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To B 和 To C 的底层逻辑异同 | Tencent Insights

To B 和 To C 企业组织能力的核心抓手有何异同?


腾讯咨询助理总经理李晓红在腾讯产业生态培训【CHO组织能力建设】集训营中,以“互联网下半场组织能力”为主题,向生态合作伙伴介绍了组织能力建设背后的底层逻辑。

To B 和 To C 的底层逻辑

To C 是指数增长 速赢思维,适合 bottom up 激发;To B 是线性增长 长线思维,适合 top down 驱动。

互联网下半场,消费互联网进入存量竞争,产业互联网增量凸显,资本正在向 B 端转移。李晓红认为,这一趋势在企业内部也得到验证。腾讯咨询 2019 年互联网组织能力调研发现,针对“公司未来 3-5 年的成长性”,To B 企业员工的认同度比 To C企业高 5%,针对“公司未来的信心”,To B 企业则高 2%。所以互联网下半场对To B 企业是利好。
To B 和 To C 企业的业务特点不同,决定了管理模式的底层逻辑不同。
 
To C 企业价值链短,用户需求标准化,通过产品就能完成用户价值的交付,背后有网络效应支撑,底层逻辑是在指数增长模式的基础上追求速赢,先占据用户规模,再考虑盈利。To C 产品很轻,小团队也可以给世界带来大影响,bottom up 激发的管理模式更加有效,需要持续提升人才密度,发挥个体创造力。
To B 企业价值链长,小客户付费意愿低,大中客户需求千差万别,单靠产品客户并不买账,还需要销售、服务、客户成功等协同配合。To B 的底层思维是在线性增长模式基础上坚守长线——深入产业,将互联网、AI、大数据等技术和产业结合,踏踏实实做好产品,扎扎实实做好服务。To B 业务需要复杂的内部协作才能解决客户问题,高层看得最清晰,更适合 top down 驱动的管理模式,需要用好干部,建设好流程。

To B 要关注基于流程的执行力

 
企业打造组织能力,应当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To B 和 ToC 企业需要共同打造的三项核心组织能力:客户导向、创新和敏捷。通过观察企业业绩指标,李晓红发现,以上三项组织能力与业绩指标呈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因为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给客户创造价值,创新才能持续增长,敏捷才能先人一步。

其次,互联网下半场,To C 企业要关注精细化运营,而 To B 企业则需要关注基于流程的执行力。

To C 企业用户认知基本成熟,补贴不再那么奏效,盈利是核心挑战,花钱不能再大手大脚了,要关注精细化运营。

To B 业务需要长链条的协作,要实现 1 到 N 的增长,需要打造围绕客户的端到端流程型组织,以保障服务品质和价值交付。

纵观华为三十多年的发展,从 1999 年的整合研发流程 IPD、整合供应链流程 ISC,到 2005 年海外服务交付流程和 2007 年的整合财经体系,华为的前二十年都在打造端到端的流程型组织,将散沙汇聚成平台;而后十年则是在前端划小经营单元,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

华为运营商业务起家,全球只有 300 个超大客户,协作高度复杂,所以流程很重;产业互联网中做云、PaaS 和 SaaS 企业,流程未必需要像华为那么重,正如亚马逊所说,有了流程才能确保 Scale,但是流程要尽可能简化。

亚马逊:类似风投机制,挖出 N 条增长曲线


创新是最重要的组织能力之一。为什么没做过 To B 的亚马逊可以开创云计算的先河?这和亚马逊的创新机制紧密相关。

首先,亚马逊有非常清晰的创新理念。

第一是区分可逆的和不可逆的决策。只有不可逆的决策才需要自上而下,而贝佐斯认为亚马逊绝大多数决策都是可逆的,应该交给团队和个人去做,否则会导致整个组织变得非常缓慢,错过了创新窗口期;

第二是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应该基于客户需求反向倒推;

第三是频繁实验,包容失败,大量实验才能确保创新,而包容失败的前提是要控制好失败成本;

第四是基于长远,大胆投资。
亚马逊在向董事会提出想做 AWS 的时候,也曾经遭受过质疑,但是贝佐斯说服董事会的理由是,我们决定做或不做一项新业务核心的理念,不是自身有什么样的能力,而是有没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能力早晚会变成昨日黄花,关注大赛道建设自己不具备的能力,才能不断突破。
其次,亚马逊的创新机制类似风投。背后逻辑是,创新符合幂律分布,即 1000 个idea 当中,只有 100 个值得试一下,最后只有两三个跑出来。要有一套类风投的机制,筛选出最靠谱的让它脱颖而出。
在创新漏斗机制中,第一阶段是PRFAQ评审,这是一个六页纸的商业计划,向用户传递你想开发的新产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比如 AWS 的核心价值是要“让大学生在宿舍里创业也能享受到和大公司同等的基础设施”。

