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族考古】关于汉代漆器的几个问题

【作者简介】孙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漆树原产我国。三烯漆酚含量高的优质生漆更是我国的特产。除漆酚外,生漆还含有漆酶、树胶和水分等,其中的漆酶起催化作用,促使漆酚聚合成膜。漆膜光亮坚韧、耐磨、耐热、耐油、抗酸碱,而且具有优良的防渗性能。

    早在距今七千余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已经出土了那件著名的漆碗。在略早于夏代的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和相当夏代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均曾发现漆器遗痕。在湖北黄陂盘龙城、河北藁城台西、河南罗山天湖以及安阳殷墟等地发掘的商代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品类众多,有雕花髹漆的大型棺椁,也有镶嵌绿松石或贴金片的容器。西周时出现了“蜃器”。有镶蚌泡的,也有镶蚌片的。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所出漆罍上镶嵌的蚌片光滑平整,和彩绘共同组成凤鸟纹;后世的螺钿漆器即滥觞于此。

    战国时漆器工艺又有不少新成就。在胎骨方面,出现了镟制的薄木胎和用木片卷制的胎。《孟子·告子》:“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玉篇》:“棬,屈木盂也。”则杯棬指用卷木法制作的器物。麻布胎漆器更是这时的重要发明,它不仅精巧,且不易变形。湖南长沙黄土岭、常德德山及湖北江陵马山、望山等地的楚墓中均曾发现过这样的实例。而为了加固,有时在其器口、底缘等处装金属箍,称为釦器。四川成都羊子山172号战国墓出土者在铜釦上错银,安徽舒城秦桥战国墓出土者且在铜釦上错金。从商代到春秋,漆器上的图案大都与铜器相近,战国漆器的纹饰却是一派新风格,极为活泼,漆绘“细人微芒”,“落笔却一挥而就”。

    到了西汉,光泽悦目复轻便耐用的漆器在工艺品中更被看重。青铜器固然仍受到珍视,但作为食具,其化学稳定性远不如漆器,而性能堪与之相抗衡的瓷器要到东汉才真正烧成并逐步推广。所以西汉大墓中往往陪葬许多漆器,如江苏邗江姚庄101号墓出土131件,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出土165件,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184件、3号墓出土316件,四川绵阳双包山2号墓出土340余件,动辄上百。宫廷中使用漆器的数量尤其惊人。乐浪汉墓出土的一件漆盘,底部刻文云:“常乐。大官。始建国元年正月受,第千四百五十。至四千。”此盘是新莽常乐室(即长安长乐宫)中的器皿,于公元9年由少府所属“掌御饮食”的大官(亦即“太官”)领取。这批漆盘共4000件,本件编号为第1450。根据出土物铭文,可知尚有另一批为3000件,未留下线索的则不知凡几。卫宏《汉官旧仪》卷上说:“太官尚食,用黄金釦器。中官、私官尚食,用白银釦器。”表明皇帝使用的漆器装金釦,皇后的装银釦。为适应宫廷排场,这类漆器的生产批量大,质量精。汉代装黄金釦的漆器仅见于广州南越王墓;但已出土的白银釦器不在少数,如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墓的银釦漆盘、银釦三足漆卮,安徽天长西汉墓的银釦五子奁,江苏海州西汉墓的银釦漆盒等。它们有的还贴上用金银薄片剪出的图样,在器盖上镶嵌柿蒂形金属饰件,用玛瑙、水晶或琉璃珠作盖纽,再施以多色彩绘,极绚烂华贵之能事。中私官所掌者,与之当相去不远。《汉书·贡禹传》说:“臣禹尝从之东宫(指长乐宫),见赐杯案,尽文画金银饰。”正是这种情况的写照。

