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一)心
  1.心气虚 面色白,心悸气短,动则易汗,舌质较淡,体倦乏力,舌体胖嫩,苔白脉虚。治宜补心气。药用人参、炙黄芪、党参、孩儿参、茯苓、五味子、炙甘草。
  2.心阳虚 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胸憋气,心悸气短,经常自汗,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治宜温心阳。药用桂枝、肉桂、制附子、薤白、干姜、大枣。
  3.心血虚 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易惊,健忘失眠,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补心血。药用酒当归、丹参、白芍、鸡血藤、龙眼肉、紫河车、熟地。
  4.心阴虚 心悸心烦,五心烦热,低热盗汗,口干,健忘失眠,脉细数。治宜补心阴。药用生地、麦冬、玉竹、阿胶、百合、龟板。
  5.心神不宁 心血虚、心阴虚均可导致心神失养,而出现失眠、健忘、易惊等症。除可用补心血、补心阴的药物以外,还可用养心安神或镇心宁神的药物。养心安神药用酸枣仁、柏子仁、首乌藤、炙远志、合欢皮、淮小麦。镇心安神:琥珀、朱砂、煅龙骨、煅龙齿、煅珍珠母、磁石、飞铁落、生牡蛎。
  6.心火旺 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渴,口舌糜烂疼痛,舌尖红或舌质红,脉数。治宜清心火。药用犀角、水牛角、牛黄、玳瑁、黄连、大青叶、生栀子、莲子心、百合、竹叶、木通、连翘、生地、丹皮。
  7.痰迷心窍神 志错乱,意识不清,或神呆目滞,自言自语,举止失常,脉沉弦滑,苔白腻。严重者可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辘辘有声。治宜开窍化痰。药用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牛黄、冰片、蟾酥、菖蒲、炙远志、郁金、细辛、猪牙皂、竹沥、青礞石。
  8.心血瘀阻 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向左臂内侧放射,时发时愈,严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治宜活血祛瘀、理气止痛。药用丹参、桃仁、红花、川芎、三七、赤芍、郁金、毛冬青、细辛、荜茇、檀香、降香、沉香、元胡、乳香、麝香、苏合香。
  

(二)小肠
  1.小肠虚寒 小腹疼痛,腹胀肠鸣,排气则舒或疝气作痛,苔白脉弱。治宜温小肠寒。药用煨肉豆蔻、乌药、肉桂、小茴香、橘核、青皮、吴萸。
  2.小肠实热 心移热于小肠,心胸烦热,尿频而痛,口舌糜烂疼痛。治宜清小肠热。药用木通、竹叶、小蓟、泽泻、车前子、白茅根、生地、赤茯苓、猪苓、灯芯、滑石、玉米须、赤小豆、白花蛇舌草。

(三)肝
  1.肝阴虚 头痛眩晕,两胁隐痛,耳鸣失眠,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或数。治宜滋养肝阴。药用山茱萸、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白芍、生地、熟地、沙苑子、龟板、鳖甲。
  2.肝血虚 眩晕头痛,四肢发麻或震颤,失眠,两目干涩,月经少或经闭不行,面色萎黄,唇舌色淡,脉沉细。治宜补养肝血。药用当归、白芍、制首乌、阿胶、鸡血藤、枸杞子、木瓜、怀牛膝。
  3.肝气郁结 胁肋胀痛,胸闷不舒,情绪低沉,食欲不振,头晕目眩,脉弦,舌苔白滑。妇女可有月经不调、痛经或经前乳房作胀等症。治宜疏肝解郁。药用柴胡、香附、郁金、川楝子、延胡索、橘叶、青皮、八月札、橘叶、佛手柑、绿萼梅、玫瑰花、白蒺藜、薄荷。
  4.肝阳上亢 头痛,头胀,眩晕,时轻时重,耳鸣耳聋,口燥咽干,两目干涩,失眠健忘,肢麻震颤,舌红少津,脉多弦而有力。治宜滋阴,平肝,潜阳。滋阴药用生地、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怀牛膝、沙苑子、鳖甲、龟板;平肝药用天麻、钩藤、菊花、白蒺藜;潜阳药用珍珠母、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磁石、代赭石。
  5.肝火上炎 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目赤,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甚则咳血,吐血,衄血。治宜清肝泻火。药用桑叶、菊花、决明子、白蒺藜、谷精草、木贼草、蔓荆子、龙胆草、黄芩、苦丁茶、生栀子、丹皮、夏枯草、青黛、大黄、芦荟。
  6.肝胆湿热 胁肋满闷疼痛,黄疸,小便短赤或尿黄而浑浊。或带下色黄腥臭,外阴瘙痒,或睾丸肿痛、红而灼热,舌苔黄腻,脉弦数。治宜清肝胆湿热。药用龙胆草、黄芩、栀子、虎杖、茵陈、木通、泽泻、车前草、柴胡、金钱草、垂盆草、秦艽、田基黄、大黄。
  7.肝风内动 头晕,肢麻,抽搐,震颤,舌体抖动,舌红而光,脉弦。肝阳化风可见猝然昏倒,舌强,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热极生风可见高热抽搐,神志不清;血虚生风可见面色萎黄,视物模糊,手足抽搐。治宜平肝熄风,补养肝血。平肝熄风药用天麻、钩藤、菊花、白芍、羚羊角、熊胆;镇肝熄风药用蜈蚣、全蝎、地龙、僵蚕、蝉蜕、制南星、白蒺藜;柔肝熄风药用白芍、生熟地、阿胶、当归、制首乌、鸡血藤、枸杞子、黑芝麻、鳖甲、龟板、牡蛎。
  8.寒滞肝脉 小腹胀痛,牵引睾丸,或睾丸胀大下坠,或阴囊冷缩,舌润苔白,脉多沉弦。治宜温肝散寒。药用制吴萸、肉桂、小茴香、台乌药、淫羊藿、肉苁蓉、胡芦巴、艾叶、橘核、荔枝核。
  
