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丹田纵横探

丹田纵横探

 
 
丹田之说,古代气功书上的用词都很隐晦,朦胧难懂,众说纷纭。古人何以故弄玄虚?这可能是由于气功涉及到人体生命的根本,其学问包含十分深广,与古代宗教、哲学、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为了能抽象地又能较形象地把它们融汇在一起而形成一家之言,便采用了高度凝练的言微旨深之语言,进行综合的概括,从而使人“奥雅难通”。随着现代科学发展,探索人体科学的潜能,对“延我白首返孩婴”的作用,无不孜孜以求,于是有关这方面的著作日益增多。不少气功隐语,也就得以逐步披露,眉目日益明朗。虽然如此,有关丹田的位置,各有所说,“呼吸庐间人丹田”,“三田之中精气微”,此是《黄庭经》对丹田别具一格的论述。“庐间”,《云笈七签》作“胪间”,即两眉之间,又说以身为气之庐。“呼吸”是讲人体进出气,“精气微”指精、气、神三品大药,皆为微妙之灵物。“入丹田”即人体一切气统归丹田。“三田”,中国道家修炼“内丹术”中,对三田的论述,即是人体上、中、下三个丹田。上丹田有泥丸、印堂、祖窍等说;中丹田有心正、中央、绛宫、黄庭等说;下丹田有神阙、关元、命门、肾间、会阴等说。

古人有主张守泥丸者,认为“神居最上,顶贯百脉,存之可以出有人无,神游八极,而失则使人善眩晕”;主张守眉间的,认为“五位真人,在面门出入,存之可以收摄圆光,失则使人火浮而面赤”;有主张守心中正穴的,认为“百骸万窍,总通于心,存之可以养神摄念,须发常玄,而失则使人局而不畅”;有主张守脐内者,认为“命蒂所系,呼吸所通,存之可以养育元神,厚肠开窍,而失则使人气沉滞”;有主张守下丹田的,认为“气归元海,药在坤乡,存之可以鼓动元阳,回精人日,而失则使人阳易兴而妄泄”。至理纷繁,令人困惑。北宋张紫阳对此曾发过慨叹:“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明师莫强猜。终困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清代沈金鳖叹繁执简地说:“……然昆仑(头顶)至涌泉 (足心),周身前后之窍,虽各家传授各取其善,若能精守其一,皆可起病,不必得一望二,持二可三见,而辨孰是孰非”。“总之摄心归一,专其一处,皆可止念”,念止,“则神自虚而灵矣”。《规中指南》后序中亦明确指出:“夫所谓玄关一窍者,不过神驭气。使气归神,回光返照,收拾念头之一法耳。”所以,关于守窍的问题,只要存神凝念,使神不散乱,至于守哪处窍,不必拘泥,应根据各家传授或因病情的需要而定,更多的是以脐下三寸的下田为准。《紫清指玄集》曰:“凝神则气聚,气聚则丹成”;《灵剑子导引子午说》有“子欲不死长在天,须将元气守丹田。”可见,在修炼道家“内丹术”中丹田的重要性。

《天仙金丹心法》(以下简称心法),在第五筑基章中,说明了即“精藏丹田,所于最下;气藏气海,所处居中,神藏神室所处在上。”在“百日炼丹”(炼精化厢)中,丹田是安炉立鼎结丹之处;气海是炼丹的风、火源;神室是“百日炼丹”后转丹升提,进行十月结胎(炼厢化神)之处。十月结胎圆成后,胎化为神,再迁入上宫(泥丸宫)进行三年养婴”。

丹田、气海、神室、泥丸为气功的四大关窍,丹经称玄关。四大关窍的别名和异名很多,但是四大关窍的方位不变,丹田的众多异名都可以分归在四大关窍之内。现将四大关窍的方位和异名分述如下:丹田藏精 精是“水之母,坎之源”,它“伏居坎内”,聚则团圆于二肾,散则洋溢于四肢”。肾为坎,心为离,丹田的方位在肾。坎,是“生精之所”,也称为“命门”。《心法·安炉章》说,炼丹的炉鼎是“脐后布”,明确了丹田的方位是“脐后”而非“脐下”。《金仙论证》指出,丹田的方位是“以铜人仰卧测之”,所以仰卧时的“下”,就是脐内和脐后,而不应该是站立时的脐下阴交、石门,关元穴处。有些丹经曾明确指出是“畴轮之后和脐肾之间”,足以证明。

关窍方位在身体内部,而经络的穴位则以体表面定位。气功关窍的多种名称。在经穴中是找不到的,如泥丸、黄庭、玄牝等。但是,气功有些名称,又同于经穴名,如命门、玉枕、会阴等,两者切忌混为一用。这是研究,探讨气功极应注意的关键,则会坠人五里雾中。

