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华黄氏始祖黄苾考证

涵养德性  文行天下

金华黄氏始祖黄考证

云南保山   黄会元

【摘  要】  金华黄氏始祖黄苾,字惠卿;父讳崇字德华;其先祖为江夏郡人,是东汉尚书令、魏郡太守黄香的嫡派子孙。黄苾少有大志博学能兵隋文帝闻其贤于开皇年间,征辟他为兖州(今山东郓城)的总管。黄苾既是金华黄氏始祖,又是黄氏家族的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本文结合现有资料,详细考证了黄苾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对充满争议的黄苾生活时代做了有理有据地梳理和考察,得出了黄苾是隋唐人的结论,为解决黄氏遗留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黄苾情况    生活年代     其他问题

金华黄氏始祖黄苾,字惠卿;父讳崇字德华;其先祖为江夏郡人,是东汉尚书令、魏郡太守黄香的嫡派子孙。由于正史中找不到黄苾的相关记载,而各地的黄氏家谱又多记载黄苾的情况,所以我搜集各地家谱资料,完整地将黄苾的基本情况呈现出来。 

一、关于黄苾的基本情况

目前,关于黄苾的墓志铭没有出土,也没有记载黄苾的方志、碑刻出现,但是各地黄氏家谱中有大量的谱序与家谱记载了黄苾的情况,所以,我只能以谱论谱,等待以后有记载黄苾的墓志铭、方志、碑刻出现,我再做补充更正。

黄苾的基本情况,我们可以从黄苾的传记材料获得。

关于黄苾的传记,不见于正史记载,散见于唐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家谱及谱序中,尤其是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家谱及谱序中,关于黄苾的记载特别详细。

(一)唐朝谱序关于黄苾的记载:

清光绪年(1879年)浙江浦阳《黄氏五族总谱》婺州浦阳黄氏始祖谱序》关于黄苾的重要记载是

我始祖讳苾,字惠卿者,其先本江夏人,汉尚书令孝子香公之嫡派孙也。于开皇间隋文帝征为兖州总管,治民以恕,律军以严,境内颇治,政闻于朝,迁金陵按察军民大都头。时,文帝患盗,有盗一钱者皆弃市,金陵犯者日数十人当按军法惠卿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曷至于是耶?有司请施行,盗事以闻。曰:'姑缓之,吾闻杀一无辜而能定天下者,未之有也,况数十人之命乎!遂上书直言其非。会有劫执事以伸枉者,事闻于朝,遂停其法,于是金陵坐盗者悉得活焉。又尝曰:'能榖其后,盍先善人,汉之于公则也。兖州镇守吴英,浦阳人,年迈无子,生一女,以惠卿荣显仁慈,以女妻之。大业间,隋唐兵乱,翁婿皆归隐浦阳。

大唐上元二年辛丑(7619月)菊月吉旦九世孙官授著作郎革舟偕姪官授黄门侍郎同章事畦谨叙

这篇谱序为黄苾九世孙革舟、黄畦所撰,是浦阳黄氏家族关于黄苾最古老的生平记录。

谱序中嫡派孙”的记录,肯定了黄苾是江夏黄香后裔。另外,谱序交代了黄苾生活的时代为隋朝开皇间。谱序中关于黄苾的内容,也在许多黄氏分支谱上有大同小异的记载。谱序中有一句:“隋文帝征为兖州总”,自清康熙年以后,各谱及《按察公列传》改东晋简文帝征为兖州总管。”因为简文帝正好符合积公次子的时代。简文帝与隋文帝一字相差,相差很大。 

(二)宋朝谱序关于黄苾的记载:

江《文溪河山黄氏宗谱》述黄氏前谱序:

予稽诸暨之谱叙,以为黄氏由建而婺,由婺而越之剡、洪之分宁,同家之双井崇韬公之叙曰:浦阳之始祖字惠卿者,其先本江夏汉尚书令香公之裔孙也,于隋开皇间由江夏而迁婺之浦阳历传十数世簪缨相继岂可诬哉,又征世瑞公之谱曰:惠卿公乃天锡公十六世之祖也,以此观之,则诸暨之谱其误明矣。虽其序异同无可据者,然则黄氏之墓见于开元十道图郡志所载。

大宋宣和癸卯春月金吾上将军殿前卷帘使曾孙景圭顿首谨叙

(三)明朝谱序关于黄苾的记载:

1诸暨花亭宗谱序》:

黄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出于陆终氏,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犹有黄国故城。黄既为楚所并,子孙散之四方,以国为氏。至汉尚书令香居江夏,故世之黄氏以江夏为望。隋开皇间,有自江夏迁婺之金华者,其讳曰苾。历十六世至萦,生二子洪、浩。

          

洪武戊寅春正月翰林学士嘉议大夫知制诰

兼修国史太子赞善大夫金华宋濂

2文溪黄氏谱序

吾族黄氏,始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出陆终,后封国于黄。今光州定城西犹有黄国故城,为楚所并,子孙散之四方。历汉尚书令香公居江夏,隋开皇间有自江夏迁金华者,讳曰苾,历十六传至萦公,生二子:曰洪、曰浩

                                      宣德十年乙卯冬十二月望后二日

十二世孙昶谨序

3黄氏重修宗谱

浦阳合溪之黄氏寿以其谱质于余敬启阅之谓曰余与同里黄大尹障南二先生以斯文相友善惟密故得详观其乃祖文献公所作之家谱及其门人宋学士景濂作诸暨花亭之谱序颇得吾金华黄氏之概今观君之谱与二公之说大同而小文献言太史公庭坚自叙其先世金华人七世上失其谱其说当遡于玘而之上似无所闻也文献公但言五大族概谱之所及亦止云九世祖昉墓在浦阳之花桥者而已;九世上亦不敢及也宋学士花亭之谱序视二公差详谓隋开皇间有讳苾者自江夏徙金华历十传有曰萦者生二子曰浩曰洪洪生二子曰瑕浩生三子曰琛曰玘曰璞此五人者其子孙析为五大族 

嘉靖丁酉(1537年)冬十一月丙戌

义乌后学古愚陶侗谨序

4浦江载续黄氏通谱

吾黄氏祖居江夏,世称望族,乃轩辕黄帝之后,陆终氏之裔。陆终氏轩辕六世孙也,传至香公遂居安陆,故江夏始有黄氏之称。传数世至苾公,任金陵按察军民大都头,赘州镇守吴英女,系婺之浦阳人也。值隋末兵乱,翁婿遂归隐浦阳镇而居焉。卒葬镇后之北黄家墩,即今之县后也。子孙繁衍而析居最广,第一派传至萦公则十六世矣……

万历公元1612壬子岁秋九月吉旦

原授征东千总暨阳横山裔孙思诚顿首续序

5睦郡建邑黄氏宗谱

粤惟黄祖肇自轩辕至颛帝、陆终氏之后,有封于黄者,遂以国名氏;而黄之姓始,立黄丽楚之江夏郡,惟地最灵,而人斯杰焉。在汉则有名,尚书令孝子香公,邟乡侯琼公,以忠谥司校尉琬公,以慧称父子祖孙,非惟名位通显,而嘉绩懿行作述,相承尤昭揭古今焉;诚章美传世,而为江夏开创之始祖也。自是而后代不乏人,历隋开皇间,府君苾者,始由江夏而迁金华;又历唐太和初,十六传至我萦府君,倡义奇杰,家声益振,浦之县址

