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71年周总理让高岗妻子在图书馆工作,毛主席不同意:必须到教育部
userphoto

2022.11.22 内蒙古

关注

“东北育才,优才的摇篮,育人的熔炉,科学的殿堂。”

朝气蓬勃的学生们,在绿茵场上唱着东北育才中学的校歌。

稚嫩的脸庞上,满怀着对未来的美好希冀。胸怀理想,眼里有光。

对这个孵化了众多杰出英才的摇篮,有个不能忘记的名字,便是这所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李力群女士。

几度搬迁 漂泊之人终安定

李力群是江苏省睢宁县人, 1920 年 12 月 26 日出生,和毛主席是同一天的生日。

这似乎就奠定了缘分。

李力群生长在读书人的家庭里,尽管时代鸿蒙待开,但进步的思想已经逐渐影响到一代一代的年轻人身上。

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在南京汇文女中读书的李力群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同年 12 月到达陕西,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学习。

1938 年 5 月,李力群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同年 7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西安吴青训班、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学习。

李力群学习能力很强,悟性高,很快便得到了重视。

在1939年10月,组织上让李力群担任陕甘宁边区党委秘书处秘书。

在这里,毛主席还撮合了李力群和她丈夫的婚姻。

晚年李力群吐槽这是“包办婚姻”,对毛主席的频频暗示“李力群同志,你懂吗”表示“不敢不懂”,但其实结婚后的李力群早期非常依赖丈夫,在丈夫身上学到很多革命道理和办事才能。

李力群和丈夫二人相知相伴了十四年风雨,共同育有5个孩子。

因为和丈夫在革命中的优异表现,解放战争结束后,李力群和丈夫都被调任到北京工作。

正是百废待兴时,一切都在混沌中。

从这个时候始,李力群开始了她的漂泊之旅。

初到北京时,李力群一家人被安置在三里河国家计委大院,随着丈夫职位升迁,又搬到了东交民巷居住。

好景不长,变革突生,丈夫因故去世。

此时的李力群不仅是失去了丈夫的妻子,还是4个孩子的母亲,更是一个孕妇。

众多的社会角色让李力群没有喘气的机会,安葬了丈夫之后,李力群又匆忙带着孩子们搬家。

这一次,是北京新街口的一处四合院。

用周恩来总理的话来总结说便是,“从天上掉到地下。”

对于短时间之内的大起大落,这个女性表现出了她身上可贵的品质——坚韧。

李力群表示,只希望和孩子们过上安稳的日子,住在哪里并不重要。

在党中央的指示下,李力群的子女由国家来抚养,每人每月补助40元(高级别干部待遇)。

人言可畏,为了避免滋生不必要的祸端,李力群无奈之下让孩子们暂时改了母姓。

这份不以物悲不以物喜的淡然心态,支撑着李力群平安诞下第五个孩子,并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家庭和生活。

一切仿佛终于可以岁月静好,可惜命运并未停下它作弄的双手。

“上山下乡”来了。

浩浩荡荡的运动再次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宁静。

李力群被指派下放到安徽“五·七干校”劳作,四个孩子分别被下放到河南、湖南、甘肃、内蒙古插队劳动。刚生下的第五个孩子高燕生离不得母亲,李力群带在了身边。

劳动外派不是旅游摆拍,甚至比正常上班还要辛苦。

李力群担心自己忙不过来,为了更好地照顾新生儿,李力群还特地从老家请了人来帮忙照顾。

后来,在领导人的关怀下,李力群和几个子女陆续返回北京。

李力群先后当选为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孩子都大了,牛街的两三间房子显然已经住不下李力群和她的子女。

周恩来将她从安徽接回北京,亲自挑选王府井一处闹中取静的四合院给他们一家居住,漂泊的一家人总算又安定下来。

李力群希望能到图书馆工作,一边看书一边学习,周恩来同意了。

没想到只上了十来天班,毛泽东知道了情况,说不行,他说李力群在东北是有影响的人,一定让她回到教育部。并指示中央组织部,李力群的孩子无论考取哪个大学,都不能因为他们的身份而影响入学。

