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诗词要学会诗家语,避免流水账,枫桥夜泊这首诗语言特性分析

《诗人玉屑》卷六里提到王安石 “诗家语”的概念,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也为我们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诗(这里指格律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以及其他文体不一样,要受到字数、韵律、立意等之限制,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自由表达。如我们用“非诗性思维”去欣赏或者创作诗歌,就不能正确理解作品原意,就不能创造出好的诗作来。

宋人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卷六载:“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题云:'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荆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杨》罢’,且云:'诗家语,如此乃健。’”在王安石看来,“日斜奏赋长杨罢”,是“诗家语”,“日斜奏罢长杨赋”,则不是“诗家语”。为什么?王安石语焉不详。

古诗句式因受字数、韵律、节奏、突出、强调等因素限制,其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差异甚大,这就是所谓的“诗家语”。现在回到王安石改诗的那个例子,王安石移一字而成“诗家语”,这是什么原因呢?

按照文法分析,“日斜奏罢《长杨赋》”似乎更顺畅也更合乎逻辑。但细细推敲,王安石的改动确是非常老到。

首先,《长杨赋》本为汉朝著名赋家扬雄的名作,王仲至借此自喻,表现出他应试完毕后自鸣得意的心态,但“奏罢《长杨赋》”,只是一个简单的动宾结构,好似说话一般,缺少韵味,而“长杨赋”三字也过于直露。改动之后,“奏赋长杨”,形成了双宾语结构,增加了动作的层次感,使内蕴更为丰富。

其次,“赋”与“罢”虽均是去声,看似于格律无碍,但“赋”字是“合口呼”,发声较为沉闷而短促,而“罢”字为“开口呼”,声音响亮而高昂,放在诗句末尾,与全诗的平声韵恰相应和,最能表现作者激动兴奋的精神面貌。一字之调整,显示了大诗人独特的语感,表现了“诗家语”与散文语的迥然不同。

倒错,或者说倒装,是“诗家语”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诗词中俯拾皆是。不仅表现在词语的错位,而且也常常表现在句子和篇章。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全篇的时序不但完全倒置,而且诗歌的章法也颇耐人玩味。诗人是夜半时分听着钟声,停泊于姑苏寒山寺下的,漂泊羁旅的忧愁,使诗人面对着江桥、枫桥下的渔火难以入眠,就在这“对愁”之中,不知不觉“月落乌啼”拂晓来临了。

诗把时序完全颠倒过来,所以此诗只要倒过来吟读,其意才明白晓畅。如果按照一般写文章的方法,读者应该是从第四句到第一句这样子来读才是正确的,但这种读法,整首诗的味道就全变了。所以这种语序倒置的写法,在叙事文学中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它不符合叙事的逻辑性和顺序性,但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却决定了它不但可以,而且用得好还是一种技巧的表达。

李清照词《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上阕第一、二句写“昼”,第三、四、五句写“夜”,下阕忽然又写“黄昏”,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时序错乱?原来词人描写了重阳一昼夜的生活,先从白天写起,再回过头去,写前夜情景,然后再回到当天黄昏,用了类似插叙的写法,这样写,便于表现词人由愁—凉—瘦而步步推进的心绪。

“诗家语”不仅常以违背法理,不讲文法为能事,而且也常常违背事理,以无理而妙,无理而趣显能耐。例如杜甫长篇叙事诗《北征》中有几句诗: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坡陀:山冈起伏不平。鄜畤:鄜州原野。)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有人对最后一句提出质疑:“人非猿猱,何得行于树杪?”人怎么会在树梢上行走呢?看似无理,但细一想,这无理之处正是诗的佳妙之处。原来诗人归心似箭,“苍茫问家室”,因此,他行走迅速,已到了山下水边,而仆人却落在后边的山上,远远望去像在树梢上一样。这样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主仆二人,一前一后在岩谷间互相出没的情景。

再如李白《秋浦歌》(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白鹇:供观赏的鸟。罝:捕鸟兽的网。)

“采鱼水中宿”,能不能据实改成“采鱼船上宿”?不能,因为“水中宿”看似不合情理,却更能表现农夫为了生计而昼夜不息在水面上经营的辛劳。

“诗家语”的第一个特征:反常;下面说“诗家语”的第二个特征:精警。

精警凝练,是诗歌语言最根本的要求。因为诗歌篇幅短小,“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写诗也如绘画一样,“笼天地于形内,错万物于笔端”,在尺幅画面上绘出万里江山景象。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少胜多,用最精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怎么样达到这个目的呢?诗家方法很多,主要的有炼字、省略、剪裁。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万座崇山峻岭之上,飞鸟都龟缩不敢出巢,没有了它们的踪迹;无数的道路上,见不到一个行人的影子。唯那江中有一条小小的渔船,船上有一个小小的人影,他顶着呼呼的北风,冒着万里冰封的严寒,戴着斗笠,披着蓑衣,高高地举着一根钓竿。他要干什么?钓鱼吗?钓权吗?钓利吗?或者沽名钓誉吗?不,都不是,诗人告诉我们,他是在钓雪!

柳宗元用一个“雪”字告诉了我们,他“钓雪”,在与“雪”奋力搏斗!“雪”能够钓上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论语》),“义之所在,生死以之”(《孟子》),在这邪恶横流、罪恶滔天的世界上,为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为着神圣的事业,即便孤身一个也会不计得失,不顾后果,舍生忘死,奋斗不息。“柳宗元通过这个“雪”字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孤傲不屈砥柱中流的凛然正气,这是千古圣贤熏陶出来的正气。“雪”,真乃神来之笔!

古人炼字强调动词。认为把动词炼好了,诗句就变得生动、形象。

李白《塞下曲》:“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和“抱”这两个字都炼得很好。鼓是进军的信号,只有“随”字最合适。“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等说法好得多,因为只有“抱”字才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警觉。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但现在国破家亡,花香鸟语只能使人溅泪惊心。“溅”和“惊”正是以乐写哀的生动表现。

这启发我们,赏读古诗,在动词上要多留个心眼,但也不能绝对化,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例如,我们在前面读柳宗元的《江雪》,重在一个“雪”字,取的是名词。但你也可以落在“孤”字,“独”字,取形容词,或者落在“千”字,“万”字,取数词,甚至还可以把“千”“万”“孤”“独”四个字综合起来分析,这些都没有涉及诗中的动词,但都可以写出自己的新鲜体会。

#唐诗宋词##原创诗词##诗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家语
湖南省郴州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拙作 析过伶仃洋
读诗先明“诗家语”(上)
行书诗词:王勃诗,王安石诗,张继枫桥夜泊,临江仙,王维诗
什么是“诗家语”,为什么会读不懂古诗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