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主席第一次坐飞机的照片,眼神犀利气场强大,后面掏耳朵的是谁
userphoto

2023.02.19 广东

关注

1945年8月28日,一架飞往重庆的飞机上,毛主席端坐在座位上,眼睛直视镜头,双臂自然地放在身体两边,这无不显示出他的自信从容,犀利坚毅。

细看之下,他的穿着也有所不同。比起平常破旧得几乎褪色的衣服,主席今天的这套中山装虽不算华丽名贵,但崭新得体。同时,他也脱下了平日常穿的布鞋,换上了叶剑英买来的新皮鞋。

这一身装扮和谐气派,更显伟人风范,但他头上的帽子却似乎格外“时髦”。原来这帽子叫做考克帽,是周总理送给主席的。

临行前,周总理看着主席头上又薄又小的帽子,关切地提醒说重庆阳光毒,得戴个厚点的帽子,于是把自己的赠与主席。

照片中还有一人,他侧着身,一只手还在掏着耳朵,这人就是“和平将军”张治中。他这次就是亲自来接主席到重庆进行谈判,商讨和平建国事宜。

那主席为何会前去赴国民党宴呢?这次和谈是如何达成的?这位“和平将军”又是何方神圣呢?

主席识破蒋诡计,赴重庆谈判

八年艰苦战争以日军的投降结束后,饱经战争摧残的中国大地洋溢在喜悦之中。可毛主席却在短暂的喜悦后陷入了愁思,他知道国民党一定不会轻易和我党合作,国内局势依旧不稳,内战一触即发。

这时,蒋介石突然发来一封电报:

“倭寇投降……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阅后,毛主席当即判断出这就是一场鸿门宴。

其一,电报跳过所有和谈程序,在未经事前讨论的情况下突然来信,寥寥数字,步步紧逼。看似求和,实际上蒋介石断定主席不会前去重庆,所以发此电报,只为等我方拒绝后借口内战。

其二,电报来的过于巧合。当时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正在莫斯科秘密签字,苏联承认国民党是中国唯一统治者的合法地位。国民党已经有了外部支持,此时只需装作和谈,等到我方一拒绝,失去民心后,他们就会在国际国占尽好处。

其三,蒋发出邀请信只是因为民众期望和平,他只好装模作样,应民意而行。

其他人也同意主席的看法,纷纷表态,决不能赴这场鸿门宴。毛主席倒显得冷静,以朱德的名义先回信。

蒋介石见主席不肯表态,顿感无奈,同时更坚信自己的判断:共产党绝不会来重庆。于是他吩咐又发来两封电报,做急切期盼和谈之势,意图置我方于不利地位。

甚至在发第一封电报时,陶希圣就曾毫不掩饰地告诉下属:

“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

毛主席对蒋介石的诡计一清二楚,但事不过三。如果继续模糊其词,犹豫不决,我方被会被扣上拒绝和谈的帽子。于是毛主席当机立断,发信说:

“鄙人极愿与先生会见,商讨和平建国大计。”

如此回复,蒋介石始料未及。为了不让毛主席深明大义前往重庆的魄力赢得民众敬佩,他示意将此消息放到报纸最不起眼的地方,而且只写标题,不做详细报道。

相比国民党的畏手畏脚,遮遮掩掩,毛主席更显得坚定无畏。在张治中的陪同下,一行人登上前去重庆的飞机。起飞前,他吩咐机长在延安上空绕行一周,为的就是告诉百姓他此行是为了和平,为了国家的前途。

到达重庆之后,毛主席受到了重庆人民热烈的欢迎。期间,他还会见各方爱国人士,政界名流,用风度和气魄征服了拜访的来宾。终于在43天之后,签订《双十协定》,全身而退,回到延安。

主席在重庆期间还下了一首诗:

“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短短几句,不仅讽刺了国民党的腐朽残暴,还表达了我方求和平,为人民幸福未来奋斗的决心。

和平将军的传奇人生

当然,提到和平,不得不提到就是张治中。

1890年张治中出生于安徽省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的他本应向其他孩子一样早早接替家中活计,挣钱养家,但张治中的母亲坚持让孩子入学,因此张治中能够“奢侈”地进入当地的私塾学习。

在当时的私塾里,学生必须背诵四书五经,学习儒家思想。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枯燥,但也就是在国学的环境下,张治中心中埋下了“和”的种子。

可要实现天下大同,仅靠背诵圣贤书是难以实现的。面对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境况,张治中下定决心要进军校学习。

可第一次考安徽陆军小学,就因为权贵占用入学名额,以惨败收场。最终他无奈归家,开始了漂泊是生活,但是进军校的想法却一刻也不曾消失。

在听说广州有个孙中山要推翻清朝统治后,他立马就加入了起义军,参与了后来轰轰烈烈,蔓延全国的辛亥革命。

1911年,腐朽的封建专制被彻底推翻,张治中所在的队伍也被改编,他正式进入了军校学习。

但在张治中进入军校不久,袁世凯复辟称帝,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他在上级安排下进入了黄埔军校学习。期间,张治中的英勇和智谋受到了蒋介石的青睐,也结识了周恩来,建立了深厚友谊。

随着革命军北上,蒋介石却为了一己私利,打破了国共合作。张治中虽然不赞同这种做法,但是碍于自己的立场,他也无能为力。只能在之后对共产党的围剿中,避免和共产党正面作战,因此他也成为了唯一一位没有和共产党作战的国民党将领。

不久,日军侵入中华大地后,张治中临危受命,率兵参与淞沪战争,英勇对抗日军。在外敌威胁之下,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但是蒋介石依旧贼心不死,处处为难我方,试图打破和平。张治中多次劝说无果,痛心疾首。

