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中的“弱水”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什么是弱水

水即水,强弱随势而变,本质并无强弱之分。

“弱水”这个词单独在生活中中用得很少,毕竟这是古人对水形态的一种误解。

估计只要接触过装修的朋友都听过:“弱电”——一般指36v以下的直流电,换成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打不死人的电流”,因为平常用电“强电”是会伤人的,而弱电的威力就很小。

水在古人心中有个共性,“水可载舟”,因为对浮力等物理知识的缺乏,古人认为是水本身的力道,让船、树叶等漂浮起来的。这是水的常性,绝大部分的河流湖泊都是如此,所以也并不称为“强水”,而在发现某个水域的水居然什么都浮不起来——显然这水的力道太“弱”了,就称之为“弱水”。

古人的思想认识就是这么直观,可爱。若是中国古人旅行到了死海,给它命名,只怕就会称之为“强海”,里面都是“强水”——毕竟人往里面一跳,不用游泳都能浮起来,这水不比普通的水要强大么?

总之,“弱水”这个称呼很早就有了,因为古早的科技认知错误,才产生这种奇怪的说法。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慢慢认识到这种“弱水”并不存在。虽然有“弱水河”,但是都知道了东西漂不起来,是地势的原因,跟水本身并没有关系。所以就用来称水流湍急,无法泅渡的水域。

水质之弱的说法就被神仙家拿去形容一些人类无法正常到达的仙域的阻碍——为什么你追求仙境而不得?因为人类无法越过弱水——什么都浮不起来,你当然成不了仙。

实际上就成了虚构仙境的一条护城河,或者说鬼扯的遮羞布。

这个鬼扯的祖宗,我们能追溯到东方朔。

这个词最早现于《尚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郑康成曰:‘弱水出张掖。’”按古籍言弱水亦见于《史记·大宛传》、《汉书·地理志》、《后汉书·东夷传》与毕沅注《山海经》:

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

“其力不能胜芥”,就是水力太弱,芥子都浮不起来。这里就是给“弱水”做了个定义,并且指明在昆仑之北,有这么条河流。可以看到,这与后来的“弱水”、“弱水三千”还搭不上界。

弱水成仙

成为仙界护城河,是从《海内十洲记·凤麟洲》里开始:

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

在西海的中央,有个方圆一千五百里的仙岛,除了在海中间,还有一圈弱水包围,羽毛都浮不起来。在没有飞行器的古代,这就是永不能穿越的界限,所以那岛上有什么神仙异兽,就都只能听“神仙下凡”的东方朔鬼扯了。

这是汉武帝会见西王母,听说海内有十洲,就问东方朔,得到的各洲情形描述。从这里起,文人骚客用来形容浪漫的求仙之路,中间就多了“弱水”这个古早意象。不过用的人不多,大概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多知道了水本无强弱之分,现实世界并不存在“弱水”这么一回事。

比较有名的是苏轼的《金山妙高台》中有句:

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

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

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云峰自孤起。——节选

弱水之说脱离不了对仙境的描写,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弱水第一次与具体的数字连用。

弱水入佛

那么“弱水三千”这个词组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佛教进入中原后和道教的内容互相交叉引用,这个“弱水”自然也就成为了一些极乐世界方的圣城护城河,以此形容难以到达。

随着佛教文化的世俗化,很多佛教专用词语开始下沉。比如“三千”,实际上是“三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它里面有小千、中千、大千,我们称其作“三千大千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国土的世界。

到了老百姓口里,觉得这么麻烦呢?直接就用“三千”表示很多很多,简单明了。

而“弱水”和“三千”的合体,则得益于《西游记》这个佛教大ip的传播,弱水河成为了考验唐僧西天取经的一道小灾难,在这里,唐三藏收了沙悟净。

长老忧嗟烦恼,兜回马,忽见岸上有一通石碑。三众齐来看时,见上有三个篆字,乃流沙河,腹上有小小的四行真字云:“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

“三千弱水深”,其实就是不知道有多深,笼统叙述罢了。不过这流沙河里的都是“弱水”,正常人没办法渡过的。后来是用沙僧的九个骷髅头——也就是他吃掉的九世金蝉子的头变成法器,才过去的。

