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景德镇何以成为名扬世界的瓷都?


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



推荐阅读(江西名胜南昌 | 三清山 | 庐山 | 景德镇(上篇)




景德镇何以成为名扬天下的瓷都?

上篇文章展示了景德镇生产的精美国瓷和外销瓷,今天的文章将带大家了解一下瓷都的前世今生。

景德镇因瓷而生、因瓷而名,由一个手工业制瓷小镇发展为一座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昌南自昔号瓷都,中外驰名誉允孚”,千年瓷都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


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景德镇有“瓷都”之称,因其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其中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色釉瓷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西晋的青釉楼台人物罐盖)


景德镇地处江西省东北,西临鄱阳湖,北靠长江,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全境山峦起伏,森林茂密,河流纵横,域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矿藏量最大的是优质的瓷用原料——瓷石与高岭土,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陶瓷生产自然条件。

(釉上颜料和着色剂)


此外,景德镇境内水系发达,主流昌江经浮梁自北向南穿城而过,流入鄱阳湖,四乡有50多条河流汇聚昌江,形成了便利的水运网络。山区涧泉溪流密布,水流落差大,是粉碎瓷石最廉价的动力。这里植被茂密,木本植物有95科350中,其中优势种群马尾松燃烧火焰长,是烧窑的理想燃料。在这天赐的优越自然环境中,勤劳智慧的能工巧匠创造了景德镇辉煌的制瓷历史。

(制不模具)


景德镇的命名就与瓷器闻名有关,宋朝时,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受到朝廷重视,皇家瓷器库专门收藏了景德镇的青白瓷,供朝廷使用。景德元年(1004年),宗真宗遣官制瓷,贡于京师,并以其年号冠名“景德镇”。

元朝时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磁局”,明朝在此基础上设立了御器厂,清代改为御窑厂,先后为皇室服务了600多年。由于中央王朝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参与,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规模最大、技艺最高的窑场。

(煤烧圆窑模型)


天时地利人和吸引了无数技艺高超的工匠来到景德镇,为瓷器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五代时,创烧了胎釉洁白的白瓷和莹缜如玉的青白瓷,成为江南地区最早烧造白瓷的城市和全国最早烧造青白瓷的地区之一;元代发明了“二元配方法”,还利用波斯的钴料烧制成了优雅的青花瓷;明代成功地创烧了华丽的斗彩和鲜艳的五彩;清代新增了色泽柔和的粉彩和五彩缤纷的颜色釉;雕塑工艺经宋、元、明的发展,到清代已十分成熟,从一般的手工捏制,发展为圆雕、堆雕、镂雕、浮雕等成型工艺,及至今天,景德镇融汇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艺术风格,成为了陶艺创作者的梦想之城。

(宋代流行斗茶,斗茶时人们除了比较茶的色香味,还要斗出哪一种茶具最精美,景德镇的青白瓷有“饶玉”之称,是上等的斗茶器具)


景德镇不仅制瓷工艺先进,也是陶瓷行业体系最为完备的城市,至今保存着由原料产地、交通道路、水运码头、作坊窑场、商铺民居、城池衙署、技艺民俗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瓷业体系,而且建国以来,又完成了由传统手工制瓷像现代机械生产的转型,形成了集生产、销售、科研、教育为一体的现代陶瓷工业体系。如此完备的行业构成,在全世界也难找到第二座这样的城市了。

来欣赏一下古代名瓷:

(元代的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清康熙年间的天青釉刻如意耳梅瓶)


民国时期,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使得景德镇瓷业处于困厄衰落之中,但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景德镇瓷工靠坚强的意志和求变的才智,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1928年秋,以王琦为首的一批瓷画艺人组成“月圆会”,后人称“珠山八友”,他们在汲取中国画营养的基础上,借鉴西洋绘画的技巧用于改良传统粉彩,把粉彩瓷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粉彩柳毅传书纹瓶,作者是“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


再来欣赏一些民国时期的瓷器:

(粉彩叶形秋操杯)


(栩栩如生的罗汉瓷雕)


