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姚汉源传略
编者按:今天2023年2月11日是姚汉源教授诞辰110周年。水利史研究公众号在众人大力帮助下根据有关文章编成这个《姚汉源传略》。名为传略,实为初稿,虽然连日打磨,自知疏漏多多。现不揣粗陋,献给读者审阅,恳请大家指正,以备来日修订
姚汉源(1913—2009),著名水利专家,我国水利史研究的开拓者。他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水利事业。特别是对黄河水利史和运河史的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创作出版了《中国水利史纲要》《黄河水利史研究》《京杭运河史》等多种论著和近百篇论文,开创了水利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为研究、继承和利用我国古代水利思想、技术,服务于当代以至于将来的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姚汉源,祖籍山东省巨野县,生于1913年2月11日。15岁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1937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并以清华助教名义到山东济宁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工作。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辗转前往贵州,参加桐梓县蟠龙洞排水防洪工程勘查。此后颠沛流离,断续任职于兵工署驻昆明办事处、兵工署三十兵工厂、重庆大学、四川大学、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东西文化研究所等单位。在成都期间,以国学大师钱穆“及门弟子”身份执笔合作完成《黄帝》一书。
胜利出版社《黄帝》1946年2月沪一版,署名钱穆、姚汉源 (张伟兵供图)

《黄帝》作者小传:姚汉源先生,字翰园,现年1944年三十一岁,山东巨野人,清华大学毕业。初攻水利工程,后从钱宾四先生治史。曾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助理,现任东西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伟兵供图)

2004年三联书店再版《黄帝》时,关于未署名作者姚汉源的说明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任公路总局设计科技士。曾在金陵大学兼课。1949年赴江西信江农业专科学校任副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了农专教授兼农田水利科主任。后学校改为南昌农业专科学校,任教授兼校委会主任。1952年被武汉大学聘为教授,1955年7月被高等教育部任命为武汉水利学院副教务长。此期间用近10年时间整理出了约60万字的《中国水利科技史讲义》。1963年冬奉调到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任教务长,1965年任副院长、校党委委员,主管教学。
1963年中国水利学会在北京召开学术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他提出了《中国古代农田的淤灌及放淤问题──古代泥沙利用之一》的论文,引起水利界人士的极大兴趣,并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1963—1965年期间又写成了五六万字的数篇泥沙利用论文。
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1969年底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搬迁到河北省邯郸磁县岳城水库,下放劳动三年左右,1973年解除劳动在家。1973—1975年和其他同志合作,翻译了50多万字的美国C.H.佩尔主编的《喷灌》一书(水利出版社1980年出版)。

《中国水利史纲要》获首届全国科技史优秀图书一等奖(1989年底)

1979年调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至1987年74岁时退休。退休后,被聘为院咨询委员。这期间他培养了研究生十多人,研究范围涉及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等各大流域及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古代水利事业。著作主要有:曾获首届全国科技史优秀图书一等奖的《中国水利史纲要》(50余万字,1987年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1998年出版的《京杭运河史》(120余万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2004年经黄河水利委员会资助,有关著述整理出版为《黄河水利史研究》(约50万字,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200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将《中国水利史纲要》汇入《专题史系列丛书》出版,更名为《中国水利发展史》。水利史方面的论文数十篇60余万字,均已发表,其中重要的有:关于泥沙问题研究的5万~6万字,黄河问题研究的近10万字,京杭运河问题研究的8万~9万字,农田水利方面研究的5万~6万字,北京水利史研究的3万~4万字。其他文史方面的论文10余万字也发表了一部分。

