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北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
“流淌的记忆”
东北地域文化系列学术讲座
之第四讲

东北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
主讲人:李治亭

李治亭,研究员,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咨询委员,吉林省省史学会副会长,现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

316日,“流淌的记忆”系列讲座很荣幸地邀请李治亭研究员,通过腾讯会议APP开展了一场以“东北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为主题的线上讲座。
关于东北,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尚书·禹贡》最早把东北载入典籍,把今辽宁省境分别概括在冀州、青州、幽州、营州的辖境之内。《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早在尧舜时期,东北就已经与中原族群产生了文明交流,自此从未断绝。
李治亭研究员深入浅出,从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多维度视域出发,为我们解答了明清传胤等历史问题,给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讲座。

01
“回顾”——“大清史”编纂之路

中国有个传统“只亡其国,不可亡其史”,“盛世修史”。民国时期赵尔巽所编《清史稿》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完成。建国以来,学界一直有主张但未能成行。

进入新世纪,改革开放的红利逐渐显现,2002年大清史工程获批,20035月份正式启动。大清史工程集合前后1500余人,耗时17年,终于将要在2020年面世。大清史将出版书籍一百余卷,一百余册,文字超3500万。

02
“定位”——多维度审视东北历史

研究东北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是研究东北史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中国通史中一个重大问题。研究东北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实际就是确定东北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居于何种地位。从5000前的红山玉猪龙到8000年前查海“中华第一龙”,从28万年前的金牛山人到100万年前的文化遗址,李治亭老师带我们追溯了历史悠久的东北文化。

接着,李老师从东北的特殊位置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入手,向听众们描绘了一条四通八达的文化走廊。东北地处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渔猎文化的包裹中,优渥的地理条件,孕育了彪悍勇敢的北方民族,多元文化融合发展是东北文化的主旋律。北方民族进入中原,促进了多文化多民族的融合。东北文化经历一次次的融合—发展的过程,兼容并包,给中华民族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与丰富的文化内容。东北绝非文化的“蛮荒”、绝非“沙漠”。“得东北,得天下”这是治亭老师对于东北战略地位的评价,是经过历史证明的。

03
“对话”——谨慎对待新清史
对于清史研究范式,李治亭老师的表述是明确的,他赞成何炳棣教授的一些观点。李治亭老师认为满汉交流并非单向的过程,满洲文化同样影响“汉文化”。满人并非完全的异民族政权,应该谨慎对待“新清史”强调的所谓“内陆亚洲民族”观点。“新清史”是在异文化的视野中观察中国,而运用西方理论和话语系统诠释中国历史,始终存在一个是否符合中国实情的问题。
“新清史”否定满族所建清朝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或以汉满民族冲突对立取代彼此融合的主流,或强调满族特色却无视汉族和汉文化的主导作用,这些都是有悖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李治亭老师强调,“讨论中国历史、清史、话语权的问题,要坚持文化自信,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

“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之道,在于传;

传,即交流。

学术之道,

永远不止于“默而识之”,

更要在交流中彼此提高。

Q

张晓晨:对于清史研究,历史学学界有两种研究范式:一种是以汉族为中心,强调汉化的重要性;另一种则是以满族为中心,强调满族并未被完全同化。您对此是如何评价的?您又是如何理解满族史和清史的关系?
A

李治亭:
01:首先,满族汉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即使主观上制定“国语骑射”的国策,但满语、满文化的衰微是客观事实。在国家的管理中,满汉双语誊抄奏折,必须学习汉语以及汉文化;在日常的生活中满族人以使用汉语完全代替了满语,满文化的衰落也是从满洲文字的衰微开始的。满族的汉化是一个趋势,不可阻挡。否认满族汉化的事实,这解释不了满语、满文化的衰微。
其次,如果说满族汉化是强调汉族中心、汉族文化强大,有倾向但不准确。我现在说应该是满汉互化,文化的互化,在满族和汉族相处的2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互相吸收、互相影响、互相使用。汉族也接受了满族的文化,剃发易服,从清初的被迫到清末的主动保护。此外,八旗制度,东北、西北的将军制度,驻藏制度都是满族发明的,也都有非满族成分的参加。所以应该是满汉互化。文化的交流从来不是单向的,野蛮和文明也有个互相问题。从文明流向野蛮,而野蛮也会给文明一个启发、一个启迪、一个补充,这是一个基本规律。
02:满族史和清史的区别,这里确实有这个问题,其实还有家族史。解释家族史、满族史、国家史就得明白家史、族史、国史三者的联系和区别。90年代,我编纂《爱新觉罗家族全书》,有10本,内容有家族的人物、家族的文化、家族的养生妙法等,从史书编纂的角度讲,简单地说家族史的内容都是个人行为。满族统治时期,清朝还未亡之际。国家决策由满族皇帝进行决定,而满族皇帝的行为即代表国家,有时也代表满族,也是不一致的,一定要区分开来。我想如果满洲做民族的范围内的事,民族的行为,就当作满族史。但是如果你的作为是执行国家的使命,行使一道命令执行一个政令,尤其是在国家政策的时候,这时候和国家历史联系,则作国史。

点评人:朱立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所长)
李治亭老师以一个史学家的冷峻的思考,和严谨的论证,用了大量详实的史料,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来说明东北地区以及东北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在中国历史当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它的作用以及影响。
“文化要相互尊重”,重新思考东北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我想这对于我们大家正确的认知东北,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启迪,一种非常好的引领,也驳斥了很多唱衰东北的论调,包括像东北的蛮荒化,东北文明的辐射说,东北文明的沙漠论等等。
 “文化没有绝对界限”,中国历史上,汉文化和所谓的少数民族文化,从来都不应该以一种征服论去理解,它是一种的文明互鉴。如治亭老师所说:“长城是中原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或者说是草原文化和渔猎文化的分水岭,而非界限。”从北方民族、东北民族几次入主中原之后,就突破了这样的限定,多元文化被融合起来了。绝非日俄学者当时在上个世纪20年代提出的满蒙地位未定论,中国的国境线应该以长城划界等等。
“文化从业者要不忘初心和使命”,李老师作为清史编撰委员会核心组里的唯一东北学者,可以说肩负着重整东北史的使命。作为东北人应该更加了解我们的历史,认同我们的历史,认同我们的文化,进一步加强文化自信,重振东北。

主持人:刘国伟(吉林艺术学院管理学院院长、东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这是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这个讲座让我们明确了三个认识:
第一个,重新认识了东北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学术话题,李老师从东北少数民族自秦朝以来五次入主中原的历史事实入手,做了全面而精准的阐述,从中可以看出李老师历史站位高,格局大,认识准确。
第二个,重新认识了东北文化在中华文化一体中的重要位置。李老师用了一章的篇幅向听众们阐明了东北文化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相互融合发展的辩证关系。
第三个,重新认识了东北民族在中国历史上进程中的独特地位。没有东北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广大疆域,就没有今天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也就没有了今天的中国。
今天李老师从东北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这个宏观的角度,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东北历史课。受益良多,感受颇深李治亭老师把“得东北者,得天下”的学术观点演绎得淋漓尽致。我觉得他对东北文化了然于心,因而阐述如行云流水,十分流畅,精彩纷呈。

只要你愿意

我们永远一起
跟随流淌的文化

探寻文明的记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跳出“汉化”与“胡化”之争
2017首届“叶赫论坛”开幕
师友笔下阎崇年丨李桥:与阎崇年谈满学
新《清史》问世,代替《清史稿》,为第二十五史,新史观让人担忧
五十六个民族之满族
郭沫若请他研究清史,一个地地道道的满族人竟然不会满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