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惊天发现!中华民族的圣山,华夏文化的启始地,就在此处

(作者:赵辉)耶路撒冷,被誉为三大一神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城;是犹太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包括逊尼派、什叶派)的圣地。

耶路撒冷,面积虽然只有126平方公里,核心地区只是被一圈城墙所围绕的耶路撒冷老城,但却有犹太教的哭墙和圣殿山,穆斯林教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圣墓教堂和苦路。耶路撒冷,既是世界瞩目,也是命运多舛的城市,在历史上多次被外族人破坏,也多次重新修建,至今仍是三大宗教反复争夺的战场。

那么,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中国,中华民族、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与圣地,在哪里呢?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与西方不同,中国因为幅员辽阔,很早很早以前,中国就实现了大一统的国家政治格局,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当权者,为了文化统治的合理性、政治统治的正统性,毫无例外地宣传新统治中心为华夏文化的传承者,导致文献记载对华夏文化发源地的多重性。华夏文化发源地也成为一个模糊的概念,无法如耶路撒冷一样,成为西方各种文化与宗教,明确的、共同的、统一的文化发源地与宗教的共同圣地。

在人类历史中,文化与宗教的形成,不会是突然诞生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有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自然环境,才能造就人类物质与文化的积累,而产生照耀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独特文化。对华夏文化各种内容形式的追根溯源就是破解华夏文化发源地的一条最可靠途径。

文字的出现与产生,是认定文明的一项最重要标准,是世界标准,而不是可以根据特殊需要,可以取舍的标准。二里头遗址考古队长许宏教授,在二里头遗址的身份认定上,坚持以文字的发现来确定二里头遗址身份,无疑是正确的,秉持了一个学者的科学理念和底线。在无任何线索发现与文字联系上,盲目地将二里头遗址作为夏文化中心去重点研究,将全部的夏文化研究学术力量集中在二里头遗址上,甚至将二里头作为夏朝中心都城来定位,无疑是利令智昏、极其愚昧的。

一个没有产生文化基础元素——文字的地方,怎么能形成高度的文化?怎么可以形成夏文化的中心?山、水、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当华夏先民在优越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下,生存物资丰富到一定阶段,文化才能逐步产生。而文字的产生无疑是文化形成、传承的基础,由此逐渐形成成熟的人类文明。

涂鸦是儿童认识世界、表达认知世界的无意识行为,同样也是人类从混沌走向睿智的最初行动。涂鸦、刻画、岩画是早期人类将所见所知,通过原始绘画形式,表达对事物、环境的认识,因此,华夏先民最初的文字产生,只能是事物、环境的形象刻画,在逐渐简化中形成成熟的简单文字。山水地理、动物形象是最初产生的文字内容,是人类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识。我们可以通过文献、文字记载,来确立历史,同样,我们也可以追本溯源,通过对原始文字的解读、寻找,来破解华夏文化的起源与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笔者在前文中,通过对在华夏历史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涂山”中的“涂”“涂”“峹”“嵞”字分析解读,确立了“夏之兴也以涂山”、“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涂山为淮河中游淮河南麓的塗山。“涂”“塗”“峹”“嵞”等文字的演化过程、所包含了得地理特征,正是华夏文化的原始密码,为我们揭示了华夏文化的发源地、起源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中华的文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文字都包含了华夏早期文化诞生历史,是对华夏先民们对生活地区地理环境特征的原始刻画。

中华文字承载着大量历史信息与地理信息毋庸置疑。夏兴于塗山,找到了塗就找到了夏,由塗的表形,表意,表征,再加上当地的文化古迹传承、民俗民风,夏文化的发源地位在淮河涂山地区,确凿无疑!除了“涂”“塗”“峹”“嵞”等文字,还有其他文字可以证明夏文化来自于塗山吗?

“涂山,又作塗山、山”,追本溯源,我们也可以说“山,也称为峹山、嵞山、塗山、涂山”;中华文字的“山”字的问世、诞生,正是来自于对峹山、嵞山的形象刻画,来自于对荆山、涂山形状的形象描绘,是中华文化诞生的原始基因。

“山”字的甲骨文是一个地平线上突兀的山峰形状,高耸的主峰伴随两个次峰,形象而生动,让人一眼看到这个刻画就明白所表述的意思为“山”。耸立在淮北平原、淮河岸边的荆山与涂山,山形面貌与甲骨文“山”字高度吻合;甲骨文“山”字形状,就是荆山、涂山周边华夏先民,对荆山涂山的深刻印象。这些“山”字印象,至今仍可通过各种角度的远景、近景图画照片,让我们深刻体会华夏先民的智慧之光。

在相关文献对“山”字的解读、解释,很值得我们深思、溯源:

“山”字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夏后氏山。——《礼记·明堂位》

山罍, 夏后氏之尊也。——《礼记·明堂位》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诗·小雅·节南山》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是剥是菹,献之皇祖——《诗·小雅·信南山》

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诗·小雅·天保》

在淮河塗山、荆山之巅分别建有祭祀大禹与夏朝建立者启后的禹王庙与启王庙;夏后氏进行祭祀活动时祭服上绘有山的图案,在祭祀用的山罍上也是使用刻有山云图纹的盛酒祭器;大禹娶于塗山、夏朝启王生于塗山、“夏之兴也以塗山”、“禹会诸侯于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献之皇祖”的有夏皇祖大禹等等,无不在向后人展现着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与山的密切关系。这“山”就是就是甲骨文“山”字来源,大禹治水的荆塗二山,夏之兴也以涂山的山,夏朝建立基础的塗山,华夏文化来源的塗山,是华夏民族、华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圣山——塗山、嵞山。

“南”在《诗经》中、在周朝的地区文化上,是特指诞生“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的塗山地区。《诗经》中的“南山”正确解读为涂山代表的“山”,是“维禹甸之”的塗山,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南方的山。产生的甲骨文“山”与《诗经》中“南山”的描述对象、描述目标,同为荆山、塗山。山、屾、峹、嵞、塗、涂等文字所包涵的地理概念、地理特征、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无不在向我们展现其丰厚的历史与文化。

因此,淮河荆山与塗山,不仅是大禹建立功绩的圣地、夏朝建立的圣地,同样是华夏文字产生、华夏文化孕育的圣地。在中华文字形成过程中、文化的诞生过程中、中华文明的形成中、中国初始政治体系的形成中,以荆山涂山为中心的淮河流域,是尧舜禹时期的中国,是中华文化的启蒙地,是华夏文化的启始地,是华夏民族的圣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夏朝存在铁证如山:华夏河山是中华文明产生的源头
石破天惊!甲骨文又破解关键一字,突破华夏文化历史考古极限
2020年重大考古发现!尧、舜、禹之都在大洪水中被一一确立
涂山之会是华夏民族形成与华夏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重大考古新发现!华夏发源地终于水落石出,华夏文化将谱写新篇章
重建有夏帝启之庙,重树华夏民族之魂,再现中华文明之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