“以本性元神注意规中,一日三次所得,融为一体(《心法》息火章);“还精于生梢之所,下注命门还元,”(《心法》筑基章);“结丹之所为下丹”(《心法》结胎章);“一曰密户,取绍铸周密之义;一曰土釜,本万物土生之论”。(《心法》安炉章)。以上所指丹田的异名还有规中、命门、土釜、密户、下丹田。下丹田在脐后什么方位呢?炼丹的鼎炉是“近海(气海)团金液,依田(丹田)结玉壶,一三脐后布(一三可理解为一寸三分),七二限前纤”。

有的丹经说,丹田是“前对脐,后对肾”,是“肾前”“脐后”,前七(肾前为十分之七)后三(脐后为十分之三)。因人胖瘦不同,三七的比例较为合适的;以尺寸的说法很多,如“一寸二分”,“一寸五分”,“二寸四分”,“三寸”等,可作参考,无法统一。

《老子》说:”道生一”。这个一,也就是炁。所谓“守中”、“守一”均指守脐内、丹田,是人体生长发育的中心。《心法》中讲,“精”是先天之炁,炁是生化的本源。东汉魏伯阳主张“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所谓“守中”即“守规中”。

《中华气功》杂志1986年第二期中《丹田部位探测的实验研究》一文,以科学实验证明了针刺神阙穴(脐)可以引出以下三类的感传路线来:①是纵行的主干,循任脉通督脉;②由神阙穴横行的环行路线,沟通着神阙穴与命门穴的一条捷径;③由神阙穴向胸腹部斜行的放射路线。而针刺脐下的气海穴、石门穴、关元穴时,除激发循任脉贯注的感传路线外,井无其他感传路线引出。以上实验,科学的证明了脐部(不是脐下)在人体生理上的重要性、是人体科学中的一奥秘所在。

现代人体科学发现人体内分泌的激素(即荷尔蒙)有五十四种之多,其中重要的一类是生殖激素。生殖激素的重要部分为性激素。性激索包括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三种。因此,脐部作为腹腔的中心,不论先天(胚胎)还是后天(出生后),都是人体生理机能的一个极关键的部位。气功的炼精化炁、精盈则气盛的初级阶段。就是以丹田为基点,这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气功的丹田是“体”,不足“而”,全凭慧想来决定。在生理解剖中,这个“体”是不存在的。要想多大呢?《心法》“安炉章”说,炉鼎是“周围寸五宽,中虚无障碍”。“寸五宽”犹如大鸡卵。《心法》又说,鼎在脐后,鼎上还有一条采药的药道。将丹田的药经药道送人鼎内。这条药道“正而不偏,直而不曲,其长寸二,其宽一指,上达两肾之中,下达鼎 2D之口”。将炼丹之鼎指在其后,而其上“寸二”才是丹田(指两肾之中)。(心法)曰:“两肾中间一点明,逆为丹田顺成人”。两肾中间是生药之地,在采药时,“必元神,元气酝结而为白光,由脐上达丹田旋定”。《心法》强调指出,丹田和鼎炉都是意想所造。“着色空摹终是假,定光迟照便为真”,它们是“想来似有看时无的”。只有用“静观动察”,全靠自己体验,特别是在活子时——玄开窍开采药的子时,体验“寂然不动感而通、窥见阴阳造化功”,脐下发火,丹田炁动,炁发成窍、玄关现象、真炁活跃、“先天气,后天炁,得之者,似醉”的微妙体验。
 

 

 
 
发表于 2007-1-3 13:45:20|
气海藏气(炁)此处说的气海在丹田之上,有别于经络的脐下气海穴。《心法》所说的“气”是指“先天之祖气”,亦称之“真气”、“元气”,它和“气体”的概念无关,理应为炁。它是“无象无形、无声无臭,天地之生理,人物所由生”。并进一步指出,“有声者”,呼吸是息也。气之用,非气之真也。气藏气海中,息之体也。”

气海的具体方位是“爽脊关下第三节”,这个“丹田介任督之间”夹脊关的方位,在丹经中也是中众说不一,在此且依《心法》为准。

“盖人之脊骨外实内虚,上下二十四节,最下一节是尾闾,形如金鼎,上有九窍,名曰下关;从此数起至第十八节之夹脊,名曰中关,与心部对,形如玉环,左右七窍;又上至末节则为玉枕,形如方胜,内有三窍,阙名上关。三关皆属督脉,乃阳气上升采取丹元之路。”《心法》结胎章。此处听说的脊骨二十四节,不是现在解剖学所划分的二十四节。现在解剖学划分为颈椎七节,胸椎十二节,腰椎五节,共二十四节,而骶骨不计在内。《心法》二十四节是参照《针灸大成》和《类经图翼》,为项骨三节,以下脊骨二十一节(除胸椎十二节、腰椎五节外,骶骨按四节计算)。因此,夹脊的方位是现代解剖学胸椎的第四节处,在身柱穴的下面。《性命主旨》说:“夹脊旁有膏育穴”,正与《Jb法》所指相同。气海藏熙,意守丹田排除妄念,人静时,以眼观窍。八仙之一张果老讲:“阴阳合处即玄牝,下手功夫在双眸。”济阳子曰:“收视者,乃将眼光从外收入玄关之中,停息静定,化成甘露,吞人丹田,用意送归厢穴之内。”《还丹复命篇》中有云:“昔日遇师传口诀,只教凝神人炁穴”。凝神人炁穴,是产生先天一炁和未经提炼的真阳功夫。

