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足少阳胆经及穴位图 2
浮白穴 G10 {足少阳胆经}
在耳后乳突后上方,当天冲穴与头窍阴穴的弧形连线之中点取穴
祛风止痛、理气消痰 头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疬、瘿气、颈项强痛 足太阳、少阳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分支;布有耳大神经之分支。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疬,瘿气,臂痛不举,足痿不行。
[配伍]配风池、行间治偏头痛、目赤肿痛;配听会、中渚治耳鸣、耳聋;配肾俞、太溪、耳门治耳鸣、耳聋。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义】 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 
【名解】 浮,飘浮也。白,肺之色也,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湿云系。浮白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本穴物质为天冲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风气势弱缓行,散热吸湿后化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气,如同云气飘浮于天部,故名浮白。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云气。
【执行规律】 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头窍阴穴。
【功能作用】 清热除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TOP

 

回复:足少阳胆经及穴位图

请点我的计数器 
  进入灵山义工版 
▂▂▂▂▂▂▂▂▂▂▂▂▂▂▂▂▂▂▂▂▂▂▂▂▂▂▂▂▂▂
QQ:9648392         TEL:0510 - 88883838         13961821803

TOP

 

头窍阴穴 G11 {足少阳胆经}
在乳突后上缘,当浮白穴与完骨穴的连线上取穴
平肝熄风、开窍聪耳 头痛、头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四肢转筋 足太阳、少阳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会合支。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
[配伍]配强间治头痛;配只支沟、太冲、风池治肝胆火盛之偏头痛或巅顶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别名】 窍阴,枕骨。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
【名解】1)头窍阴。头,指穴处的部位在头部。窍,孔穴、空窍之意。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湿水气。头窍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本穴物质为浮白穴下传的水湿云气,在下行本穴的程序中,水湿云气不断散热吸湿,至本穴后则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天之上部如同空窍一般,故名为头窍阴。
2)枕骨。枕,睡眠时头部的最低点也,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骨,肾主之水也,此指穴内气血为润下特性的寒湿水气。枕骨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枕骨部位化为了天之下部寒冷特性的水湿云气。理同头窍阴名解。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
【执行规律】 冷降并循胆经下传完骨穴。
【功能作用】 降浊去寒。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补之或水针。

TOP

 

完骨穴 G12 {足少阳胆经}
完骨
在颞骨乳突后下缘凹陷处取穴
平肝熄风、宁神镇痫 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足太阳、少阳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附着部上方,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小神经本干。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配伍]配风池、大杼治疟疾;配风池治癫疾僵仆;配风池、合谷治风热上犯喉痹、齿痛、痄腮、口歪。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水液。 
【名解】 完,完全、全部也。骨,肾主之水也。完骨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水液。本穴物质为头窍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天部的寒湿水气全部冷降为地部的水液,故名完骨。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水液。
【执行规律】 由地部向颈项下部散流。
【功能作用】 疏导水液。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泻之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TOP

 

本神穴 G13 {足少阳胆经}
在前髮际上0.5寸,督脉(神庭)旁开3寸取穴
安心宁神、熄风镇惊 癫疾、痫证、小儿惊风、头痛、目眩、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胁痛 足少阳、阳维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配伍]配前顶、囟会、天柱治小儿惊痫;配水沟、太阳、合谷、大椎、天柱、百会治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惊风。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穴义】 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 
【名解】 本,人之根本也,气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神,在天为风也,指穴内物质的执行为风气的横印运动。本神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本穴因其位处头角上部,为人之外侧,在人体坐标系中它和头顶的百会穴一样皆处最高最外位置(本神与百会二穴如同二座不同的山之山顶)。由于胆经无循经传来的气血交于本穴,穴内气血处于空虚之状,穴外天部的冷凝水湿因而汇入穴内,穴内气血纯为天部之气,且其执行为横印下传阳白穴,故名本神。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湿冷水气。
【执行规律】 进一步吸湿冷降并下传阳白穴。
【功能作用】 吸湿降浊。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久留针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TOP

 

阳白穴 G14 {足少阳胆经}
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取穴
头痛、目眩、目痛、雀目、外眦疼痛、眼睑瞷动 手足少阳、阳明、阳维五脉之会


