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邓小平访美时,一位妇人竟拿出毛泽东42年前的亲笔信:您真难找啊
userphoto

2022.11.06 广东

关注

请大家点赞关注头条号“杰瑞哥侃历史”,今后杰瑞哥会给大家讲述更精彩的历史故事,带您一同重温过去的峥嵘岁月!


1979年1月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接受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的邀请,对美国进行了9天的正式访问。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以74岁的高龄参加了80多场活动,让对中国不了解的美国人民认识到了一个形象鲜明的中国国家领导人,美国国内一时刮起了强劲的“邓旋风”。

邓小平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分别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美国前驻华联络处主任布什等政要。除了他们之外,还见到了一位特殊的老太太。

这名老太太就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第一任妻子——海伦·斯诺,她和丈夫一样,在40多年前也是美国驻华记者。

海伦·斯诺

海伦采访过很多中共早期领导人,但和邓小平却没怎么见过面。这次,她还给邓小平带来了一份特殊的惊喜,那就是毛泽东在42年前写的一封亲笔信。

当邓小平满脸惊喜地从海伦手里接过这封信时,两人的思绪仿佛回到了过去那个充满理想的革命年代,回到了他们共同战斗过的地方。

那么,海伦和邓小平有过怎样的故事呢?那封信里究竟写了什么?

海伦·斯诺——支持中国革命的美国红色记者

1979年初,邓小平要访问美国的消息传来,他即将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访问美国的国家领导人。家住在康涅狄州的海伦得知后十分高兴,除了想亲眼见见邓小平,还想把她珍藏了42年的毛泽东的一封亲笔信交给邓小平。

一张平常的信纸上,毛泽东的狂草笔走龙蛇,海伦当然是看不懂的,但这字迹她却很熟悉,每当看到它时,就仿佛回到了那个热情似火的年代。

海伦·斯诺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作家,但她不准备向作品中充满巴黎的胭脂水粉和纽约的灯红酒绿那样的作家发展,而是把目光瞄向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古国。

“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去了巴黎,可我与巴黎无缘。我从孩童时代起,就不喜欢放纵自由。我与我的清教徒祖先是一样的,中国会有更大的不同。”

中国就像一块有磁力的吸铁石,深深吸引着海伦。

海伦(左)和丈夫埃德加·斯诺

海伦借着到美国驻上海总领馆当文书的机会登上了去中国的邮轮,当她踏上中国的土地时,迎接她的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还有战火纷飞和饥寒交迫。

海伦知道,自己必须要为这一切做点什么。

在中国,海伦遇到了那个影响了她一生的男人——埃德加·斯诺。

两人在1932年圣诞节喜结连理。

当国民党当局大肆对共产党进行妖魔化宣传时,海伦的丈夫、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宋庆龄的帮助下首次访问了陕甘宁边区,采访了很多中共领导人。

海伦是一个很有头脑和远见的新时代美国女性,他同情并支持中国革命,更支持丈夫斯诺的陕北之行,对丈夫说:“你这样做是非常正确的,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你必须去。如果我能去,我会同你一起去的。”

但由于国民党对陕北苏区的封锁,斯诺这一去就是好几个月杳无音信。

在斯诺回北平的一个月前,海伦终于得到了丈夫的消息,丈夫邀请她共同考察、采访西北。

从1931年8月抵达上海到1940年12月回国,海伦·斯诺在中国待了近10年,这其中有4个月是在延安度过的。这期间她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干旱洪水和战争苦难,对中国人民的遭遇十分同情。

海伦·斯诺在中国

雪上加霜的是,海伦到中国一个月后,“九一八”事变就爆发了,面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国际舆论便铺天盖地地宣传“中国完了!”

海伦坚信中国不会亡,她知道这个古老的国家虽然目前贫苦穷困,但人民从未放弃过希望,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深度的民族是不可能屈服于一个海外小岛国的。为了告诉世人中国是充满希望的,海伦和丈夫斯诺翻译了以鲁迅为首的中国进步作家的代表短篇小说,集成了一本书——《活的中国》。

“中国没有死!读着这些小说,你就会感到中国的脉搏依然在跳动!”