万历二十六年戊寅仲春之吉任南京应天府

六合县教谕曾孙继先顿首拜序

6浦阳合溪黄氏宗谱

稽我黄姓着于江南者五族五族则本于婺而婺之有黄实自苾祖始也苾字惠卿九世孙革舟其先江夏汉尚书令黄香公之嫡派孙少有大志博学能兵隋文帝闻其贤征为金陵按察民大都迈无止生一女以惠卿荣显妻之业间隋唐兵翁婿皆归隐遂占籍焉而婺氏矣苾生居中居正……

                                    大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岁在

     癸丑春月裔孙国鼎谨识

(四)清朝谱序关于黄苾的记载:

1五族总祠

我黄氏始居江夏,隋开皇间,惠卿公由江夏归隐浦阳镇,遂家焉。唐天宝十三年改镇为县,裔孙议公基为县治,邑大夫嘉公忠义,署东建祠肖像,朔望拜褐,永著为例,其在国朝一修于顺治十年,再建于康熙二十三年,复修于乾隆四十六年……

道光三十年岁次庚戌仲春月甲午科举人

侯选知县第五十世裔孙几琠谨序

2后唐双溪渔隐天锡传》:

渔隐翁,讳萦,字天锡,又字吉夫,时崇公长子,隋开皇间,金陵按察公自江夏来迁浦阳,十六传而至公,子孙繁衍,是时,崇秀被董昌之虐,民存一二,吴越王斩昌,诏议浙东民充之,浦江议徙者数十家,而我公及昆弟与焉,后仍归浦                                                               

光绪五年己卯编修《黄氏五族总谱》 

3《浦江县志》卷十三祀庙第三十七页载:

黄将军祠在县治仪门左,按《旧志》载:“黄将军讳,字惠卿,江夏人,隋文帝开皇九年为兖州总管,时镇守吴英,浦阳人,以女妻之,大业间,隋唐兵乱。随妇翁归隐浦阳遂家焉。生二子:居中、居正。”具第进士第及浦阳升镇为县,其裔孙黄萦舍故址官。今县治是也,邑人咸慕立庙祀之。咸丰辛酉“焚毁同治八年重建”。

4浦阳黄氏文》《浦阳黄氏合溪等谱记载的苾公世系:

第一世:黄  字惠卿父讳崇字德华江夏人汉尚书令香公之裔孙也少有大志博学能兵隋文帝闻其贤皇已酉征为兖州总管今山东郓城县),时镇守吴英浦阳人年迈无子生一女以惠卿荣显遂以女妻之后有善政迁金陵按察军民大都头大业间隋唐兵乱翁婿皆隐归浦阳为浦阳一世祖见革舟  谱序合葬浦阳镇北妻吴氏,生二子居中居正俱进士第后改镇为县乃公基也邑大夫以忠义称之肖像义门岁时罗拜详见邑志

(五)民国谱序关于黄苾的记载:

除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谱序,民国时期的黄氏家谱中,有一篇《按察苾公列传》,同样详细记载了黄苾的情况。

《按察苾公列传》出自何年何月何谱,无从考证,但是浙江民国家谱(1940年修)明确记载了该篇文章。民国家谱记载的《按察苾公列传》与当代会稽山人黄汉良校注的《按察公列传(黄苾传)》有文字出入,但会稽山人黄汉良校注《按察公列传》精准而为世人接受。现摘录会稽山人黄汉良在《会稽黄氏宗谱》中校注的《按察公列传(黄苾传)》原文如下:

按察公列传(黄苾传)

会稽山人黄汉良   校注

  公讳苾,字惠卿。其先居江夏之安陆,汉尚书令文强公十世孙,晋新安太守积公次子也。初官兖州,宽以治民,严以律军。迁金陵按察时犯盗者数十人,有司具状公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吾闻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况数十人。”遂宽其谳。于是坐盗者科决有差,悉活焉。镇守吴英,浦阳人,以公仁慈,妻以女,会兵乱,偕隐浦阳。二子:居中、居正,成进士,世占籍焉。

家史氏曰:崇□、良稼二公,尝辑公遗文,厘之成帙,为后考,今皆逸。致事迹不概见,虽然即兖金陵观之,仁恕足多矣!

谱序中有一句:“隋文帝征为兖州总”,自清康熙年以后,各谱及《按察公列传》改东晋简文帝征为兖州总管。”因为简文帝正好符合积公次子的时代。简文帝与隋文帝一字相差,相差很大。

我将唐朝革舟、黄畦所撰谱序和会稽山人黄汉良有关黄苾的情况翻译成现代文,如下:

黄公讳苾,字惠卿。黄苾的祖先居住在江夏郡之安陆,是东汉尚书令、魏郡太守黄香公的十世孙,东晋新安太守次子。黄苾开始在兖州(今山东郓城)当官,他治理百姓,讲究宽容仁慈;管理军队,严明规章法纪。后擢升为金陵按察使。当时,犯盗窃罪的有几十人,官府都记录在案。黄苾感叹地说:“如果你没有贪婪的欲望,即使鼓励他们去偷盗,他们也不会去偷盗。我听说滥杀一名无辜的人却得到天下,这样的事我是不做的,更何况是滥杀几十人呢?”黄苾就宽恕他们的罪,从宽处理。于是,黄苾审理偷盗者的案件,根据主犯从犯的不同,判决也各不同,总之,都让偷盗者活了下来。兖州镇守吴英是浦阳人,他因黄苾仁慈,于是将女儿嫁给了他。隋唐间,兵乱四起,翁婿俩携家人归隐于浦阳。黄苾吴氏育有两子:黄居中、黄居正。黄苾父子世代定居当地。

另外,根据《文溪黄氏世行传外纪》和《浦阳合溪黄氏外纪世行传》,我查到了黄苾的父亲名字。黄苾的父亲,讳崇,字德华,江夏人。见下图:

浦阳黄氏合溪与文溪等极少数支谱中载有“苾公讳崇字德华”其它所有支谱都不见有记载,包括山阴江墅派黄氏,他们仅知始迁祖是苾公,并不知苾公父亲的名字。

以上谱序与资料说明:

第一,黄苾是江夏黄香的后裔,又是东晋新安太守的后代。黄苾的传记材料说明黄苾与黄香、黄积有关系,但黄苾不可能是黄积次子,只可能是黄积子孙外迁的后代。

第二,传记材料说明黄苾在山东、金陵都当过官,爱民,有仁心,尤其是黄苾处理盗贼一事,更彰显出黄苾的心胸与政治才能,同时,黄苾的所作所为得到了他人的赏识与尊重,并赢得了爱情,娶镇守吴英之女为妻子

第三,传记材料说明黄苾当的最大官是按察使。按察使出现于隋唐时期,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黄苾生活于隋唐时期,是隋唐人。

第四,黄苾生逢乱世,此乱世最大可能是隋末农民大起义。

第五,传记材料说明乱世之中,黄苾与岳父兖州镇守吴英携家人归隐于浦阳。吴英是浦阳人,黄苾也可能是浦阳人,但黄苾与子孙落籍于浦阳。

第六,传记材料说明黄苾配吴氏,生有两个儿子:黄居中、黄居正

第七,传记材料说明黄苾有诗文传世,可惜散逸而没有流传下来。

根据以上历朝历代关于黄苾的谱序资料,我将黄苾的基本情况总结如下:

