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州对待疫情的方式,惊到我了
userphoto

2022.11.23 广东

关注

作者:陈千朵

首发:家庭杂志(ID:jiatingzazhi)

广州本轮疫情持续了一个多月,形势依然严峻。

高风险地区数量持续增加,确诊病例日增数百例。

面对风险,广州坚持实施“管控”方案,虽然不多不少会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但也有效保障了市民的身体健康与安全。

当喧嚣的城市突然被按下暂停键,几乎所有人都慢了下来。

但有的人却开始了他们的“加速”生活,刘海波就是其中之一。

早上7点半,刘海波起床洗漱,简单吃过早饭,换上防护服,8点半从酒店出发。

到达海珠区康鹭片区第12网格后,开始一天的工作。

刘海波带领的突击队一共有8名队员,要搬运1620份生活物资,还需要登记信息、进行抗原检测等等。

在防护服的包裹下,为了不产生暴露风险,他们不吃饭、不喝水,进行核酸采样、走街串巷地登记居民需求信息、运送物资。

直到下午5点半交班,刘海波脱下穿了整整9个小时的防护服,身上早已湿透,整个人几近脱水。

6点,回到定点酒店,刘海波终于吃上了一口热乎饭。

8点,休整过后,突击队全体成员开会,对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第二天率先解决,再对今天出现的问题进行复盘,以探索更好的解决办法。

与此同时,接替刘海波队伍的志愿者们在黑夜中开始了新一轮工作。

单一的时间表背后,是志愿者深深的疲惫。

也正是这些志愿者维护着广州的运转秩序,让人看到了广州在疫情之下浓浓的人情味。

保供“摆渡者”

在静默的管控区街道,依然能够看到一个个外卖小哥在不停穿梭,但此时他们并不是在送外卖,而是在送物资。

因为物资转送人手不足,广州招募了近千名外卖骑手做志愿者,为管控区居民配送生活物资,外卖小哥黄学俊就是其中一员。

在海珠区后滘村临时管控区内,黄学俊与15名骑手队友组成了志愿者小分队。

因为是土生土长的后滘村人,管控后,他主动申请加入骑手志愿队,又因为熟悉地理环境,担任着统筹配送的工作。

但在后滘村,常住人口约20万,且村内多为窄巷子和握手楼,物资配送压力着实不小。

每天早上8点半,黄学俊和队友们穿上蓝色防护服、带上面屏和口罩,开始了一天的配送工作。

为了更高效配送物资,他们也有自己的“接力配送模式”。

后滘村设立了两个卡口,全村划分为10个网格。

第一棒,居民下单购买的物资会送到卡口,卡口的志愿者则会将物资根据不同的网格分门别类;

第二棒,处于卡口与网格中间的骑手志愿者,将自己负责的网格物资从卡口处运送到网格处;

第三棒,位于网格内的骑手志愿者,则会在网格处取到物资后,联系居民确认地址,再将物资送到对应地点;

直到居民自行领取,就完成了物资接力送的最后一环。

看似简单的接力配送,因为城中村内人口基数大,黄学俊所在的队伍每天负责配送的物资大概有一千多份,有时候还有超过几十公斤的大件物资,甚至是煤气罐。

从早上8点半开始,直到晚上9点以后才能完成配送,而中间志愿者们几乎没有一点休息时间。

因为,他们根本不敢停。

黄学俊坦言:“每天卡口的物资量很大,如果我们停10分钟,居民就可能要多等20分钟,所以我们除了吃饭的时间外,其余时间都在不停地配送物资。”

将物资送到,让居民安心,志愿者才能彻底放心。

虽然从未见过志愿者的脸,但在这一趟趟运送物资的路上,居民被志愿者做的一件件小事所打动,心也越来越暖。

一次,黄学俊配送物资时拨打电话始终无人接听,后来四处联系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才得知,这位居民是聋哑人士。

于是,每逢有这位居民的物资,骑手志愿者总会留意并优先配送,还会贴心地通过微信告知他领取。

语言无声,可行动却有力而温暖。

有时候,居民也会主动求助骑手志愿者。有一天一户居民因为隔离转运,只剩猫咪在家,于是请求黄学俊帮忙喂猫。

自己不能进屋帮忙,黄学俊就想办法和社区沟通,顺利地找到了一位邻居帮忙照料猫咪。

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好好生活,不缺物资,也不能少了安心。

这是志愿者的坚持,也是广州的温情。

健康“传送者”

管控区内,健康是最重要的防线,除了新冠,其他疾病同样值得重视,可平日里的疾病治疗又该如何保障呢?

