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十大传统调味观

文 _ 宋健华

提及中华烹饪文化,人们一致认同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但往往将调味归入技术的范畴,很少有人将调味与文化、理论相提并论。其实,对于中国传统调味理论,先哲早有精辟的论述和经典的语录,它们是中华饮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辉煌灿烂;至今对于调味技术仍极具指导意义。

1.五味调和

《黄帝内经·素问》: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已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已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淮南子·泰族训》:伊尹忧天下之不治,调和五味,负鼎俎而行。

《吕氏春秋·本味》: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

中国传统的五味理论,指的是酸、甜、苦、辛、咸五种基本味,其实也是泛指所有滋味。五味调和就是通过酸、甜、苦、辛、咸五味的调和,达到饮食之美的最高境界——和。

这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美食观念,要求通过“荤素之和、性味之和、时令之和”三方面来实现“和”的调配原则,以追求最佳的口感和营养。

2.按季节调味

《周礼·天官》、《礼记·内则》: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注中指出,多其时所以养气也。各尚其时味而甘以成之,犹水、火、金、木之载于土。

按季节来调味的理论实际上是以我国“五行”学说为依据,阐述调味与季节(四时)、人体(五脏)的关系。这一调味理论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直到近现代。

3.口之与味也,有同嗜焉

《孟子·告子章句上》:口之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与色也,有同美焉。

孟子的天下之口相似之说是符合人体科学的。虽然人们对味觉的感受是千差万异,但也有基本相同的一面,所以能够形成对于美好滋味的共同喜好。因而,孟子关于“口之与味也,有同嗜焉”这一观点至今被奉为经典,广为引用。

4.本在五味和伤在五味

《黄帝内经·素问》: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这是说,人体精血的产生来源于人对饮食五味的摄取,但是藏精的五脏(即五宫,指肝、心、脾、肺、肾)又可能因过食五味而受到损害。比如说,过食酸味的食物,就会肝气太盛、脾气衰竭;过食咸味的食物,就会大骨受伤害、肌肉萎缩,心气受抑郁;过食甜味的食物,会烦闷不安、面色发黑,肾气不能平衡;过食苦味的食物,会消化不良,胃部就要胀满;过食辛味的食物,则筋脉败坏而松弛,精神也受到伤害。因此,正确掌握饮食五味的协调摄取,能使骨胳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腠理(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固密,骨气刚强。

“本在五味”与“伤在五味”都是说人们饮食要在宏观上加以控制,从总体上把握人体与自然界在进行物质交换时保持和谐。而保持和谐的中心在于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即天地四时的阴阳与人体的阴阳之间处于平衡状态。中国人的饮食烹饪正是在这种宏观控制、阴阳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国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原料选择和配伍的饮食须知和饮食宜忌,以及对谷、蔬、果、肉的科学选择与运用,都来源于这种认识。现代营养学强调的平衡膳食与《黄帝内经》所载的阴阳平衡,其理念是完全相通的。

5.物无定味,适口者珍

这是宋代学者苏易简的观点。苏易简,宋太宗时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曾经给宋太宗赵光义讲学。一次,太宗问:“食品称珍,何物为最。”他回答说:“臣闻物无定味,适口者珍。”还说:“臣只知齑汁为美。”他告诉皇帝,有一天晚上特别寒冷,痛饮之后,睡觉时盖了几斤重的厚被子。酒后又是被热,感到极渴,翻身起床来到庭院,在月光中看见残雪覆盖着泡腌菜汁的甏子,便顾不得叫家童,连忙捧起雪水洗手,美美地喝了好几抔齑汁,只觉得“上界仙厨鸾脯凤腊,殆恐不及”。

6.饮食四方异宜

《归田录》:饮食四方异宜,而名号亦随时俗言语不同。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各不相同,因而各地之人在生理、体质、习俗上皆有差异,导致各地饮食偏好和口味的不同。

四方饮食的差异形成了中国各地风味,乃至各地调味品的不同。至清代,鲁菜、川菜、淮扬菜和粤菜四大风味基本形成,其间风味差异更为明显,在调味上也各具特色。

7.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

这是近人根据我国历来烹调经验概括而成,也成为中华烹饪的经典名言。所谓的“有味”,是指异味,做菜时须去除原料中的异味;而“无味”指原料清淡,通过调味,使原料更加鲜美。这句话反映出中国烹饪调和在调味技艺上的精要,甚至有人认为此言堪称厨师技艺的最高境界。历代大厨们已经总结出许多方法,如加热、用汤、用芡,切割、对比以及盖味、渗透和技巧,以达到“味出”和“味入”境界。

8.易味为本,至味为上

吕氏春秋《本味篇》:易味为本,至味为上。

食物应以味为本,并通过烹调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至味),才是从根本上对美味的追求。

《本味篇》认为,“本味”指烹饪原料的自然之味,即原味,“至味”指经烹调而成的美味。之后,烹饪界又提出了“真味”、“淡味”、“自然冲和之味”等观点,提升了“易味为本,至味为上”的理论。直至今日,中国厨师中还流行着“菜存本味”的说法。

9.浓者先之,清者后之

《厨者王小余传》:浓者先之,清者后之。正者主之,奇者杂之。胝其舌倦,辛以震之。待其胃盈,酸以隘之。

意思是:宴席菜先上味浓的,再上清鲜的;正菜为主,中间穿插风味独特的奇品。当宴席进行到一定的时候,客人已吃得味觉迟钝了,就应用味道辛辣的菜去刺激客人的味蕾。待客人觉得肚子装满了,就应用酸味的菜去和胃,阻止胃满。

10.味养结合

《黄帝内经·素问》: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意思是:各种可食植物各具五味,五味优美适口,不可能一一遍尝。每个人的口味嗜好虽然不同,但各种不同味道却影响各个脏腑。大地供给人以五味,五味由口食入,藏之于肠胃。食物经过储藏转化,以养五脏之气,五脏之气又与五味谷气结合而生津液,润脏腑,补精髓,使精旺气盛,身体健壮。

中国烹饪最经典的理论就是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味与养的关系密不可分,而精烹细作可促进味养结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漫谈饮食养生文化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法
《治病要治本》:谨和五味是延年长寿的捷径
《黄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偏嗜五味要有度
从“药食同源”谈到“医厨同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