这是斯诺夫妇代表中国人对全球发出的呐喊。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呐喊的份量甚至比中国人自己喊出去都要重大。

这种感觉在海伦1932年亲眼目睹“一·二八”抗战之后变得愈发强烈,当时中国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和军长蔡廷锴的指挥下与近9万日军浴血奋战,以14104人的伤亡为代价,换来了日军10254人的损失,还有一纸不痛不痒的《上海停战协定》。

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海伦无权插手,但她一个弱女子竟冒着枪林弹雨采访了第十九路军的将士们,并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反击了!”

这是海伦生平亲历的第一场战争。

“一·二八”抗战中准备出击的十九路军敢死队

在那之后,海伦为好几家杂志社撰稿,成为了报道中国重大事件的急先锋:

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震惊中外,海伦将这件事情连续追踪报道了6个月,报道时长甚至远远超过很多中国记者,连她和斯诺在北平的家都变成了进步学生甚至地下党的聚集场所;

1936年10月3日,海伦远赴西安采访张学良,还在伦敦《先驱报》上发表了一篇独家报道“宁可要红军,不要日本人,中国将军要团结”。海伦不仅在文章中透露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气息,还隐隐约约预测到了“西安事变”的发生;

近70天后,“西安事变”果然发生,海伦对此事件又进行了一系列追踪报道,这些报道对该事件的和平解决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一定作用;

......

蒋介石对陕北苏区的封锁越来越紧,这使得海伦到了西安后便无法继续北上,只好悻悻地返回北平的家中,失去了和丈夫一起访问苏区的机会。

1936年10月,也就是埃德加·斯诺从陕北回到北平后,海伦对丈夫的采访资料十分感兴趣,尤其是他居然采访到了中共领袖毛泽东的个人成长经历,这可是他从来没对其他人透露过的!据斯诺说,他一连好几个晚上都会到毛泽东的办公室听他讲述成长故事,他们俩一个说一个写,忙活了好多天。

毛泽东(右)和埃德加·斯诺在陕北

对当时不了解毛泽东的社会大众来说,与其说他的政治思想和革命理念,倒不如说他的人生经历才是最吸引人的话题。

和丈夫一起整理陕北采访资料的那段时间,是海伦最兴奋的时光,因为丈夫的手稿让他打开了一个从未经历过的新世界。

海伦回忆道:

“在编写埃德(埃德加·斯诺)材料的那些日子里,我们是多么忙碌,又是多么幸福啊!当我从埃德那里把他照的照片取回来时我们又是多么地激动啊!不到半小时,我就认识了相片中的每一张脸,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我坐下来,依据埃德零七碎八的笔记,给每张照片都写下了颇长的传记式的说明。我把埃德带回来的绝大多数材料整理成文,埃德把毛泽东自传的手稿作为礼物送给我。”

《西行漫记》中关于毛泽东自传的那一段,海伦曾和丈夫讨论过要不要把它保存下来,当时海伦坚持一本书的内容应该保持故事的完整性,而且毛泽东的生平事迹是他从没提过而读者们又迫切想知道的事情,如果删掉就太可惜了。

毛泽东(右)和马海德(左)在延安

《西行漫记》一经出版就轰动了世界,这是海伦和丈夫斯诺共同努力的结果,斯诺甚至想过把妻子的名字也写到封面作者那一栏。

“当我读着这些事迹时,我意识到我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去做一次和埃德一样的旅行,把其他一切传记材料收集来。”

从那时开始,斯诺妻子海伦的陕北之行就再次被搬上了日程。

海伦的苏区之行

1939年4月21日,海伦带上好友兼翻译、清华大学学生王福时踏上了去延安的路途。他们到达西安后几经辗转,再加上许多朋友的帮助,海伦和王福时机智地逃脱了国民党的层层监视,终于在1937年5月5日顺利抵达了延安。

在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半年多后,他的妻子海伦也来到了这里,此时她29岁。

海伦·斯诺到达延安的第二天早上,毛泽东和她握手:“我是毛泽东,欢迎你到延安来!”