[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外眦疼痛,雀目。
[配伍]配太阳、睛明、鱼腰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穴义】 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
【名解】1)阳白。阳,天部也,气也。白,明亮清白也。阳白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程序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阳白。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上传本经的头临泣穴,同时亦外走阳维脉,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乾爽的阳气。
【执行规律】 一是循胆经上传头临泣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 生气壮阳。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弱水青荇 最后编辑于 2010-08-23 21:40:12

TOP

 

头临泣穴 G15 {足少阳胆经}
阳白穴直上,入髮际0.5寸处取穴
散风清热、明目聪耳 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足少阳、太阳、阳维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内、外支会合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配伍]配阳谷、腕骨、申脉治风眩;配肝俞治白翳;配大椎、腰奇、水沟、十宣治中风昏迷癫痫;配大椎、间使、胆俞、肝俞治疟疾。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

【别名】 临池。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 
【名解】头临泣。头,指本穴在头部,有别于足临泣之穴。临,居高位元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内气血的执行变化为由上而下。泣,泪水也。头临泣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穴内水湿从天部滴落于地部。本穴物质为阳白穴上传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吸湿而化为寒湿的降水云气,雨滴由天部降于地部,如泪滴从上落下,故名头临泣。临池名意与头临泣同,池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降水云气,富含水液。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执行规律】 大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小部分吸热后循胆经上行目窗穴。
【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TOP

 

目窗穴 G16 {足少阳胆经}
在临泣后1寸,当头临泣与风池之连线上取穴
开窍明目、熄风镇惊 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小儿惊风、上齿龋肿 足少阳、阳维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会合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上齿龋肿,小儿惊痫。
[配伍]配关冲、风池治头疼;配陷谷治面目浮肿。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目窗  足少阳阳维之会。 
【别名】 至荣、至宫。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名解】1)目窗。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肝木之性的风气。窗,气体置换的通道也。目窗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头临泣穴传至的弱小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所传之热,弱小的水湿之气吸热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传于穴外,故名目窗。
2)至荣。至,最也、极也。荣,植物的茂盛之状,此指穴内的阳热风气充实饱满。至荣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为充实饱满之状。理同目窗名解。
3)至宫。至,最也、极也。宫,古代房屋的通称,又有屏障之意,此指穴内气血为饱满的卫外之气。至宫名意指穴内气血为饱满的卫外阳气。理同目窗名解。
4)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为饱满的阳热风气,它一方面循胆经上行正营穴,另一方面则上行并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执行规律】 一是循胆经上行正营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 补气壮阳。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TOP

 

正营穴 G17 {足少阳胆经}
在目窗后1寸,当头临泣与风池之连线上取穴
平肝熄风、舒筋活络 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足少阳、阳维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和枕大神经的会合支。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配伍]配阳白、太冲、风池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正营  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 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
【名解】1)正营。正,正当也。营,军队驻扎的营地,有建设、营救之意。正营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併化为天部的阳气。本穴物质为目窗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散热缩合併化为阳气,阳热风气没有因冷缩而变为寒湿之气,本穴起到了正当维持天部气血执行变化的作用,故名正营。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阳热风气散热缩合,随着穴内气血的收引变化,阳维脉的气血亦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执行规律】 吸湿冷降循胆经下传承灵穴。
【功能作用】 吸湿降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TOP

 

承灵穴 G18 {足少阳胆经}
在正营后1.5寸,当头临泣与风池之连线上取穴
宣肺利鼻、清热祛风 头痛、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喘息 足少阳、阳维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头晕,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
[配伍]配风池、风门、后溪治鼻衄。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承灵  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 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 
【名解】1)承灵。承,承受也。灵,神灵也,天部之气也。承灵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本穴物质为正营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并吸湿冷降,头之天部的寒湿之气亦随之汇入穴内,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湿水气的作用,故名承灵。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吸湿冷降,阳维脉满溢之气随之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执行规律】 散热吸湿冷降并交于脑空穴。
【功能作用】 吸湿降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TOP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足少阳胆经穴位名解
中医穴位详解:脑户穴.ppt
脑户穴
【转载】【高清彩图】人体362穴位详解之胆经44穴
经穴秘密3
经穴秘密(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