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

侯承义老师作品

中国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因为两者在其工具材料上的相同,特别是毛笔这一特殊的工具,其执笔、运笔的方法也是基本一致,而另一方面是关于用笔的要求,自古就以中锋为上的基本规范和理念,作为书法和中国画所秉持。所以唐代张彦远说“书画异名而同体”。书画自古就是相通,古人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用石涛的话说是“其具两端,其功一体”。历史上一身兼书画二任者大有人在。有以书入画者,也有以画入书者,有以画名世者,也有以书名世者,所以就出现了画家的书法和书家的绘画。

侯承义老师作品

在书法史上,画家书法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简单一点说,从宋代的米黼开始,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沈周、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的石涛、八大、郑板桥、金农、赵之谦等,除了在绘画上的成就之外,他们在书法艺术上面也有特殊造诣,他们的书法在那个时代中也可谓独放异彩。以至于到了二十世纪,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家也都是享有盛誉书法名家啊!他们书法方面的成就在他们绘画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因此说明书法给他们的绘画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反,他们的书法又得益于在绘画形式美方面的启发,使书法所表现出不同于纯粹的书家的魅力。

侯承义老师作品

画家书法比较有造诣者,常在书法形式中另辟蹊径,不断创造新的形式和语汇,个性鲜明,“艺术”意味突出。宋代的尚意书风,米黼最为典型。董其昌的山水画以淡取胜,又以其画之淡墨,运用于书,使其书法之墨法层次丰富,于笔法之外,从墨法上开创新路。八大堪称以书入画,以画入书的代表。他将书法和绘画两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使其书法充满了画意,绘画增强了书法的意味。

侯承义老师作品

作品以书入画,不是简单的书画拼加,也不是把绘画变成纯抽象的符号,而是将书法语言因素有机地渗透到绘画中去,使绘画语言更为丰富。其以书入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书法丰富而内敛的中锋用笔运用于绘画挥写中,一是用书法抽象的空间构成处理画面的造型布白。其绘画的奇古造型,如石的上大下小,鸟的鼓腹缩颈,弓背露一足,树干的上粗下细等失重造型都能从其书法的空间结构中找到渊源关系。八大以画入书,可分为精神层次和技术层次两方面。在精神层面上,追求画意通书意,将写意画的神采意绪渗入到书法。自觉地把绘画的幽默感和稚趣感融入书法的字里行间,使其书法朗润可爱,幽默有趣。

侯承义老师作品

再如,近现代的吴昌硕、黄宾虹,其书法更有其独到之处。吴昌硕的书法上溯先秦石鼓文,反复研究,在篆书上独树一帜,他将大篆运用于花鸟画,使其画中的花鸟,雄浑厚重又灵气逼人。

无论是“骨法用笔”的基本要求,还是笔墨规范中的“写”的意韵,书法对于中国画都是极其重要的,这不仅仅是书画同源的一般性的认知,而是中国画之所以不同于外国画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中国画发展的核心所在。

侯承义老师作品

书法与中国画的特殊关系,表现在审美上成为西洋画所没有的一项特别的内容,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的遗产。遗憾的是这麽重要的内在关系在我们当代中国化教育的基础培养上,至今没有被真正的重视起来。中国画在二十世纪逐渐西方化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书法在当代失去公众性的整体走向,也逐渐脱离了书法的基础,而建立起一种与当代审美相适应的造型的基础。其中原因还有:一、画家已经不太注重书法在画里的重要性;二、以西方绘画构图模式的画面中已经不容书法的加入;三、不求或少求意境的当代中国画审美也不需要“画之不足,题以补之”。中国画不仅在基础上游离于书法之外,而且在审美上、品评上也脱离了书法的规范,那么,自古就为文人称道和欣赏的画家书法,在当代中国文化中将逐渐消失了,这是当代中国画的悲哀,还是当代中国书法的遗憾,可能两者都需要反思。

侯承义老师作品

中国画与书法的疏离的问题,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出现端倪。当时在改造中国画的具体要求中,在要求中国画为社会服务的现实关怀下,新人、新国画的出现,带来了中国画的新面貌,其中的题款比较多的是画题加名款的方式,但是,画面讲究书法的用笔,以及题款讲究书法的水准,仍然没有因为改造而废弃。应该看到,在五十年代改造国画的过程中,笔墨和形式都在改造之列,其中利用旧形式为新内容服务,在当时也成为改造传统中国画的成果之一,这之中重要的就是关于题跋的问题。

侯承义老师作品

当代中国画的主流已经不讲究书法的基础、书法的功力、书法的水平,那么,我们来看当代画家的书法,已经很难有上一代画家那样的整体水平。实际上,字写得好的画家已是凤毛麟角了。众所周知,浙派代表人物,不论是黄宾虹、潘天寿,还是陆维钊、诸乐三皆为碑派书法大家。黄宾虹精三代金文,潘天寿擅篆隶,行书则出自黄道周,成为一家之体;陆维钊也为一代碑学大家,创蜾扁体,碑行书则恣肆狂放;诸乐三则受吴昌硕影响,书法风格皆缶庐风貌。他们的绘画所以能够达到造化生机的境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书法的锤炼。当然,问题不是一天产生的,而解决问题的努力更不是短时间能够实现的。如果中国画还要恪守其民族绘画的样式和审美的特点,那么,重新连接国画与书法的关系,才有可能将中国画从发展的歧途中领入正道。

侯承义老师作品

本文书法作品选自侯承义

个人简介

侯承义,98年获“兰亭奖”。94年获“正书展”最高奖。四获文化部一等奖。入展兰亭奖、全国奖各两次,正书展三次。多次获得全国大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书协理事,临沂市书协楷书委员会主任。95获山东“十大”青年书法家称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师承著名书家卢坤峰、王镛先生。

中国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书协主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仕彬答艺录丨关于绘画的书法性,您是如何理解和把控的?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画走向辉煌的标志
“须知书画本来同”——浅谈书画同源
中国画与笔墨
国画与书法
书画同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