    汉代漆器中不仅有一批精品,更重要的是,其总体水平在战国时已达到的高度上又前进了一步。战国时出现的麻布胎漆器这时大量增加,而且已可考知其专门名称。如阜阳汝阴侯墓出土的这类漆器,铭文中自名为“布平盘”、“布检(奁)”;马王堆1号墓的遣册中亦记有“䰍布小卮”、“布䰍检(奁)”等物,表明其胎骨用麻布制作。湖北云梦大坟头1号西汉墓出土的木牍中记有“绪桮廿”,经对照,即出土物中的麻布胎漆耳杯20件。《说文·糸部》:“纻或从绪省。”则绪即纻。满城汉墓所出麻布胎漆盘,自名“褚饭盘”,褚也是纻的假借字。证以乐浪汉墓所出永始元年(前16年)、建平四年(前3年)、天凤元年(公元14年)及贵州清镇56号墓所出元始四年(公元4年)麻布胎漆盘均自名“纻黄釦饭槃”,乐浪所出麻布胎漆耳杯自名“纻羹棓”,可知麻布胎漆器除名“布器”外亦名“纻器”,也正与《盐铁论·散不足篇》所称“野王纻器”之名相合。而木胎漆器的定名则不同,如蒙古诺颜乌拉5号墓所出建平五年(前4年)、贵州清镇17号墓所出元始三年(公元3年)、乐浪汉墓所出元始四年(公元4年)木胎漆耳杯,铭文中均自名“木黄耳棓”;可见“纻”字与“木”字在铭文中的用法是区别得很清楚的。后世多称漆器的麻布胎为“夹纻”,而在汉代,这一名称的含义却并非如此。如平壤石岩里王盱墓出土的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侠纻量二升二合羹棓”、平壤贞柏里200号墓出土的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侠纻量一升八合杯”、平壤梧野里21号墓出土的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侠纻「容」一升八合杯”,及王盱墓出土的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綊纻”漆盘与“夹纻”三足漆盘,均为木胎贴麻布。王盱墓出土之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木胎贴麻布耳杯的铭文中还说自己是“木侠纻杯”,在“侠纻”之前加上“木”字。侠通夹。《说文·羽部》翣字下段注:“汉人多用侠为夹。”“在左右曰夹”(《仪礼·既夕礼》郑注);“夹纻”正是在木胎两面夹贴麻布之意,与出土物的情况完全一致。

    木胎贴麻布后,尚须上漆灰。王盱墓出土的三足漆盘,盘底朱书“夹纻行三丸”(图一)。丸是“垸”字之假,这两个字均为元部匣母,读音相同。《考工记·轮人》郑注言制车毂时,须“丸漆之,干而以石摩平之”。可证垸漆之“垸”,汉代习用“丸”字。故《集韵·换韵》说:“垸,亦作丸。”《说文·土部》:“垸,以桼和灰而䰍也。”《玄应音义》卷一八引《通俗文》:“烧骨以桼曰垸。”又《说文·土部》垸字下桂馥义证:“垸,字或作䯘。”说明汉代调垸时曾以骨灰作掺合料。明·黄成《髹饰录》说:“坑漆,一名灰漆。用角灰、磁屑为上,骨灰、蛤灰次之,砖灰、坯屑为下。”与后世精致的工艺相比,汉代漆灰的质量己不算低。不过后世上漆灰时,须依粗、中、细的顺序刮三道。王盱墓漆盘铭所称“行三丸”是否也是这种作法,尚不得而知。