(四)胆
  肝胆相表里,在发病上肝胆多同病,而以肝病为主,治疗上也多从治肝入手。其主要临床症状有黄疸、胁痛、往来寒热、口苦、呕吐苦水等。

(五)脾
  1.脾气虚 脾气虚包括脾不健运,脾虚下陷,脾不统血。
  (1)脾不健运。可见饮食减少,食后作胀,大便溏泻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并伴有身倦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质淡嫩苔白,脉缓弱。治宜健脾益气,并助消化。药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炒薏苡仁、炒扁豆、大枣、饴糖、广木香、砂仁、半夏、陈皮、鸡内金、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
  (2)脾虚下陷。可见子宫脱垂,脱肛,胃下垂,慢性腹泻,并见饮食减少,食后作胀,小腹下坠,体倦少气,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虚。治宜健脾益气,补气升提。药用黄芪、升麻、柴胡、葛根、党参、白术、陈皮、枳实。
  (3)脾不统血。可见面色苍白或萎黄,饮食减少,倦怠无力,气短,肌肤出血,便血以及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舌质淡,脉细弱。治宜补脾摄血,引血归经。药用人参、党参、炙黄芪、白术、茯苓、当归、龙眼肉、大枣、木香、乌贼骨、仙鹤草、旱莲草、灶心土。
  2.脾阳虚 饮食减少,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身倦无力,面色苍白,腹中冷痛,腹满时减,得温则舒,泄泻或完谷不化。治宜温补脾阳。药用制附子、干姜、制吴萸、肉豆蔻、砂仁、白豆蔻、益智仁。
  3.寒湿困脾 脘腹胀满,头身困重,饮食减少,泛恶欲吐,口不渴,便溏稀薄,小便不利,妇女带下,舌苔白腻或厚,脉迟缓而濡。治宜温脾化湿。药用藿香、佩兰、苍术、姜厚朴、清半夏、炒薏苡仁、茯苓、草豆蔻。
  4.脾胃湿热 面目皮肤发黄,鲜明如橘色,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厌恶油腻,恶心呕吐,体倦身重,发热,口苦,尿少而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化湿热。药用大黄、黄连、猪苓、赤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草、通草。

  (六)胃
  1.胃寒 胃脘疼痛,轻则绵绵不止,重则拘急剧痛,阵阵发作,遇寒则重,得热则缓,呕吐清水,舌苔白滑,脉沉迟或沉弦。治宜温胃散寒。药用高良姜、干姜、生姜、荜茇、胡椒、制吴萸、白豆蔻、公丁香、肉桂。
  2.胃热 胃脘灼热而疼痛,烦渴多饮或渴欲冷饮,消谷善饥,牙龈肿痛,口臭,泛酸嘈杂,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泻胃火。药用生石膏、寒水石、知母、黄连、黄芩、栀子、芦根、大青叶、天花粉、大黄、竹茹。
  3.食滞胃脘 脘腹胀满,呕吐酸腐,嗳气泛酸,不思饮食,或矢气酸臭,大便泄泻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治宜消食导滞。消食导滞药用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焦谷芽、炒鸡内金、炒莱菔子、槟榔、茶叶、番木瓜。胃气上逆药用旋覆花、代赭石、苏梗、陈皮、清半夏、生姜、枇杷叶、竹茹、公丁香、柿蒂、沉香。
  4.胃阴虚 口咽发干,多以睡后明显,不思饮食,或知饥不食,并有心烦,低热,大便不通,干呕作呃,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养胃阴。药用石斛、北沙参、麦冬、西洋参、白芍、芦根、制黄精、玉竹、乌梅、天花粉。

