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中的治疗原则

因为有了经典,思想才不至于迷茫,这就如不论外面的枝枝叶叶如何的变化,其本质的内容与核心是永远不变的,中华民族的智慧就像是指路的北极一样,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中医学就是其中最经典的代表之一,在中医学里,尤其是《伤寒论》一书,百读百见,启发日增。

归纳、总结、类比是我学习《伤寒论》一书的心得,现分享给大家。

一、《伤寒论》中治疗的一般原则。

1:先表后里的原则。

《伤寒论·伤寒例》:“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斯方治”、“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根据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依《伤寒论》句例及文理,此两句似乎当在《伤寒论·序》中。

《伤寒论》一书中,对于表里同病,一般的治疗原则是“先外后内,先表后里。”即有表证首先解表,表解方议攻里。如: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

类似的条文还有很多,均提示了“先外后内,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仔细阅读便不难发现。

一个病人,很有可能是表里同病,出现不大便的情况,误用了下法,当发现有表证存在的时候,又错误的使用了下法,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张仲景给出了答案。第60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读了这条原文以后,豁然心里就明畅了,哦,原来是既下又汗,损伤了人体的正气(即阳气,因津液随汗下而失),所以,出现了振寒的不良后果,振寒看似问题不大,可是却反映了少阴里虚的状态,治疗当“随证治之”以“四逆辈”。

2、先里后表的原则。

表里同病,以里虚为急,倘若不先救里,就会发生不良的后果,况且,里虚较甚,不救里,表证亦不得解,里虚无以鼓邪外出是也。如:

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364条: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

由以上条文可知,不论表证如何严重,当出现了里虚的状态时,即当以治疗里虚为主,以免发生危及生命的情况。

3、表里同治的原则。

正邪相当,则宜表里同治。如:

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

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表里同病者,在外有表证,在里正气又不虚,此种情况,自当表里双解为宜。

此外,表里同病,表里同治,尚涉及到“表实里虚”的情况,如第20条,还有少阴篇的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等,此种情况,当补虚泻实,表里同治。

此外,《伤寒论》中还有“表里”夹杂“寒热”的辨治方法,就不一一论述了。

、《伤寒论》中治疗的总原则。

《伤寒论》不单单为外感立法,是为百病立法。《伤寒论·序》:“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1、辨证论治的原则。

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267条: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六经辨证乃是“六经之病”的辨治规律,不单单是“六经伤寒”的辨治规律。观其条文即可知晓,如“太阳之为病、阳明之为病、少阳之为病、太阴之为病、少阴之为病、厥阴之为病”,明明说的是“六经病”,并没有说“六经之伤寒”,如此,《伤寒论》为百病立法,明矣,辨证论治亦是治疗百病所遵循的一个大的原则。

2、治病求本的原则。

治病求本,本在阴阳。

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凡病”就不单单指伤寒病了,大多数疾病,阴平阳秘,阴阳自和了,也就痊愈了。

这个原则,不论是药物治疗、针灸治疗、还是其他的治疗、甚至可以包括西医的治疗,都适用,阴阳自和了,疾病也就痊愈了,这也是一切治疗方法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3、先顾阳,后顾阴的原则。

依《伤寒论》的治法,虚实夹杂,当先顾其虚;阴阳两虚,则先复其阳,后复其阴。如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4、存阳气,保津液,中病即止的原则。

《伤寒论》处处体现了“存阳气,保津液,中病即止”的思想。

汗、吐、下伤太过则伤正,仲景谆谆教导,服药得汗、得吐、得下后,则“止后服”。

如桂枝汤方后云“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栀子豉汤、栀子厚朴汤方后云:“得吐者,止后服”;大陷胸汤方后云“得快利,止后服。”大承气汤方后云“若一服利,则止后服”;牡蛎泽泻散方后云:“小便利,止后服”。

这也是继承了《内经》一书的思想,《内经·五常政大论篇》记载:“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由此可见,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及正气对于人体的生命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受此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时时顾护我们的正气,因为,正气是任何药物所无法替代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学伤寒】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 第44条诸家解说
桂枝人参汤方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3条
程门雪评柯韵伯《伤寒论注》一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