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一个四川人,一篇家训流传千古,培养了一门六进士

清朝官员、文学家彭端淑(约1699—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他是雍正年间进士,担任过吏部郎中等职,与李调元、张问陶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大才子”。作品有《白鹤堂文集》等。彭端淑为官常以“清慎”自励,议事察访,都是轻车简从,“随行不过一二人”,他还明令禁止经过的各个州县迎送与款待,违者严惩。彭端淑断案也果断、公正,深得百姓和下属敬佩。

彭端淑的外祖父王庭诏是进士出身,为夹江名儒,父亲彭珣的学识也很渊博,几位叔父也多为举人。彭端淑和兄弟们都自幼聪颖,又遵从先辈教诲——“崇实黜浮,又宜力学,毋自弃”,学问也得到长辈的亲授、指点,卓有长进。

彭端淑退出官场后,倾注精力在成都教书育人,担任锦江书院书院山长十多年,桃李满门。

彭端淑的子侄很多,他也像自己的父辈祖辈一样,对子侄后代的学习非常重视,于乾隆九年(1744年)还专门写了《为学一首示子侄》,谆谆教诲他们不畏学海辛苦,勤学上进: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摒)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边远之地)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笔者中学时代,就读过这篇《为学一首示子侄》,印象深刻。穷和尚虽然是穷游族,却实现了愿望,富和尚想的是豪华游,终究没有成行。这当然不是两个和尚的对错问题,而是观念问题。

学海无涯,学与不学,关键是看行动,彭端淑所说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正是这个道理。有人想做一件好事,就有人劝他,条件还不成熟,做了也是白做。他不管不顾,只是按照自己的设想做下去。结果他取得了成果,而劝他的人却感到无比的惭愧。

彭端淑告诫后辈:人的天资固然有高下之分,但天赋并不是决定学业有成的唯一条件,只有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学习的难与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关键在个人要去付出精力:“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他在文章的最后指出,自恃聪明而不学者肯定无所收获,而天资平常之辈只要勤奋用功,也能突破自身局限。

彭端淑的名篇《为学一首示子侄》对后世影响很大,丹棱彭氏家族也人才辈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训宝典之二百四十七:彭端淑家训《为学一首示子侄》
《为学一首示子侄》及译文
为学
蜀鄙二僧
[转载]彭端淑——眉山历史人物(85)
为学-- 清 彭端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