    刮漆灰、磨平之后还要再涂漆,即《髹饰录》所称“糙漆”,汉代谓之㯡。《说文·桼部》:“㯡,桼垸已,复桼之。”完成这道工序,就可以在上面加装饰花纹了。汉代漆工或将㯡字写作“饱”。马王堆1号墓、3号墓和凤凰山8号墓出土的漆器均有烙上“成市饱”戳记的,表明它们是蜀郡成都所制。成都是汉代最负盛名的漆器产地,故《盐铁论·散不足篇》中提到“金错蜀杯”时,不禁流露出艳羡的口吻。与之相仿的提法是“蜀汉釦器”,可见毗邻蜀郡的广汉郡雄县也是汉代漆器的重要产地。古乐浪、贵州清镇、江苏邗江、河南杞县、湖南永州均曾出土标明“广汉郡工官”所造漆器。据铭文和印记能查知之漆器产地还有渔阳(渔阳郡渔阳县)、高乐(勃海郡高乐县)、筥(城阳国莒县)、郑(河南郡新郑县)、东阳(广陵郡东阳县)、蕃禺(南海郡番禺县)、布山(郁林郡布山县)等处。汉代漆器在地下保存至今者实属凤毛麟角,故以上诸例显然远不足以反映其分布之地区的全貌,但覆盖范围已达全国的东南西北。由于漆器广泛流通,带蜀郡铭记之例在北方的诺颜乌拉、东方的乐浪、华北的邯郸、西南的贵州以及湖北江陵、湖南长沙等地亦均曾发现。这种情况从花纹上也看得出来。汉代漆盘常在盘心部位饰以位于旋涡中的三兽。此构图在山东临淄郎家庄春秋晚期墓出土的漆盘上已见端倪,战国、秦代漆器中的实例虽不多,但仍少量出现。汉代则大流行,相距遥远之地点的出土物上的三兽图案,有时竟非常相似。如长沙徐家湾401号墓漆盘与山西万安汉墓漆盘、贵州清镇汉墓漆盘与乐浪王光墓漆盘、江苏邗江杨寿乡宝女墩汉墓漆盘与平壤石岩里201号墓漆盘,盘心所绘者均如出一辙(图二)。耳杯上画的双鸟纹,在诺颜乌拉汉代匈奴墓、乐浪汉墓、武威汉墓、天长汉墓、江苏泗阳泗水王墓、清镇汉墓、长沙汉墓等处也都能看到大同小异的例子。在大流通的背景下,必然伴随着技术上的互相促进和艺术上的互相借鉴,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漆器的需求和喜爱。由于喜爱遂加意保护,从而其使用的时间之久竟超出了一般想像。在平壤石岩里194号墓中,西汉始元二年(前85年)和新莽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的漆耳杯共存,表明前一件在使用者手中历时已近百年。

    当公元2世纪初,汉廷不再向工官征调漆器之前,最精美的漆器多出自国家管理的漆器作坊。这类作坊又分两种:中央工官管理的和地方工官管理的。在中央工官中,制造漆器的有少府所属考工室、右工室;简称考工、右工。漆器铭文中还有供工,《汉书·百官公卿表》失载,仅于《汉书·刘辅传》中一见,可能亦属少府管辖。中央工官所制供皇帝用的漆器,铭文起首特标明“乘舆”二字,以下列出工匠和主事官员的名字。如武威磨嘴子62号墓出土的绥和元年(前8年)漆耳杯,铭文云:“乘舆。䰍

画木黄耳一升十六䈁棓。绥和元年,考工工并造。
工丰。护臣彭、佐臣伊、啬夫臣孝主。守右丞臣忠、守令臣丰省。”(图三:1)再如平壤梧野里发现的初始元年(公元8年)漆盘,铭文云:“乘舆。䰍
蜀画经黄金涂釦槃,容一斗。初始元年,供工工服造。守令史臣并、掾臣庆主。右垂臣参、令臣就省。”其中制器的工匠只记一或二人,官员则列出多人,且前面都带一个“臣”字,以示恭谨。地方工官生产的漆器上的铭文,体例与中央工官的产品上所见者不同。如贵州清镇17号墓出土的元始三年(公元3年)漆耳杯,铭文云:“元始三年,广汉郡工官造。乘舆。䰍
画木黄耳棓,容一升十六䈁。素工昌、䰍工立、上工阶、铜耳黄涂工常、画工方、
工平、清工匡、造工忠造。护工卒史恽、守长音、丞冯、掾林、守令史谭主。”乐浪汉墓出土的元始四年(公元4年)漆盘,铭文云:“元始四年,蜀郡西工造。乘舆。䰍
画纻黄釦饭槃,容一斗。䰍工石、上工谭、铜釦黄涂工丰、画工张、
工戎、清工平、造工宗造。护工卒史章、长良、丞凤、掾隆、令史褒主。”(图三:2)明显的区别是后者铭文中的“乘舆”二字不放在首要地位,而与其他项目并列,似乎仅仅是表示其规格;并且在官员的衔名前不加“臣”字。或缘其产品不直接进奉之故。在地方工官中,生产漆器的只有蜀和广汉,其经费由国库支付。《汉书·贡禹传》说:“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如淳注:“蜀郡成都、广汉皆有工官,工官主作漆器物者也”可证。但这些工官并非少府之属官,“不入三工之数”,身份与中央工官有别。另一个特点是,地方工官所造漆器的铭文中,将各工种之工匠的名字列举得更为明细。