  (七)肺
  1.肺气虚 咳喘无力,气短懒言,声音低微或语言断续无力,稍一用力则气喘,全身乏力,经常自汗,面色白,舌质淡嫩,脉虚弱。治宜补益肺气。药用人参、党参、炙黄芪、山药、炙甘草、紫河车、蛤蚧。肺气不敛药用五味子、银杏、核桃肉、诃子、乌梅、罂粟壳。
  2.肺阴虚 咳嗽较重,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并有咽喉干痒或声音嘶哑,身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无力;阴虚火旺者还可见咳痰带血,干渴思饮,午后低热,盗汗,两颧发红,舌质红,脉细数。治宜滋养肺阴或加止血药。滋养肺阴药用北沙参、麦冬、天冬、阿胶、石斛、天花粉、百合、玉竹、制黄精、西洋参、冬虫夏草。补络止血药用白及、三七、阿胶、仙鹤草、紫珠草、藕节炭、紫菀。润肺止咳药用川贝、百合、沙参、天冬、麦冬、桑叶、玉竹。
  3.风寒束肺 咳嗽或气喘,咯痰稀薄,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常伴有鼻流清涕或发热恶寒、头痛、身酸楚等症状,舌苔薄白,脉浮或弦紧。治宜宣肺通鼻,散寒化痰。宣肺药用麻黄、炒杏仁、桔梗、紫苏、炒牛蒡子、蜜百部、蝉蜕;通鼻药用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鹅不食草、细辛;散寒药用麻黄、细辛、生姜、干姜、五味子、桂枝、苏叶;化痰止咳药用半夏、旋覆花、白芥子、南星、苏子、远志、陈皮、橘红、蜜紫菀、蜜冬花、莱菔子。
  4.风热犯肺 咳嗽,咯黄稠痰,不易咳出,甚则咳吐脓血臭痰,一般伴有咽喉疼痛,鼻流浊涕,口渴欲饮,舌尖红,脉浮数。治宜清肺热,化痰热。清肺热药用黄芩、射干、知母、石膏、桑白皮、地骨皮、瓜蒌皮、芦根、白茅根、鱼腥草、金荞麦;化痰热药用浙贝母、胆南星、桑白皮、葶苈子、枇杷叶、冬瓜仁、竹沥、蛤壳、海浮石、青黛。
  5.痰浊阻肺 咳嗽痰多,色白而黏,容易咯出或见气喘胸闷,呕恶,苔白腻,脉滑。治宜燥湿化痰。药用半夏、陈皮、茯苓、苍术、白术、草果、莱菔子、苏子、白芥子。

  (八)大肠
  1.大肠湿热 腹痛下痢,里急后重,或便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利湿热。药用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白头翁、秦皮、苦参、马齿苋、铁苋菜、炒槐花、炒地榆、败酱草。
  2.大肠液亏 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往往数日一次,可兼见头晕,口臭,脉细,舌红少津等症。治宜润肠通便。药用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瓜蒌仁、柏子仁、松子仁、生首乌、肉苁蓉、当归、玄参、麦冬、生地、桑葚、蜂蜜。

  (九)肾
  1.肾阴虚 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失眠,遗精,口咽发干,五心烦热,盗汗,腰膝
痛,舌红,脉细数。治宜滋补肾阴。药用熟地、生地、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元参、天冬、制黄精、制首乌、桑葚子、知母、阿胶、龟板、鳖甲。
  2.肾阳虚 形寒肢冷,精神不振,腰膝
软或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迟,尺脉无力。治宜温补肾阳。药用制附子、肉桂、鹿茸、鹿角胶、仙茅、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草苁蓉、狗脊、杜仲、续断、沙苑子、锁阳、海狗肾、胡芦巴。
  3.肾气不固 滑精早泄,尿后余沥,小便频数而清,甚则不禁,腰脊
软,面色淡白,听力减退,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固涩肾气。药用五味子、山茱萸、覆盆子、芡实、金樱子、莲须、山药、益智仁、桑螵蛸、煅龙骨、煅牡蛎。
  4.肾不纳气 气虚喘促,动则喘甚,易汗,四肢不温,恶风寒,面部虚浮,脉虚而浮,舌质淡。治宜补肾纳气。药用五味子、炒银杏、沉香、蛤蚧、硫黄、磁石。
  5.肾虚水泛 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没指,腰
痛,腹胀满,尿少或兼呼吸气促,喘咳痰鸣,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沉细。治宜温阳利水。药用制附子、肉桂、猪苓、茯苓、泽泻、白术、补骨脂、胡芦巴、五味子、车前子、怀牛膝。
  6.肾虚骨软 腰膝
软,或筋骨软弱。治宜补肝肾,强筋骨。药用炒杜仲、续断、桑寄生、怀牛膝、狗脊、南五加皮、老鹳草、千年健、石楠叶、骨碎补。
  7.肾(相)火偏亢 肾阴虚,虚火易起,睡眠不安,头晕心悸,阳事易举。治宜滋阴泻火。药用盐知母、盐黄柏、玄参、熟地、山茱萸、泽泻、莲子心、丹皮。

  (十)膀胱
  1.膀胱湿热 小便不利,尿频,尿急,尿痛,尿黄浑浊或有脓血。治宜清化湿热。药用车前子、车前草、木通、茵陈、
蓄、瞿麦、赤茯苓、萆、泽泻、防己、滑石、地肤子、猪苓、玉米须。
  2.膀胱结石 小便淋沥或见砂石,膀胱里急,痛引小腹,甚则塞痛。治宜利湿化石。药用金钱草、海金沙、石韦、木通、冬葵子、滑石、甘草梢、萆
、鸡内金、鱼脑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与易经
看完本篇就知所生何病!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中医诊治辨证常见病症1
考研《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10执业药师中药综合通关笔记:中医辨证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