2005年《中国水利史纲要》更名为《中国水利发展史》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曾先后担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利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编委及水利史部分的编审(共计30余万字)。为《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撰写了6万余字的条目。同时曾作为主审人审核了《中国水利史稿》上、下册以及《黄河水利史述要》《长江水利史略》《太湖水利史稿》《珠江水利简史》等著作。
创建中国水利史学
姚汉源生于山东黄河边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家乡黄河、洙水河连年水灾,家庭饥饿贫苦,在他脑海里有深刻印象,所以少时就有志于治水。在校时就喜读古书,尤好《四书》。少年之“志”加史学之“情”造就了他的一生。当时大学没有单独设置的水利专业,多列入土木工程系科之中。所以,姚汉源在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入学后,其“史学情结”痴心不改,毕业那年(1937年)在《清华月刊》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关于中国水利史的──《黄河旧帐的翻检》。文中认为,只有深入研究黄河的变迁与治理,才能办好黄河的事情。应该从几千年水利兴衰中,总结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中取得启示,使今后少走弯路。
姚汉源的第一篇水利史论文发表于《清华月刊》1937年第5期第55~61页,该刊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前身  张伟兵供图
1955年姚汉源担任武汉水利学院副教务长时期,学校厉行“双肩挑”,要求教授职称的行政干部勤于治学。结合当年的积淀和志向,姚汉源“水利史”学科于此发端。1962年,姚汉源开中国水利史研究生培养之先河,招收了新中国第一个“中国水利史”研究生(挂靠水文专业)。1965年又招收了北京水利水电学院的第一位水利史研究生(参附录2)
1982年,姚汉源和许多同道一起,联合水利、农业、交通、历史、地理、考古等有关方面学者,在中国水利学会之下创立了“水利史研究会”,他担任了第一、二任会长。1989年后改任名誉会长(周魁一、谭徐明先后继任会长)。
姚汉源六七十岁时,正是我国长江、黄河、淮河等流域水利通史和《中国水利史稿》编写出版的时期,作为审稿人,他为各个流域水利通史的出版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研究中国水利史的最高成就,可以说集中体现在1987年出版的《中国水利史纲要》当中,他在《自序》中称,“往往有详他书所忽略,略他书所能详者”,“补缺拾漏”,“为百花园内添一小草”。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与传统的中国历史时期划分方式不同,姚汉源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水利史的历史时期划分问题,受到水利“世纪老人”张含英的称赞。
姚汉源始终以中国水利史在世界历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而感到自豪。他说:世界许多民族都有古代发生过大洪水的神话或传说,这些神话有不少是说洪水毁灭了人类,仅有极少数人幸存下来;在中国,同样有大洪水的传说,但是大洪水并未毁灭人类,而是为人类所征服、所利用。中国几千年来亿万人在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息滋长,他们究竟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成就?有没有远大前程?只有过去的历史能说明,只有历史能振奋他们现在的精神,鼓舞他们继续前进。他把水利史研究当作一项弘扬民族精神、振兴中华、建设精神文明的工作来对待,这成为他一生孜孜以求为之奋斗的不竭动力。
情系黄河,矢志不渝
姚汉源对黄河水利史的研究贯穿其水利史研究的始终。从1936年发表的《黄河旧帐的翻检》开始,到60—80年代其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泥沙利用系列文章,前后共20多篇50万字,2003年以《黄河水利史研究》的名称出版。

姚汉源个性耿直,对待事情有一份自己的坚持和客观的看法。他从不人云亦云,也不轻信传统和权威,而是尊重科学,实事求是。
由苏联专家设计的三门峡水库,由于生搬硬套苏联河流的规划方案,忽视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以致水库建成后,泥沙淤积引发致命问题。1963年,中国水利学会在北京召开学术讨论会,姚汉源教授在这次讨论会上,提交了《中国古代农田的淤灌及放淤问题──古代泥沙利用问题之一》的论文。他运用丰富而翔实的史料,指出三门峡水库工程的根本失误,在于没有重视黄河史的研究,没有把泥沙问题置于首要地位。他还进一步从历史角度,提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见解:治水不能单从水着眼,有时应从泥沙着眼,甚至应以治沙为主,变沙害为沙利。一般人习惯于把泥沙看成是害,千方百计地排沙、除沙,这是个对泥沙利弊的认识问题。其实,北宋的王沿早已说过:“夫漳水一石,其泥数斗,古人以为利,今人以为害,系乎用与不用者尔!”
姚汉源的论证,给人以新的启迪,有力地补正了当时人们的黄河泥沙利害观,引起了水利界人士的极大兴趣。1964年12月上中旬,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主持了一次全国有关专家参加的治黄会议,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同志在黄河泥沙问题讨论中主张“放淤”,即干支流沿程引洪放淤,灌溉农田,以积极态度吃掉黄河水和泥沙。他曾特意向周总理推荐了姚汉源的这篇论文。总理当时索要论文,林一山回忆说:“我建议周总理听听我汇报就不要亲自阅读了,因为这份报告印刷得很不清楚,看起来很费眼力。”
2004年方志出版社《林一山回录》238页关于姚汉源论文的记载

