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唯有读书声最佳丨《一个被思想照亮的夜晚》面世
userphoto

2022.07.14 内蒙古

关注

近日,傅道彬教授的学术随笔集《一个被思想照亮的夜晚》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一直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是需要文学表达的,学术的文学表达不是炫耀辞藻和技巧,而是为了思想的准确和精神的细致,贫乏的语词无法揭示丰富的心灵世界和深刻的思想蕴涵;而另一方面学术随笔要注意精神的放松,以轻松的笔调与读者对话交流,力求形式的简洁明快、平易流畅,而不是高头讲章、正襟危坐。“言之不文,行而不远”,文学从来不是学术的对立物,而是学术的催生剂,文学会使思想和学术的天空更广阔,流传更久远。

今日分享书中《唯有读书声最佳》一文,与读者诸君共勉。

唯有读书声最佳

文丨傅道彬

不到十七岁我就上山下乡,成了一名知识青年。虽然被称为知识青年,其实我们中小学都在“文革”动乱的岁月里度过,毕业时大都腹笥空空,叫青年可以,叫知识青年就有些名不副实了。但知识的贫乏,并不能限制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梦想。下乡的村里有所小学,白天大家都各自劳动,村子安静下来,很远就能听到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书声是天下最美的声音,宋人仇远有诗谓:“耳根厌听闲风雨,唯有读书声最佳。”(《书斋壁》)在封闭的长白山区里,听到那样的声音,仿佛听到一首激昂的旋律,好像听到一种召唤,有一种向上的力量。

我喜欢从村子里的小学走过,喜欢听从学校传来的阵阵书声。一个地方只要还有读书的声音,就不会沉沦,一个民族便会精神不死、血脉传承。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顽固地认为每个村子都应该保留一所小学,正如遍及欧美乡村的教堂,书声宛如钟声,对人有一种文化的呼唤和精神的激励作用。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充满书香的社会。一个国家读书人群的多寡,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本标志。文化是中国人的宗教。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也以宗教般的虔诚刻苦读书,追求真理,建构中国文化的精神家园。读书诗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门类,古代文人常常以诗的形式,记录他们的读书生活,反映读书带来的精神震动和思想升华。这些读书诗对我们理解读书的意义和方法仍有启示意义:

一、读书要立志

陆游有一首著名的《读书》诗谓:“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诗人写这首诗时已进衰老之境,目力衰退,但他仍然朝披夕览,青灯黄卷,弦歌不辍。一句“读书本意在元元”格外醒目,激动人心。元元即黎民苍生,读书并不是简单的修身养性的个人情趣,而是怀有志在天下、心忧黎民的理想情怀。也就是说,以知识分子自许的读书人,首要的是立志,这个志不是个人之志,而是家国之志,是心系黎民苍生之志。读书人立志若只为一己之私,不仅无益于社会,而且有害于家国。

有人会认为读书报国是空洞的大话,主张“为己之学”,强调读书寄情娱性的个人情趣。孔子确实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的话,但孔子这里的“为己”,不是一己之私的“己”,而是“推己及人”的“己”,是着眼天下的“己”,是为天下而充实自己。这个“己”不是内敛回归,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担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一直强调的是“学以致用”,书生许国,兼济天下,首先就是要做到个体的心灵丰盈,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读书要勤奋

读书需要付得出辛苦,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颜真卿《劝学》诗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成就事业者,大都有发奋苦读的经历。三更灯火,五更鸡鸣,一卷在手,乐以忘忧。如苏秦的“头悬梁,锥刺股”、匡衡的“凿壁偷光”、董仲舒的“三年不窥园”、车胤与孙康的“囊萤映雪”等,他们虽然各自为着不同的目的,理想有高下之别,但是他们孜孜以求的苦读精神还是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颜真卿告诫人们,读书一要惜时,珍惜光阴,分秒必争。唐人王贞白诗谓:“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白鹿洞二首·其一》)二要及时,古人劝学劝读,十分强调趁早及时,即少年的大好时光决不可浪费抛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古人的告诫。颜真卿也强调“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朱熹《劝学偶成》云:“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读这样的诗句,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匆匆流逝的岁月里,一个哲学家苦心孤诣的劝学催促。

三、读书要广博

读书应当有远大的眼光,有广阔的知识视野。拘于一隅,墨守一经,自雄自壮,老死翰墨,终是乡曲儒生,不能融入现代学术世界。杜甫谓:“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柏学士茅屋》)“五车书”不是实数,却反映了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一贯追求。一个人读书的广博与否,决定了一个人的学术境界和思想格局。孔子、司马迁、郑玄、孔颖达、朱熹、顾炎武、王国维、钱穆、陈寅恪、钱锺书、张舜徽等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无不具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具有目光远大、视野开阔、根基扎实的通人气象。