海伦之前只在丈夫拍摄的照片上看到过毛泽东,这次见到真人,心里十分激动。

“我早就从照片上认识你了,我从西安逃出来时,就带了你的照片和口红这两样东西。”

说罢,海伦把毛泽东那张带着红军八角帽的经典照片拿了出来。

斯诺拍摄的经典毛主席像

“没有想到,我看起来还挺精神咧!”毛泽东笑了。

海伦说:“这是我丈夫在保安为你照的,它是我见你的最好介绍信。你这张照片拍得真好,我丈夫说这是他的得意之作。它在报刊上一发表,就吓坏了蒋介石,轰动了全世界。”

毛主席这张照片英气十足,大有胸怀天下之势。中国人或多或少都是相信第一印象的,大家一看这张照片,对毛泽东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坚定、果敢的革命者,他率领的党自然也就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党。这样一来,蒋介石那些关于共产党的妖魔化宣传便会不攻自破了。

埃德加·斯诺对共产党最大的贡献,一是写出了《西行漫记》这样的经典著作,二就是拍了这张为毛主席正名的照片。

毛泽东哈哈大笑:“哦?没想到我的照片有这么大的威力。斯诺先生让世人看到了我们共产党人和红军并不是红毛绿眼睛,也不是杀人放火的土匪,我们感谢他!”

海伦笑着说:“我丈夫一回到北平,我就立即把你的自传打印出来。这是一个巨大的经典著作,它将影响到每一个阅读的人。于是,我不惜一切代价到这里采访,我丈夫让我在这里获得最后一章。”

毛泽东当然知道海伦说的自传是什么,那正是《西行漫记》中他自述给斯诺的人生经历。

老年的毛泽东(右一)和斯诺(左一)在天安门城楼

然后,海伦又对一旁的朱德说道:“去年我丈夫在保安时,你还在长征途中,他未见到你,甚为遗憾,我也要采访你的传奇故事!”

海伦比他丈夫斯诺要幸运得多,他到延安的时候正好赶上苏区代表大会的召开,这让她得以接触到非常多的中共领导人,比她丈夫要多得多。

海伦在延安的4个月期间,一连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不下65位中共领导人,她不仅给其中的34人写了传记,还和毛泽东进行了5次难忘的长谈——这对一个记者来讲是相当难得的。不过她就是没能见到任弼时和邓小平,因为这两人已经率领军队去了云阳镇,开赴抗日前线。

海伦·斯诺后来回忆说:

“1937年夏天,我和毛泽东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虽然还不像一年前埃德加所建立的关系那样亲近。我给毛泽东送了一个提问的长单子,作了几次访问。他对我提的问题有很大的兴趣,上面有许多都是请他解释那些看起来互相矛盾的问题。他带着能听见的微笑说:'你看,在中国有些事情是很奇怪的。’他有时在椅子上转动着询问我:'你的意见是什么?’这使我不安。后来,我懂得他是真的想知道像我这样的外国人是怎样想的。”

海伦想采访任弼时和邓小平,于是她向毛主席请示,希望能让自己跟随作战部队去云阳前线采访。毛主席考虑到安全问题不让他当战地记者,但海伦再三劝说,还称自己能照顾好自己,也能在战场上生存下来。

海伦·斯诺在延安

毛主席拗不过她,终于答应了下来,还给任弼时、邓小平二人写了一封信说明情况,托二人照顾海伦。海伦十分高兴地把信收进了手包里,然后就去准备上前线的行囊了。

第二天,海伦带着信去找萧劲光,萧劲光挑了一匹温顺的马给海伦骑,除了拉上两头骡子装行李之外,萧劲光还派了最好的警卫员跟着一路照顾她。

但当海伦高兴地带着那封信赶到云阳的时候,任弼时和邓小平已经率部开拔了,海伦又错过了和他们见面的机会,只能自顾自地感叹了一声:“难找啊!”之后的时间里,海伦一直没遇到邓小平,就连交一封“迟到的信件”的机会都没有。