不累及子女,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欣慰。

毛主席的这个指示,让李力群的孩子们都有了光明的未来。

对于周总理和毛主席的多次援助,李力群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对两位贵人的感谢。

但李力群知道,千言万语难言谢,唯有感恩挂心间。

育才育德 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毛主席选择让李力群一定要回到教育部,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她办的育才学校,养活了军队干部子弟。毛泽东曾如此评价李力群。

新中国的历史是血与火的历史,在无数革命前辈奋不顾身的前仆后继下,才有了我们今天可以选择躺平也可以选择奋斗、这样一个有选择余地的社会环境。

东北育才学校在东北很有影响力,对于这样一个有卓越贡献的女子,更加希望她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光热。

1948年底辽沈战役胜利结束,那是1948年的10月,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要进关追歼国民党残部,为了减轻部队干部后顾之忧,罗荣桓元帅决定把四野后勤部创办的“四野随军小学”留在沈阳。

在四野随军小学读书的孩子,几乎都是革命后代。

四野随军小学留下了40多个学生,剩下的学生随“四野”转战平津、武汉,最后在广州建立起了另外一所育才学校——广州育才学校。

李力群说,当时的东北局常委张闻天同志找到她,希望她能够在“四野随军小学”的基础上,办一所小学,接纳更多的孩子,开展教育工作。

李力群虽然待过师范学校,但只会当老师,不会办学校,担心承担不起这个重任。

张闻天知道后对她说:“不懂、不会,就要在工作中去学。在战争环境中什么事都要学、都要干,无所选择的。”

学校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新中国,为社会持续输入有生力量。

问及校名,张闻天回答说,“学校名字可叫东北第一育才小学。”

以后发展大了,可叫第二、第三、小学扩大到中学、高中、大学都可能的。

于是1949 年 2月起,李力群成为了张闻天同志亲自命名的东北局干部子弟学校———“东北第一育才小学”第一任校长,并同时担任东北局直属机关党总支副书记、东北局妇委委员、东北妇联执行委员、东北总工会执行委员。

紧锣密鼓地筹办了三个月,直到1949年5月1日,东北第一育才小学正式开学。

学校伊始,根据留下来的孩子们,开设四个年级和一个幼儿班,共有190人。这其中也包含了李力群的两个幼孩。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首先得有这个场所,也就是师生上课、吃饭、休息的场所。

李力群什么都没有,就有一腔热血。

凭借着百分之两百的上心和热情,在党和政府、军队各个部门的的大力支持下,李力群很快便在沈阳定下了校址。

沈阳的冬天很冷,担心孩子们冬天会受冻挨饿,军队送来了呢子军毯,内蒙送了十头奶牛。

在那个年代,学校都有可能是师生一起捡石头共建的,学校的冬装便是李力群和学校老师、阿姨们一起用军毯缝制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孩子们都是住宿,生活上从小跟着军队奔波。刀尖上舔血的日子,什么都比较糙。

丰富的带孩子经验让李力群很快注意到孩子的生活需要人来帮忙。

为此,李力群设置了保育处。

保育处的阿姨们主要负责孩子们生活上的事情。如低年级的孩子不会削铅笔,会有人负责削铅笔。高年级的孩子长个长得快,袜子很容易破,就会有人专门给学生补袜子。

在那个物资不充裕的年代,总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

1952年入读育才学校幼儿班的张自力回忆说,李力群制定的规章制度非常严格且细致,从起床时间到洗澡次数,甚至到孩子们的床单、被套换洗频率都有着可量化的规定和标准。

将军队的一丝不苟贯彻执行到学校,成为真正的军事化管理。

这些优良的制度规定,让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逐渐影响到更多人,发生好的质变。

凡事亲力亲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照着每个学生。

这样漂亮又能干的妈妈,是每个孩子都向往的。

因此,学生们都很尊敬和喜欢这位校长。

在学校建设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工作便是聘请优秀教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资力量是一所学校实力的重要量化指标之一。

建校时的教职员工主要是从北京第二师范等学校和挑选的优秀的大学、中专毕业生以及部队调配的干部组成的,其中不乏名师。

1950年李力群到北京时,见到了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先生。

李力群向老先生提及此事,老先生非常高兴,并向李力群介绍了湖南周南女中的刘辅同和肖先锐两位老师,到东北育才中学支持教育工作。

李力群说,当时学校非常重视对新教师业务的培训,经常组织有经验的模范教师给新教师们上公开课和讲座,研究和总结教学经验,提高大家的教学水平。
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