黄苾,字惠卿,其父亲叫黄崇,字德华。黄苾源于江夏安陆黄氏,是晋新安太守黄积的后代。黄苾是隋唐人,先在隋朝的山东做官,有政声;后因隋末天下大乱而隐居。唐朝初年,因黄苾在隋朝的政声而被征调为官,官至金陵按察使。黄苾配吴氏,生二子:居中、黄居正。黄苾曾隐居于浦阳,并与子孙落籍浦阳。黄苾写的诗文,曾被良稼等人编辑成册,可惜散逸而没有流传下来。

二、关于黄苾的争论问题

黄苾的基本情况,根据上述材料的分析,我们已经基本清楚了。但是关于黄苾,还有一些争论的问题,尤其黄苾是东晋人还是隋唐人,争论得更加激烈。下面,结合黄苾的相关争论,我谈一下我的看法。具体如下:

(一)关于黄苾争论的根源

清朝光绪五年己卯(1879)纂修的《黄氏五族总谱》把黄苾定为黄香的第十世孙、东晋新安太守黄积的次子,这引起了后世广泛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黄苾究竟是东晋人?还是隋唐人?这就需要正本清源,厘清黄苾是东晋人与黄苾是隋唐人的源头。

目前,清朝以前的家谱及谱序资料记载黄苾是隋唐人,还没有黄苾是东晋人的记载。但是清朝以后的家谱及民国至近现代的家谱与资料,大都记载黄苾是东晋人。那么,记载黄苾是东晋人的根源在哪里呢?主要有两个根源:一是清朝康熙年间黄之伟先祖的记录,二是现代人刘佑平先生的记录。

1、黄之伟宗长关于黄苾是东晋人记载的来龙去脉。

苾溯源到积世系草创于康熙五十九年庚1720年)。上海图书馆藏光绪五年己卯(1879)编修的《黄氏五族总谱》有详细的记载:①、绍郡新司源流跋;②、凡例中之新安派记载:“惠卿公之兄寻公后也,向未通谱,自康熙庚子,山阴江墅派之伟特赴新安会谱,潭渡宗五十一世孙讳瑚出溯源錄以示,并江夏文强公、新安元集公墓图悉绘于其中,自新安迁徙及转迁之派一一详明,撟归登刊于谱,今悉錄列于浦江之前。

此谱中的凡例给我们的信息是:金华黄氏始祖后裔中有一支系即绍兴墅黄氏,清康熙五十九年庚1720修谱,在追溯祖源时,因从没有与新安祖地合谱,于是山阴江墅派之伟先祖特赴新安会谱。黄之伟先祖从潭渡宗五十一世孙黄瑚先祖处抄来世系资料,将黄苾接为东晋新安太守黄积的次子。从此以后,浙江黄氏家谱以及众多的其他黄氏家谱都将黄苾接为东晋新安太守黄积的次子。由此,黄苾就成为东晋人了,毕竟东晋新安太守黄积的次子黄苾只可能是东晋人,不可能是隋唐人。

问题来了:如果黄苾是东晋新安太守黄积的次子,那么《新安黄氏会通谱》、新安黄氏大宗谱》、《新安左田黄氏宗谱》《潭渡黄氏族谱》等谱中为什么都没有苾的任何记录?我们知道,新安黄氏是江夏黄香的嫡系后裔,值得后人重视和尊重。新安黄氏修谱严谨,非本族支系,概不入谱。清朝康熙年间,浙江绍兴山阴江墅黄之伟先祖究竟是采用何种证据确认到苾为子,现在是一个谜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试做这样的分析:当年黄之伟先祖去新安祖地黄墩(今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篁墩村)寻根时,他可能也带上了自家的族谱,来到黄墩村后,他并没有找到姓黄的村民(这里黄姓村民,因历朝战乱,早已迁出)。经当地人指点,黄之伟先祖找到离此不远的潭渡村(今黄山市歙县郑村镇潭渡村)。黄之伟先祖与潭渡村黄氏族人见面时,必定事先拿出能证明他是江夏黄香后裔的族谱,不然当地黄氏族人按祖训是不会将族谱随便拿出让陌生人看的。黄之伟先祖首先给他们看的可能是家族首卷最早一篇谱序,即大唐上元二年辛丑革舟公撰的谱序。因为《婺州浦阳黄氏始祖谱序》明确记载曰:我始祖讳苾,字惠卿者,其先本江夏人,汉尚书令孝子香公之嫡派孙也。”“嫡派孙指苾公是黄香的正宗支系,而潭渡村黄氏三十一世孙祖上正是黄香的嫡系后裔(黄瑚:名曰瑚,为江夏黄氏五十一世孙)。所以,当他们见到黄之伟先祖谱序中的记载时,就知道来者确实是同宗的族人。黄瑚等人很热情地接待了黄之伟先祖,并拿出自己家藏的《潭渡黄氏族谱》给黄之伟先祖查阅,并向他介绍家族从篁墩黄屯后又迁潭渡村的情况。当时黄瑚介绍的情景大致是:我们潭渡黄氏,是新安黄氏的一个分支。祖源属江夏黄氏黄香的九世孙黄积东晋时,黄积追随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公元320,黄积任新安郡太守,后卒于任上,葬于郡歙县西三十里的姚家墩。黄积生有二子:长子黄寻,为父守墓,从江夏安陆迁来姚家墩安家落户,嗣后子孙繁衍兴旺,遂将姚家墩改名黄墩篁墩,后家族发展壮大,称为新安黄氏奉黄积为新安黄氏始祖;但次子这支因历朝战乱,族谱毁于兵名字叫什么,这支人迁往何处,我们都不清楚。我族先祖黄璋是黄积长子黄寻第十世孙在唐神龙年间从歙县篁墩迁歙县西九里黄屯为一世祖。我们潭渡黄氏始祖黄芮,是黄璋第四世孙从黄屯迁潭渡村。黄芮之父死后安葬于潭渡庐墓所。芮守墓三年,因来回要过丰乐河,坐渡船十分不便,加之潭渡地势平坦开阔,前有丰乐河,后有大片荒山,中间有大片荒地无人开垦,可以改成大片良田。因此,黄芮决定将其子孙由黄屯村(后改黄潭源村)全部迁入潭渡村。来,他的子孙散居新安各邑并形成各支派。本支为黄屯派(即潭渡黄氏),是新安黄氏五大派之一。听了黄宗长的介绍后,黄之伟先祖又查阅了《潭渡黄氏族谱》,但没有找到有关黄苾的任何信息。不过,黄积次子这支人的情况不明,引起了黄之伟先祖的特别重视。黄之伟先祖对黄宗长说:“据家族老辈人口口相传,说祖上为新安黄氏。新安黄氏有一支迁居浙江金华后,家族子孙繁衍兴旺,形成金华黄氏,其中黄苾被尊为金华黄氏始祖。我族就是金华黄氏始祖黄苾中的一个小分支。既然黄积次子支系不明,我们金华黄氏这一大支,极有可能是黄积次子失去联系的这一支人,我祖黄苾也有可能属于此支后裔。”听了黄之伟先祖的陈述,黄宗长不置可否。即为了慎重又慎重,黄宗长可能既没有肯定黄之伟先祖的假设,也没有否定黄之伟先祖的假设,毕竟黄之伟先祖没能拿出能证明黄苾是黄积次子后裔的直接证据。更因为在当时,新安黄氏家族祖上有非常严格的家训,与自已没有血缘关系的支系是插不进去的,就是本族人上谱,也要有依据,如养子及入赘的女婿入谱,在现今留存的族谱中都标明得清清楚楚。在当时的情况下,潭渡黄氏黄宗长并没认同黄之伟先祖的支系,所以导致很多新安黄氏各地族谱中没有黄积次子黄苾源流世系的记载,如:《新安黄氏会通谱》、新安黄氏大宗谱》、《新安左田黄氏宗谱》《潭渡黄氏族谱》等谱中,都没有黄积次子黄苾源流世系的记载。其实,宋、元、明及清朝前期以前的新安黄氏谱中,都没有黄苾的任何记载,原因也正在于此。但是浙江黄苾支系的后人们,却一直口耳相传黄苾先人来自新安黄氏,这并非空穴来风。所以,清朝黄之伟先祖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地去新安认祖归宗,即使新安黄氏没有认可黄苾支系,但是黄之伟先祖回到浙江后,带回了从潭渡村黄氏族谱中抄录溯源錄资料及手绘黄香与积公墓图,并将了解的祖源信息告知编委会成员。大家对黄之伟先祖的分析表示赞同,一致认为黄苾有可能是黄积的次子为使家谱编修圆满,编撰人员就直接将黄苾接为黄积次子。清康熙之后,浦阳黄氏各支重修族谱时,有的参照山阴江墅派谱,这就导致后世大多黄氏家谱从其说,都认为黄苾是东晋新安太守黄积的次子了。因此之故,黄苾是东晋新安太守黄积次子的说法就流传开来,以致于清朝后期及民国的很多家谱都将黄苾记载成黄积次子。

