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节选】四、痛觉调制系统《疼痛解剖与生理基础》

四、痛觉调制系统

六十年代初,我国学者邹冈等首次将吗啡微量注射到家兔第III脑室周围灰质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PAG)产生镇痛效应,从而提示脑内可能存在阿片受体。这为后来的脑刺激镇痛和英国科学家发现脑啡肽提供了启示,是脑内下行抑制系统发现的前奏。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一个以脑干中线结构为中心,由许多脑区组成的调制痛觉的下行抑制系统。它主要由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延脑头端腹内侧核群(中缝大核及邻近的网状结构)和一部分脑桥背侧部网状结构(蓝斑核群)的神经元组成,它们的轴突主要经脊髓背外侧束(DLF)下行,对脊髓背角痛觉信息传递产生抑制性调制,在脑干水平也抑制三叉神经脊核痛敏神经元的活动。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位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由形态类型和化学筑构不同的细胞组成,主要接受来自额叶皮层、岛叶、杏仁、下丘脑、楔状核、脑桥网状核和兰斑核的传入,也接受直接来自脊髓的伤害性神经元传入。PAG的主要传出投射到前内侧兰斑周围区的Barrington核、延脑头端腹内侧区(RVM)包括中缝大核(NRM)和网状巨细胞核(Rpg)、外侧网状核(LRN)和少量直接到达脊髓背角。PAG由两条通路对脊髓背角神经元产生下行调制,一条是PAG-RVM-脊髓背角,另一是PAG-LRN-脊髓背角。PAG背侧和腹侧区的功能有明显不同,腹外侧区是选择性的镇痛区,而背部区更主要是在情绪和逃避反应中发挥作用。

蓝斑核(LC):主要接受PAG传入,其传出可直接到达脊髓。LC的下行抑制主要通过LC神经元轴突与脊髓背角神经元的直接作用,也间接通过其终止在PAG的LC 纤维激活调制神经元。

背外侧脑桥中脑背盖(DLPT):由靠近PAG腹外侧并与其有密切解剖联系的楔状核、兰斑下核、旁臂核和A7区组成。楔状核接受脊髓背角I层神经元传入,传出到延脑头端腹内侧区(RVM)。 电刺激DLPT抑制伤害性脊髓反射和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最近的临床研究证明,电刺激这个区明显减轻病人的慢性痛。

延脑头端腹内侧区(RVM):由中缝大核(NRM)和位于网状巨细胞核(Rgc)腹侧的邻近网状结构组成,后者包括猫的网状大细胞核(Rmc)和大鼠的网状巨细胞核(Rpg)、外侧网状巨细胞旁核(Rpg1) 和网状巨细胞核?部(Rgc?) 4个核团,主要接受来自PAG和楔状核的传入,也接受前额皮层、下丘脑、杏仁核和纹状体的基底核传入。RVM传出纤维经脊髓背外侧束(DLF)终止在脊髓背角浅层和V层。

延脑外侧网状核(LRN): 位于延脑尾部,接受PAG传人,其传出终止在脊髓背角。电刺激LRN 或微量注射谷氨酸可选择性抑制背角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和伤害性脊髓反射,损毁LRN大大减弱刺激PAG引起的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抑制。

此外,最近的研究提示,脑内除了存在痛觉调制的下行抑制系统外,还有与之并存的下行易化系统,主要包括网状巨细胞核(Rgc)和网状巨细胞核?部(Rgc?)。在一般情况下,由于下行抑制系统激活所产生的效应可能大于易化系统,因此后者的效应往往被掩盖。与下行抑制系统相比,对下行易化系统的解剖结构、传导途径和神经递质等的研究还是初步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痛觉的传递和调制 【麻醉及疼痛专业讨论版】
疼痛的传导
疼痛的中枢机制
痛觉与推拿镇痛
国产之光fMOST助力美国科学家揭示疼痛抑制多巴胺释放的神经环路
神经解剖与定位诊断数据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