2019年长江出版社《林一山回忆录》第214页关于姚汉源论文的记载
另一个颇能体现姚汉源性格的事例是有关黄河夺淮起始年代的问题。清初学者胡渭在《禹贡锥指》一书中,认定黄河夺淮起始时间是金明昌五年(1194年),后人多信之,指为“第四次大改道”。由于胡渭是大学者,竟无人敢于怀疑和深究,以致谬误流传300年。姚汉源鉴于南宋以后400多年黄河记载缺略,其中金代最为含糊的情况,不肯轻信,花了大量精力,接连写了《二千七百年来黄河下游历史真相的概述》《金代的黄河下游》《金末元初的黄河下游》《14世纪的黄河入淮》等重要论文,依据可信资料续写了黄河的这段历史。其中《金代的黄河下游》从多种角度辨明了黄河夺淮不是始于1194年,而是1128年:胡渭弄错了!
期盼京杭运河复兴
姚汉源在1998年出版了一本书──《京杭运河史》。书中系统而详细地叙述了京杭运河从兴建到发展直至衰败的过程。姚汉源在自序中写道:水运对于一个国家的形成、历史的影响、文化的造就等意义深广。

京杭运河,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扬州以北开凿的邗沟,迄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它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纵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全长1700多公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堪与长城媲美的人工奇迹。千百年来,京杭运河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南北通道,对于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融合以及对外开放乃至国际交往都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以古老的京杭运河部分通道作为江水北送的主要渠道。

姚汉源说,京杭运河的伟大功绩在于沟通南北经济文化,平衡政治经济的影响,使国家更团结、更巩固。还有它在发展历史带来的水运方面工程和管理经验也值得后世借鉴。
《漕河图志》是明代的一部有关运河的著作,保留了明前期大量原始资料,是研究京杭运河前期工程技术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姚汉源生怕此书失传,顾不得年迈,费了不少周折,与谭徐明合作为此书作了抢救性点校。1990年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了点校本。
姚汉源对于与京杭运河衔接的浙东运河十分关注,投入很大精力进行了浙东运河(杭州—绍兴—宁波)历史研究以及《四明它山水利备览》注释校订,以资后人借鉴。现在,浙东运河沿线的杭州、绍兴、宁波等地正在积极开展运河的文化建设、工程保护与恢复利用。2004年,绍兴建成运河园文化长廊,将姚汉源著作中的《宋代浙东运河示意图》刻在大门进口的照壁正面,并请他为运河园题了诗。2023年,由弟子捐赠的姚汉源签名著作《京杭运河史》(附录《浙东运河史考略》)将在新落成的浙东运河博物馆作为珍品展出。