那么,黄苾真是东晋新安太守黄积的次子吗?黄苾真是东晋人吗?这既牵涉黄苾是什么朝代的人,又牵涉黄苾的身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明确几点:第一,东晋新安太守黄积有没有次子?第二,如果东晋新安太守黄积有次子,那么次子是黄苾吗?第三,如果黄苾不是东晋新安太守黄积的次子,而浙江黄苾后裔又一直口耳相传其先人来自新安黄氏,那么黄苾究竟是新安黄氏何人的后代?对这些问题,我分别来探讨。

第一,东晋新安太守黄积有没有次子?

有。

明正统三年《如堂黄氏宗谱》明确记载东晋新安太守黄积的次子是黄彛。

明正统三年《如堂黄氏宗谱》编纂人员是:左朝奉郎水陆计度转运司副使黄志立慕辑;赠奉政大夫行部户曹郎中黄仲英重新;中宪大夫知饶州府事黄文中编校;行部郎中孙婿刘德恒增脩;中宪小宗子黄彦奎续录。全谱以毛笔正楷手书,该谱将黄积记为黄香六世,与新安谱相差三世,谱中人物有几个排列有误,也就是从黄香到黄积这段世系有误差,可能是抄录残谱时造成的。但从全谱来看,里面记录的人物是真实可信的。《如堂黄氏宗谱》最大的史料价值是记载了黄积次子黄及其子孙的情况。黄积次子黄虽然下传两代人之后,其它情况就不详了,但它让我们知道新安黄氏始祖黄积确实生有第二个儿子黄,但不是黄苾。

兹将明正统三年《如堂黄氏宗谱》世系开列如下:

6:  积,公长子,字原集,晋建间,以文学入官,为晋王祭酒,元帝即位,拜新安太守,卒厝官所,余具八卷,发扬潜德编墓碑云,生二子:寻、

  公次子,屡有军功,官至副部将,而后未及详。

  公三子,字希回,有长才艺,屡举不就,而后未及详。

7:  寻,积公长子,字子存,有文学名著于时,隐教授,三七辟,皆不就,由江夏将家就父新安以造家焉。娶汪氏,二子:元奕、元奖余具勋业遗芳编文云。

   ,积公次子,处士,讳 ),字子常,有学识,甚得王逸少【应是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器重,其作字有墨本今存焉,一子:元实。

8:黄元奕,寻公长子,字世昌,始为大都督陶士衡,从事,讨苏峻有功,拜都尉,后伐苏逸,死于难,夫人王氏,生二子:奇远、奇中。

黄元奖,寻公次子,字昌时,士,文章德行俱为时冠,不求闻远,以隐遁而终身焉,娶甯氏,生一子:奇芳。

元实,公之子,字昌代,士,早世,一子:奇英。

9:黄奇,元奕公长子,字德元,早入仕为督邮,寻为主薄终官,余详公卿名爵编。二子:德、衡。

黄奇中,元奕公次子,处士,后复将家归江夏,彼有此不及。

黄奇芳元奖公之子,处士,年高不仕,有子男五人,家黄墩。

黄奇英,元实公之子,早试进士,后未及考。………

明正统三年《如堂黄氏宗谱》,从世系中发现了新安黄氏始祖黄积长子黄寻、次子黄的记录,兄弟二人偏旁部首都一样,很符合古代家庭取名习俗。谱中并没有黄苾的记载,记录的是江夏黄香第二十世孙黄仪自黄墩迁至安徽左田至黄思道又自左田迁至江苏盱眙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该族三十一世祖孟英、黄仲英兄弟举家外迁,黄仲英自江苏盱眙迁至河南密县北黄寨村开基为始迁至今有600余年,繁衍20余代,两万余人。

第二,如果东晋新安太守黄积有次子,那么次子是黄苾吗?

不是。根据明正统三年《如堂黄氏宗谱》的记载,东晋新安太守黄积的次子叫彛,不叫黄苾。

第三,如果黄苾不是东晋新安太守黄积的次子,而浙江黄苾后裔又一直口耳相传其先人来自新安黄氏,那么黄苾究竟是新安黄氏何人的后代呢?

黄苾可能是黄彛的后裔,也可能是黄伯泽的后裔,还可能是其他黄氏的后裔。

根据现有资料,黄苾“可能是黄伯泽的后裔”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明朝成化癸卯年(1483年),当时的新安左田派裔孙黄显政所作的《续左田宗支谱序》记载

余弟芳当春和时同予游于碧溪之曲俯数游鳞仰视飞翮坐石上引觥月上东山忘归浩然歌曰击空明横中流思千古怀兰舟逸吾老吾休休芳亦和之琅琅振林木余又萧叹曰:余先子不有厥仕者时也弟能吟哦,恨不得与林逋魏野诸君相遇西江诗派之祖,非我宗山谷耶当时坡公且服其独立万仞之表,今取其诗读之,诚然但为分宁人,盖迁自金华,而金华又自我新安者也代远地殊,竞未得一访其子孙考其世亦宗谱之难通而宗支未收也夫山谷尝为太史宜知亟此顾不得相闻实一大欠事芳曰:兄何见之晚耶吾黄氏如山谷者不少第兄为兄者即可耳。远慕近遗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也是夜月而不寐达旦乃同弟聚我宗支,续诸谱而言曰钦哉不可不勉为君子也某也贤某也遇某也佳士某也凡夫某也名天下传后世某也寂寂焉无闻于吾宗支谱可指诸掌矣钦哉不可不勉为君子也乃序成化癸卯年七月吉日裔孙显政书

续左田宗支谱序说明:新安、金华、分宁黄氏是有联系的。新安黄伯泽为金华郡守,其后裔可能是金华黄氏始祖黄苾,黄苾的后裔可能是分宁黄氏。

其实,确定黄苾是东晋新安太守黄积次子的说法,有一个最大的硬伤,那就是黄苾父子之间相差约300年。黄苾生有二子:黄居中、黄居正。黄居中、黄居正都在唐朝为官,这是各种黄氏家谱都认可并记录一致的。父子之间相差约300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次编撰人员的续接是错误的,误导了清朝康熙年以后的黄氏家谱。清康熙年间修谱时,已经将黄苾错接为黄积次子。后世统宗时,又进一步确认黄苾是东晋新安太守黄积的次子,这就是黄苾东晋说的错误根源。

