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地趣闻】江苏、安徽原来是一家

【编者按】本期同时发布的《关于徽州,你知道哪些?》一文中提到,1667年(康熙六年)江南省分治后安徽之“徽”的来源,“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的首字,称为安徽省。相信这个话题会引起许多读者的兴趣,故撰文详述之。

在中国的明清两朝,南方有一个疆域辽阔物产丰富的大“省”,叫做“江南”。江南省原为明朝南京及附近地区(南直隶),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所辖地的范围。

图一  明初的“南直隶”地区

朱元璋称帝后,建立了大明王朝,并将都城定在了南京,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南京则成为陪都,而周围地方则被定为“南直隶”地区。“直隶”者,直接隶属中央管辖也。

图二  古代所称的“江南”地区

满清入关后,定都北京,南京的陪都地位被废除。清顺治二年(1645)沿袭明制设置“江南承宣布政使司”,长官称“巡抚”,衙门位于江宁府(今南京);”巡抚“者,巡视抚慰也,名字好听,实际就相当于省长,封疆大吏,大权在握。后又改承宣布政使司为“行省”,则江南承宣布政使司成为“江南行省”,简称江南省。
  由于清朝初年,天下尚未完全统一,东南有朱氏南明政权,云贵两广又有吴三桂等三藩势力,再加上满清皇室内部派系矛盾尖锐,争斗不断,而作为清廷主要的财源和人才库之一的江南省,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就至关重要了。

图三  清康熙初年的“江南省”

由图三可见,清康熙初年的“江南省”的疆域包括了徐州、淮安、扬州、松江、江宁直至凤阳、庐州、安庆、徽州共十八个州府,即今天的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的广大区域。

自古以来,人人都说“江南好”,因为物产丰富,农业和工商业都十分发达。无论是明朝的“南直隶,还是后来清朝的“江南省”,皆为当时全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清初时,每年仅江南一省上缴的赋税额就占了全国所收赋税总额的近三分之一。

从文化教育和人才选拔方面来说,每期科举考试,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则占了全国的近一半。当时科举“拔贡”的重要地区集中在:徽州府,安庆府,苏州府,江宁府。于是民间便有了“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可见当时江南省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对此,作为异族刚刚入主中原的清朝统治者未免惴惴不安。特别是是经历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对汉族人的大屠杀之后,江南人民特别是士族反抗情绪十分强烈。因此,顺治皇帝决定将江南省分而治之,一来便于强化管理,二来防范反清势力利用富庶的江南省作乱而危及朝廷安全。读过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的都知道,书中的“红花会”便是当时十分有名的反清复明组织,他们就活动在江浙一带。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多为大一统封建王朝,君权神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代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朝南,面南称孤。臣见君王,面朝北方,叫“面北称臣”。君主面南而坐,于是就出现了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的约定俗成。如山东省在太行山之东,故旧时别称山左;山西省在太行山之西,故旧时别称山右。由于长江在芜湖至南京这一段流向发生了转折,由东西向变为近乎南北向,(坐在北京城里的皇上)面南而看,长江以东的地区在左手一边,故称江左,亦称江东。而江西省在江左之右,故别称江右,亦称江西。如图四所示。故楚霸王项羽自刎,亦称无颜见“江东”父老矣。

图四  “江左”与“江右”的划分

为分化瓦解反清势力,便于统治,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将江南省一分为二,分为:“江南右布政使司”(治所设在苏州)和“江南左布政使司”(治所设在江宁)。见图五。

图五   “江南省”分治后的大致态势

这里的”左“与”右”又变成“西”和“东”了,与前述“君主面南而治”的左右定位法相矛盾。这一矛盾命名的出现,作者猜测,是否隐含着清朝统治者的阴暗心理:要求由江南省分成的两部分的臣民依旧“面北称臣”,于是位于东边的苏州成为“江南布政使司”治所,位于西边的江宁成为“江南布政使司”治所。

由图五可见,分治后的两个“布政使司”管辖的地域相差过大,“左”的区域远远大于“右”的区域。于是又设立“江宁布政使司”,将江北的徐州、海州、淮安、扬州、通州诸府加上江南的江宁府划归其管辖,于是,原“江南省”实际上已经分为三个”小省“——江宁、江苏、安徽”布政使司“。为加强管理,又设立”两江总督“,驻节江宁(南京),统管三”小省“,管理地域见图六。

图六  清康熙初年的“江南省”分为三”小省“

实际上,两江总督的权力很大,其管辖范围除“江左”(原“江南省”)外,还含“江右”(现在的江西省等地),故称“两江”总督。历史上,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担任过两江总督。

康熙六年(1667),取“江宁”和“苏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建“江苏省”;取“安庆”和“徽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建“安徽省”。至此,方有江苏、安徽两省的出现。

由于当时东南沿海局势的需要,“安徽巡抚”、“安徽按察使司”(又称臬台,分管法治)、“安徽都指挥使司”(分管军事,相当于省军区司令)等衙门移驻安庆,而“安徽布政使司”(又称藩台,分管财政)衙门仍暂留驻江宁。

直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江苏巡抚衙门”、“江苏按察使司”、“江苏布政使司”、“江苏都指挥使司”全部由苏州迁至江宁,江宁(南京)正式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江苏省会;而一直滞留在江宁的“安徽布政使司”则迁至安庆,安庆正式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安徽省会。

在康熙六年起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江南、江苏、安徽这三个称谓是并存的,直到清朝中后期“江南省”的称呼才渐渐消失,由此可见,江南分省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样看来,江苏、安徽,包括上海市,咱们原来真的是一家啊!分家也只有两百多年,还是被清朝统治者硬生生地拆开的。

这里必须强调指出,“江南省”分成东西两部分(江苏与安徽)的行政分界线就是基本上以芜湖至南京这一段“折”江为南北轴进行的,故出现了江苏省会南京十分邻近安徽,而归属安徽的马鞍山市(现含当涂、和县、含山)距南京仅咫尺之遥的状况,这也许正是网络上经常出现长三角沿江南京经济圈讨论话题的原因之一。 

当涂处于“吴头楚尾”,正位于该南北轴的中间位置,即长三角向中部地区经济辐射的要害部位。看来,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又要领唱腾飞之歌了。





注:再说一点——两江总督府在哪儿?

两江总督,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官秩从一品。

清代同治前的总督署所在地具体在南京何处有待考证;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后总督署位于南京长江路(前国民党总统府内),这里曾经是明汉王府旧址,太平天国天王府,民国时期辟为国民政府所在地,建国后先后作为江苏统战部、民革江苏中央、江苏省政协所在地,现为中国近代史博物馆。

由于清初江苏(含今上海市)和安徽两省辖地同属江南省,因此初时该总督管辖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务,因此号“两江总督”。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其职位多由满人担任,之后汉人渐多。从康熙四年(1665)到宣统三年(1911),有影响的计80余人,98任,历247年。历代两江总督如于成龙、张鹏翮、史贻直、尹继善、陶澍、林则徐、裕谦、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等皆为清代重臣。著名京剧《张文祥刺马》中的马即指同治朝的两江总督马新贻。

资料主要来源:百度百科、《明史》、《清史稿》、搜狗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经富甲一方的江南省是怎么一分为二的
从江南省到安徽省
从历史和文化角度聊一聊散装江苏
如果江南地区变成一个省会是什么样的呢?【江南省的行政规划一】
这个省强大到何种程度,国家非要把它一分为二?
安徽省会南京,这不仅仅是一个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