2003年出版的《黄河水利史研究》也专列《黄河与水运史》一节,共8篇文章,集中介绍了黄河与运河的联系,历代为保证运输动脉的通畅所采用的工程手段,所付出的巨大的社会代价,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工程上的突出问题和成就。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前人很少涉及的,其中许多成果可供今天借鉴。
笔志水是,情钟汗青
姚汉源一生中也有“失意”的时候,那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随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搬迁到河北磁县岳城水库的那一段。他以山东农民的倔强和老知识分子的认真精神,在麦地中穿着短袖背心、拿着铁锹熟练地掘土、培垄,给麦地浇水,大声喝呼追赶偷拿东西的孩子,完全是一个生了白发的老农。不过这个地方倒是清静,没有人再来干涉他,平时可以大量看书。而这个地方,恰恰就是当年西门豹治邺的地方,姚汉源教授如鱼得水,到处踏勘地形,“理论”联系“实际”,写出了1.25万字的水利史研究论文《西门豹引漳灌溉》。实际上,他的许多论文也都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
姚汉源总是说,历史研究的意义是总结过去,预期未来,指导现在。他年逾九十时,还在中国水利史的领域中开拓、耕耘,并为培养年轻人呼吁,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他说:“中国七大流域的水利史研究,客观地说,都还很薄弱,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现在研究水利史的人还比较少,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来研究水利史。实际上中国搞水利的历史在世界上是最长的,工程上成功的例子也是最多的,最有可借鉴意义的。可是现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反而比较少。中国水利史仍然是一门小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够。我的一些学生或者去学习西方的水利工程去了,或者转行不搞水利了。可是我仍然坚持中国水利史研究,我仍然关注我的本行。我最大的期望,就是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关注中国水利史的研究,宣传中国水利史的研究,有更多的接班人。”
20世纪60—80年代,姚汉源独力或在好友朱更翎,弟子周魁一、郑连第等协助下带出了一批研究生,分别是:周魁一、郑连第、祝惠杰(因“文革”而肄业),郭涛、蔡蕃、张汝翼、谭徐明、贾振文、蒋超、颜元亮、张卫东、程鹏举、陈菁、郭迎堂(因退休转交周魁一培养)。退休之后还在为周魁一的研究生郭迎堂、吕娟等讲授中国通史、历史地理等课程。
1963年姚汉源教授与新中国第一个“中国水利史”研究生周魁一(右)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我从来没有带过博士生,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因为当时国外没有水利史专业,没有相应的学科设置作参考,所以博士点就一直没有批下来。还好后来周魁一申请了下来,算是做了一点小小的弥补。”如今,姚汉源教授的心愿之树,早已由他的弟子们培育出累累果实。教授对于桃李,一概寄予厚望;后学对于先生,莫不高山仰参附录2)
对于中国水利史研究的执着,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痕迹,也印下了中国水利史研究所走过的坎坷道路。可是对于中国水利史研究,他痴情不改,直至97岁高龄谢幕。姚汉源教授的生命,在他开创的中国水利史研究的事业丰碑上获得了永恒。
附录1:姚汉源教授著述详目(姚树樘提供,不完全统计)

题目

成稿或出版情况


第一部分
水利史及工程研究

水利史通论

1
中国水利史纲要
1987年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50余万字),获首届全国科技史优秀图书一等奖。200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更名为《中国水利发展史》出版
2
水利史研究综述——中国水利学会第一届干事会报告
 1983年2月稿。1987年5月《水利史研究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作为附录发表;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载入概论
3
研究中国水利史的体会
1985年6月成稿,向日本代表团略介(单行本);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载入概论
4
中国历代水利史简介
1981年成稿。《中国水利》水利史志专刊(二)1983年第一部分,后陆续发表;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载入概论
5
从历史上看中国水利的特征
《水利史研究室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1986年水利电力出版社;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载入概论
6
从历史上看中国水利事业与社会发展
1988年12月初稿。参加中科院地学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讨会(单行本);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载入概论;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7
水利史与水利志
1989年初稿,分别于《山西水利》和《水利史志专刊》(1989年第1期)发表
8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成立暨学术讨论会开幕词
1982年稿。《水利史研究会成立大会学术论文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年7月
9
在北京水利史研究会成立会上的发言
《北京水利志通讯》1984年第2期
10
八十感言——在祝寿会上的发言
1993年2月初稿,于1994年12月在《水利史研究论文集》(第一辑)——纪念八十寿辰中发表
11
广义水利史释义——珠江三角洲上的例证
1992年10月《桑园围暨珠江三角洲水利史讨论会论文集》;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12
水利典籍概要
稿纸。不详
江河及区域水利史研究