广州天河区的黄阿婆就遇见了这样棘手的问题。

黄阿婆的儿子患有癫痫性精神障碍,需要每天服药,可是疫情突然,家里根本没有多少剩余。

再加上离家较近的卫生院在管控下暂停配药,这种特殊药物只能到专科医院配药。

眼看药即将用完,黄阿婆又不能长时间离开家里,只好打电话求助社区。

了解情况后,志愿者首先与相关医院取得联系,医生开好药后由志愿者送到社区的卡口,社区内的志愿者再从卡口送到黄阿婆家,两棒接力,彻底解决了黄阿婆的大难题。

黄阿婆不知道是谁送的,也不知道是怎么送的,却知道这并不容易,只能用一句句“谢谢”来表达内心的感激。

而除了这些精神类药物,慢性病药、常用药也是居民时常缺少的药物。

为了能够解决居民的用药问题,送药志愿者挺身而出,骑着电动车,在管控区甚至是疫区中来回奔走。

众人觉得危险,蒙成树却觉得自己十分幸运,成为了送药员。

在广州市白云区一临时医疗保障点外,蒙成树听到护士嘱咐“加急送药”,一边看地址,脑海里一边搜索位置。

然后骑上电动车飞驰在水马围蔽区外的道路上,他已经忘了这是一天中的第几单,只是努力骑得更快些。

到达指定地点后,隔着水马,蒙成树踮着脚将药递给居民符先生。

看到送来了急用药,符先生特别激动:

“小孩1岁半,突然发烧到38℃多,我们马上拨打街道公布的医疗保障电话求助,现在就有志愿者把药送过来,要不然不知道怎么办。”

如果药物是患者常用或是非处方药,送药员只需要承担“跑腿”的角色,而有的患者需要医生面诊后才能决定用药,这种情况则需要送药员走一遍就医流程。

胡定切就遇到了这样的取药需求。

为了给一位抑郁症患者开药,胡定切来到患者经常就医的医院,熟练地挂号、等待叫号。

终于到了就诊环节,他先是和医生说明情况,然后举着手机,让医生与患者交流,医生听不清楚的、不了解情况的,他在一旁帮忙解释。

开药时,手机里的患者仔细听,胡定切也拿着一张纸认真记录,生怕患者遗漏了哪项重要信息。

然后开始排队、取药,等到离开医院,已经过去了几个小时。

平日里普通人都嫌麻烦地看病取药,却成为了胡定切这名送药员的日常。

可无论居民的需求有多么复杂,每一位志愿者都毫无怨言,因为将居民的健康放在心上,是志愿者的责任,也是广州这座城市的热心与贴心。

心灵“抚慰者”

疫情防控下,工作停摆,生活停滞,负面情绪难免越来越多。

广州市因此组建了心理咨询团队,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纷纷上岗志愿者,入驻重点管控区域和隔离酒店开展心理疏导。

一部电话就是志愿者的武器,而聆听则是他们的“必杀技”。

心理咨询师吴琼君在大塘片区负责公益免费心理咨询工作,每天早上7点到岗,晚上9点结束工作。

接电话、聆听、引导、建议、回访,一系列流程已经不能再熟悉,但每每接起电话,听着咨询者的倾诉,她依然感慨万千。

有一次,有一对夫妇打电话求助。妻子承受着病痛折磨,可是丈夫却无能为力,再加上生活的重担,压垮了这个不善言辞的汉子。

在电话那头,他边哭边说宁愿老婆的痛苦全部由他承受。

吴琼君边引导他舒缓情绪,振作起来,也忍不住感叹疫情之下,人人都在负重前行。

她说:“很多人其实只需要说说话,心里就会舒服很多。”