(天青釉莲口堆螭瓶)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进入国瓷时代,既能烧制精美的国瓷,也能烧制各类日用瓷、陈设瓷、旅游瓷等瓷器,品种繁多,色彩纷呈,成为我国主要的产瓷区和陶瓷出口基地。

下面是一些现代瓷器、瓷雕:

(窑变花釉双耳盘口瓶)


(纹片釉加彩罗汉瓷雕)


(加彩敦煌舞瓷雕)


(加彩展翅雄鹰瓷雕)


(加彩三圣瓷雕)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中还展出有当代陶艺,融入了新观念、新思维,强调审美和艺术价值,突出创作者的主观精神和意念,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此外,景德镇还出现了3D打印陶瓷和纳米陶瓷,反映了景德镇陶瓷科技的进步。

来欣赏一些当代瓷雕:

《迹象》:


综合装饰赤壁镶器:


达摩瓷雕:


《悠闲》:


《雪豹》:


《西班牙舞蹈》:


《原始点》:


同样是土和火的艺术,紫砂有着和陶瓷不一样的魅力,博物馆中还有名为“瓷都紫韵”的海派紫砂展,下面一起来欣赏一下紫砂艺术。


紫砂发源于宜兴,因其原料黄龙山“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而闻名于世,又因其“倾金注玉惊人眼”,最为文人雅士和历代藏家所好。名家名手所作,自古“一壶不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到近代,以紫砂壶为主的紫砂器更以其独一无二的品质、巧夺天工的造型、精湛绝伦的制作和深厚的文化内蕴,独步茶器界而誉满天下。


海派紫砂是海派文化的一支重要脉流,早在明代,宜兴紫砂就在上海立足,20世纪初,沿海开埠潮中的上海为紫砂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机遇。紫砂艺术甫入上海,便与海派诗、书、画、印等各类文化艺术浸淫,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关系。海派紫砂融百家艺术之长,自成一脉,代代传承。

下面是一些漂亮的海派紫砂器:

《无我相》:


《井栏壶》和《年年有余》:


《周处斩蛟龙》:


《红石榴籽》:


《鱼非鱼》:


《灵猴献瑞》:


《一帆风顺壶》:


《生命之泉 . 芽》:


《中国精神》:


《江南遗韵》:


《蛤蟆莲蓬套组》:


陶瓷展中有一块清代的青花“佑陶灵祠”瓷匾,颇具历史意义,此为雍正九年(1731年),御窑厂督陶官唐英为风火仙师庙亲笔书写的匾额,以纪念刚正不阿的景德镇窑业英雄——风火神童宾。


童宾是明代的烧瓷技师,景德镇里村人。幼年读书,秉性刚直,因父母早丧,遂投师学艺,执役窑业。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太监潘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督造青龙缸,久烧不成,潘相便加倍逼迫和残害瓷工。童宾非常愤慨,纵身跳入窑火中,以身作薪,以示抗议。翌日开窑一看,龙缸果然烧成了。童宾之死激起民愤,全镇百姓起来暴动,焚烧税署和御窑厂房,潘相只身逃走。后来人们在御窑厂左侧建了一座风火仙师庙,祠名“佑陶灵祠”。

如今在景德镇的另一处名胜——古窑民俗博览区,立着一座高大的童宾雕塑供人瞻仰:


除了童宾雕塑,古窑民俗博览区还展出了古代名窑以及制瓷过程,下面我们一起去那里逛一逛。




陶瓷是怎样炼成的?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中介绍了景德镇的土壤适合制瓷,文字描绘的山水形胜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转完博物馆再游博览区,仿佛图片搬进了现实。


景德镇古窑始建于五代,在宋、元、明、清后不断发展壮大。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集中了宋元明清的古窑场和古作坊,分为历代古窑展示区、陶瓷民俗展示区和瓷生一日艺术休闲区。