1
黄河旧账的翻检
1937年5月《清华月刊》
2
二千七百年来黄河下游真相的概略分析
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3
《水经注》中之汴渠引黄水口——王景“十里立一水门”的推测
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4
金代的黄河下游
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2018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5
金末元初的黄河下游
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2019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6
14世纪的黄河入准
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2020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7
明潘季馴“以黄治黄,以水治水”的理论
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
8
《水经注》中的鸿沟水道
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2022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9
黄河三门峡以下峡谷段两岸的堆台
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2023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10
清代后期几种治江意见
1987年10月稿。1990年2月《长江水利史论文集》;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11
华北水利史简介(京津冀地区历代水利简介)
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载入概论;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12
元代以前的高梁河水利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12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2年;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13
元大都的金水河
1984年12月稿。《北京水利志通讯》1985年第1期;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14
古代凉水河
《北京水利志通讯》1992年第1期;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15
内蒙古河套唐代水利
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2035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16
先秦时期有关山西水利的神话传说和记载
1987年稿。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农田水利及泥沙利用

1
北宋江南圩田及浙西围田
1986年《《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25集;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2
泄水入芍陂试释
1986年5月稿。1988年12月《芍陂水利史论文集》;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3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集释初稿
1997年11月《它山堰暨浙东水利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4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集释初稿补

5
喷灌(译著)
1980年水利出版社出版
6
历史上中国多沙河流的泥沙问题与治沙措施
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2030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7
从历史上看多沙河流的水利特征
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8
中国古代泥沙利用之一 ——农田淤灌及放淤问题
1964年稿。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9
中国古代泥沙利用之二——河滩放淤及其他落淤措施
1970年以前稿。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10
中国古代泥沙利用之三——放淤和淤灌的技术问题
1981年稿。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11
中国古代泥沙利用之四——河工史上的固堤放淤
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2164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12
西门豹引漳灌溉
1980年稿。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13
郑国修渠辨疑
1983年稿。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运河及水运史研究

1
京杭运河史
1996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约120万字)
2
京杭运河史述略
1991年1月初稿,后发表于《平淮月刊》第四期。编辑稍有删节(计21292字)。2003年《黄河水利史研究》发表;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3
唐代幽州至营州的漕运——黄、海、水系之沟通
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2024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4
胶莱运河修浚
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
5
明代山东、河南的借黄行运——济宁西河及沙颍运道
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202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6
明代的引黄济运
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2027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7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南旺枢组
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黄河水利史研究》;2028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8
明代会通河及泗水运道

9
鄂君启节释文
——战国时的水运
1978年12月初稿。《安徽省考古学会会刊》1983年第七辑;1987水运工程四《中国水运史研究(二)》;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10
浙东运河史考略
1990年10月初稿,11月发表于《鉴湖与绍兴水利》(纪念鉴湖建成1850周年暨绍兴平原古代水利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附入《京杭运河史》末(计44100字);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11
京杭运河南段见闻
1993年3月《京杭运河研究论文集》(纪念京杭运河贯通700周年);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附录;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12
实习考察日记一(1964年带研究生周魁一实习考察)
未发表
13
实习考察日记一(1966年带研究生郑连第考察)
未发表
水利史志跋序

1
《治水筌蹄整编》序
1985年5月刊印
2
《漕河图志》序
1990年2月刊印
3
《安丰塘志》序
1989年11月稿,《水利史志专刊》(中国水利附刊)1990年第1期
4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评介
《水利史志专刊》1987年第5期
5
《鄞县水利志》序
1990年2月《鄞县史志》。1992年6月又转载于《水利史志专刊》1992年第3期
6
《东平湖志》序

