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盛夏时节,老年人更应警惕脑卒中——专访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李新
userphoto

2022.07.14 广东

关注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目前,脑卒中已成为危害我国国民健康最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最新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我国居民脑卒中终生发病风险为39.9%,居全球首位。《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居民死因中脑卒中所占比例超过20%,提示每5位死者中至少有1位因脑卒中死亡;2020年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有1780万名脑卒中患者,当年新发脑卒中患者达340万名,230万人因脑卒中死亡。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的特点,并造成社会巨大的经济负担。那么,脑卒中有哪些临床表现?为什么夏季老年人更应警惕脑卒中?如何防治?带着这些疑问,本刊编辑部专访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李新教授,请她为读者朋友们详细地答疑解惑。

专家简介

李新,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天津市医学重点学科老年医学学科带头人,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医师协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天津市神经内科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保健管理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员等。

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及痴呆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以“健康中国”战略为指导,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预防为中心,成立天津市医师协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并担任首任主任委员。不断完善医院卒中中心建设,对高危人群进行科学的健康管理,从而降低高危人群脑卒中的发病率,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突出贡献专家奖”“精英楷模奖”。主编《怡享老年 促进健康——老年病预防与保健》,参编《脑卒中健康知识问答》,开展老年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科普活动,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健康卫士”称号。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17部,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23个脑血管病和痴呆指南和共识的讨论和撰写工作,主持或参加科研课题40余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天津市科学技术成果13项等。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或脑梗塞,占全部脑卒中总数的60%~80%。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动脉硬化,使得某一部分血管阻塞,造成血液供应中断,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引起运动或感觉障碍等功能的缺损。还有一种情况,是心脏或外周大动脉斑块的栓子脱落,流经脑动脉时,栓子堵塞了血管,其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出现损伤,引起相应功能障碍。

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常由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的血管破裂引起,高血压患者约有1/3的几率发生脑出血,而约95%的脑出血患者有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表面和脑底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脑实质或脑室出血、外伤性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如何快速识别脑卒中

李新教授介绍,脑卒中患者常常表现为言语不清、口眼歪斜、肢体无力、肢体麻木、行走不稳、剧烈头痛、意识障碍等。如何快速有效地识别脑卒中早期症状呢?我们需要牢记“中风120”及“BE FAST口诀”。

1. “中风120”口诀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2. “BE FAST口诀”

“B”(Balance,协调能力),是指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E”(Eyes,眼睛),是指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

“F”(Face,面部),是指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Arms,手臂),是指手臂突然有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S”(Speech,语言),是指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T”(Time,时间),是指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卒中,不要等待症状自行消失,立即拨打120获得医疗救助。

有这类症状的患者需要第一时间就医,时间就是大脑细胞存活的希望,延误一分钟就会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时,为了抢救梗死部位周围的脑组织,避免坏死,应及时恢复血流。

小中风不容忽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梗死的前兆,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脑梗死发生的几率很高。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是由于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脑、脊髓或视网膜)障碍。与脑卒中不同的是,小中风通常不会超过30分钟,一般持续时间少于24小时,而且会自行缓解,不遗留后遗症,症状反复发作,影像学没有发现责任病灶。这种情况下不能心存侥幸,必须立刻前往医院就诊,接受正规的治疗。

老年人夏季更应警惕脑卒中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炎热的天气会增加脑卒中患者住院和死亡的风险,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当人体暴露于高温环境中时,需要通过出汗来增加热量扩散,这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同时皮肤血管扩张,就会造成大脑血流减少,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卒中高危人群更容易发生脑卒中。李新教授的团队研究显示,暴露于热浪中的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使血液更容易凝固,上述原因导致热浪期间患者入院时血压波动性较高。另外高温会导致氧化应激、炎症和内皮功能障碍,而且还可能影响睡眠,导致夜间血压的升高。夏天空调的普遍应用,使得室内外的温差增大,更容易出现血压的波动,忽冷忽热的温度变化还会使脑血管反复收缩、舒张,再加上老年人脑血管本身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容易造成脑部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

此外,人们的心理也会“中暑”,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对人体的影响明显增强,表现为心烦意乱、情绪不稳、脾气暴躁,这时人容易情绪失控,出现频繁发生摩擦或争执的现象,称之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情绪的异常波动也会影响人体血压水平,诱发出血或缺血性脑卒中。

老年人夏季如何预防脑卒中

首先,老年人要养成补充水分的习惯,成年人每日水的摄入量约为1500~2000毫升(不包括食物中的水分),建议喝白开水而不是饮料。糖尿病患者的血液黏稠度更高,需要补充更多的水分。

适当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脑卒中风险。注意保持一定的运动频率,每周不低于3次,每次半个小时以上,否则达不到锻炼的效果。但要结合自身情况,控制好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选择合适的时间如清晨、傍晚,避开高温时段,以有氧运动为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慢跑、太极拳、散步等。

日常饮食注意避免高脂、高糖、高淀粉的食物,建议适当增加粗粮在饮食中的比例,既能补充营养,又能避免血糖升高过快。夏季还可适当多吃些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作用的食材,如莲子、百合、银耳等。

每天应保证充足的高质量睡眠,一般7~9小时较为合适,睡眠不佳或过度劳累会增加脑卒中风险,但超过9小时的睡眠会引起心跳呼吸变慢, 容易缺氧。还应调整好情绪,避免情绪激动,以免引起血压波动过大。

老年人夏季使用空调时,室温不要过低,室温应调在26℃为宜,室内与室外温差不应超过7℃。持续开空调的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每隔1~2小时左右,开窗通风半小时,增加新鲜空气,避免缺氧。老年人应避免突然进入空调房,或从高温室外进入室内不要立即打开空调,应该先给身体适应室内低温环境一个缓冲的时间。

正在服用降血压、降血糖和控制血脂等药物的人,每天都要按时服药,定期测量血压、血糖,若血压和血糖波动较大或控制不佳时,及时到医院就诊,调整药物的使用。

文/王淑君 刘尚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普资讯 | 冬季,老年人该怎么预防脑出血
吃饭总咬舌头 警惕脑卒中
夏季注意这几点,中风就能少一半!
输液通血管可防脑卒中?
如何防止脑卒中再发?
脑中风、脑卒中,脑梗,脑溢血要分清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