毕竟,按照那时的速度,一旦错过了见面很可能意味着很长时间杳无音信。海伦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见到邓小平完成采访,但没想到这一等就是整整42年。

无奈之下,海伦·斯诺只能带着这个未尽的心愿离开了延安这片红色的土地。

这次采访令海伦收获满满,共拍摄了300多张珍贵照片、写了将近30本采访记录,也让他的右手患上了永久性痉挛症。

1939年,海伦撰写的《红色中国内幕》在英国伦敦出版,这本书可以看成是《西行漫记》的续集。

由于丈夫埃德加·斯诺的名字当时已经被各种反动势力视为“洪水猛兽”,为了这本书能顺利出版,海伦还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尼姆·威尔斯。

斯诺夫妇在上海

这本书出版后的第二年海伦就回到了美国,她带走的东西除了书本资料之外,还有毛泽东那封亲笔信,当然还有他未能如愿见到邓小平的遗憾。

回到美国国内的海伦由于政治原因受到了政府的迫害,但她哪怕没了工作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立场。而且那段时间丈夫斯诺还在中国,长时间的工作和两地分居令他们的感情也开始走下坡路。

1944年巴黎解放时,在英国当《大公报》驻英记者的著名作家萧乾正在美军第7军当随军记者,他在巴黎碰上了斯诺先生,便和他在当地酒吧畅谈了一个下午。

期间斯诺表达了他对中国的热爱:“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

当萧乾当面问起海伦的近况时,斯诺却没有正面回答。

直觉告诉萧乾,斯诺和夫人在感情上可能出现了问题。萧乾知道他们夫妻俩的处境,斯诺每天忙着采访,忙着工作,忙着写稿子,多多少少对妻子有些冷落。虽然斯诺的繁忙情有可原,但海伦为斯诺不知操了多少心。

著名作家萧乾

想到这里,萧乾有些替海伦感到憋屈。不过这纯属私人感情,萧乾不便多说什么,而且斯诺夫妻不是普通人,他们的感情生活是不能从普通人的角度来评价的。

“邓小平同志,您真难找啊!”

1949年这一年,海伦·斯诺经历了两件大事,一件令她兴奋,一件令她缄默。

令她兴奋的是,这一年的10月1日,一个崭新的中国在东方冉冉升起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海伦不仅为自己过去对中国下的结论“洋洋得意”,而且还有些意外。她知道中国人民一定能战胜敌人和苦难,但没想到会这么快。

另一件令她缄默的事就是,她和埃德加·斯诺离婚了,这段持续了17年的婚姻就此结束了。

之所以是缄默而不是悲伤,那是因为一个胸怀正气且意志坚定的作家是不会轻易流露自己的感情的,只能把它默默埋在心底,哪怕她是个感情细腻的弱女子。海伦和斯诺都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关于中国的媒体事业,这种生活方式让他们都达到了一种“忘我”的状态,无意中高出了他们的婚姻生活。

但婚姻的破裂并没有让海伦就此结束对中国的工作,即便后来出现了反华逆流,海伦也没有动摇自己和中国人站在一起的坚定立场。

所以,海伦·斯诺没有改回原来的姓氏。

因为在她心里,“斯诺夫人”有特殊含义的,尤其是对中国人。

老年海伦·斯诺在写作

离婚那年,海伦·斯诺42岁,从此以后终身未嫁。

在康涅狄格州麦迪逊镇,有一座属于斯诺夫妇的古老农舍,地处偏僻但还幽静,海伦就在这里度过了她的后半生,直到晚年住进养老院。

在一台陈旧的英文打字机上,记录了海伦后半生的写作生涯,她一共写了40多部著作,其中关于中国的就达到了10多部,即使它们在中美敌对时期都没能出版,海伦也对此毫不在意。

因为她知道,她要给中美两国年轻人留下点东西。

海伦·斯诺研究中国的结论只有一条:

“社会主义为中国展示了美好未来,因为引领这一社会主义的,是中国历史性的高尚道德观念。”

