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志和有一首《渔歌子》被很多人改编,你最喜欢哪一首?

说到张志和被人改编得多的《渔歌子》,必然是指他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这个人,大家可能不熟悉,原因在于这个人非常积极地在做一件事——避世。张志和原名张龟龄,因为他妈在怀他的时候梦见有神仙献灵龟吞服,所以才取了这个名字。这个和其他传说不同,是有记载的真实发生的,因为直到二十岁太学结业,太子李亨亲赐御名,改名志和,取字子同。因为从小聪明伶俐,被唐玄宗看重,赐优养翰林院。所以张志和的名字更改是有记录的,并非后世人的道佛杜撰。

他成年后因为非常聪明能干,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事,留翰林待用,供奉东宫,享受八品(上)待遇。所以,年仅二十,张志和就成为了太子党。

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的朋友,一定对白衣宰相李泌印象深刻,这个神人就是张志和的亲舅舅。所以,张志和天资聪颖、自带传说出生、背景强大,这个人在大唐官场,就是天选之子。

不过成也神仙,误也神仙。张志和好道,作为大唐国教,文人好道实属正常。但是大部分文人士子都是以昂扬向上的仕途成功为目标,以经天纬地为向往,佛道之事都是仕途失意之时的选择。张志和这种一出身就站在终点的人,对功名利禄的向往就非常低,更加沉迷于人生终极目标——道的追求。

所以张志和最大的成就不在诗,不在词,而在道。他后来的作品最主要就是一部和《庄子》形式差不多的《玄真子》,对《道德经》进行深入研究和补充。

他和舅舅一起帮助唐肃宗(太子李亨)征调回纥兵,谋“三地禁四将计”,败安禄山于河上,取得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略性胜利。随后父母去世,而唐肃宗因为急于平定天下,答应了回纥苛刻的条件,这严重违背了张志和的意愿。他借丁忧离开了朝堂,得到了大笔封赏。在丁忧结束时,妻子也去世,向道的张志和便决定舍弃官场。

一个衣食无忧、聪明睿智的向道之人,为了避开唐肃宗的寻访,跑到湖州城西西塞山渔隐,自称烟波钓徒。这首《渔歌子》就成于这个时候。

为什么我们读他这首词,明明写的就是乡间景色、山前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钓鱼翁、青箬笠,绿蓑衣,可是却感觉不到一点烟火气息?

因为这个人是存心避世,衣食无忧,一心向道,从内心就已经彻底空灵。

为什么这首词我们不一句句解读?真的没必要,读懂张龟龄的内心世界和处事行为,我们更能理解这首《渔歌子》的身在世间、心在化外的超高意境。

所以,不论后世文人如何喜爱、修改,在张龟龄的道家修为之上者能抗衡的人很少,即便是苏轼大文豪的改写。相对而言,黄庭坚的改写更能抓住张龟龄的心态延伸,因为黄庭坚也是个修道大家。

我们看看他们的不同改写。 苏轼读过张志和的词后,说:“玄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张志和的词极其清丽,可惜《渔歌子》的曲失传了,不知道唱出来是什么味道。正因为这种对词的热爱,苏轼决定“加数语以《浣溪沙》歌之” 。 为什么要加数语?因为《浣溪沙》当时有曲,只是格式和《渔歌子》不同,要演唱出来,必须要做出调整。

到了今天,《浣溪沙》的曲子也遗失了,所以这种行为对于我们来说,意义不大。不过当时是有必要的,就是为了让张志和的《渔歌子》的清丽词语重放光彩。

《浣溪沙·渔父》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轼对张志和词的改动,从《渔歌子》变成《浣溪沙》,增加了一句写景凑数,实际上并没有对词牌意思做出任何修改。也就是说,这仅仅是为了唱出来,因为《浣溪沙》有曲子。 

黄庭坚看了之后,觉得苏轼的“散花洲外片帆微”的“花”与“桃花”重复,同时渔船并不用帆船,所以内容增加也不合理。奉承话说完之后,自己也改了一曲。

《鹧鸪天·西塞山边白鹭飞》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

黄庭坚没有改动原句,而是在上下片各添加两句,既没有打破原词的意思,还用张志和的旧事丰满了词意表达,并抒发了自己对词人避世的看法。

他也不是无缘无故地改的,他有说明:

表弟李如篪云:“玄真子《渔父》语,以《鹧鸪天》歌之,极入律,但少数句耳。”因以玄真子遗事足之。宪宗时,画玄真子像,访之江湖,不可得,因令集其歌诗上之。玄真之兄松龄,惧玄真放浪而不返也,和答其《渔父》云:“乐在风波钓是闲,草堂松桂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此余续成之意也。

上片增加的两句讲的是唐肃宗为了寻找张志和出仕,到处画像寻访。下片增加的两句则是回答张志和哥哥张松龄写《渔父》希望他再出仕的要求。实际上张志和当时有没有答复他的哥哥,我们并不清楚。黄庭坚根据道学渊源和自己的想象完成了这一步骤。

张松龄说“狂风浪起且须还”,黄庭坚给出的回答是充满哲理性的“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人间什么时候没有波浪啊?一天十二个时辰,时时刻刻不在波浪之中的。所以,回去干嘛呢?何况前面也说了:“斜风细雨不须归”嘛。

所以,黄庭坚的这个增写版本应该是和张志和原词心灵最投契的。

黄庭坚的外甥徐俯也曾经将《渔歌子》改写成《浣溪沙》和《鹧鸪天》,后来宋朝词人朱敦儒也曾经改写过《浣溪沙》,因为题主问的是最喜欢哪一首,这些就不讲了。其实都差不多,张志和的原句,基本上是动不了的。

这就是经典所在。

要问最喜欢那一首,除了原作,就是黄庭坚改的《鹧鸪天》了。原因前面详细说了,不过肯定很多朋友一定会说,这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其实不用你们说,古人也早就说了。金代文学家王若虚在《滹南诗话》中,评价了苏轼与黄庭坚改编《渔歌子》之事:

予谓此皆为蛇画足耳,不作可也。

但是,苏轼和黄庭坚其实都是极爱张志和的词,却苦于曲子散佚,无法演唱,才在文字上做出增补,让它重新焕发光彩。这虽然在意境上并没有提升,但是于《渔歌子》的流传和推崇都是有意义的。 

再说了,文字游戏,有何不可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首歌,火了1200年!
唐代张志和的千古名篇《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被苏轼改成一首词《浣溪沙-渔父》,黄庭坚认为他犯了两个错误
张志和的《渔歌子》影响深远,历代文坛大家争相模仿填词,皆无法超越前者
张志和《渔歌子》共有五首,我们所熟知的“西塞山前白鹭飞”只是其中一首而已,苏轼极爱此词!
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竟被苏轼、黄庭坚等词人先后模仿
张志和《渔歌子五首》(其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