而把“三千弱水”倒装,就是“弱水三千”,意思还是很多很多弱水,不过因为“三千”是佛教用词,随着佛教文化的普及,这个词就逐渐带上了说禅说法说佛的味道。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虽然“弱水”二字来源古早,“弱水三千”成于明代小说,但是都和爱情没有关系。真正让这句话成为恋爱表白的经典,是《红楼梦》一力为之。而且并非出自曹雪芹笔下,是高鹗续篇所为。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出自第九十一回:

纵淫心宝蟾工设计 布疑阵宝玉妄谈禅

从这一回目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贾宝玉用禅心来解答黛玉关于宝钗和自己三人之间的关系,使用了“弱水三千”的整体意思,代表选择很多。

我们具体看这一段,琢磨一下爱情中的春秋大义:

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

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

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

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

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

宝玉道:“有如三宝。”黛玉低头不语。

只听见檐外老鸹呱呱的叫了几声,便飞向东南上去,宝玉道:“不知主何吉凶。”

黛玉道:“人有吉凶事,不在鸟声中。”

薛宝钗因为薛蟠的事病倒了,贾宝玉错了去看的时机,生怕宝钗怪罪,被林黛玉一顿话语排解,自认性灵不如黛玉。林黛玉便借机会用一通“好与不好”的质问来做试探,假言谈禅,实则问心。

“弱水三千”,前面解释过了,无非就是情感选择很多的意思。“一瓢饮”出自《论语·雍也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

意思是人的要求其实不多,“一箪食,一瓢饮”足以。

所以贾宝玉呆了半晌,大笑道:

虽然选择很多,但是我只要有你就够了。

正所谓“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贾宝玉的痴情专一,倒还是算得上的。也正因了这句话的上下情境,加上《红楼梦》这部千古名著的流传造势,这句话得以成为爱情表白中高端大气的忠贞不渝表率。

这句话固然是这段以禅论爱的关键,不过后面的一些对话,也蛮有意思的。

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这瓢就是要在水上漂怎么办呢?这其实暗含对贾宝玉喜欢在少女从中流连的揶揄。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贾宝玉聪明得很,套用惠能和尚所说“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的禅语回答:又不是我要去水上漂,水再怎么浪,和我的取舍没有关系!

这番对答,虽然幽默,但是于禅、于爱情、于友情并不严肃——这也是很多人认为高鹗续篇在人物性格方面衔接不自然的一些地方,当然这都是一些细节,而且各人理解不同。

林黛玉觉得贾宝玉敷衍,对这回答相当不满意,就不再遮掩,直接问自己的事情。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这种用一些东西来作比喻的所谓禅机问答,并不高明,不过两人关系到了这个地步,其实感觉有些故意了。“我要是死了,你怎么办呢?”——其实就这意思——林大小姐果然是个作精。

贾宝玉这时候就回了两句诗:“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

不愧是通灵宝玉,随口两句诗里面,也是引经据典,诚意满满。上句见于《东坡集》及《笤溪渔隐丛话》:

苏轼在徐州时,参寥(道潜和尚)从杭州特地去拜访他。苏轼跟参寥开玩笑,就叫一个妓女去向他讨诗。参寥口占一诗:

多谢尊前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肯逐春风上下狂?

禅心,出家人的心。沾泥絮,沾在泥上的柳絮,比喻自己万念俱寂,不会再作轻狂之态了。

下句见《异物志》:“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徂(往),南人闻之则思家,故郑谷诗云:‘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席上赠歌者》)”唱鹧鸪,其实是唱“鹧鸪天”之曲。高鹗在这里将“唱鹧鸪”改成了“舞鹧鸪”,想来是为了和上句的柳絮暗合。

这意思就是你若死了,我的心也就死了,不如皈依佛门。

说到了这里,“檐外老鸹呱呱的叫了几声,便飞向东南上去”,这就是最简单直接的老天应验之相了。意思是你既然发了这个誓,兑现就只是迟早的问题了。

这段话虽然看似谈禅,其实是在对整部书情节做出铺垫。

这两位旷世爱情主角的未来走向和归宿,就在这看似高深、实则明显得不得了的“谈禅”中已经被决定了。

而贾宝玉发明的这句话“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也就跟随着世人对他们的传唱,成为众人耳熟能详的表白之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沧海万顷唯系一江潮。
《红楼梦》第九十一回诗词曲赋鉴赏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水浒传》是硬汉子禅,《红楼梦》是情禅 | 禅话
红楼梦中人:贾宝玉戴的玉的来历你知道么?
《红楼梦》里有哪句话,让你至今难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