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物|张建云:科学治水助力可持续发展

张建云,水文水资源专家,江苏沛县人。现任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江苏省科协副主席等职。他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荣誉。在科学治水的路上他接续奋斗,一刻也没有停歇。

志存高远,昂首走进水利学院

秦岭--淮河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也是气候上北方干旱、半湿润地区与南方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在张建云的记忆里,他在江苏最北边沛县的家乡,非涝即旱,加上土地瘠薄,长期以来都是江苏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张建云1975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当过大队会计、赤脚医生、民办教师。1977年参加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次高考,由于平时工作忙,几乎没有准备就走上考场,后虽被一所师范学校录取,但胸怀大志的张建云没去报到。

半年后,张建云再次走进考场,没想到被自己填报的最后一个志愿--被誉为“水利黄埔军校”的全国重点高校华东水利学院陆地水文专业录取。“这其实就是缘分,与水结缘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国家是世界上水问题最为复杂的国家,学水利很有施展空间,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张建云说。

1982年大学毕业后,张建云被分到当时的水利电力部工作。两年后为进一步提升自己,他又回学校深造。1987年硕士毕业后被分配到水利部南京水文研究所工作。1991年,被水利部选拔出国培训,到爱尔兰国立大学参加工程水文硕士研究生班学习。在爱尔兰国立大学“国际班”里,有来自不同国家的30多名学生。最终张建云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一等优秀硕士”证书,并留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经过3年的刻苦努力,出色地完成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开发的流域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获得土木及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屡建奇功,为大国治水插上信息化“翅膀”

我国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洪涝灾害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经历了1991年淮河大水、太湖内涝阵痛后,国家决心建立国家级的防汛指挥系统。这是一项前无古人而又利在千秋的大型信息化工程。此时,水利部有关部门的几位领导几乎同时想到了正在国外工作的张建云博士。

“我在爱尔兰国立大学学习期间,国家一直给我发着工资,甚至在我学习期间还给我评上了高工,所以我一直想着学成回来报效祖国。”1996年6月,张建云辞去UCD的博士后工作,毅然回国,出任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主任助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1998年担任总设计师,2001年任一期工程项目办副主任,负责整个工程的设计和建设。该工程由信息采集、通信、计算网络、预报调度和决策支持等系统组成,建设任务非常繁重。在张建云组织领导下,工程如期完成。建成后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实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30多个地级市全覆盖的防汛抗旱信息采集、传输、处理、预报、调度和决策指挥等全过程,全面提升了国家防汛抗旱减灾的能力,为我国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打下重要基础。

1999年到2006年,张建云还担任水利部水文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负责全国的洪水预报和水情调度。2003年淮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时,当时预报已超过分洪法定水位,分洪不承担任何责任,但如果分洪,下游将有40多万人需要转移,经济损失巨大。张建云带领值班人员,与流域机构和省级水文部门沟通协商,深入研究天气情势后,预判虽超过防洪水位,但后续降雨不多,洪水基本可以控制,因此果断建议不分洪,从而避免国家和人民的巨大损失。回国后第一年,张建云还参加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我国短期气候预测”中“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探寻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和水循环的影响。2007年,在他的建议下,水利部依托南京水科院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张建云任主任。目前中心承担了几乎所有国家级重大项目和规划的制订,成为行业研究的领跑者。2015年,该团队获得国家级创新团队。

我国共有98000多座水库,大部分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库大坝安全问题突出。“十一五”期间,张建云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水库大坝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带领国内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应用明显提升了我国水库大坝的安全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该成果2014年获得全国大禹水利科技特等奖,201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建云(中)到水利工程建设现场指导工作。

科学态度,城市防涝的冷静思考

特有的地理位置、特有的地形条件、特殊的气候特点,决定了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约2/3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水威胁,全国2/3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人若犯水,水必犯人。人水和谐共处是一个硬道理。所以要探寻引起洪涝的原因,研究解决办法,降低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张建云目前正在牵头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我国城市洪涝监测预警预报与应急响应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就是对城市防洪排涝的深度研究与技术示范应用。“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了防洪排涝保安、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及水文化传承多个方面。

张建云说,必须意识到源头减排是基础,要建设海绵体流域,减少地表径流形成,减少洪峰径流量和延缓峰现时间,并通过人工湿地等自然生态条件,减少水体的污染。“我国南北差异大,在南方要减少洪峰径流量,尽可能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冲击,而在北方,水要尽可能存下来。所以,建设目标不一样,不能以径流拦蓄率、简单的水面率和储水空间大小为考核标准,要一城一策,科学治理,不能为了海绵而进行海绵体建设。”张建云不无担心地说。

不忘初心,为了水生态文明再出发

生态文明,水是基础。近年来,张建云领导南京水科院承担了大量水生态、水环境治理的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小时候,我眼里的徐州是‘一城黄土半城灰’,通过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改变发展思路,坚持绿色发展,现在的徐州变成了‘一城青山半城湖’,彻底改变了北方缺水城市污染严重、城市环境落后的形象。”说到自己家乡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发生的巨大变化,张建云颇为自豪。

领导工作以外,学术上张建云也一直抓得很紧,每天繁忙的工作之后,留在办公室做自己的业务,与学生讨论论文,一直到深夜才回宿舍。他翻译的《水文学手册》共1278页,翻译手册的那3年多时间里,他推掉了所有的应酬,每天夜深人静时拼命工作。张建云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严谨。对年轻人来讲,不仅要仰望天空,还要脚踏实地。

6月29日,受江苏和三峡集团所托,河海大学和南京水科院等共同发起组建了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刚从南京水科院院长卸任的张建云受聘为首任院长。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科学地保护和修复长江的生态环境,同时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支撑作用,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这正是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从南京水科院到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张建云又踏上治水的新征程。

通讯员:曹阳

来源:江苏科技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利部:我国新增61个国家水利风景区
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讨论
[水土保持]探讨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水土保持的作用
薛国强:关于加快提升我国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建议
水利研究 | 推进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思考
【热议】城市何以不看海?——万亿级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究竟能否破解“城市看海”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