终于抗战胜利,张治中为了国内和平,又多次从中斡旋,促进双方和谈。

张治中的和平思维

张治中的一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和平思维,这也是他“和平将军”称号的来源。

他的和平思维第一次体现,就是大革命时期为了国共合作奔忙。

当时张治中十分拥护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也在黄埔军校时期结识了周恩来,对共产主义有了新的看法,对共产党始终保持友好态度,甚至还曾经提出加入共产党。

但是国共有过契约在前,绝不吸收国民党高层进入共产党。

对比张治中,蒋介石对共产党一直心存警惕,甚至想要颠覆合作。张治中有所察觉,就多次从中调解,还曾推荐周恩来当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但是都被蒋介石拒绝。

在北伐顺利进行之时,蒋介石分裂合作的野心更加明显,张治中直言进谏,劝说蒋介石要遵从三大政策,以大局为重,但蒋介石只是含糊其辞,背地里继续自己的计划。

张治中不忍看到和平破裂,在夹缝之中左右为难。正如他所说的,

“我坚决主张实施联共政策反对两党分裂的,而眼看两党关系日益恶化,无法挽救。这一段时间,其痛苦真难以言语言语形容。”

后来蒋介石反共决心已定,张治中在各方压力之下,只能选择辞职,离开武汉,进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将此地当做“世外桃源”,躲避国共双方彼此为敌的局面。即使需要出战,他也避免和共产党直接作战。

张治中为和平而战的行为还体现在国共合作抗日中。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不予回应,秉承所谓的“攘外必须安内”的方针消极抗日。但是张治中看透日军来势汹汹,凶猛异常,只有国共统一战线,才能还中国大地安宁。

蒋介石的一味忍让更加助长日军嚣张气焰,敌人在短时间内就攻陷了东三省。

霎时,中华大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学生纷纷上书要求抗日,张治中亲自视察,对学生的血性和爱国心称赞不已,并极力反对武装镇压请愿者。

之后日军又瞄准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件”,蒋介石再也坐不住了。上海是经济中心,离南京只有一步之遥,如若上海沦陷,后果不堪设想。无奈,他只能发出《告全国将士通电》,鼓励将士奋起抗日,救国于危亡之中。

不久,淞沪战役爆发,张治中愤慨不已,请愿到前线作战,表达了抗日决心和勇气。

随着战争进行,日军的进攻也更加猛烈,张治中深知没有共产党的协助,这场抗击外敌的战争不一定能打赢,于是他多次暗示蒋要合作。但蒋介石一心想置共产党于死地,怎肯谈合作。

最终还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当机立断,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虽然张治中并未直接参与这次活动,但是一直密切关注,主张和平合作。终于,在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

在抗战期间,张治中依旧扮演着“使者”的身份,多次和共产党进行谈判,和众多我方人士建立友谊,我方也十分尊重这位和平将军。

张治中和平思维最重要的体现,要数在重庆谈判期间所做的贡献。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蒋介石占尽各方优势,想要一举灭掉共产党,但苦于没有合适理由,所以发电邀请毛主席到重庆和谈。这步棋实在阴险,表面求和,实则蓄意发动内战。

毛主席当然能看穿他的小伎俩,于是大胆回复,以“弥天大勇”前往重庆。张治中听闻毛主席前来自然十分高兴,但又担心起主席的安危。好在蒋介石为了装出有诚意的模样,派张治中前去延安迎接主席,同去的还有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

到达延安之后,毛主席格外热情和蔼,张治中悬着的心也发放了下来,见到“老朋友”周恩来他更是觉得亲切。次日,毛主席同周恩来、王若飞一起搭上赫尔利的专机。

飞机虽不算豪华,但设备齐全,还有一间卧室。飞机在延安上空绕行后正式飞往重庆,张治中坐在主席身后,长吁一口气,甚至还掏起了耳朵。

这并不是不敬重,而是机上的几人他都熟悉,在多年和我方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也了解到共产党是真正为民,光明磊落的党派,再加上此行是为了和平,他自然放松下来。

到达重庆之后,张治中让出自己的住所,力求能保证毛主席安全,还要毛主席住得舒服。谈判期间,张治中时刻观察双方动向,从中进行调节。终于在漫长的谈判之后,双方于1945年10月10日签订和平条约,称作《双十协定》。

第二日,毛主席就决定回延安。周总理打趣问张治中,毛主席是他接来的,是否还要亲自送回去。看似玩笑,实则是周总理担心毛主席安全,特意挑选他信任的张治中来保驾护航。

张治中自然明白其中缘由,再加上他也十分关心毛主席,于是就欣然接受,用蒋介石的“美龄号”亲自护送主席。

第二次来到延安,当地的百姓表现得十分热情,也让张治中看到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对共产党的拥护。在此后的日子里,不管局势如何变化,他始终坚定和平合作信念,为中国和平做出巨大贡献。

小结

近代中国忍屈受辱,饱受战争折磨,今天的和平实属来之不易。中国在满目疮痍中站起来,离不开先辈的艰苦奋斗和奔波交涉。

毛主席统领大局,主张和平,实属高瞻远瞩,见识非凡。张治中等爱好和平人士前后奔走,为和平尽心尽力,实属可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49年,张治中代表国民党来京谈判,周恩来哽咽:我们不能再对不起你
起义将军助毛主席定国名国旗,临终前却说了一句忧心忡忡的话
蒋介石的'国师'——戴季陶外传
1954年周恩来受命到张治中家,点名要见保姆:你还记得毛主席吗?
58年毛主席邀张治中全家吃饭,临别时:我还有话和你说,稍等一等
49年确定新中国国名时,张治中将军建议减掉2个字,主席:同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