汉代思想家们激烈地批判厮守师法、厮守章句的弊端,东汉王充《论衡·别通》将这些人称之为“章句之生”,谓“章句之生,不览古今,论事不实。或以说一经为足,何须博览”。王充标举的是境界广大的通人之学,而通人则是“通仁义之文,知古今之学”,强调的是目光远大、融汇古今,而不是此疆彼域、割裂琐碎的所谓专家之学。通人至少具有这样的境界:沟通天地的博大气象,博通古今的知识构成。钱锺书以“打通”自许,对通人的学术境界做了现代意义上的诠释,他在写给郑朝宗的信中说:“弟之方法并非'比较文学’,in the usual sense the term,而是求'打通’,以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打通,以中国诗文词曲与小说打通。”(郑朝宗《〈管锥编〉作者的自白》,1987年3月16日《人民日报》)

四、读书要得法

读书要有方法,要有路径。读书的方法因人而异,每个人在读书实践中各有体会、各有心得。但是读书从经典开始,却是应当坚持的。知识的广博不是芜杂,广博是有所本的广博。学有所本,就是讲知识要有坚守。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的读书与研究方向。广博是从经典出发的广博,而不是泛滥恣肆,无所依归。刘勰的《文心雕龙》积学丰厚,涉猎广泛,他一直坚守“宗经”“征圣”的基本原则,“百家腾跃,终入环内”,既有囊括天下、融汇百家的学术雄心,又有“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的原则立场。南宋学者家铉翁谓“三代以还唯有汉,六经之外更无书”(《圯上行》),虽然是极端的话,但他的本意是坚守读书的经典原则。

经典是需要反复阅读的著作,因此需要反复体会,经常阅读。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里的所谓旧书实指经典,那些对中国人精神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经典,是需要经常阅读,甚至终身相伴的。雅斯贝尔斯认为,经典植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深处,是决定着一个民族发展的价值系统,每到一个历史的转折时刻,常常需要重新解释经典,从而燃起我们的精神之火。陆九渊《读书》诗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涵泳便是咀嚼,便是体味,便是从容,便是审美境界中的艺术体验。

五、读书要重实践

读书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自以为读了些书,从书本到书本,不是以实践检验书本,而是以书本衡量现实。说起来夸夸其谈,目空一切;做起来不着边际,手足无措,结果没有不吃亏摔跟头的,历史上赵括、马谡式空谈误国的悲剧时有发生。陆游在写给儿子的一首诗中写道: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

一方面,陆游是笃志于学,老而弥坚的学者。因此他劝儿子学古人功夫,一心向学,少壮努力,老有所成;而另一方面,陆游从政从军,经历非凡,又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基层经验的践行者,比起一般文人,他深知书生游谈无根的祸患,因此他大有深意地告诫儿子,纸上得来终究浅近,真正的道理一定要在具体实践中获得,书本的道理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培养鉴别的能力,不是朴素的生活要符合书本,而是抽象的书本要经过生动具体的生活检验。

人们爱说开卷有益,其实这句话并不全面,开卷有益是相对的。孟子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的话。书是人写的,人的复杂性决定了书的复杂性。开卷可以获得启人心智、引人向上的真理启迪;也可以受到满纸荒唐、教人沉沦的消极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有特别的见识和鉴别力。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永远保持一种质疑传统和批判精神。袁枚说过:

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

在书本面前要保持清醒的理性力量,用真理的一泓秋水擦亮双眼,最终还得需要生活的检验,需要实践的检验。惟其如此,才能景仰古人而不盲从古人,从历史中汲取营养,而不受制于古人,不被错误引导。

活到老,学到老,读书学习是一生的事情,因此必须持之以恒,贯穿生命的始终。颜之推《勉学》谓“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读书学习,为着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少而知学,如蓬勃的日出光芒万丈;而至老境,不改向学之志,也如漫漫长夜里高擎火炬,体现一种追求光明、冲破蒙昧与黑暗的悲壮精神。读书虽有辛苦,但更有快乐。那是一种发现真理的快乐,是一种精神丰盈的快乐,是一种充满向上力量的快乐。读书的最高境界,不是喜欢而是快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这里有三重境界,就读书而言,一是知道读书的好处,再次是具有读书的爱好,而最高的境界是沉浸于读书的快乐,并且带入生活的实践中去。明代于谦《观书》诗谓: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灯下摊书,朝夕讽诵,久而久之,便浸染了书香的芳菲。书卷宛如深情的老友,浸润其中,自成风雅;书卷自有一种涤荡俗鄙、澡雪精神的力量,从而实现心灵的晶莹和澄明。由己及人,推广开去,移风易俗,便也会营造一个书香的社会和澄明的世界。

图书信息

《一个被思想照亮的夜晚》

傅道彬  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经注我”与“我注
学习的六种境界
读书是什么?
20首古人小禅诗,20种人生大境界! ​​​​
陆游很有用的一首诗,通篇都在讲大道理,只要读懂了一定会有收获
读书的益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