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伤脾胃,百病从中生,气火升降正常诸证可解

九窍是受五脏支配的,五脏接受了水谷精微的营养而发挥其正常作用,九窍才能通利。若脾胃气衰,则胃不能分化水谷,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上下升降转输的枢机失常,五脏无所禀气,九窍就不通利。这就是《内经》所谓“脾不及,令人九窍不通”,“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的道理。

脾胃为元气之本

《内经》“人以水谷为本”,张元素“胃者,人之根本”,脾胃与元气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是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说明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脾胃为升降枢纽

《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例如:一年四季,以春为首,春夏地气升浮而生长,万物由萌芽而繁茂;时至秋冬,则天气沉降而杀藏,万物斯凋落而收藏。这一年天地之气的升降浮沉,惟长夏土气居于中央,为之枢纽。而人身精气的升降运动,则赖脾胃居于其中以为枢纽.“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之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仁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去,乃浊阴为地者也。”

内伤脾胃的表现

1.辨寒热

外感者,发热恶寒,寒热并作,面色赤,鼻息壅塞,呼吸不畅,心中烦闷,

2.辨手心手背

外感者,手背热,手心不热。内伤者,手心热,手背不热。

3.辨口鼻

外感者,口中和,不恶食,鼻塞流清涕。内伤者,口不知谷味,涕虽或有或无,但无鼻塞症状。

4.辨头痛

外感者,头痛不止,必待表解或传里,头痛方罢。内伤者,头痛时作时止。

5.辨筋骨四肢

外感者,筋骨疼痛,不能动摇,甚则非扶不起。内伤者,怠惰嗜卧,四肢沉重不收。

6.辨渴与不渴

外感者,感受风寒三日以后,谷消水去,邪气传里,始有渴证。内伤者,劳役所伤或饮食失节,伤之重者必有渴症,但久病则不渴。

脾胃内伤的治疗

1.益气泻火

脾胃内伤热中证“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此即益气泻火之法,至于其具体运用,则大体可分为三种方法:

(1)益气泻火并重:

适用于元气不足,阴火炽盛,二者势均力敌之时。此时不补脾胃,元气愈虚,无以制阴火;不泻阴火,元气愈耗,复以伤脾胃,故治疗宜益气泻火并重。代表方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随症加减。

(2)益气升阳为主:

若脾胃内伤,气火失调,阴火内盛,始得之时,治疗当以益气升阳为主,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此即所谓甘温除热法。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虽未用苦寒泻火药物;但脾气得补,阳气得升,则阴火必潜,燥热自退,此乃不治而治也.实属脾胃内伤热中证的治本之法。

(3)泻火降火为主:

对于脾胃内伤,阴火枭张,热盛为主的病症,不偏执益气升阳之法,而以泻火降火为治,此即急则治标之法。治疗饮食劳倦损伤脾胃,阴火上乘扰乱心神,“则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方中用朱砂重镇安神,潜降阴火,佐以黄连泻阴火,当归补血和血,生地清热养阴,炙甘草益气补脾。全方以泻火降火为主,其意在于保护元气。故运用该法时,苦寒之药不宜久服,以免损伤脾胃,反害元气。

2.升清降浊

脾胃内伤,升降失常,可导致降而不升,或升而不降两种病变,故其在使用升清降浊法时,又有或升清,或降浊,或升清降浊并用等不同方法。

如:治疗饥饱劳役损伤脾胃,四肢满闷,肢节烦疼,身体沉重,懒倦腹胀,二便清利,不思饮食,所用之凋中益气汤。

治疗脾胃虚弱,大便一日三四次,稀溏而量不多,有时泄泻,腹中鸣,小便黄,所用之升阳汤,属于升清之法的运用。

又如:治疗生冷硬物损伤脾胃,不能消化、心腹满闷,所用之三棱消积丸,即属于降浊之法的运用。

内伤脾胃,百病从中生,这话一点都不夸张,脾胃之证有明显的特征,日常也较易察觉,辩证清楚即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脾胃论》要有重点
“吃土”也是一种中医流派?
阴火
李杲的脾胃内伤论
《脾胃论》用“补中益气汤”(四):李东垣的用方思路
从《脾胃论》看“阴火”与“风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