    蜀汉漆器铭文中所记诸工种,久已引起注意,不过各家的释文与解说颇不相同。比如对最常见且极关键的“䰍”、“

”二字,分歧就很大。其实出土漆器上的“
”字右旁之“丹”,与睡虎地秦简及武威医简中的“丹”字字形相同,无疑应释“
”。但梅原末治释“
”,可是他未作进一步的解说。沿用其释文者则看法各殊,如王仲殊先生认为
指在漆器上精心刮摩;后德俊先生认为指阴干的工序。关野贞释“
”,陈直先生从其说,认为是雕刻。原田淑人释“
”,认为是“浣”字之略体,通垸。邓之诚先生释“汩”,无说。陈默溪先生等释“羽”,以为是“羽觞”之名的由来。唐兰先生释“洀”,认为此字即“般”字,指打磨抛光。陈振裕先生从其说。何豪亮先生释“旬”,认为是锥画工。周世荣先生释(㴘),认为即罩漆,与《髹饰录》中的“罩明”类似。但诸家之说均不无可商。近年研究简牍的学者多释此字为“
”,却又认为“疑即彤字”。本来那波利贞与容庚先生已释为“彤”。朱德熙先生等虽释之为“
”,却说:“把它读为'彤’,似乎更合适些。”然而云梦大坟头1号墓出土木牍上的
字作
,从水不从彡,无法读为彤。至于“䰍”字,梅原末治与朱德熙等释“髹”。䰍和髹虽可相通假,但这并不是䰍字的初义。《说文·桼部》:“䰍,桼也。”则䰍就是桼(漆)。《睡虎地秦简·工律》:“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䰍书之。”这个䰍字也只能释为漆。但此字亦训涂漆。《桼部》:“桼,木汁可以䰍物。”漆液在空气中自然氧化后呈黑色,即《诗·郁风·定之方中》集传所说:“漆,木有液黏黑。”所以䰍字所训涂漆,起初仅指涂黑漆。江苏邗江宝女墩新莽墓出土漆盘的铭文中说:“䰍漆、画工顺,
工姨绾。”指明䰍的是漆。这和《汉书·孝成赵皇后传》中“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颜注:髹字或作䰍,音义亦同)”之用语完全相同。盘上与殿上所涂之漆均未另作说明,则只能是黑漆。将髹字解释为涂漆而不限何色的用法,大约出现在东汉以后。唐兰先生认为:“漆本无色,朱漆、黑漆,只是底色不同。”诚误。而与出土遣册所记随葬品的名称相联系,则可以看得更清楚。如马王堆1号墓遣册中记有“䰍
幸食杯五十”,指的是出土物中外黑内红,内底书“君幸食”的50件素面耳杯。大坟头木牍上记有“䰍
画大婄十”,指的是出土物中外黑内红、并加彩绘的10件大耳杯。所以“䰍”就是涂黑漆,“
”就是涂红漆。云梦秦简整理小组仅谓:“䰍是黑色,
是红色。”似犹未达一间。而“画”则指加彩绘。比如平壤石岩里194号墓所出始元二年漆耳杯的铭文中,除官员衔名外,只说:“䰍工当、
工将夫、画工完造。”列出的正是䰍、
、画这三个工种。晚出之器进而将它们纳人器物的名称中,如清镇出土的元始三年漆耳杯,自名“䰍画木黄耳棓”,除以上三者外,“木”指胎质,“黄耳”指杯耳上装有鎏金的铜饰件。同地所出元始四年漆盘,自名“䰍
画经黄釦饭槃”,因为用的是麻布胎、装鎏金铜釦,所以名称稍有改变,用意则一仍旧贯。

