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俄罗斯远东考古学研究新视野与新进展——第八届“亚洲东部的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阿穆尔国立大学 宗教学与历史教研室,俄罗斯 布拉戈维申斯克 675027)

New Development of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Russian Far East

——Summary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ast Asia'

WANG Jun-zheng

Amur State UniversityBlagoveshchensk 675027, Russia)

20201016日,俄罗斯远东著名考古学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家鲍罗金·德米特里·彼得洛维奇教授逝世,终年55岁。为纪念和回顾鲍罗金教授在学术工作中取得的斐然成就,2021219日,由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阿穆尔国立大学、阿穆尔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亚洲东部的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召开。会议由俄罗斯阿穆尔地区考古学界牵头,会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远东分院历史·考古学·民族学研究所同事共同召开。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名誉院长王禹浪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所范恩实教授、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庄鸿雁教授、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肖波副教授等四位中国学者应邀与会,阿穆尔国立大学的中国博士研究生王俊铮亦以会议翻译和报告合作者的身份参会。

本次会议是近年俄罗斯远东考古学界召开的一次水准极高的学术盛会,汇集了来自西伯利亚(新西伯利亚市)、阿穆尔地区(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滨海地区(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三方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了近年俄罗斯远东地区考古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参会文章在会后结集为《亚洲东部的传统文化》第8辑,由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笔者在此向我国学界就本次会议所呈现的俄远东考古研究议题和前沿动态作一概述。

 
一、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考古

阿穆尔国立大学宗教学与历史教研室主任扎比亚科·安德烈教授与中国博士研究生王俊铮合作的报告《海城小孤山遗址的旧石器时代装饰品》,着眼于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出土的装饰品——穿孔兽牙、装饰性小圆盘,提出上述两种类型器物与西欧、中欧(Istyurits、格罗特--雷恩)、东欧俄罗斯平原(松基里、科斯乔恩卡)、西伯利亚(丹尼索瓦洞穴)以及中国北方(周口店山顶洞等)的一些旧石器时代早期遗物在制作工艺和所反映的宗教意识上具有相似性。小孤山遗址的人工制品不仅属于可移动艺术中的“个人装饰品”,同时也是与早期宗教形式(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巫术等)有关的宗教信仰对象。除此之外,我们认为,鞍山、海城地区的凹坑状岩画与小孤山人可能为同一时期,是小孤山人精神信仰活动的产物。

阿穆尔州文化遗产保护中心М.А.米罗诺夫的报告《阿穆尔州新石器时代遗址新彼得罗夫卡-3的调查成果》对新彼得罗夫卡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中的3号遗址的发掘情况作了介绍,出土了石核、刮削器、石斧、网坠以及典型器物刀形石片等石器,陶器为夹砂陶罐,口沿处施以几道附加堆横纹,横纹之间为密集的附加堆竖纹。附加堆纹及其周边遍及小圆孔,靠近口沿的圆孔附近残留有绳线捆扎固定的痕迹。同时对陶器质地进行了研究,发现制作陶器的陶土内夹杂有有机质、蚌壳、石英石等。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И.В.别洛娃作了《滨海南部沃多巴德-7聚落遗址的旋绕纹陶器》的报告。沃多巴德诺耶-7Водопадное-7)遗址位于滨海地区南部沃多巴德纳亚河流域,遗址分为两个文化层,下层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扎伊桑诺夫斯卡亚文化(Зайсанов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东南变体],上层属于古金属时代。遗址中(主要为1号建筑址和2号建筑址)出土了7千余片陶器残片,其中能够完整复原或部分复原的陶器为52件。在陶器口沿上普遍发现了饰以环状条带纹(旋绕纹),条带宽度为4-5厘米。与该遗址陶器纹饰和制作工艺上最为接近的遗址为兴凯湖流域的扎伊桑诺夫斯卡亚文化,但沃多巴德-7遗址出土的旋绕纹陶器数量远远多于其他遗址。

阿穆尔州文化遗产保护中心С.В.科瓦连科等的报告《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区2020年度的考古学研究》对2020年度由阿穆尔州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在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区的考古研究作了介绍。研究对象为阿列克谢耶夫丘地(Алексеевский бугор)、霍杜力哈(Ходулиха)、米哈伊洛夫卡-克留奇(Михайловка-ключ)三处彼此毗邻的遗址。在此采集到燧石、刮削器、陶片、马骨等遗物。通过对以往识别和研究的区域遗存的情况看,其文化属于应该为阿穆尔河地区西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奥西诺湖文化和早期铁器时代的乌里尔文化。