7
《巨野县水利志》序

8
《再续行水金鉴·永定河篇》序

9
《北京古运河与城市供水研究》序

10
《泾惠渠志》序

11
《鉴湖与绍兴水利》序

12
《新唐书·地理志》水利记载注释

13
《河政志》评介
没见发表痕迹
14
两浙海塘通志介绍
没见发表痕迹
15
畿辅河道水利丛书介绍
没见发表痕迹
工程与建筑

1
古城垣周长及其所用尺度(附考补)
1982年1月初稿。《首都博物馆丛刊》1995年10期。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2
一九三八年贵州桐梓县蟠龙洞工程纪略
1987年《贵州水利志通讯》;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3
北京旧皇城最早出现的宫殿园地
1982年10月《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12集;201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水的历史审视》

第二部分
历史及思想研究

历史地理

1
侯马载书试释
1999年稿,未发表
2
金文
京试释
1983年2月稿,未发表
3
周礼·职方志地名释
1982年稿,未发表
4
左传地名释
未发表
5
中国古今注
未发表
6
蓟丘试考
未发表
历史人物

1
古史人名释
未发表
2
黄帝(与钱穆合著)
1943年稿,1944年5月渝初版;1946年月沪一版。1978年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再版。2004年三联书店再版
3
释颛顼、蚩尤及其他

4
金元邢台学派时代背景小议

5

元代邢州学派时代背景及有关人物——金末元初的儒士学风
《郭守敬研究》1993年总5期
6
元代邢州学派时代背景及有关人物——金末元初的儒士学风及邢州学者的师友后学
是上一篇的扩展,没发表。
7
忆君毅兄
1986年4月7日以“华泉”笔名发表于台湾华侨日报
8
外祖父文池孔公历年简表
1996年10月稿。发表情况不详
9
王龙溪先生年谱
未发表
古文字研究

1
鄂君启节释文
《古文字研究》第10辑,中华书局1983年

2

说“㬱”“朁”
油印本,未发表(或《古文字研究》)
3
江陵凤凰山十号墓出土二号木牍释文

跋、序

1
姚氏宗谱总序
不详
2
重修族谱序
刊于巨野姚氏族谱
3
西清王氏续修族谱序
不详
4

国史释义绪论

未发表
5
中国古代思想类钞(稿)跋
未发表
6
《古蓼萧然集》序言
不详
思想文化研究

1
墨学泛论
未发表
2
从衰乱到复兴——北宋政教论略(上、下)
《历史与文化》第三期和《理想历史文化》第一期,1948年
3
正统与道统
《历史与文化》第一期,1947年
4
荀子论心性
《历史与文化》第一期,1947年
5
士流与政治
《历史与文化》第二期,1947年

6

论国家大义兼答关心本刊者
《历史与文化》第三期,1947年

第三部分
诗词


250首左右

未发表

注:本表未包括《漕河图志》点校本等著作,未包括应约审阅的其他水利史志著作,以及为《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等撰写的6万余字的水利史条目
附录2:姚汉源及其弟子培养水利史研究生情况(张伟兵整理,张卫东复核)

水利史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导师仅有姚汉源先生1人。1978年前,先后招收了3名研究生:周魁一、郑连第、祝惠杰。遗憾的是,当时都没有完成研究生论文。

1978年以前姚汉源教授培养水利史研究生情况

序号

姓名

入学年份

本科毕业院校

研究生招收院校

论文或选题方向

1

周魁一

1962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洼淀在海河防洪当中的地位

2

郑连第

1964

大连工学院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黄淮运河

3

祝惠杰

1965

北京水利水电学院

北京水利水电学院

(肄业)

1978年后,水科院恢复水利史研究室建制,开始水利史研究生的培养。1997年之前导师为姚汉源,朱更翎、周魁一、郑连第辅助;之后以弟子周魁一、谭徐明为主。姚汉源先后招收硕士研究生14名(其中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学籍4名);周魁一、谭徐明招收硕士研究生3名、博士研究生12名、博士后4名。