2、刘佑平先生关于黄苾是东晋人记载的来龙去脉。

当今谱牒学者刘佑平先生于200010月著有《中华姓氏通史·黄姓》一书,且发行量很大,书中第111页写了一篇《一家兄弟两进士,黄苾被认为是金华黄氏始祖》的文章:

东晋初年,新安始迁祖黄积的次子黄苾又徙居婺州金华府浦阳县开基,后裔形成江夏黄氏的最大分支──金华黄氏。……金华黄氏始祖黄苾是黄香10代孙。明人宋在《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中说:隋开皇间有自江夏迁婺之金华者其讳曰苾”,以后许多黄氏族谱都从其说。其实,黄苾不是隋朝人,而是东晋人……。

上述引文中,刘佑平先生强调黄苾为黄香10代孙,否定了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宋濂为诸暨孝义花亭黄氏所写的谱序,并强调“黄苾不是隋朝人,而是东晋人。”同时,刘佑平先生将黄苾岳父“兖州镇守吴英”错写成“金陵镇守吴英”。这些错误,随着刘佑平先生《中华姓氏通史·黄姓》一书在世界各地黄姓中的广泛传播,影响了很多人。不知情的各地学者,都从其说。这是造成黄苾是东晋人的另一个重要的错误根源。

结论:记录黄苾是东晋黄积次子的家谱,是受了黄之伟先祖和刘佑平先生的误导。

(二)关于黄苾争论的焦点

黄苾究竟是东晋人?还是隋唐人呢?我的观点是:黄苾是隋唐人。理由如下:

1黄苾的儿子证明黄苾是隋唐人。

黄苾的生卒年不详,但是黄苾有两个儿子黄居正、黄居中,且此二子有明确的生卒年。这件事也得到各地黄氏的认可,并在家谱中记录一致。例如:浦阳黄氏文合溪等谱记载的黄苾世系是:

第一世:黄  字惠卿父讳崇字德华江夏人汉尚书令香公之裔孙也少有大志博学能兵隋文帝闻其贤皇已酉征为兖州总管今山东郓城县),时镇守吴英浦阳人年迈无子生一女以惠卿荣显遂以女妻之后有善政迁金陵按察军民大都头大业间隋唐兵乱翁婿皆隐归浦阳为浦阳一世祖见革舟  谱序合葬浦阳镇北妻吴氏,生二子居中居正俱进士第后改镇为县乃公基也邑大夫以忠义称之肖像义门岁时罗拜详见邑志

第二世黄居中,字畅外惠卿公长子,唐高祖武德间进士第官至侍讲学士生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丙辰卒于唐麟德二年(665乙丑,配赵氏封夫人生于隋开皇十七年597丁巳卒于唐封二年667丁卯生二子梦祥梦瑞。

黄居字光惠卿公次子,唐太宗贞观间进士官授安州刺史隋开皇二十年600庚申唐总章二年(669)己巳配孙氏,封宜人隋开皇十九年599己未唐咸亨三年672壬申生三子:梦美(官授德安县令赵氏)、梦彩(任袁州府判官)、梦圣(登进士任福州刺史)。

第三世黄梦祥,字德正畅外公长子,荫韶州府判生于隋大业十年(614甲戌,卒于唐仪凤二年(677丁丑。配钱氏生于隋大业十二年616丙子卒于唐调露元年679己卯生三子鍷。

黄梦瑞,字德庆畅外公次子,官东安县令生于隋恭帝义宁二年618戊寅卒于唐永隆元年680庚辰,配李氏生于唐武德二年619己卯卒于唐永淳元年682壬午生五子登进士广州节度使)、登进士授礼部员外郎)、殿前中德将军)、梧州经历)。

黄苾的两个儿子居中、居正在各谱中都记为隋朝出生,是唐朝进士。二子在唐朝做官,意味着居中、居正的父亲黄苾一定距离隋唐不远。如果认定黄苾是东晋新安太守黄积的次子,又认定黄苾的儿子居中、居正生活在唐朝,那么黄苾父子之间的年代就相差约300年。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父子之间怎么可能相距约300年呢?这是明显的错误。造成此错误,只能说明黄苾不可能是东晋人,也不可能是东晋新安太守黄积的次子。根据黄苾儿子的准确的生卒年,我们可以确定黄苾是隋唐人,不可能是东晋人

既然错了,浙江黄氏家谱为什么不纠正其错误呢?主要是尊重劳谱。其实,浙江黄氏家谱已经有人发现了此错误,并在新修家谱中将黄苾记录为隋唐人了。如浙江浦阳黄新鑫老宗长在自己新修的黄氏家谱中,虽将黄苾接在黄积次子下面,但他写的家谱以黄苾为第一世,记录为隋朝人。又如浦江县黄宅镇文化历史研究会会长黄遵鑫老宗长于2007年重修浦阳黄氏五大族总谱》时,也是将黄苾接在黄积次子下面,但他同样以黄苾为第一世,记录黄苾为隋朝人。

2黄苾的世系证明黄苾是隋唐人。

    黄苾究竟是何人的后代呢?我们可以通过黄苾的世系来做一些考察。目前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是黄苾是新安太守黄积长子黄寻后代黄伯泽的后裔,二是黄苾是新安太守黄积次子黄彛的后裔。孰是孰非?我试做分析如下:

黄苾有可能是东晋新安太守黄积长子黄寻后代黄伯泽的后裔。

上海图书馆藏有全套八册《新安黄氏会通谱》。《新安黄氏会通谱》记载:黄积三世迁吴郡守,今江苏苏州;四世迁兖州,今山东济宁;黄积六世孙黄伯泽守金华,为太史山谷祖。金华回迁新安是有一支在祁门。当地人都知道是那支(村庄),不属于新安直系。黄苾是金华黄氏始祖,金华历代口口相传出自新安,而新安六世黄伯泽曾担任金华郡守,为太史山谷祖,那么黄苾会不会是黄伯泽的后代呢?有这种可能。黄伯泽的情况不详,但是其弟黄伯汉“生于晋,仕于南北朝”是清楚的。那么,黄伯泽“生于晋,仕于南北朝”应该没有问题。南北朝之后是隋唐,隋唐恰好就是金华黄氏始祖黄苾生活的年代,所以,黄苾有可能是黄伯泽的后代。

隋唐时期的金华黄氏始祖黄苾,距离“生于晋,仕于南北朝”的黄伯泽会有几代呢?

