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作课堂】江岸:小小说的选材和提炼

文 / 江岸

小小说写了一些年头,经验不多,教训有不少。利用这个交流的机会,我想谈一谈小小说创作中的选材和提炼问题。

选材非常重要。如果选材成功,一篇小小说基本成功了大半。就像许行老先生的不朽名篇《立正》,如果这么好的素材落在我的手里,有可能写不成许老那样伟大的作品,但起码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作品。这个素材落在任何一个成名作家手里,估计都不会糟蹋粮食。选材既然如此重要,就需要我们睁大眼睛,去发现生活中奇妙的火花。

在选材上,我觉得应该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一是不要吃别人咬过的剩馍,不嚼甘蔗渣。文坛经常有一个现象,那就是题材热,什么东西吸引眼球,大家就一窝蜂地跟风。对于创作来说,这是最无聊的,也是最危险的。动不动在题材上和别人撞车,真是一件要命的事情。如果试图写人云亦云的东西,一定要问问自己,你有没有几把超过别人的刷子?如果仅仅高出一星半点,或者鲜有出新出彩的地方,这样的举动就是老公公背儿媳妇过河——吃力不讨好。我曾经写过一篇《喊魂》,发表在2004年第2期的《小说界》上,应该是首创;后来,有三四个人陆续也“喊魂”。当然,他们“喊”得好,作品角度不同,都获得了好评。还有一次,山西袁省梅要和我比赛,约写同题《拾麦穗》。我的作品写出来后寄给《天池》,很快留用。这个时候,《小小说选刊》发表了河北赵明宇的《拾麦穗》,我想,糟糕,撞车了;不久,袁省梅的《拾麦穗》发表,《小小说选刊》也转载了。当时,我的心凉透了。我跟在他们两个之后“拾麦穗”,什么意思啊。我的稿子一直没发出来,大约半年之后,才出来。没有想到的是,《小小说选刊》也转载了。后来我想,幸亏我的题目是《麦芽糖》,我“拾”的是已经发芽的“麦穗”,总算比他们多拐了一个弯,和他们有点区别。

二是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刚开始小小说创作的时候,除了农村题材,我还写过城市题材、官场题材,甚至魔幻题材。我写过一组小小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汤姆、詹姆斯等洋名字,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我从未到过的阿尔卑斯山、香榭丽舍大道。记得稿子发表以后,还有人问我是不是翻译小说。本来准备写这样的题材,写百儿八十篇,后来却发现力不从心。写魔幻,我没有生活基础,没有超强的想象力,肯定不会达到谢志强、滕刚那样的高度。最后我把其他题材统统放弃了,只写乡土题材,有意识地开掘豫南正在盛行或即将失传的民俗,形成了我的长篇系列地域文化小小说“黄泥湾风情”。我把自己的这个创作选择称为“用文学的形式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发表三百余篇,我想若干年后,这些作品会是社会学家或民俗学家做研究可以参考的文本。

三是写打动你的故事。如果一个素材摆在面前,你自己都无动于衷,怎么会打动别人呢?那么,干脆不要写。任何一件成熟的作品,里面都有一个故事,故事里都有个故事核,这个核一定要找到。它要么是打动你的地方,要么是作品题旨所在。所谓的作品的深度和高度,就是通过杂芜的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这个核刨出来。我们经常会被生活打动,打动我们的这一点,我们要紧紧把握住,根据这一点,敷演成篇,也许就是好作品。

我觉得,所谓创作,就是要写“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东西;我有个口号,叫做“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绝”。当然,这几句话很难做到,我也只是说说而已,在具体实践上,还差得很远。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创作,谈谈素材的发现以及对素材的提炼过程。我的作品素材一般来源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己的亲身经历。1990年6月,我大学毕业,到了秋天,工作还没有着落。那几个月,我一直在城市流浪,打扰过同学、老乡和亲戚之后,夜晚只能睡商店橱窗、公交车站、公园座椅。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父亲怀揣卖稻谷的几百元钱,到城市看我。第二天一早,父亲要离开旅馆了,我很留恋,情不自禁地亲了他的脸。父亲回到家,把这个事情跟家里人都说了,我遭到嫂子们的嘲笑。但是,这个事情一直沉积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终于有一天,我写出了《亲吻爹娘》这篇作品:前半部分几乎就是生活的翻版,我本人就是作品中那个人物“小三子”;后半部分,我进行了加工,增加了“小三子”回家过年,离开村庄的时候,在乡亲的要求下,亲吻了母亲。这样一来,意境就高了一些,也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亲吻爹娘》先后被二十多家刊物转载,后来获得第五届全国微型小说(小小说)评选一等奖。