漆器铭文中屡屡提到的“䰍
”,所反映的其实正是我国漆工艺之悠古的传统。《韩非子·十过篇》说:“禹作为漆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所谓“墨”,就是指本色黑漆。《说苑·反质篇》:“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可证。外黑内红的漆器在春秋时已经出现,至战国时寖成定制。在制造这类漆器的原材料中,漆液和丹砂同样重要。视《礼记·月令》要求库存的“丹、漆毋或不良”。宋国的华元想制甲,国人强调:“从其有皮,丹、漆若何?”都把丹和漆相提并论。并且“丹”字不仅仅是指丹砂而言的名词,它还可以作动词用。《尚书·梓材》伪孔传说制木器时,“当涂以漆,丹以朱,而后成”。《淮南子·说山训》也说:“工人下漆而上丹则可,下丹而上漆则不可。”这些“丹”字均指涂红漆,与“”字的用法相同。而“”字就是丹加水旁,和桼加水旁之“漆”字的情况相类。不少直接或间接与液态事物有关之字的古代字形,后来常被加上水旁,如“酉”与“酒”、“鱼”与“渔”、“写”与“泻”、“发”与“泼”、“张”与“涨”、“圂”与“溷”等,不一而足。“丹”之加旁为“
”与“桼”之加旁为“漆”,均应受到这种书写习惯的推动。
䰍、
、画、黄涂以外的工种,如素工为制胎之工,诸家对此略无异议。上工可能是刮漆灰之工,清工是刮漆灰后再上表层漆之工,造工则总其成。不过不少研究者倾向于将铭文中各工种出现的先后,视为漆器制作的工艺流程。或未必然。因为在同一件漆器上,官员衔名的排列乃依职位的高低为序。同样,在漆器作坊中,工匠的级别也不会全然划一,不仅不同工种间的待遇应有差别,还可能存在着个人资历的因素。如果把列名的顺序和施工的顺序固着在一起,解释起来有时会遇到困难。

    私人的漆器作坊自汉初起一直存在,产品的质量一般较好,不像明清瓷器中官窑和民窑产品的区别那么大。湖北云梦睡虎地、江苏邗江胡场等地西汉墓出土漆器上所见针刻文字,如“宦里大女子骜”、“门里”、“大女子乙”、“工冬”、“工克”等,都是私人作坊的标记。江苏连云港西汉霍贺墓和侍其墓所出之有“桥氏”、“中氏”标记的漆奁,工艺亦精。中氏的制品用彩漆绘出人物图像,相当生动。2世纪以降,随着工官不再直接经营漆器生产,这类作坊的重要性更有所提高,它们的作品在工艺史上也显得更有分量。如乐浪汉彩箧冢出土漆匣、漆案上所绘奇禽异兽,用笔奔放,毛露飞动,意兴酣畅。同出之著名的篮胎漆箧,彩绘孝子传,人物互致殷勤,仪态优雅,似闻其謦欬笑语,是东汉漆器的代表作之一。后来安徽马鞍山吴·朱然墓、江西南昌火车站东晋墓所出之绘有热闹的历史故事的漆器,应继承了这一传统。其中流露出的民间艺术趣味,与西汉时由于工官产品在起主导作用,漆器纹饰多以精确细密为尚,即便是旋腾的云气,也刻画得颇为规范的做法,已大不相同。

    东汉时还有由工官监制、私人作坊承制的漆器。乐浪王盱墓出土的一件漆盘,铭文云:“永平十二年,蜀郡西工。綊纻,行三丸,治千二百。卢氏作。宜子孙,牢。”这批漆盘共1200件,生产规模不算小,却标明“卢氏作”。宋治民先生认为它们是“蜀郡西工官监制而为卢氏作坊所承制”,良是。四川成都出土的中平五年(公元188年)铜鉴,铭文云:“中平五年,蜀郡工官造作。周君。宜吉祥,宜王。”同样也是周氏作坊承制,蜀郡工官监制之器。在这种环境下,私人作坊的发展空间扩大,它们能生产出以上精品,也就是不难理解的了。

编辑说明:文章来源于《文物》2004年第12期。原文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篇幅限制,注释从略。

编     辑 :高 朋 吴 鹏 

编辑助理:曾小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昏侯墓漆器铭文及相关问题探讨
中国漆器的巅峰时代——汉代漆工艺
论汉代漆器的价格及其生产和贸易——从刘贺墓漆笥、漆盾铭文谈起
两千年不腐女尸的前生今世
漆光溢彩——馆藏楚汉漆器精品展
漆器制作方法制胎工艺二之夹纻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