黄苾有可能是东晋新安太守黄积次子黄彞的后裔。

河南如堂谱有黄积次子黄彞的记载,且记载三代。若金华出于黄积次子黄彞后代,主要是考证苾公生活年代准确性。

黄苾以后的世系也能说明问题。

1705年(清康熙44年)浙江浦江浦阳《东溪黄氏宗谱》1854年(清咸丰4年)浙江浦江浦阳《浦阳黄氏宗谱》1856年(清咸丰6年)浙江浦江浦阳《浦阳合溪黄氏宗谱》1879年(清光绪5年)浙江《黄氏五族总谱》1880年(清光绪6年)浙江浦江《合溪黄氏仪一房家谱》1886年(清光绪12年)浙江东阳《杜山黄氏宗谱》等家谱上,记载的黄苾后世系是:

黄 苾【 1】——黄居中【 2】——黄梦祥【 3】——黄 铨【 4】——黄商英【 5

——黄 沦【 6】——黄 文【 7】——黄汝智【 8】——黄 鞬【 9】——黄 畦【10

——黄大正【11】——黄 辐【12】——黄 瑚【13】——黄 说【14】——黄 亿【15

——黄 縈【16

其中,《东溪黄氏宗谱》以隋唐之际黄苾为迁浦江一世祖。第二十六世祖善于北宋末年由浦江三都花桥迁来十四都东溪,为东溪一世祖。《浦阳黄氏宗谱》记载的始祖苾,隋唐间自金陵迁浦阳;第三十六世捨一,自浦阳十六都辛山迁三都独岭下,为独岭一支始祖。此谱为独岭之谱。《浦阳合溪黄氏宗谱》记载:黄苾于隋唐之际迁来浦阳;第二十五世黄伟于北宋後期由浦阳东市始迁合溪之长塘,为合溪始祖。《黄氏五族总谱》记载:黄氏自唐初黄苾世居浦阳。至五代时,黄萦之孙分迁于分宁、丰城、弋阳、监利、浦城五处,其後裔遂称五大族。是谱虽题五族总谱,实以浙之诸支为主。《杜山黄氏宗谱》记载:浦阳一世祖为隋代黄苾。其第二十五世简迁居永康古丽坊,至第三十五世璁迁于东阳五度山,亦名杜山。璁曾孙淮迁居新塘,溢迁居岭儿头,地皆近杜山。此谱系岭儿头一派所修。这些家谱说明:黄苾生活年代大致581600年间,因为“开皇隋文帝徵为兗州总管”。另外,黄縈为16世孙,“唐昭宗乾宁年间董昌为虐,秀州崇德等处大扰,民存者十无二三……天锡公同堂兄弟子侄辈徙于秀州崇德,业农者数十余家……,縈生活年代在874年左右苾代距约为19年。    浦阳黄氏文合溪等谱记载的黄苾后世系是:

第一世:黄  字惠卿父讳崇字德华江夏人汉尚书令香公之裔孙也少有大志博学能兵隋文帝闻其贤皇已酉征为兖州总管今山东郓城县),时镇守吴英浦阳人年迈无子生一女以惠卿荣显遂以女妻之后有善政迁金陵按察军民大都头大业间隋唐兵乱翁婿皆隐归浦阳为浦阳一世祖见革舟  谱序合葬浦阳镇北妻吴氏,生二子居中居正俱进士第后改镇为县乃公基也邑大夫以忠义称之肖像义门岁时罗拜详见邑志

第二世黄居中,字畅外惠卿公长子,唐高祖武德间进士第官至侍讲学士生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丙辰卒于唐麟德二年(665乙丑,配赵氏封夫人,,生于隋开皇十七年597丁巳卒于唐封二年667丁卯生二子梦祥梦瑞。

黄居字光惠卿公次子,唐太宗贞观间进士官授安州刺史隋开皇二十年600庚申唐总章二年(669)己巳配孙氏,封宜人隋开皇十九年599己未唐咸亨三年672壬申生三子:梦美(官授德安县令赵氏)、梦彩(任袁州府判官)、梦圣(登进士任福州刺史)。

第三世黄梦祥,字德正畅外公长子,荫韶州府判生于隋大业十年(614甲戌,卒于唐仪凤二年(677丁丑。配钱氏生于隋大业十二年616丙子卒于唐调露元年679己卯生三子鍷。

黄梦瑞,字德庆畅外公次子,官东安县令生于隋恭帝义宁二年618戊寅卒于唐永隆元年680庚辰,配李氏生于唐武德二年619己卯卒于唐永淳元年682壬午生五子登进士广州节度使)、登进士授礼部员外郎)、殿前中德将军)、梧州经历)。

第四世  銓,字文衡德正公长子,由太学定县廸功郎生于唐贞观五年(631辛卯,卒于唐嗣圣七年(690庚寅,配周氏生于唐贞观七年633癸巳卒于唐神龙二年706丙午生一子商英二女长适义乌金次适兰溪陈

  字文权德正公次子,授吉州刺史生于唐贞观八年634甲午卒于唐中宗李显景龙三年709己酉,配王氏,生于唐贞观636)丙申,卒于唐景云二年(711)辛亥,生三子:商雄(授蕲州监税)、商豪、商杰(太学生)。

 鍷,字文辉,德正公幼子,生于唐贞观十二年(638)戊戌,卒于唐太极元年(712)壬子,配吴氏,生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壬寅,卒于唐开元十年(722)壬戌,生四子:阀、阈、闑、阅。

第五世黄商英,字古俊文衡公之子,生于唐高宗李治永徽元年(650庚戌,卒于唐开元廿年(732壬申,配杨氏生于唐贞观廿三年649己酉卒于唐开元十六年728戊辰生三子济、漯;一女适郑。

第六世  沦,字德清,古俊公长子,生于唐封元年(666丙寅,卒于唐开元廿四年(736丙子配朱氏,生于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668戊辰卒于开元十九年731辛未生四子行、忠、信

 济,字德淳,古俊公次子,生于唐亨元年670庚午卒于开元十七年729己巳配申氏生于唐咸亨二年671辛未卒于唐开元廿九年741辛巳生二子克孝克友

 漯,字德远古俊公幼子,生于唐上元元年674甲戌卒于天宝元年742壬午,配秦氏生于唐仪凤元年676丙子卒于天宝二年743癸未生四子建、延、远、进。

第七世  文,字廷经,德清公长子,生于唐嗣圣元年(684甲申,卒于天宝五年(746丙戌娶赫氏生于唐道元年683癸未卒于天宝九年750庚寅生一子汝智。

  行,字廷则德清公次子,生于唐武则天垂拱二686丙戌卒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丙申,配金氏生于唐武则天垂拱三687丁亥卒于乾元758戊戌生三子汝仁任河南采访使)、汝圣汝义 

  忠,字廷直德清公三子,生于唐长寿二年(693癸巳卒于大历元年766丙午,配潘氏生于唐长寿三年(694甲午卒于广德二年764甲辰生二子汝中汝和

  信,字廷谅德清公幼子,生于唐万岁通天二年(697丁酉卒于唐建中二年781辛酉配荘氏生于圣历元年(698戊戌卒于兴元元年784甲子生三子汝德汝芳汝兰

第八世黄汝智,字廷经公之子,官授黄门侍郎生于唐圣历三年700庚子,卒于唐兴元元年(784甲子配方氏生于唐圣历元年698戊戌卒于建中二年781辛酉生三子(革舟)、唐元宗天宝十三年改镇为县县治系黄氏基其让宅基为县治当在此公时也。

第九世  鞬,字崇韬公长子,赠封君为人沉静寡欲勤力不倦博综典籍百家无不阅览无意仕禄尝慕得五车书欲学晏子之所为焉或劝以修名广交曰人非圣人孰能无愧出处居田里之中安贫躬稼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势利官事,鞅掌而后为名乎生于唐开元五年(717丁巳卒于元二年(759己亥,配施氏 生于开元三年715乙卯卒于唐上元二年761辛丑生八子八龙 

 革舟,字崇御公次子,进士官授著作郎与吴兢同修国史生于唐开元七年719己未卒于唐宝应元年762壬寅娶余氏生于唐开元四年716丙辰卒于广德二年764甲辰生三子有集始祖遗文书成谱式留焉