FAQ,即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自问自答。这个环节不是为了证明你的想法有多牛,而是确保能落地。例如,你想做 AWS,如果谷歌或微软做了这块业务怎么办?在西雅图找不到工程师怎么办?……

你会发现高层的评审标准和风投感兴趣的问题高度相似,比如他们会关心:
1、这是不是客户的真实需求;2、客户量、市场规模有多大;3、可行性如何,是否可以通过技术实现;4、护城河怎么样,可以比对手做到更优、更便宜、更快、更简单吗?
第二阶段是验证阶段,此时可以成立一个 two pizza team。核心是人数要少,功能闭环,尽可能地减少跨部门的协作。需要 3 个月做出原型,6 个月完成用户数据测试,才能进入下一次评审,以谋求更多资源。
第三、四阶段是发布产品与变成生意。评审成功后,公司将投入资源支持新产品上市,市场检验成功后,才能成为业务线。

腾讯:21 年间三次组织进化


成功的组织变革切忌过刚,情绪是行为背后的隐形动力,组织进化要思考如何带着员工走出损失感和焦虑感,避免出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腾讯走过 21 年,有三次组织进化的经验:
第一次是 2005 年的 BU 变革,战略上由单一的社交平台变为一站式生活平台,组织从职能式转变为 BU 制;
第二次是 2012 年的 518 变革,战略上从 PC 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升级,并建立开放的生态,组织从 BU 制变成 BG 制;
第三次是 2018 年的 930 变革,战略上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升级,组织上成立 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和 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
腾讯的三次转型,逻辑上是战略推动,背后是人心在推动。如何带领整个组织,围绕新的战略,带领组织完成情绪和心理的转变,真正实现进化?

1.借助外力:例如 3Q 大战之后,腾讯总办邀请外部专家召开 10 场座谈,题目是诊断腾讯,所有高管必须参加其中一场,推动了开放战略的共识和落地。
2.逐级共识:例如 930 变革,从总办-集团副总裁-中干-员工,逐级邀请大家诊断腾讯,暴露问题,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群策群力提解决方案。这种逐级吐槽的机制,帮助大家理解为什么要变化,如何变化,完成进化的闭环;
3.温和、坚定:总办是转型和升级背后的核心驱动力,它的特点也造就了腾讯组织变革温和又坚定的风格。

战略和组织能力的核心抓手是公司高层

所有的业务问题背后都是管理问题,所有的管理问题背后都是人的问题,所有的战略和组织能力问题背后都是高层问题。
CEO 和高管团队最重要的三项能力是产品洞察力、战略洞察力和组织洞察力。
为培养这三种能力,一种方法是自我认知,把自己的长板发挥好。如果 CEO 的优势在产品洞察力和战略洞察力,但组织洞察力不擅长,可以找 COO 来补。

另一种方法是成长思维,视挫折为成长的机会,保持开放心态,持续反思复盘,才能持续成长。

Google、Facebook、Amazon 的创始人在早期都曾被投资人质疑不适合做 CEO,他们通过自我认知,找到了 COO 或 CEO 补齐短板,又在这个过程中不停向他们学习,最后都进化成了卓越的领导者。
最后,用两句话勉励合作伙伴,第一,做正确而不是容易的事情;第二,当你足够渴望的时候,运气就来了。
管理咨询,是腾讯投资特色投后增值服务之一。腾讯咨询团队已为 70 多家投资生态圈公司完成 200 多个咨询项目。今年的企业组织能力调研报名正在进行,详情可点击这里

腾讯投资 · 增值服务

腾讯投资希望让价值不止于价值。
我们联合腾讯大学、腾讯咨询、腾讯公关部、腾讯产业政策部、腾讯财务、腾讯法务等多条业务线与生态圈的资源与影响力,尊重被投公司,提供符合其生命周期发展的服务资源。
从发展战略、组织建设、人才培养、品牌打造、政府关系等多维度提供支持,立体化赋能,助力被投企业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To B和To C企业组织能力底层逻辑有何不同?
我们需要了解的底层逻辑(一)
【资料】数字化引领人工智能推动的转型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在于元能力的不同
《5分钟商学院·基础》第39周:领导能力
通过阅读,我发现了成功者共有的底层逻辑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