二、早期铁器时代与中世纪早中期考古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С.П.涅斯捷罗夫作了《阿穆尔河沿岸地区西部波尔采文化的人工制品》的报告。他分析和检视了鲍罗金教授所认定的公元13世纪阿穆尔河沿岸地区西部乌里尔-波尔采文化聚合体居民所使用的人工制品,通过对可能从阿穆尔河沿岸地区东部迁徙至阿穆尔河沿岸地区西部的波尔采文化居民遗存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仅有少数塔拉坎文化及可能是米哈伊洛夫卡文化的居民在此定居,在区域民族文化中并没有乌里尔-波尔采文化群体活动的迹象。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Е.А.谢尔库舍娃、阿穆尔州文化遗产保护中心Е.И.克留奇科作了《阿穆尔州契尔尼戈夫卡-5(Черниговка-5)遗址居民对植物的利用》的报告,介绍了通过浮选法对该遗址6座房址的炉灶填充物中获得果实和植物种子的研究结果。研究对象包含2736个植物种子,其中1017个属于栽培种——普通小米(Panicum miliaceum)和意大利小米(Setaria italica)小米、裸麦(Hordeum vulgare var. Nudum)。它们见于所有房址中,其中小米种子在整体数量上占主导地位,应是居民的主要农作物。裸麦次之,意大利小米数量最少。栽培种数量在8号和14号房址中占主导地位,在其他房址中,则是马里种子(Chenopodium sp.)占主导地位。马里种子也可能被居民当作食物。该遗址为最新发现的米哈伊洛夫卡文化遗址。

阿穆尔国立大学宗教学与历史教研室А.Е.波波夫、А.П.扎比亚科作了《阿穆尔河上游和中游墓葬:汇总概述与遗存的基本特征》的报告,对位于阿穆尔州境内的阿穆尔河(黑龙江)上游和中游沿岸地区墓葬作了系统梳理和罗列。根据目前已公开的材料,可知这一地区共有早期铁器时代和中世纪时期墓葬111座,其中阿穆尔河(黑龙江)上游沿岸地区墓葬共计16座、中游沿岸地区共计53座、结雅河流域共计42座。这一量化结果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古代族群文化分布的情况,同时也与考古学工作者在不同区域的工作力度有关。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Я.Е.比斯卡列娃作了《滨海地区西部的靺鞨聚落》的报告。滨海地区西部的靺鞨聚落大多分布在兴凯湖沿岸地区的低地。2017年主要对诺维谢里舍(Новоселищенское)古城遗址进行了局部发掘。城址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城址西北部、西南部北段、东南部残存有一道城墙、一条壕沟,城内遍布穴居坑。城址内发现有黄褐色的附加堆纹陶片,房址内发现了灶坑。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О.В.季亚科娃的报告《克留奇2(Ключи II)石筑要塞》介绍了滨海地区德日季托夫卡河流域克留奇2号古城的基本情况。城址建于日本海沿岸、锡霍特山脉余脉的一处长约19千米的岩石残丘之上,东距注入日本海的德日季托夫卡河口22.5千米。古城北部至西北部、东南部修筑了石筑弧形城墙,修筑技术沿用了高句丽技术,年代为渤海。古城北墙外侧修建有三座石筑戍堡。古城有两处战略防线,一处位于海湾入口,一处扼守在穿越锡霍特山脉东西部的陆路要道之上。从古城可以监测到德日季特海湾、德日季托夫卡河河谷以及附近城址的情况。克留奇2号古城应是一座信号驻防要塞,以烽烟来传递情报。

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博物馆А.Б.谢波瓦洛娃的报告《乌苏里江流域的谢列梅捷沃2(Шереметьево-2)古城》介绍了谢列梅捷沃2号古城近年考古研究的基本情况。古城发现于1975年,位于乌苏里江右岸沿江岬角之上,为一处战略要地,在其北部为谢列梅捷沃1号古城。古城修筑的目的可能为管控挠力河注入乌苏里江的河口地带。古城呈不规则四边形,东城角有4道城垣,东北墙和北墙有两道城垣,南墙一道,西墙和西南角濒临河岸,未修城墙。以谢列梅捷沃古城为中心,沿乌苏里江右岸南北一线建有数座设防城址,可见此处为一重要的战略防线。遗址内出土拍印网格纹陶片、铁箭镞、带有平唇口沿的黑褐色陶罐等。古城属于中世纪阿穆尔女真文化(波克罗夫卡文化)城址。

三、中世纪晚期与近代考古

阿穆尔州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Д.П.沃尔科夫作了《达斡尔类型古城——地理分布与解释》的报告。报告指出,达斡尔类型古城是阿穆尔河沿岸地区西部一种重要的考古遗迹,目前仅见于阿穆尔州。近十年来的田野调查极大地拓展了该类遗址在阿穆尔州地区的分布范围,但目前对其性质的解释还存在很大争议,存在达斡尔公爵驻地、独特的庄园、驻防戍堡、与墓葬有关的礼仪综合体等诸多说法。因此需要通过考古发掘来确定这类遗存的属性。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О.В.季亚科娃作了报告《中世纪晚期的阿穆尔河沿岸地区》。报告认为,所谓阿穆尔河(黑龙江)沿岸地区的中世纪晚期,始于金帝国灭亡,止于17世纪俄罗斯人进入这一地区。这一时期该地区主要居住着以靺鞨文化和女真文化为代表的满-通古斯族群。1984年,作者曾在中世纪遗址中识别出不同于靺鞨-女真群体的遗存,如马尔科夫墓地、库丘古雷古城、克鲁恰古城、布里亚德奇诺遗址等,其年代为蒙元时期、明代和清代,其族属或为蒙古统治下的通古斯-满人,或为迁徙至阿穆尔地区的蒙古语族达斡尔人,或为蒙元、明清治下的其他族群。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Н.Г.阿尔捷米耶娃等作了《宗教习俗的转变:以滨海边疆区费杰耶夫卡村墓葬综合体为例》的报告,展示了一座在滨海地区从未发现过的墓葬综合体,葬具为一七层石棺,石棺下东侧发现一儿童墓葬,儿童胸前放置一金色十字架,年代为19世纪末。在石棺中发现一具用裹尸布包裹的女性遗骸,遗骸上发现一个银色的基督教胸十字架。两具遗体口腔内均插有类似筷子的蜡烛。这座墓葬反映了佛教信仰与基督教信仰的混合主义。