历代古窑展示区展示了古代制瓷作坊、世界上最古老的制瓷生产作业线、古代瓷业建筑等内容,还可以参与体验手工制瓷工艺流程。

陶瓷民俗展示区有十二栋明、清时期古建筑,有陶瓷民俗陈列、天后宫、瓷碑长廊、水上舞台瓷乐演奏等景观,这里可以欣赏全部由瓷器制作的乐器演奏。

瓷生一日艺术休闲区有昌南问瓷、昌南码头、耕且陶焉、前街今生、木瓷前缘等创意景观,可以从中了解陶瓷典故文化。


沿着艺术休闲区一路向北来到了清园,园中有四栋清代建筑。正中的一栋是名为“玉华堂”的祠堂,由照壁、门厅、享堂、后寝组成,平面阔朗,空间高大,雕刻装饰富丽堂皇。


堂中保存有清代的家具布局,精致文雅,有意思的是这里匾额上题写着“柴源广进”而不是“财源广进”,表示烧窑对瓷业的重要性。


堂内院落中有景德镇陶瓷习俗展,通过一件件雕塑作品全方位展示了景德镇瓷业的面貌,古代景德镇与制瓷相关的每道工序几乎都有一个行当,有名的有赖德昌窑柴行、通运白土行、杨万泰坯刀店等等。


工匠正在瓷器上作画:


钱明泰瓷行:瓷行始于明代,是为来景瓷商代买、检测、包装、发运瓷器的商行。


宝和珍颜料行:景德镇炼制和销售釉上彩绘颜料的商铺。


吃泡茶:坯房老板与领头雇工时,一般都到各行业工人自发组织的“兄弟会”中去请人介绍,由雇主、被雇人和介绍人三方在茶馆“吃泡茶”时进行。


开禁迎神:建国以前,每二十年都会举办一次盛大的开禁迎神活动,全镇窑户、窑工及很多居民会参加做会,迎神队伍浩浩荡荡,有龙灯、舞狮、高跷等表演,十分热闹。所迎的窑神即上文介绍的童宾,也即下图中间的风火先师。景德镇瓷业供奉有“三圣”,除了童宾,另两位是上古时期陶器的发明者陶神宁封子和东晋时期的瓷业祖师赵慨。


祠堂后是大夫第,历史上为清代浮梁县人黄中理的传世故居,黄氏家族曾受封清代“奉直大夫”头衔,故名。


清园一侧的草地上有两座古窑,一座长条形的是龙窑,依山坡倾斜砌筑,如一条火龙。龙窑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来增强窑室的抽力,控制火焰温度和气氛,并使火焰流向与窑身平行,因此不设烟囱。龙窑体积大、产量高、成本低,是景德镇古代最盛行的一种窑炉形制。


下面这座形如葫芦的建筑为葫芦窑,是景德镇元代至清代初期盛行的一种窑炉形制,由龙窑演变而来,克服了龙窑窑身过程不易控制温度和气氛的缺点,适宜烧制青花之类的还原焰瓷器。


清园之后,穿过一条翠竹掩映的小道,来到了瓷音水榭。


瓷音水榭浮于一座荷叶田田的水池之上,古色古香,充满韵味,更有韵味的是这里演奏的“瓷乐”。


每天的固定时间,瓷音水榭中都会有民乐表演,她们所用的乐器与众不同,全部是由优质瓷土精制而成,演奏起来清新悦耳,美妙动听,因此这支乐队被称为“瓷乐团”。


瓷音水榭一侧有瓷碑长廊,建于1997年,展示有45块大型书法瓷板,内容为文人墨客咏颂景德镇和景德镇瓷器的诗词。诗词书法,莹莹玉瓷,荟萃一廊,交相辉映。


景区最深处是明园,这里集中了明代的八栋建筑,有闾门、店铺、祠堂、民宅等。明代闾门在明建遗存中较为罕见,此处的夏田闾门十分精美。店铺为三开间,建筑简朴实用。祠堂由照壁、享堂和后寝组成。


如果读过之前的“黄山”一文,你可能会发觉景德镇的明清建筑和前文中的建筑有些像,那时因为景德镇靠近徽南黄山,建筑风格也是徽派建筑。比如明园中的山墙多为高大的梯形马头墙,有防火的作用。


屋内的陈设精致典雅:


下面我们去景区东侧的历代瓷窑展示区逛逛,这是古窑民俗博览区的核心,古代名窑和制瓷工艺都可以在这里看到。


首先看到的是致美轩,又是一座徽派古建,其中展出了精美陶瓷和陶瓷文化,可以了解陶瓷的发展脉络。

致美轩正厅中摆着青龙缸,即上文中童宾以身投火才炼成的龙缸。


馆中展出的瓷器也很漂亮:

