读常新。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最简单的道理其实细品下来也越是难以做到。而幸福是人最基本的追求,也是最难以达到的精神追求与感知状态。

学会文章中幸福论的观点,我们的生活就会得到美满,不幸会得到驱散。幸福的本质,本应该不分种族,不分身份,无论贫富。

总结一下:

《逍遥游》总体来说是一篇非常富于哲理的一篇哲学小品,它颠覆了传统说教式的传道方式,用寓言的方式带领读者感受文章最玄妙也最高远的精神内核,这才是整篇文章的真正魅力所在。

在我看来,我们看完这篇文章对庄子哲学体系中生命美学与人生哲思,会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虽然文章是古老和晦涩的,但时过境迁,一如日出日落那样,有会变的哲理,也有不会变的哲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论:庄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
老子与庄子——台湾大学教授 陈鼓应
选择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2课《五石之瓠》实录
老子和庄子的区别 老子和庄子是师徒关系吗?
《庄子·逍遥游》里的四则寓言故事,你看懂了吗?
统编新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教学设计课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