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大62岁美女教授演讲《精神》,当场哽咽,再度刷屏!

7月6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18届毕业典礼举行,学院党委委员、院长孙祁祥教授发表题为《精神》的致辞。她通过亲历的五个小故事,殷切期望2018届毕业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以北大人“从我做起”的自律,秉承“铁人精神”、“契约精神”、“工匠精神”、“奉献精神”和“主人翁精神”,不断塑造人格,完善自我,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2017年9月,孙祁祥作为教师代表在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了以《珍惜》(北大开学典礼,这位61岁美女教授的演讲被刷屏了!)为题的致辞,“珍惜当下”、“珍惜他人”、“珍惜自己的健康”、“珍惜内心的渴望”、“珍惜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致辞中提到“五个珍惜”——从个人命运到家国天下,朴实无华,句句箴言。


此次演讲《精神》堪称《珍惜》的姊妹篇,还是那么经典,年已62岁的她还是那么优雅、知性、美丽。演讲中,孙教授当场哽咽,让人深深地感动。来,继续为她打call,继续让她”霸屏“!


孙祁祥在北大经济学院2018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全文:


《 精神 》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校友、嘉宾: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院向2018届全体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苦养育你们的父母表示衷心的祝福,向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


好像昨天你们才来到博雅塔下,今天就要跟未名湖说再见了,时间真的过得好快!


按照惯例,在学生毕业的时候,老师都要再送上一些寄语和祝福,而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在过去的八年中,作为院长,我在各种场合已经说了好多了,毕业典礼上再说些什么好呢?考虑了好久以后,我想,要不我就按照年代顺序跟你们分享几个我亲历的小故事吧。


第一个是关于王进喜的故事。


40多年前我读中学时,语文老师曾布置我们写一篇有关他的命题作文,从此,王进喜的名字和事迹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1959年,王进喜来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时,看到街头行驶的公共汽车上都背着又笨拙又难看的“煤气包”,才知道国家缺油到了如此地步。作为一名石油工人,他感到一种莫大的耻辱,当即蹲在街头哭了起来。他说他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油井来,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1970年,王进喜病逝,享年47岁。然而,他的那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迈”誓言,他的那种“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不仅感动和激励了像我这样的一代人,而且有着永恒的生命力。



第二个是关于“选择”的故事。


1993年底,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从学院分出去,成立北大工商管理学院,即现在的光华管理学院;经院在原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专业的基础上新增了保险学专业,院里把我从经济系调来组建这个新专业。1994年8月,学院送我去美国学习保险学。


一年以后回国,一家猎头公司找到我,说是一家美国公司开出了30万的年薪诚邀我加盟,我不假思索地就婉拒了。


猎头公司的人有些不解地问:“孙老师,这只是一个开价,你可以提你的标准”。我说不是钱的问题。“那是什么”?她问道。我说一来是因为我喜欢当老师,二来学院把我送到国外去学习,是为了保险学科的建设,我不能违背这个承诺。


不是说地球离了谁就不转了,但当时第一届学生已经入校,而在专业初创期的三位老师中,一位60多岁的老教师不带本科生的课,另一位当时还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如果我再离开,连教课的老师都没有了,遑论专业建设。


当猎头公司的人得知我在北大的工资以后感慨地说道:“孙老师,你在北大的月薪只有400多元,而这家公司给您开出的天薪是1000元。虽然我没有挖动您,但我敬重您。”“


言而有信,承诺的事情就必须要去做,而且要想办法做到最好,否则就不要答应”,这是我父母从小对我的家教,这也是最朴素的契约精神。

第三个是关于德国的故事。


2007年3月,我收到德国一家著名机构的邀请,去慕尼黑参加一场题为“2017之后的世界展望”的会议。请注意,我没有说错,是2017年,十年以后的世界展望,由此也可见德国人的远虑与前瞻。


会议规模很小,只有该机构的所有董事会成员加上他们从世界各地邀请的8位演讲人。会议计划在10月份召开。


不久,我又收到对方联系人的一封邮件:“孙教授,听说您6月份要去美国参加国际保险学会的年会,恰好我们战略部的老总也会去,他希望能约您一块吃个早餐,当面再沟通一下会议的一些细节”。