 字倡驷公幼子,官授江西采访使生于开元十一年723癸亥卒于永泰元年765乙巳,配方氏生于开元九年721辛酉卒于大历十年775乙卯生二子

第十世:  畦,字良稼谥文节崇韬公长子,进士官授黄门侍郎同平章事生于唐开元廿四年(736丙子卒于唐贞元廿一年(805乙酉,配曹氏封夫人生于唐开元廿一年733癸酉卒于唐元和三年808戊子封夫人,生二子:大正大成

   字良禾崇韬公次子,官擢游击将军生于唐开元廿六年(738戊寅卒于唐元和十一年(816丙申,配杜氏生于唐开元廿六年(738戊寅卒于元和六年(811辛卯生三子:大本、大超、大功。

 字良治崇韬公三子,官授河东转运使生于唐天宝元年(742壬午卒于唐元和十三年(818戊戌,配何氏生于唐开元廿九年(741辛巳卒于唐元和十四年(819己亥生五子:大宽、大平、大德、大廉、大概。

 字良糜崇韬公四子,进士官授谯郡太守生于唐天宝三年(744甲申卒于唐长庆二年(822壬寅,配氏,生于唐天宝二年(743癸未卒于唐元和八年(813癸巳生四子:大隆大陆大阩大京

 字良芭崇韬公五子,官授平庐兵马使生于唐天宝七年(748戊子卒于唐长庆三年(823癸卯,配范氏生于唐天宝五年(746丙戌卒于唐元和甲午生二子大奇大才

 字良苗崇韬公六子,官授莫州防御使生于唐天宝九年(750庚寅卒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庚子,配邵氏生于唐天宝八年(749己丑卒于唐元和十四年(819己亥生三子大倡大位、大侗。

 字良稷崇韬公七子,官授工部侍郎生于唐天宝十一年(752壬辰卒于唐三年(827丁未,配生于唐天宝九年(750庚寅卒于唐二年(828戊申生二子大广大黉 迁徙宁波府鄞县

 字良黍,崇韬公八子,官授中书侍郎,配游氏封夫人生三子大通大道、大达。

第十一世黄大正,字汝敦,谥文靖,良稼公长子,庐州太守生于唐天宝十三年(754甲午卒于唐永贞元年(805乙酉,配舒氏生于唐天宝十一年(752壬辰卒于唐元和三年(808戊子生一子

大成字终理良稼公幼子,官荫泉州府判生于唐天宝十四(755乙未卒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庚子,配曹氏生于唐至德二年(757丁酉卒于唐长庆三年(823癸卯生三子

第十二世  辐,字文安汝敦公之子,生于唐大历六年(771辛亥卒于唐开成元年(836丙辰,配孔氏生于唐历四年769己酉卒于唐会昌二年842壬戌生二子

第十三世  瑚,字世宝,文安公长子,生于唐贞元六年(790庚午,卒于唐大中三年(849己巳。娶邵氏生于唐贞元二年786丙寅卒于唐大中七年853癸酉生二子说、

 字商器文安公次子。生于唐贞元九年(793癸酉卒于唐大中己卯,配生于唐贞元六年(790庚午卒于咸通二年(861辛巳生三子、诗。

第十四世  说,字定志世宝公长子,进士授黄州府尹生于唐永贞元年(805乙酉,卒于咸通五年(864甲申,配程氏生于唐贞元八年792壬申卒于唐咸通十年869己丑生一子亿

 字天授世宝公幼子,进士累任黄州太守生于唐元和元年(806丙戌卒于唐三年(876丙申,配傅氏生于唐元和二年(807丁亥卒于唐咸通十四年(873癸巳生五子字时顺任韶州府尹)、字时行任赣州府判)、字时达任武宁令)、

第十五世  亿,字时崇定志公之子,进士官授靳州节度使生于唐宝历元年(825乙巳卒于唐光启二年(886丙午,配章氏生于唐宝历元年(825乙巳卒于唐文德元年888戊申生三子

第十六世  萦,字天锡字吉夫号文纶时崇公长子,才行超卓,不混流俗,家居,前双溪襟带,清深可渔,因以双溪渔隐自号。客有来访者,坐而谈仕进之萦公,笑而语之曰:子未尝读毛诗乎?诗云:维曰:于仕孔棘,且殆彼皇事之驱驰,孰与我溪山之隐逸也?客曰:隐处何以乐哉?公自咏之。曰:灼灼园中华,依依溪畔柳,扶筇步眺归,漫酌清樽酒,书爽纲溪鱼,夜雨剪春韭,谈笑来鸿儒,情话速诸舅,天子不得臣,诸候不得友,际此雍熙世,泮奂何所有?客嘲而退。曰:信矣夫!双溪之高叟也,有司交藨,竟不出,以天年终。生于唐大中三年(849己巳卒于后唐同光三年925乙酉,配龚氏生于唐大中五年(851辛未卒于梁龙德二年(922壬午,合葬黄家墩  生二子  洪、浩。

  字大超时崇公次子,擢参军钱武肃以秀州被兵民稀徙于崇德后由崇德徙迁越之剡生于大中七年853癸酉卒于梁贞明三年917丁丑,配诸氏生于唐大中六年(852壬申卒于龙德元年921辛巳生三子注、汪、洋。

  字大昌时崇公幼子,进士任户部郎中与兄同徙秀州生于大中十年(856丙子卒于梁开平四年(910庚午,配包氏生于大中九年(855乙亥卒于二年(912壬申与兄徙秀州崇德。生五子汉、海、河、江。

第十七世  洪,字时宽天锡公长子,生于唐咸通十二年(871辛卯卒于晋天福元年(936丙申,配卞氏生于咸通十一年870庚寅卒于晋天福四年939己亥葬浦阳镇七里山生三子

  浩,字时衍天锡公幼子,生于唐符三年(876丙申,卒于晋天福七年(942壬寅。董氏生于唐乾符三年(876丙申卒于晋开运元年944甲辰葬浦阳镇七里山生五子琛、玘、璞 珍。

第十八世  字世时宽公长子,由浦江徙居江西分宁之双井后迁越之剡生于唐大顺二年891辛亥卒于隐帝刘承祐三年950庚戌,配石氏生于唐景福元年892壬子卒于晋天福二年937丁酉生三子信、范。后信与敏同迁越之剡惠迁越之诸暨孝义娶谢氏,生三子

  瑕,字世贵时宽公次子,由浦江徙居江西南昌丰城之生于唐乾宁二年(895乙卯卒于周广顺三年(953癸丑,配陈氏生于唐昭宗光化元年898戊午卒于宋建隆二年961辛酉生三子

  字世器,时宽公幼子,周广顺间与弟璞同迁信州之弋阳生于唐光化二年899己未卒于建隆三年962壬戌,配项氏生于唐天复元年901辛酉卒于宋德四年966丙寅生二子、圝。

   字世良时衍公长子,前与弟玘家双井,自双井迁武甯之郭坑为高坪祖见璞谱序。生于唐乾宁四年897丁巳卒于周显德六年(959己未,配韩氏生于唐光化元年(898戊午卒于周显德六年(959己未生二子复迁越之剡)、居高坪后有讳懋祯迁福建邵武和)。

  字世奇 时衍公次子,因子瞻令分与堂兄珌、长兄琛俱就禄分宁遂家县之双井。生于唐天复二年(902壬戌卒于宋开宝(969己巳配戚氏生于天复三年(903癸亥卒于周显德六年959己未葬分宁双井白土生一子