四、研究议题所呈现的学术特点

俄罗斯远东作为欧亚东方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历史上与中国东北、蒙古高原东部、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错综复杂的区域互动关系,历来受到欧亚学研究者的关注。本次研讨会所呈现的研究议题,继续延续着俄罗斯学界重点关注的聚落城址考古和宗教艺术考古等研究传统,但也在多学科交叉和若干争议性较大的议题上取得了突破。

综合所有会议议题,大致可归纳出当下俄罗斯远东考古学的若干学术特点。

其一,依托于考古发现的史前宗教艺术研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阿穆尔国立大学宗教学与历史教研室主任扎比亚科·安德烈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近年的工作进展。该团队近年始终以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岩画遗迹为研究重点,相继进行了阿穆尔州加里诺夫卡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纽克扎、阿尔比、阿尔哈拉等地岩画的调查与发掘。与此同时,扎比亚科·安德烈教授还将研究对象扩展至以装饰品、祭祀圣物等为载体的史前可移动艺术及象征主义领域,梳理了西欧、中欧、东欧、西伯利亚、远东及中国东北地区的相关材料,从欧亚大陆的视阈探究了宗教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这次会议所呈现的报告便是这一系列研究的最新成果。其视野依然是立足于欧亚大陆史前时代,提出了小孤山文化与欧亚腹地相关文化遗存可能存在关联的观点,为探究东北亚早期人类的起源与迁徙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并为辽东半岛史前岩画研究注入了新的解释学视点。除此之外,别洛娃对滨海南部沃多巴德-7聚落遗址出土旋绕纹陶器的关注也从另一个视角展现了俄罗斯远东早期先民精神意识形态的一个面相。

其二,聚落城址考古依然是俄罗斯远东学界重点关注的领域。本次研讨会呈现了诺维谢里舍古城、克留奇2号石筑要塞、谢列梅捷沃2号城址、达斡尔类型古城以及黑龙江左岸的中世纪晚期聚落遗址等,其族属涉及靺鞨、女真及中世纪晚期黑龙江流域达斡尔、通古斯等原住民。从地域上看,滨海地区的城址研究比重依然大于黑龙江沿岸地区,这反映了滨海地区在城址研究方面依然保持着相对优势。达斡尔类型古城则是近年阿穆尔地区城址考古的主攻方向,以阿穆尔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主体的考古团队对这一争议较大的区域特色遗存展开了新的科学探究,在对遗存性质的认识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其三,注重多学科、多视角还原远东地区古代人群的社会生活。俄罗斯学界对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早期铁器时代遗迹、波尔采文化人工制品、米哈伊洛夫卡文化房址出土植物遗存等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黑龙江流域古代族群发生、发展、迁徙与演进的历史图景,揭示了不同时期族群的生业经济、饮食结构、族群互动与融合的相关情况。季亚科娃通过重申对黑龙江流域中世纪晚期非靺鞨-女真群体遗存的识别,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一时期通古斯语族和蒙古语族在这一地区交往融合的认识。

其四,在远东地区近现代考古方面有所突破。阿尔捷米耶娃等对19世纪末费杰耶夫卡村墓葬综合体所反映葬俗的考察,是东北亚诸国近年来近现代考古的重要成果。该研究从考古学层面给予学术界探究19世纪以来,在复杂的东北亚国际秩序变迁下,多元族群和宗教在这一地区的碰撞与交融,展现佛教与基督教混合主义信仰的一个生动例证,对于我们认识近代东北亚世界的历史演进和宗教文化播迁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其五,俄罗斯远东考古学研究中多学科联动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得到应用和加强,宗教学、艺术史、建筑学及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考古学研究及其相关区域史、民族史的研究走向深入。

(原载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注释省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联合考古】赴俄考古发现黑水靺鞨人墓葬
【探索发现】《石峁古城》(上下集)
中国早期国家时期的邦国与方国
平粮台古城遗址:太昊之墟,神农故都丨二十世纪河南十大考古发现
不要把考古与传说轻易挂钩——也说石峁古城
炎黄文化定位及其黄帝故都问题商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