在中国的那10年经历,早已深深地印在海伦的心里。

那时的她对中国还剩一个没能完成遗憾——把毛泽东那封信亲手交到邓小平手里。

海伦好不容易等到新中国成立,但中美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的原因,海伦自然是没有机会去中国见邓小平的,而任弼时在1950年就已经去世了。

就这样,这封信在海伦手里保存了整整42年。

正当海伦以为她要把这封信保存一辈子时,邓小平即将访美的消息传到她耳中。

邓小平访美

海伦兴奋异常,他还以为这辈子已经见不到邓小平了,没想到在古稀之年居然有了一个见邓小平的机会,甚至还能把这份信当面交给他。

随即,海伦直接从家乡康涅狄州赶到华盛顿,向美国国务院提出了要见邓小平的请求。

42年后,斯诺夫人终于见到了邓小平。

想当年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现在已经是历经沧桑的老人了。

“邓小平同志,您真难找啊!”海伦对邓小平感叹道。

邓小平听说她把毛主席的亲笔信保存了40多年,十分惊讶。海伦郑重其事地把信递过去,邓小平打开后,上面写着:

“弼时、小平同志:斯诺夫人随部队一起赴前方,作为战地记者,向外写报道。请在工作、生活诸方面予以协助和关照。致礼。毛泽东。1937年8月19日。”

看着信上熟悉的字迹,邓公一时感慨万千。没想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居然还有故人将毛主席的信保存了40多年。这勾起了邓公的回忆,他仿佛回到了那个为革命出生入死的年代,过往的一切就好似昨天发生的一样,这封信墨迹如新,也好似是昨天才刚刚写就的。

这封迟到了42年的信,让人觉得恍如隔世。

邓小平(右)和基辛格在美国

想到这里,邓小平握住海伦的手说:“你可是大名鼎鼎的记者啊,我听说过的,听说过的,遗憾的是,我们今天才见了面。”

这封迟来的信终于交给了他的收信人,海伦的夙愿终于得以了却。

那一刻,海伦发现自己和邓小平好似认识了很久。

1995年,致力于中美交流的中国著名翻译家安危见到了病床上虚弱的海伦,海伦一见到安危就拉住他的手不放。

“我爱中国,我爱中国人民,我希望中国越来越好!”这是那次会见时,海伦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1997年1月11日,海伦在睡梦中与世长辞。上天赋予了这个杰出女性90岁的高寿,让她能够见证中国由弱到强,由衰转盛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当海伦这些年听到中国已经由过去的艰难困苦变得欣欣向荣时,她就会感到自己年轻时的工作没有白费。

这是上天对她的恩赐,让她在有生之年得以亲眼看到年轻时的期盼成为现实。

她提到中国总是会笑,就像她年轻时一样。

微笑的海伦·斯诺

安危撰写了大量有关海伦·斯诺为中国革命做出重要贡献的论文。早在1991年,当安危要建立海伦·斯诺研究中心时,海伦特别提出:

“不要叫'海伦·斯诺研究中心’,我和埃德加·斯诺是一个两人工作队,所以名字最好叫'斯诺研究中心’。”

在海伦的墓碑上,写的名字是“海伦·福斯特·斯诺”。

她一生都保留着斯诺这个夫姓,因为对她来说,“斯诺”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前夫的姓氏。

虽然他和埃德加·斯诺离婚多年,虽然埃德加·斯诺已经去世多年,但毫无疑问海伦并没有忘记前夫,因为埃德加·斯诺在她眼里不仅是前夫,更是在中国“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两人间这种真挚的革命感情远远超过了私人感情,他们心里都清楚,这种感情是不会随着婚姻关系的解体而消散的。

而联系这种感情的纽带,正是令他们魂牵梦绕了大半辈子的中国。

(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79年邓小平访美,收到毛泽东42年前写给他的信,信里写了什么?
延安时期的解放区、wg时期的中国是啥样的,外国人用亲身经历告诉人们!
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
从《西行漫记》到《红星照耀中国》
1979年邓公访美,一美国老太突然到访:有封毛主席42年前给你的信
八上语文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专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