当六月我和该机构战略部的老总在美国见面以后,他把会议的背景等情况又跟我做了详细沟通。


10月份,会议如期召开。我们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8位专家学者每人分别做了15分钟的演讲,然后是大家讨论。


回国不久,我又收到了这家机构发来的感谢信以及所有会议材料的汇编。一个20多人参加的为期一天的会议,半年的准备时间,无数次的邮件沟通,会前见面……,我真的为德国人的严谨所震撼。也就是从这件小事上,我读懂了“德国制造”的涵义和工匠精神的真谛。


第四个是关于“两弹城”的故事。


虽然之前我对邓稼先等“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事迹略有了解,但当2017年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四川绵阳参观了“两弹城”以后,那种精神洗礼和震撼还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


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所有专家,并断定中国人2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但“两弹一星”的功臣们硬是在“一穷二白”的艰苦环境中,以信仰为动力、以生命为代价,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就让全世界见识了中国人的聪明与智慧、坚韧与不屈、自信与豪迈。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两弹之父”邓稼先于1958年接受任务临行前与妻子许鹿希有过这样一段对话:“我要调动工作了”。“去哪?” “不能说”,“去干什么?”“不能说”,“那我给你写信”,“不能通信。这个家以后就靠你了,我的生命就献给这个将来要做的工作了。如果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辈子就活得很值,就是为他死也值得”。


这是一段朴实的不能再朴实、但绝对憾人心灵的夫妻对话。


“可以说,没有这些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就不会有今天中国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底气和魄力。


——这是我当时在“两弹城”经济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行揭牌仪式时,泣不成声说出的一段话。


我希望北大经院的青年学子以及更多的青少年能够来这里致敬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


第五个是关于“打工”的故事。


前不久有一位已经毕业了几年的学生回来看我,我问起他的工作情况,他说“我跳槽了”,然后补了一句,“反正在哪都是给别人打工”。


我的这位学生不是在抱怨,他只是在用目前社会上很流行、时髦的一句话来说明他的现状。


我不知道是自己落伍,还是位置摆的不对,因为我似乎从来没有过为别人打工的概念和意识。不管是我当年做知青还是当话务员;不管是当老师还是“双肩挑”的管理者,我一直都很珍惜得到的每一个工作机会,一直认为是在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


如果非要用“打工”这个词的话,那就是,我一直在为自己打工。


我很欣赏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的人生信条:


“始终以光明正大、谦虚之心来对待工作。敬奉天地、关爱世人、热爱工作、热爱公司、热爱国家”。


我始终认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具有“主人翁”的意识和精神,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有序、富足安康。


毛主席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浴血奋战、在建设年代披荆斩棘、在改革年代攻坚克难。中华民族从一个任人宰割的民族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民族;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成为一个屹立在世界舞台中央的国家。


岁月流转,沧桑巨变,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标志和气质,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传。


同学们,当年你们来到经院的时候,我曾对你们说:“希望你们带着独立、质疑、求新的精神来这里学习”。


今天,在你们即将离开学院的时候,我跟你们分享这五个小故事,是希望你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在继续以“独立、质疑、求新”的精神探寻真理、获取真知的同时,以北大人“从我做起”的自律,以铁人精神、契约精神、工匠精神、奉献精神和主人翁精神,来塑造人格、完善自我;来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再次祝贺你们圆满完成学业,祝你们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希望你们常回家看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大62岁美女教授演讲《精神》刷屏:五个故事,道出人生真谛
北大女神孙祁祥卸任,三篇演讲天下知!
北大62岁女教授演讲《精神》,当场哽咽,再度刷屏!
北大陈汝东教授在韩国国际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回归东方田园文明 重构全球话语体系 日期: 2014-10-24 信息来源: 新闻与传播学院 世界汉语修辞学会第四届年会于10月18日-20日在韩国首尔全
北大哲学系教授毕业演讲,不会讲段子的老师不是好教授!
这是我见过最精彩的北大教授演讲,大家都值得看一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