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诗仙李白的《自遣》合平仄吗?

这是一位朋友的咨询问题,他在读到李白这首作品的时候,觉得平仄安排非常奇怪,想搞清楚字词之间的平仄关系。

其实咱们完全没必要纠结,你就当它是古体诗好了,李白个性浪漫恣肆,一生行文放浪爱自由,像咱们耳熟能详的《静夜思》,就是典型的五言古绝。

不过咱们借这个机会,来讲讲这首小诗也不错。更何况诗仙处在平仄格律逐渐成型的阶段,作为七绝格律化、规范化的第二大推手(第一是诗家天子王昌龄),他的作品中自带音律系统,是避免不了的。就像王维一样,他们作为同时代人,虽然对格律作诗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但是人家绝对是懂的,写诗是在格律之上的逍遥游,而不是当下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写诗就是不讲规则。

讲王维的作品的时候,我们知道他的诗很多都是相替、相对的,只不过相粘这个规则发展较晚,所以他不怎么遵守,因此折腰体较多。那么作为同时代人的李白,在七绝的格律化上算是走在前列,他的五言同样是格律化比较多的,只不过不像应考、应制诗人,非制式不肯下笔而已。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出自他的小诗《自遣》: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这就是一首五古,首句失替,因此也不相对,而且还不相粘——因此大多数人将它看作五古,不在乎它的平仄,可以说没有问题。

但是我这里就要打自己的脸了,因为你既然来问平仄分析,我还就真能给你分析个七七八八来。

很多朋友认为格律规则是后人判定前人作品,包括后来的变格、拗救都是在正格无法锁死的时候出的妥协方式,所以格律对于写诗来说一无是处。

这种看法,前半截是对的,后半截的论断却是错误的。所有规则都是从前人作品、行为中总结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不就是为了学习前人、前朝兴衰败亡的经验,留下好用的,正确的规则理论,摒弃无用的,错误的行为经验?

格律就是从古人诗作品提出来,对后人写诗有帮助的一套音韵工具。因为有用,上千年了还有人在学、在用,虽然你可以不用,但是不代表格律没有用。

很多人的脑子是不完整的,总觉得这个东西对我没用,那么就对别人也没用。

他们不知道李白对规则是熟而忘之,而不是根本不会。

那么,我们要如何来分析李白的这首《自遣》呢?

首先当然是确定它的平仄格式正格,再看是否发生变格与拗救,能否合理地套上后来的规则,然后就可以进行诗歌类型划分,而不是用“古体诗”一言以蔽之。

说它是古体诗,而对平仄判断不进行分析,其实是一种偷懒的行为,就好像我最开始的回答一样。

平仄格式怎么判断?从首句结合韵脚来判断。“对酒不觉暝”,首句第二字是“酒”,那么这就是仄起句,尾字“暝”是平声,那么就是仄起平收的句子格式了?

非也,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的韵脚重心字“衣”、“稀”是古韵“五微”部,而“暝”是“九青”部,连邻韵都算不上,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只有一种原因,那就是“暝”字的发音有问题。果然“暝”字在古代是个多音字,还有个“mìng”的读音,属旧韵“二十五径”部,是夜、入夜的意思。

因此这个句子从起手和押韵来说,实际上是仄起仄收的句子格式。

仄起仄收的标准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可我们看李白的“对酒不觉暝”中,“不”、“觉”都是入声字,所以这一句的平仄实际上是“仄仄仄仄仄”,也就是相当可怕的全仄句式——不过不要惊慌,即便是全仄句式,也不过就是三四字的平声变化了而已。

根据一三五轮,第三字的平仄变化咱们不计较,那这种情况,其实就是第四字的“觉”字失替而已。

这种情况是有针对性拗救处理的。看过《格律诗专栏》关于拗救一章的朋友,就会知道仄起仄收句三四字出律的拗救方法。

第三字出律,也就是“不论”,视之为可以不用救的小拗,而第四字失替,属于非救不可的大拗。

第四字失替,而第五字已经成为韵脚定了声调,所以不可能完成句内自救,只能使用对句拗救。

所谓对句拗救,就是将“仄仄平平仄”的对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变化为平声字,成为“平平平仄平”来实现连平抵消掉前段连仄产生的破坏,让整个句子的声律恢复平衡,不影响下一联的格律推导。

我们看到对句“落花盈我衣”——平仄为“仄平平仄平”,确实做出了第三字平仄变化。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首字“落”字为仄声,使得这一句“平平仄仄平”成为“仄平平仄平”的孤平格式,所以这个“盈”字不但救了出句的失替,还救了本句的孤平。

这就是联合拗救——一个字救了两处拗,和“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的“无字救双拗”是一个道理。

拗救只分为本句自救,对句拗救和混合拗救,而混合拗救实际上就是对句拗救和本句自救的混合。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就是一个完整的、典型的混合拗救。

因此这首小诗还是有成为格律诗的潜质的。我们继续往下看。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两句平仄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两句的平仄正格其实和前两句是一样的,只不过这里的出句只有第三字出律,是可以不用救的小拗,而对句是典型的孤平拗救——这依然是合格的,可以作为格律诗的判定。

不过既然平仄格式和前面一样,这就说明这首小诗是失粘了。

失粘就不是格律诗了?咱们不是还有个可以通融的折腰体么?

所以你硬要我以格律诗来分析李白的这首《自遣》的话,这就是一首两次使用了拗救(混合拗救、本句自救)的折腰体五言律绝。

是不是听着特别扭?

确实别扭,但咱们要是任由思维发散,你也不能说我这样划分没有道理。

不过在实际吟诵中,拗救本身就是违反发音规律的补救,对诗句的吟诵是有破坏的,偶尔出现,救回来不影响正体音律也就罢了。

李白的这首作品,不但出现两处大拗救,还整体失粘,所以无论怎么迁就规则,或者说用规则迁就,它吟诵起来还是不顺畅的。

要不然诗仙怎么会有这么不出名的作品呢?还不是不好读,不好背?像《静夜思》那样好读好背(有说后人改过的,其实这些作品可能在当时是顺口的),不早就成为千古流传的经典了吗?

所以平仄判断,我们要会,但是好的作品,是不以平仄判断为根本依据的。

因为时移世易,百代之下,就算李白站在你面前念《静夜思》,你也不见得能听懂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写格律诗三十八句基本口诀
浅谈格律诗中格律与诗的辩证关系
什么是唐诗里的粘连?失粘是什么意思?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李白《自遣》是与朋友对饮还是独酌……
中华美景写华章(11)七绝贵州黄果树瀑布(一日一景:大家斗诗)
被缚的诗仙:从仅传的10首七言律诗谈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