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南商丘应天书院:范仲淹求学的地方

政治环境

 范仲淹在应天府求学是公元1011-1015年间,这时宋朝建立已经有五十多年的时间。早在景德元年(1004年)秋季,宋朝和契丹缔结了澶渊之盟;在本年春季,宋朝西部边境外的李继迁(西夏国开创者,元昊的祖父)受伤去世,儿子李德明没有能力侵略宋朝,于是请求与宋朝讲和。宋朝在这两方面都采取了用金钱买和平的方式,获得了境内短时间的至少表面上的和平。于是真宗在王钦若的怂恿下,吹嘘自己的功绩,不断地制造天书、祥瑞,“大中祥符”这个年号就是因为天书降临而定的。皇帝带头造假,下面的人也不甘示弱,纷纷献上祥瑞。之后几年,真宗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并斥巨资修建玉清昭应宫。真宗甚至编造天神降临的胡话,供奉老子,并把自己的祖宗“圣祖”列入道班(我一直没搞明白他的圣祖到底是哪位)。有十几年的时间,朝廷上下疯了似的,其中敢说真话的大臣比晨星还少,只有孙冕明确地向皇帝指出天书、祥瑞的虚假,然而孤掌难鸣。

不过,因为北宋采取重文轻武的国策,而真宗也很重视科举取士,所以读书人的前途还是不错的。

关于商丘

商丘及其附近一带地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半信史时代,据说三皇之首的燧人氏就出生于商丘,并在这一带建立燧明国。在舜统治时,帝喾的儿子契(阏伯)辅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封在商(今睢阳区)做火正,为商族人的始祖,人们尊他为“火神”。阏伯死后葬于封地,由于阏伯的封号为“商”,他的墓冢被称为“商丘”。这也是“商丘”这个名字的由来。商丘这个地方在夏朝时被称为“古商国时代”,后来契的后来灭夏建商,定都于亳(今睢阳区东南)。西周灭商后,周成王姬诵将殷商的后裔微子启封在商丘,建立宋国。

之后历经朝代更替、沧桑变化,期间商丘屡次作为行政区域的治所(政府所在地)。到了五代后期的后周时,这里称宋州,属于归德军(军是行政区域,不是军队)。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在后周任殿前都点检、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他认为宋州是自己的发迹地,所以把国号定为“宋”。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宋州升为应天府。“州”相当于现在的省,而“府”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又升为南京,成为宋朝陪都。

应天书院

书院这种形式起于唐朝后期,起初是一个藏书丰富的地方(很可能是私家藏书楼之类的),吸引了一些士子前来读书,并互相讨论;久而久之形成规模,于是聘请讲师前来讲学。唐末五代战祸连连,读书士子多隐居避乱读书于山林,后发展为聚徒讲学,常以书院命名读书讲学之地,遂演化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至宋初,形成一批颇有影响的著名书院,如:白鹿洞、岳麓、嵩阳、应天府、石鼓、茅山等书院。

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它的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què)创办的私学。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升格为南京,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范仲淹的一生中,有两段经历与应天书院有关,第一次是作为学生,在应天书院学习了四五年;第二次是作为书院的管理者,在应天书院度过了三年的服丧期。

求学事迹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3岁的范仲淹在得知自己身世之后离开了长山,来到应天书院学习。这时的范仲淹,明白自己一无所有;而当时的环境,要想出人头地,似乎只有读书一条路。所以范仲淹在求学期间发愤刻苦,昼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解衣就枕。夜里读书困倦了,就用水洗把脸。往往连稠粥都上顿不接下顿,太阳偏西才吃饭。他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作息,别人都受不了,而范仲淹坚持不懈,更加刻苦。

有关书院的书籍非常少,我就书院学生的食宿是书院供给还是自理这个问题,查了一下资料,没发现有提及该问题的。看范仲淹的情况,应该是食宿自理的。

当时南京留守的儿子,也是范仲淹的同学,见到范仲淹学习刻苦,而生活艰苦,就把他的情况和父亲说了。南京留守就让官府准备一份饭菜送给他,但范仲淹不肯接受。别人认为他不领情,他说:“我已经习惯了喝粥,担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范仲淹曾作有《睢阳学舍书怀》诗,云:“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在诗中,范仲淹自感自己地位低下,无所依傍,用颜回来勉励自己,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得到朝廷赏识。

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真宗到应天府朝拜圣祖殿(这也是真宗荒唐举动的一部分),并升应天府为南京。应天书院的学生也都跟随满城百姓跑去看热闹,希望能见到皇帝一面,只有范仲淹依然留在学舍读书。有人问范仲淹,为什么不去看皇帝,范仲淹回答说:“皇帝总是要见到的,将来见也不晚。”这时的范仲淹,没有资料显示他对真宗一系列荒唐行为的反应如何,大概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吧。

考中进士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春季,27岁的范仲淹用朱说的名字参加了礼部考试和殿试,中乙科进士。

科举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有过多次大的变革,小的变动更是不计其数。科举制度的完善正是在北宋,三年一科举、考卷糊名制等规矩都是在北宋前期确定下来的。范仲淹考进士这年,除进士科之外,还有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科。后来王安石变法时,诸科考试被废除,科举考试集中到进士一科。诸科主要考学生对所攻科目的了解程度,只需死记硬背就可以;进士科在北宋初期沿袭唐朝制度,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因为考验学生的才华高低,所以有难度。

范仲淹应考这年,除了诗赋各一篇,还考了论,试题分别为:《置天下如置器赋》,《君子以恐惧修省》诗,《顺时慎微其用何先》论。这年共有197人及第,山东人蔡齐是第一名,进士及第中又按成绩高下分甲科、乙科,前面说了,范仲淹中的是乙科进士;另外还有六人同进士出身,诸科及第、同出身者共363人。同一年进士及第的人互相称“同年”,在范仲淹的同年中,后来活跃在政坛上的有庞籍、吴育,和范仲淹交往密切的有滕宗谅(腾子京)、魏介之。

宋朝科举改变了唐朝进士及第后还要吏部考试才能授官的制度,只要是进士及第者,都直接授官。当然,因为进士们初入仕途,经验不足,而且人数很多,所以大多授给地方属吏的低级官职。范仲淹被任命为广德军(安徽宣城广德县)司理参军,前去上任,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范仲淹和应天书院
儒家书院学派:应天府书院
应天书院的历史
河南·应天府书院联萃
应天书院的历史故事 2013-06-1
这四大书院,堪称古代版的清北复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