神室藏神“神居肺之下,心之上”,“肺第三叶间,魂魄所栖息也”。又指出它是“圣胎所结之地”,“居肺下一寸三分”,此为神室的方位。神室的异名较多。如,“神舍”,“神斯归舍”;“黄庭”,“入黄庭为结胎之用”;“金胎”,为“结胎之主屋”;“中宫”、“丹入中宫”,“有中宫汤煎之景”;“上丹田”,“结胎之所为上丹田”。

神室既然在“肺之下,心之上”和“肺下一寸三分”,我们可以用经穴来定方位。任脉的华盖穴为肺,玉堂穴为心,两穴之间为紫宫穴,旁有神藏穴,这个部位的内部就是神室。《心法》在这里又与中医理论相同了。这个部分按现代生理学来看,正是胸腺的位置。胸腺是一个重要的淋巴器官,主管人体免疫机制的重要功用。胸腺在人出生时重约10— 15克,长至青春期约有30—40克,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退缩,到老年期又回缩到10—15克。所以,老年期免疫力和应变力均有所降低。此处所说藏神,即指心神,古人说静可修身养性,安心养神,将意念集中于丹田,与内视合一静守,亦即古人说的神向下。神向下消除杂念,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起调整内脏机能的作用,这就是炼神。

泥丸养婴《心法》指出在神室(黄庭)十月结胎果满后,要将“胎儿”上迁泥丸宫,脱胎化神,泥丸是三年养婴的襁褓,也是元神最终归宿之地。“敛诸泥丸,湛寂深藏,永无出入”。泥丸宫的方位,与丹经中说法一致,《修真秘诀》中说:“两眉间却人一寸为明堂宫,却人二寸为洞房宫,却人三寸为泥丸宫(也称为上丹田)。”

泥丸宫正是大脑下部的中心部位,生理解剖学称之谓间脑。间脑分为三部分:背侧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其中的背侧丘脑是大脑皮质下的高级感觉中枢,来自全身的深浅感觉都是先到背侧丘脑中枢以后,才投射到大脑皮质的。泥丸宫的部位正是脑神经的中枢,其中的“脑垂体”更是此中心的中心,它位于蝶骨的一个凹陷处,是个人体内保护最严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器官。脑垂体是一个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中枢内分泌器官,它分泌十种不同的激素,这些激素分别调节全身的其它内分泌器官的机制,如甲状腺、胸腺、肾上腺、性腺等身体所有部位都受它的调节影响。但是,现代人体科学对神经内分泌学还有许多的不解之谜。 总而盲之,泥丸、神室、气海、丹田是气功的四大关窍。丹经中的众多异名都可以归到四大关窍之中。掌握了这四大关窍的方位和机制,修炼气功则不会误入歧途。

为了形象的掌握四大关窍,从囟会至会阴,在人体内设一垂直线(约与起于会阴上于百会,途经下丹、中丹、上丹的“中脉”循行垂直路线相同)。这里用“囟会”而不是一般所说的“百会”,笔者认为囟会是婴儿出生后,顶骨未合缝的地方,出生一年半左右才封闭。囟会是历来道家修炼“开天门、出元神”的部位,从囟会向下引一个垂线至会阴,正是人体偏前的垂线,符合丹经前七、后三的比例方位。四大关窍的部位,可从经络的穴位向体内引一横线,与垂线的交点即是关窍的方位。四大关窍向体内引横线的穴位是:丹田为神阙穴(脐);气海为膻中穴;神室为紫宫穴;泥丸为两眉间的印堂穴。印堂关窍非常重要,表现在经过修炼(印堂呼吸)才能开启的“天眼”上,“五眼六通”进出来往,有无显隐的“出入口”上。这标志着生命之烙印,“天印”之堂;暗示着生命源于自然,生于自然,通于自然,归于自然;证实着修行者千经万典书之不尽,言之不到的灵“灵山一会”、“玄关一窍”、“神台秘府”,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具体交汇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宫九窍
也谈玄关一窍 刘周天
[学术观点]戈国龙:论内丹学工夫论中的“炼丹三要”
功理和功法:李锡堃先生《丹道养生功》
丹田探奥——《天仙金丹心法》秘诀刍议
98岁:张文江丹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