1978年以来水科院等单位培养水利史研究生情况

序号
姓名

入学年份

论文题目

硕士研究生

1

郭 涛

1978

潘季驯的治黄思想与实践

2

蔡 蕃

1979

历史上北京的漕运与城市供水排水

3

张汝翼

1980

沁河广利渠历史演变的探讨

4

谭徐明

1981

近代都江堰的研究

5

贾振文

1981

清前期永定河的治理

6

蒋 超

1982

水利事业与古代天津城市的发展

7

颜元亮

1982

清代铜瓦厢改道前后黄河情况的初步研究

8

张卫东

1983

洪泽湖水库的修建——17世纪及其以前的洪泽湖水利

9

程鹏举

1984

历史上的荆江大堤

10

陈 菁

1985

中国古代的灌溉管理初步研究

11

郭迎堂

1987

历代泾渠管理的初步研究

12

吕 娟

1994

水灾损失评估信息系统——以河北省海河南系为例

13

马建明

1994

成都平原岷江流域水灾风险分析信息系统

14

李云鹏

2008

浙东运河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

博士研究生

1

谢永刚

1997

中国近五百年(1470-1990)重大水旱灾害对社会影响及减灾对策研究

2

马建明

1999

江河防洪模拟软件系统几个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

3

陈茂山

2000

海河流域水环境变迁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历史研究

4

张伟兵

2003

区域场次特大旱灾及应急对策的历史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5

岳德军

2004

淮河与洪泽湖演变的历史研究(肄业)

6

刘 洋

2004

明清时期晋陕宁地区的灌溉管理及水权研究

7

祝卫东

2008

清代重力型石塘及其科技价值研究

8

王 力

2011

铜瓦厢改道后黄河治理对策研究(肄业)

9

邓 俊

2011

水利遗产研究

10

陈方舟

2012

浙江丽水通济堰研究

11

李云鹏

2015

中国传统灌溉工程技术特征及遗产保护研究

12

王丽娟

2022

(在读)

博士后

1

王志刚

2002

清代长江流域农田水利初步研究

2

刘建刚

2009

基于长时序的区域旱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3

周 波

2012

芍陂灌溉工程遗产研究

4

尤 桦

2019

(在站)

:郭涛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周魁一招收后调入水科院交姚汉源教授培养。张汝翼、蒋超、颜元亮、张卫东学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陈菁之前均为姚汉源(导师组)培养。郭迎堂由姚汉源退休前招收,退休后交周魁一培养。
参考文献:

姚汉源.姚汉源自传(未刊稿),1951.10.11

刘浪.水利史研究的开拓者──访姚汉源教授.中国水利,1986.2
周魁一,谭徐明.水利史研究的力作──读姚汉源《黄河水利史研究》.中国水利报·现代水利周刊,2005.6.16
郑连第.解读《黄河水利史研究》.中国水利报·现代水利周刊,2005.6.16
周魁一.问学之初.中国水利报·现代水利周刊,2006.1.5
郑连第.为人为学的楷模.中国水利报·现代水利周刊,2006.1.5
姚树樘.麦田里的父亲.中国水利报·现代水利周刊,2006.1.5
吕娜,肖丹.姚汉源:情系水利秉笔春秋.中国水利报·现代水利周刊,2006.1.5
笔志水是,情钟汗青──对话中国水利史学创始人姚汉源.中国水利网·嘉宾访谈

晏小鹏.姚汉源与黄河水利史研究探析.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6

本期推荐:周魁一
文献支持:姚树樘 张伟兵
特约编辑:张伟兵 蔡   蕃
本期主编:张卫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姚汉源 中国水利史学创始人
读《北京旧皇城区最早出现的宫殿园池——城市与水利》(姚汉源,1982)
江苏省通志稿都水志 作者:缪荃孙
【江苏】大运河遗产宿迁中运河
新书:李孝聪主编《中国古代舆图调查与研究》
有关于中国历史建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