二是听来的故事。有一年,母亲到市里看我,给我讲了村里的很多事情,其中说到,“你叔傻了。”原来,有个堂嫂和我丧偶的叔叔开玩笑,说有个老太太想嫁给他,让他去村口等着。我叔叔信以为真,跑到寒风刺骨的村口等了半夜。我据此写了《大风口》,后面也有升华:这个开玩笑的嫂子没办法把老头弄回家,无奈之下,把自己的寡娘牵来了。在寒冷的冬天,这个举动给生活增添了浓浓的暖意。《大风口》获得了《百花园》2010年度小小说优秀原创作品奖。

三是借来的故事。我曾经在一部长篇小说中读到主人公这样一句话:“战争年代,人命不值钱。有一次,我们在一个村庄宿营,第二天早晨开拔的时候,房东拦住不让走,有人半夜强奸了他闺女。部队急于转移,连长抬手一枪,把一个战士打死了。”这句话在整部小说中一带而过,却强烈地震撼了我。根据这句话,我写了《老烟袋》,塑造了一个老班长:他手下的战士要么是家庭独子,要么是父母抱养的,要么未成年,只有他,上有兄,下有弟。他慷慨赴死,只要求大家:“替我多杀几个敌人!”这样一加工,应该说,比那段只体现战争粗暴残酷的话多了些内涵,有了更人性化的成分。《老烟袋》进入《小小说选刊》2011年全国小小说排行榜。

四是凭借民俗的外壳完全虚构的故事。过去,对偷汉子的女人,很多地方都有沉塘、浸猪笼的陋习,宗族有权结束她的生命。现在是法制社会,对于这样的女人该如何处理?我根据这个民俗的旧瓶,装进了现代观念的新酒,写了《沉塘》:族长准备把这个女人放在初春的冷水里冻个半死以示惩戒。但是,女人三年未归的男人回来,却放了她,说:“我在城里也找过女人,本来很内疚,现在好了,我们扯平了。”中国男人向来视老婆的贞操如眼珠一般宝贵,到城市打工以后,竟然转变了。这个作品在《百花园》发表,获得好评。

五是根据生活的新变化进行大胆虚构。农村现在缺乏青壮劳动力,农业生产靠老人维持,难以为继,很多地方出现了土地抛荒的现象,政府屡禁不止。对于中国这个泱泱大国来说,粮食问题永远是最大的问题。土地和粮食,缠绕着我,我一直寻找完美的表达方式。有一次,我读县志,介绍了很多农事民俗,其中就有“开秧门”:开春第一次栽秧的庆祝仪式。当然,已经基本失传了。我一下子找到了突破口,写了《开秧门》:老人不堪劳累,但无可奈何;他的小儿子过年后不打算出门了,要承包乡亲们的土地,开办农场。老人终于可以从繁重的劳动里解脱,非常兴奋,准备在“开秧门”那天,“敲锣打鼓放鞭炮,好好庆祝一番。”我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国家还没有正式鼓励土地流转,我这篇小小说走在了国家农村新政策的前面。《开秧门》进入《小小说选刊》2012年全国小小说排行榜,并获得2011-2012年度优秀作品奖。

六是在博客或网站浏览获得的启发。我们信阳有个写散文的文友菊农,有一次我在她的博客里看见几幅照片和几句话: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街上出售自己在空心村种植的无公害蔬菜。当时我感觉这个素材很不错,告诉菊农女士“这是很好的小说素材”,她说:“那你写吧。”我就写了《一个人的村庄》。如果只写老人孤独地生活,种菜,卖菜,肯定是不行的,后面我虚构了两个儿媳妇打着给老人拆洗被褥的旗号,席卷了老人卖菜所得的情节,老人“遭贼”了,加深了对老人难堪的生存状态的描摹。这个作品进入《小小说选刊》2013年全国小小说排行榜。

今天,我说这么多,绝对不是为了鼓吹自己,而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点创作上的借鉴。如果对大家有一丝半缕的帮助,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顾建新漫谈小小说的创作
如何选材,什么题材适宜写小小说
关于《阅卷老师推荐的100篇作家经典美文》
牢骚太盛非真爱 张红静闪小说
浅谈对小小说写作题材选用
《寻找新高地——关于小小说选材的对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