那些无法对亲人言说的痛苦,那些无法对好友直言的悲伤,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能够更快排解。

心理咨询师黄海辉有时还要处理医疗组转来的求助需求,还需要跟进、回访登记在册的孕产妇、儿童和老人等特殊群体。

尤其是黄海辉所在的康鹭片区是阳性病例集中区域,心理咨询也是一场硬仗。

居民咨询中总是说自己“感觉迷茫”“提不起精神”,而隔着电话,看不清咨询者的表情,黄海辉只能通过语气、音调揣摩对方的状态和情绪。

有人恍惚、有人激动、也有人恐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每一位咨询者恢复对生活的信心。

在黄海辉看来,自己的工作比每天直面危险的医护人员更微小,但能够成为一名心灵的“抚慰者”,切身感受到咨询者的状态变化,也值得自豪。

志愿者在治愈来电的咨询者,而每一位咨询者的变化也给志愿者带来信心。

就像吴琼君所说:“疫情期间,每个人都需要一束光,更需要互相的一种支撑。”

现在,志愿者和居民成为了相互支撑的关系,而他们又共同支撑起了疫情下的广州。

共同的名字:疫情志愿者

广州自开始管控以来,有无数的志愿者在岗位上坚守、坚持。

而在许多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也有许多无名英雄在默默守护着广州。

网格员班车司机朱师傅,每天早上等待着网格志愿者上车,点对点送达后,晚上再等待接志愿者下班。

早上7点,晚上12点,提前打开的空调,随叫随到的班车,是朱师傅无声的温柔与关怀。

环卫工人陈位忠,受命来到海珠海珠康鹭片区,负责清运网格内的医疗垃圾。

为了最大程度降低病毒传播的可能性,对于居民产生的垃圾,陈师傅都要两轮消毒,再打包、装袋,运输到统一的垃圾场。

每一天开着三轮车在片区内穿梭,垃圾量超过50大袋,而对待每一袋垃圾,即便再脏再臭也要全方位消毒,全方位处理。

流调服务队志愿者罗燕贞,在流调信息核查任务中,一排排的电话号码,耐心地拨打电话,口干舌燥也不敢停歇。

罗燕贞所在的志愿服务队组成了三个班组,24小时不间断的排班,不停止的追踪溯源,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比赛。

因为,“只有跑在病毒前面,才能切断传播链。”

所有的志愿者在苦与累之中得到了居民的感谢与肯定,也知道从来不是只有自己在奋斗,携手面对这场疫情的,是全体广州人。

广州的安宁,有一线服务的工作人员与志愿者的付出,也有居民在家中的耐心等待。

正如志愿者胡志海所说:“志愿者和群众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我们能够一起战胜疫情。”

这是属于中国人的众志成城,也是属于广州人的团结一心。

广州的烟火气,会回来的。

参考资料:

广州日报:《核心区直击|我在管控区做志愿者》

羊城晚报:《“疫”线直击|广州海珠城中村的外卖骑手:做保供的“摆渡人”》

羊城晚报:《穿越“疫”线的送药人》

南方日报:《“药没了?我来送!”广州天河一条送药专线的爱心接力》

羊城晚报:《在封控区当“解忧人” 心理咨询志愿者帮群众走出心理困境》

广州日报:《“有事大家一起扛”“大家都是一家人”……谢谢你们!辛苦了》

羊城晚报:《“联和街坊”出动,贡献抗疫志愿者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找得到、调得快、供得上、送得了!温州出台生活必需物资应急保供方案
【一线】战疫一线党徽亮㊻——党员骑手的“疫”线之路
坚守上海!几个普通人的故事
如何通过“五社联动”的模式抗击疫情?| 社工课
不简单!普陀这个社区在疫情防控中拼出了“速度与激情”……
如何解锁小区封闭管理难题?这里有“三把金钥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