(仿乾隆珐琅彩花纹双联瓶)


(仿乾隆三联窑变釉葫芦瓶)


(仿乾隆窑变釉梅瓶)


(仿雍正窑变釉弦纹荸荠扁瓶)


致美轩的对面是风火仙师庙,庙中有一座神主台,外置三间三楼吊脚式牌科门楼作为龛门,神柱台上供奉风火仙师童宾。


庙一侧有水车木屋,瓷缸在水池中摆成北斗七星,景色秀美。


继续向东来到了小器作,也即作坊,景区一共有六间作坊依次排列,每间中都有工匠在其中进行制瓷的某道工序,有时可以遇到讲解(也可以请导游),还可以亲自上手体验制作。


作坊俗称“坯房”,发展到明代时分工已很细,据史料记载制瓷有“过手七十二”之称,下面来看一些制瓷工序。

下图为拉坯:


拉坯是制作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之一,也叫“做坯”,指制作器物雏形,是成型的最初阶段。它是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

下图是画坯:


顾名思义,就是在坯件上画上图案。每一位师傅的功力都很深厚,每一笔都如临摹一般完美,而坯件上是没有任何参考的。


作坊中陈列着一些成型和尚未画坯的瓷器:


有的瓷器用来出售,色彩鲜艳、外观精美的一件瓷瓶,可是价格不菲的,毕竟做出这么一件艺术品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不说艺术的创造,单是走完所有工序,就凝结了不少工匠师傅的汗水。


下面去参观几座古代名窑。


下图为清代镇窑:


镇窑是我国现存最古老、容量最大、烧造品种最多的柴烧瓷窑,可烧造几乎所有品种的瓷器。

下图为清代狮子窑:


狮子窑流行于清代和民国,因外形像狮子而得名。一般柴窑以松木为燃料,而狮子窑以松枝杂木(槎柴)为燃料,故又称“槎窑”,多用来烧制民用瓷。

下图为明代葫芦窑:大名鼎鼎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和明成化斗彩鸡缸杯都诞生于此。


下图为元代馒头窑:


馒头窑形似馒头,是宋、元、明经典瓷窑之一,独特的双烟囱构造是对北方单烟囱构造的创新。

下图为宋代龙窑:


著名的青白瓷就是在龙窑中烧制的,上文提到,青白瓷深受宋真宗自爱,于是御赐年号“景德”。龙窑烧窑时形似一条火龙斜卧山坡,十分气派。


龙窑的旁边有一座唐英纪念馆,唐英是清奉天(今沈阳)人,自清雍正六年(1728年)起奉命驻景德镇御厂任协理官,管理景德镇御厂二十七年。他讲求陶法,善于创新,精于管理,是当时的制瓷工艺发展到了历史巅峰水平,在督陶生涯中创造了御窑制瓷最辉煌的成就。唐英是中国陶瓷史上最著名的督陶官。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就是在唐英任职期间所作,该瓶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7层之多,集各种高温、低温颜色釉和各类釉上、釉下彩于一身,腹部所绘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精细入微,为古代制瓷工艺的巅峰之作,有“瓷母”之美称。 


景德镇之旅,领略了琳琅满目的国瓷、金碧辉煌的外销瓷,见识了巧妙的宋元古窑和高效的明清御窑,目睹了繁复精细的制瓷流程,对瓷器有了比之前在各地博物馆中的浏览更充分的了解。

瓷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温文尔雅的气质、流光溢彩的智慧、朗润清华的形象和吉庆祥和的精神无不彰显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雍容厚重,古代世界通过瓷器认识中国,相信未来,中国文化的厚积薄发会让世界再次侧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出土的瓷器摆放整整齐齐!
名胜|江西·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张文江 刘佳 李兆云:考古视野下江西古代陶瓷文明特性
中国最早、最专业的瓷器博物馆,揭秘瓷业1800年薪火相传的历程,
瓷都景德镇:古窑区制瓷作坊
.到中国瓷都去赏瓷 【绝品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