  字世瑞时衍公三子,登同光间进士周显德间简授翰林学士,作谱序与从兄同迁信州之弋阳。生于唐天元年904卒于宗雍熙元年984甲申,配柳氏生于天二年905乙丑卒于宋乾德五年967丁卯生二子(原生积善)、用(官授承议郎,生二子:廷俊、廷杰)。

  字世美时衍公四子,迁福建建宁之浦城生于唐天三年906丙寅卒于宋乾德四年966丙寅,配邢氏生于天三年906丙寅卒于宋建隆三年962壬戌生二子:

  字世圭时衍公幼子,迁湖广江陵之监利生于梁开平二年908戊辰卒于开宝二年己巳叶氏生于梁化二年912壬申卒于开宝六年973癸酉生二子后有迁崇德)、后有迁湖州)。

以上世系说明:黄苾的两个儿子黄居中、黄居正是隋朝出生的,在唐朝为官。若黄苾是东晋人,那么出现父子之间年代相差约300年,这是不可能的。黄居中、黄居正生活在唐朝,其父黄苾距离隋唐也不会太远,即黄苾是隋唐人,不可能是东晋人。

3、黄苾的官职证明黄苾是隋唐人。

黄苾是当过官的,在兖州、金陵都曾任职。如大唐上元二年辛丑(7619月)菊月吉旦,黄苾九世孙官授著作郎革舟偕姪官授黄门侍郎同章事畦写的谱序记载:我始祖讳苾,字惠卿者,其先本江夏人,汉尚书令孝子香公之嫡派孙也。于开皇间隋文帝征为兖州总管,治民以恕,律军以严,境内颇治,政闻于朝,迁金陵按察军民大都头。”又如民国家谱中记载的《按察苾公列传》明确说黄苾:“东晋简文帝时征为兖州总管。”此处之东晋简文帝”应是“隋朝隋文帝”之误写。《会稽黄氏宗谱》中黄汉良校注的《按察公列传(黄苾传)》说黄苾:“初官兖州。”另外,民国家谱中记载的《按察苾公列传》和《会稽黄氏宗谱》中黄汉良校注的《按察公列传(黄苾传)》都明确说黄苾:“迁金陵按察。”

黄苾官职按察,世称按察公。按察,在隋唐时应称监御史。监御史,古代官名,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始设,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后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按察”作为官名,始设于唐朝初年,东晋时还没有“按察”官名,且东晋至隋唐有三百多年,所以按察公黄苾不可能是东晋人,只可能是隋唐人

当然,家谱中的官名也有造假的情况,主要是后世子孙“虚荣心作怪”,为了“自我荣耀”而造假,为祖先造假,为自己造假。所以,我在这里以黄苾官名“按察”不可能是东晋人”的前提是:黄苾任“按察”官是真实的,即没有造假。事实上,目前还没有发现民国家谱中记载的《按察苾公列传》和《会稽黄氏宗谱》中黄汉良校注的《按察公列传(黄苾传)》有造假的情况,所以“按察公黄苾不可能是东晋人”的结论是成立的。

4黄氏谱序证明黄苾是隋唐人。

目前,黄氏家谱中最早的谱序是唐朝谱序。大唐上元二年761)的古谱序,是黄苾九世孙(革舟)公、公所撰,见前文所引。序文中明确(革舟)公、公是黄苾的九世孙,时间在大唐上元二年761)。按照古人代距,由大唐上元二年761)往上推九世,黄苾大致生活在隋朝,符合我断定黄苾是隋唐人的结论。

另外,宋、明谱序及世系都清楚地记录黄苾为隋唐人。

本文第一部分《黄苾的基本情况》所引历代黄氏家谱序文与记载,如明朝《文溪黄氏谱序、《黄氏重修宗谱浦江载续黄氏通谱睦郡建邑黄氏宗谱、《浦阳合溪黄氏宗谱,清朝《五族总祠、《后唐双溪渔隐天锡传》、《浦江县志》卷十三祀庙第三十七页、《浦阳黄氏文》《浦阳黄氏合溪等谱,都记载黄苾是隋朝人,仅有浙江民国家谱(1940年修)中收录之《按察苾公列传》记载黄苾是东晋人,且明确说黄苾是新安太守黄积的次子,这是错误的,已经考证如前文。其实,清朝以前的黄氏家谱都记载黄苾是隋唐人,这是不争的事实。清朝康熙以后,黄氏家谱中才出现黄苾是东晋人的记载,这主要是受黄之伟先祖误接黄苾为“东晋新安太守黄积次子”的影响,辩证已见前文,此处不再赘述。

三、关于黄苾的其它问题

乱世之中,黄苾携带妻儿与岳父吴英隐居婺之浦阳,并落籍浦阳,黄苾与其子孙遂成为浦阳人,这些没有争论。有争论的是:黄苾的祖籍是新安还是江夏?即黄苾是从新安隐居婺之浦阳,还是黄苾直接从江夏隐居婺之浦阳?或者黄苾是从山东隐居浦阳,还是黄苾从金陵隐居浦阳?根据《按察苾公列传》与当代会稽山人黄汉良校注的《按察公列传(黄苾传)》可知,黄苾是江夏黄香和新安黄积的后裔,而新安黄积又是江夏黄香的直系后裔,那么黄苾直接从江夏隐居浦阳的可能性不大。难道黄苾是从新安隐居浦阳?这涉及到黄苾当官之前,是居住在新安、金陵还是山东?尽管新安黄氏有后裔迁居到金陵,但黄苾不可能自金陵隐居浦阳,因为黄苾擢升为金陵按察使是在其晚年,即黄苾初在兖州当官,遇到乱世,隐居浦阳,后因黄苾在官场上的清誉而被朝廷征调为金陵按察使,所以黄苾不可能从金陵隐居浦阳。黄苾岳父吴英是浦阳人,且是兖州总管,而黄苾初官之地是兖州,遇到乱世而隐居,所以黄苾与其岳父吴英是从山东隐居浦阳的。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说黄苾的籍贯是山东,毕竟黄苾仅仅是初官兖州,并非生下来就居住在兖州,兖州仅仅是黄苾的第二故乡。黄苾初官兖州之前,居住在哪里?很大可能是新安。但新安谱没有关于黄苾的记载,说明黄苾与其先人已经离开新安并向他地外迁很多年了。外迁到何处?目前没有详实的资料可资佐证。新安黄积后裔有迁居金陵的,有迁居浙江的,那么黄苾的先人离开新安后,有可能就近迁居到浙江某地。兖州镇守吴英是浙江浦阳人,当其在山东为官时,偶遇同乡本地的青年才俊黄苾,心灵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且黄苾宅心仁厚,在山东为官时有政声,前途无量,所以吴英以女妻之。由此观之,我推测黄苾初官兖州之前的居住地在浙江某地,有可能距离浦阳不远,即黄苾的籍贯是婺,是浙江。

总之,从以上的考察分析,我们可以对金华黄氏始祖黄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尤其是黄苾是东晋人还是隋唐人的问题,我们现在可以明确为:黄苾是隋唐人,不是东晋人。

本文作者:黄会元          202018日写于滇西永昌府美雅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传公派下《十三房》巨浩公传下谱序
黄氏宗谱,总谱
石门光裕堂覃氏明代祖人世美公传
峭山公宗族远祖源流纪实(广东黄氏总谱·新版)
塘雅镇塘雅村:黄苾为江夏金华黄氏开基祖
峭山公位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