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甲午海战沉舰“经远舰”被发现——我国甲午海战遗迹水下考古工作又获重要成果

9月21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水下考古成果汇报会,宣布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于2018年7月至9月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搜寻、发现并确认了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经远舰”。这是继 “致远舰”之后,我国甲午海战遗迹水下考古工作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经远舰档案照片

水下考古工作平台

  “经远舰”由德国伏尔铿(Vulkan)造船厂建造,1887年底作为“致远舰”的僚舰,入编北洋水师。著名将领邓世昌、林永升分别出任两舰的管带(舰长)。1894年9月,中日甲午海战在黄海北部大东沟海域爆发,北洋水师战败,共损失战舰四艘。其中“经远舰”受到四艘日舰围攻,全舰官兵不畏强敌,英勇接战,直至最终沉没。全舰仅有十六人幸存,管带林永升及二百余名官兵捐躯殉国。

▲ 水下抽沙作业

▲  木质髹金“经远”舰名

  据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姜波介绍,水下考古队利用多波束等仪器设备采集遗迹数据,结合潜水探摸和地方志文献研究,确认了“经远舰”的准确位置。舰体位于水下12米处的海床上,呈倒扣状态,主体已被海底淤泥覆盖。水下考古队在舰体外侧进行抽沙作业,逐步揭露出舰体结构,并发掘清理出水文物。9月15日,考古队员在海床面以下5米处发现悬挂于舰舷外壁的木质髹金“經遠”舰名字牌,由此确证沉舰即为经远舰。遗址中还发现一块木牌,清晰书有“經遠”二字。舰体前端保存了艏柱、锚链、舷板等遗迹,外围发现大量散落的舰体构件。水下考古清理出铁、木、铜、铅、玻璃、陶瓷、皮革等材质各类遗物标本500余件,包括锅炉、斜桁、舷窗、舱门、铁甲堡衬木等舰体结构以及毛瑟步枪子弹、左轮手枪子弹、37毫米炮弹、47毫米炮弹等武器装备,以及锉刀、扳手、旋柄等船载工具。此外,遗址中还还发现了53毫米格鲁森炮弹、120 毫米炮弹引信等,均不见于“经远舰”出厂档案,推测为海战爆发前紧急添置的武器装备。

 ▲ 带“经远”文字的木质签牌

▲  铁甲堡及内侧衬木

▲ 外侧舷窗

▲ 登舰木质舷梯

▲ 排煤渣管

  “经远舰”水下考古成果是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对于近代史、海军发展史、世界海战史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同时,“经远舰”是德国设计制造装甲巡洋舰的最早案例之一,它的发现为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与2014年发现的“致远舰”一样,“经远舰”沉舰遗迹是中日甲午海战真实见证。

▲ 毛瑟步枪子弹、左轮手枪子弹、37毫米炮弹、47毫米炮弹等

▲  为加强艉部火力,战前新加装了120炮、53毫米炮。此为德国产的53毫米格鲁森炮弹药筒


▲ 清洗标本

(图片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编辑:陈 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发现甲午海战沉舰经远舰(图)
邓世昌致远舰121年后重见天日,打捞出的炮弹残骸,让人肃然起敬
考古发现定远舰33厘米铁甲,证实清朝战败真因,并非炮弹不足
甲午海战经远舰倒扣沉没 保存情况基本摸清
当修地铁遇上文物保护,谁给谁让路?
荆州望山桥一号楚墓墓主身份显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