为了躲避美国飞机轰炸沈阳,东北局指示要学校暂迁哈尔滨。

李力群又赶去哈尔滨松江省委商量教室、住宿等问题。

学校那时有一千多名学生,在哈尔滨南岗找到一幢楼房,白天上课,晚上打地铺睡觉。

老师们害怕学生感冒,每晚总起来两、三次,看学生盖好被子没有。


李力群说:“1951年,抗美援朝结束。我又将学校学生及全体教职工迁回沈阳原校址上课,逐渐使学校上了轨道。1952年10月,我离开沈阳到北京工作,但我始终惦记育才学校的一切。希望育才学校不断发展壮大。”

现在的东北育才学校在一代又一代师生的不断努力下,深深扎根在沈阳的土地上,培育出众多优秀的人才,为祖国建设美好明天。

2007年,为了永远感念李力群对东北育才学校的贡献,在育才建校58周年之际,学校特聘专人雕刻了李力群塑像。

不仅如此,从李力群90岁起,育才学校每年都会为这位老校长祝寿。

李力群见到育才学校的校领导时,还惦念着乌兰夫送给学校的奶牛怎么样了。

她惦念的又何止是那十头奶牛。

大家会给李力群唱当年育才学校的起床儿歌,在歌声中,时光仿佛回到当年那个充满理想和干劲儿的年代,李力群还是那个年轻能干的女校长,一群孩子们围在她的身边,用天真的眼神望着她。

2018年12月26日,这是育才学校为李力群办的最后一次寿宴。

寿宴上,播放了育才学校为她制作的个人传记短片。

纵使艰难坎坷,但始终是铿锵玫瑰。

百岁辞世 常怀感恩之心

1971年,在毛主席和周恩来的帮助下,李力群转岗到教育部。

她一直在教育部任职到1983年离休,时年63岁。

时光飞速发展,北京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开发。

2006年这一次,拆到了王府井。这时的李力群,86岁。

斗大的“ 拆”字落在墙上有些时日了,可李力群不想签字。

年纪大了,难得安定,挪窝是个很艰难的决定。

这次拆迁,李力群知道不是她能阻止得了的。

经历了数次运动,到最后她也只能顺其自然,才能保全家人,保护好自己。

随着一户户人家搬走,水停了、电断了,仅存的几户居民也走了。

不能再当钉子户的李力群无奈地搬个小马扎到毛主席纪念堂向老人家哭诉一番后,最后仍是签了字。

李力群在政府安排下,搬到了北京站附近的一所院落。

这所院子有一棵高高的枣树,充满生机,让人欢喜。

李力群的耳朵慢慢不再灵光,需要用纸笔交流。她总是说着说着就流泪,认出孩子们,眼睛就亮了。

那些沐浴着阳光长大的孩子们,永远是革命一辈心中不灭的光。

2020年4月6日,李力群在北京病逝,享年100岁。

因为疫情防控,直到7月31日上午,她的告别仪式才在八宝山一号厅举行。

“李力群同志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认真做好党组织交给自己的每一项工作任务,为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及展,全国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东北第一育才小学校第一任校长,她为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积极努力工作,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建国初期的基础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力群同志治丧委员会讣告如此写道。

这位坚韧的女性,凭自己强大的信念,不屈的品格,走过战火与纷乱,走过动荡与不安,为后人留下教育的薪火,继续发着光亮。

参考文献

[1]听李力群老校长讲当年故事

[2]庆祝育才建校58周年我校 第一任校长李力群塑像落成

[3]李力群百岁辞世:她是众多红二代心中永远的“李校长”

[4]卓成华.丈夫夫人李力群的悲喜人生[J].共产党员,2007(14):1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1年,高岗妻子特意申请去图书馆工作,毛主席拒绝:必须教育部
高岗之妻李力群,创办了育才小学,深得周总理与毛主席的信任
1971年,总理欲让高岗妻子到图书馆工作,主席直摇头:必须去教育部
2020年,高岗夫人百岁辞世,她是众多红二代心中永远的“李校长”
高岗的两任妻子都是谁?一位享年96岁,一位享年100岁
我们的育才学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