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年长江禁渔才3年,鱼就多到局部泛滥!禁十年不怕出生态问题?
userphoto

2023.10.24 广东

关注

#妙笔生花创作挑战#


“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

为了给母亲河治病,国家自2020年1月1日正式启动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如今才到禁渔的第三个年头,但一些居住在沿岸的居民却表示,长江有些地方的鱼群已经多到泛滥,江豚嬉戏等场景越来越常见。

既然长江局部河段已经“鱼满为患”,那还有必要继续禁渔吗?为什么一禁就是十年?

长江的生态环境恶化到何种程度?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长江渔业资源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锐减,但是你知道到底有多严重吗?

早在2018年,被誉为长江肾脏的洞庭湖跟鄱阳湖多次干涸见底,这在过去是罕见的。

相比20世纪50年代,长江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锐减90%,而长江江豚等土著生物也所剩无几,能否继续繁衍下去都是一个大问题。

在生态恶化最严重的时候,长江的生物完整性甚至被认为已经到了“无鱼”的地步。长江的水生资源之所以会严重退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过度捕捞等活动,严重破坏这些淡水生物的生存环境。

比如,许多渔民会选用“电毒炸”等被明令禁止的方式进行捕鱼。电毒炸会将水下所有鱼都电死,大小鱼都没法幸免。

这些方法相当于让长江的鱼类断子绝孙,时间一久,长江的鱼只会越来越少,而渔民可能会因此失业。

为了避免走到彻底“无鱼可捕”的境地,国家决定实施长江十年禁渔。那么禁渔后长江又有什么变化呢?

禁渔三年长江有何改变?

从目前来看,长江禁渔三年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三年以来,长江沿岸的执法人员除了重点打击非法捕捞之外,还在密切监测长江生物的变化。

相比2020年的168种,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检测的鱼类已经上升至193种,可见相关流域的种群已经逐渐恢复。

2017年,被称为“微笑天使”的长江江豚数量一度降至1012头,而去年这一数字已经变成1249头,这说明长江江豚的数量已经明显回升。

目前沿岸各个渔业部门还会不断往长江放入新的鱼苗,这种人工干预增殖有利于长江生物种群更快恢复。

除了一些生物的数量明显回升之外,一些此前几乎已经销声匿迹的生物也陆续被人们发现。

在禁渔之前,人们在长江已经20多年没有看过鳤的身影,但是禁渔后鳤陆续在湘江等流域出现,且数量在不断上升。

与此同时,非法捕捞的案件正在逐渐减少,长江非法捕捞的案发率已经从三年前的53%减少到今年的9.7%。

随着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打击长江非法捕捞等犯罪行为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人类的恶性干预逐渐减少,长江禁渔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事实上,如今一些沿岸的居民经常会说,家门口的长江变得更加清澈,每天都能看到密密麻麻的鱼儿在水中游动。

但是,如果继续禁渔下去,长江会不会“鱼满为患”呢?

大家都知道某种生物在区域内过多繁殖并不是什么好事,比如我们常见的水葫芦。

如果一条河已经到了鱼满为患的地步,河中的生物会疯狂抢夺氧气等各种资源,这也不禁让人思考要是长江的鱼太多了怎么办?

又或者说,现在长江的鱼已经越来越多了,那可不可以开放某个流域或者在某个特定的时间让渔民捕捞?

有必要继续全面禁渔吗?

其实自本世纪以来,国家已经意识到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已经迫在眉睫,曾在2002年实施春季休渔政策。

最初国家规定每年春季在长江一部分河段实施禁渔,但此后长江的生物资源退化没有明显缓解,使得国家不得不一再延长禁渔时间跟扩大禁渔范围。

久而久之,一些研究者开始提出十年禁渔。

这些专家们认为,以长江“四大家鱼”为例,它们每四年会迎来一次性成熟,而禁渔十年可以让它们完成两到三代的繁衍

这样一来,长江淡水鱼的种群数量才会明显增加,这可以起到更好的保护效果。

如今长江禁渔不单单是为了保护母亲河,还是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禁渔两年多以来,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已经有了显著的恢复,但是我们还处于“三年打基础”的阶段,暂时没有实现根本改善物种多样化锐减等目标。

如今长江包括一些珍惜鱼类在内的种群数量已经明显增多,但是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还相差甚远。

再者,禁渔三年就能够解决长江的所有问题吗?或许我们还是想的太简单了。

以白鲟为例,白鲟被称为“中国淡水鱼之王”,但自2003年最后一次见到白鲟之后,我们再也没有发现过它在长江游动的踪迹。

2019年,白鲟正式被宣告灭绝,尽管后面迎来十年禁渔,我们也没有再看到过白鲟的身影。

除此之外,中华鲟等鱼类的处境也不容乐观。这些鱼类都属于“江海洄游鱼类”,它们每年都会返回金沙江产卵。通常每到3、4月份,白鲟就会从长江的中下游回到上游金沙江产卵。

但是,出于发展、治水等需要,人们开始在长江的中上游打造葛洲坝等水利工程,这些水利设施如同拦路虎一样影响了洄游鱼类返回上游产卵。

另外,洄游鱼类对产卵地的温度也有比较高的要求,通常要保持在17摄氏度左右。

随着上游的水利设施不断增多,二氧化碳排放等都会导致水温上升,进而破坏洄游鱼类的产卵环境,加上本身长江的生态环境就一直在被破坏,因此白鲟最终还是走上了灭绝之路。

近年来,考虑到洄游鱼类产卵的需要,国内一些大坝已经开始建设专门的“鱼道”。

这些鱼道会缩小河流之间的落差,以便鱼类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回到上游产卵。

与此同时,一些洄游鱼类也在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比如,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曾经在长江中下游发现中华鲟的幼体。

目前中华鲟也是被认为可能会迎来功能性灭绝的淡水鱼,但是它们似乎已经找到了新的产卵地,这意味着它们有可能可以在长江中下游产卵,有利于它们继续繁衍生存下去。

加上十年禁渔正在改善长江的生态环境,随着污水等逐渐减少,中华鲟的存活环境会逐渐转好,这或许能够提高幼体的存活率。

长江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河,我们汲取她所提供的资源,但人的贪欲是永无止境的,因此人与环境的矛盾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结语

我们曾一度不知天高地厚地以为,凭借技术进步等可以解决人与环境的矛盾。但长江已经给我们上了一课:人类不是生态环境中的天花板,我们的能力还不足以让整个环境为我们彻底改变。

如今随着十年禁渔的到来,长江终于迎来休养生息的机会。我们不应该因为尝到了一点甜头就蠢蠢欲动,而是要继续用实际行动呵护这条生病的母亲河,争取让她早日恢复往昔的生机勃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1年1月1日,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
万万没想到!“鱼跃龙门”的主角,竟然是这种鱼…
鱼多到把水染黑!长江禁渔效果显著,居民:60年没见过这么多的鱼
长江的“忧患”:十里江湾出现鲤鱼群,“资源之困”早有预兆?
“人类世”时代的长江:生命衰减的社会动力|张玉林
长江十年禁渔后2030年,千斤大鱼会不会重现?期待白鲟的回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