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氏祖宗、谱序、家训与楹联

涵养德性  文行天下

张氏祖宗、谱序、家训与楹联

黄会元

一、张氏祖宗

弓是冷兵器时代最为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先民狩猎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大多把弓的发明归功于黄帝之子——挥。《世本·作篇》称“挥作弓,牟夷作矢”。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张氏,黄帝第五子挥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宋罗泌《路史·国名纪》“挥,次十五子,造弧矢,及司率罟,受封於张,为弓氏、张氏、李氏、灌氏、叱罗氏、东方氏”。

金代大定年间整理的《后土宝卷·禘祖经》记载,上古时期炎黄部 落联盟和九黎部落产生了严重的冲突。黄帝率领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的 九黎部落在冀中平原展开大战,最终决战于涿鹿之野。在战争的关键时期,黄帝子挥用自己发明的弓箭射杀了蚩尤,为炎黄联盟取得战争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挥因为发明弓箭有功,被封在了青阳。挥的后世子孙长期担任掌管弓矢制造的职务,因而得姓张氏。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讲:“张氏,黄帝第五子挥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挥”也因而被尊为华夏张氏的始祖。

在《山海经》和《荀子》中关于弓的发明虽然有不同记载,但我们可以肯定这些记载所说的只是弓箭的制造技艺和改良。

《荀子 · 解蔽》作“倕作弓,浮游作矢”;《山海经·海内经》有“有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荀子 · 解蔽》的“倕作弓,浮游作矢”中的“倕”和“浮游”都是制造弓矢的工具和工艺。《山海经》有“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的说法。“浮游”是一种工艺,指的是将箭矢置入水中,测量其是否合格的方法。当然不排除这里指的是精通 这两种工艺的人名,但是肯定与弓的发明无关。

《山海经》中有“少皞(少昊)生般,般是始为弓矢”的说法。《元和姓纂》采用了《山海经》的说法,并认为“般”和“挥”是同一人,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般”和“挥”应当不是同一人。刘向《列 仙传》记载黄帝有神弓名叫“乌号”,可见在黄帝时期用于作战的弓已 经被发明出来了。参照《世本》所记载的“挥作弓”,挥应是黄帝时代的人物。般则是颛顼时代的人物,两人并非一人,“挥”是“般”的族叔, 甚至是叔祖。少昊氏之子般,应该是挥之后掌握了弓箭制作技术,制弓技艺高超的人。

根据《世本》《史记》《礼记》《风俗通义》《山海经》等古籍及唐代之前的张氏墓志铭的记载,挥在涿鹿之战后定居在泜水流域的青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清河县一带。结合玄嚣青阳氏迁泜水的故事,挥应该是随兄一起迁徙到青阳这个地方。挥与玄嚣关系密切,还曾经为玄嚣培养他的儿子般,使般也成为了制弓的大师。此后为了更好的掌控东夷各部,玄嚣部落继续东迁,直至曲阜附近。而挥则选择留在了青阳故地继续发展,挥所率领的部落也由此开始在青阳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因此青阳(今清河县)也成为了挥部落最早的基业。因为挥的子孙世代掌握着制作弓矢的的核心技艺,为部落联盟命其掌管掌管弓矢制造,因而得姓“张氏”。清河县后来自然也就成为了张氏的族源地。

二、清河张氏家谱序

清河张氏家谱序

南宋     

点校   黄会元

    盖汉魏以降,宗法废而谱谍兴矣。夫谱也者,详世系,别族属,分亲疏,亦本圣王所以收涣散、劝亲睦、明教敦让,维持天下之遗忘也。有志复古者,能置而不讲乎?唐室既衰,谱学渐废,殆不知所本,数世以上,既多懵然无闻。噫!欲敦让厚俗之道,胡可得也?宋欧、苏二公创为图例而谱义复明,自叙其先,出自高阳,其闻立法善矣。迨我南宋卿大夫家,乃知而为之。夫开辟以来,四海亿兆之众告思厥初,成自黄帝之裔。固己然纪历邈远,典藉不存,深可慨也。况古所称,为硕大夫之族,谓宗衍阀阅,克济厥初,因开长世焉。久则不能无隆替之异,而其得善为之著。固常在也。天之贵贱,何常而族之微者,岂直一定而不移易哉!是故有志者之于谱也。疑者阙之,信者传之,其庶几乎?张氏之先祖,出自轩辕黄帝第五子挥,制弓矢、张罗纲,延唐诏虞,夏周列国,但世远年湮难以考定。自五代相韩以下,历汉魏晋唐。迄我皇宋,英贤德兴,忠节懋著,即八龙三凰未必多。让非厥德世修者,何若是盛乎!嗣子孙支分派广、各立门户,但人情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经疏远,视若途人,太史讳承火宣者,追思前列,惧久而益失其真,绘像列图,集成轶名其首,曰张氏家乘,盖欲后世子孙,世世相承。仍不使总者散之,聚者而离之,迹其所录所书皆昭,代之名笔非妄也,据其宪永矢所可信也。百川一流,万枝一本,水源木本之道,孝敬之心而不已矣。噫!为张氏后者当体祖宗之心,而不负太史修辑之意。庶几,继继绳绳,益衍其传,于不替焉。孰谓家乘之重,而不与史相匹?

      庆元乙卯春日焕章阁待制、提举南京洪庆官新安  朱熹  拜撰

三、张氏家训

桐城宰相张,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再进一步,或提到张家出过很多进士。而根据姚鼐的说法,张英家出了四世翰林。

1777年正月,张曾敞在大梁书院去世,主持扬州梅花书院的姚鼐(桐城派代表)写了《原任少詹事张君权厝铭并序》,开头就说:君讳曾敞,字垲似,桐城张太傅文端公之曾孙,礼部侍郎讳廷璐之孙,翰林院侍讲讳若需之子。年二十一,中乾隆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自文端至君,为翰林四世矣。

所谓自文端至君,为翰林四世矣。即指自张英(谥号文端)到曾孙张曾敞,桐城张家已经出了四世翰林,是实实在在的翰林世家。具体说,自张英到曾孙张曾敞,四世出了十个翰林,加上姚鼐写此文后,张家在嘉庆时又出了一个翰林,五世出了十一翰林,他们是:

第一代出了1个翰林张英,康熙十二年(1673)授翰林院编修,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宰相)

第二代出了4个翰林,一是张英的长子张廷瓒,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官编修;二是张英的次子张廷玉,康熙四十二年(1703)授翰林院检讨,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宰相);三是张英第三子张廷璐,康熙五十七年(1718)会试榜眼,授编修,礼部侍郎;四是张英第五子张廷瑑,雍正元年(1723)进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第三代,张英的孙子辈,出了4个翰林,一是张廷玉儿子张若霭,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雍正点为探花,张廷玉力辞,改为二甲第一名;二是张英四子张廷王纂的儿子张若潭,乾隆元年(1736)进士,翰林院检讨;三是张英三子张廷璐的儿子张若需,乾隆二年(1737)进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四是张廷玉的次子张若澄,乾隆十年(1745)进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第四代,张英的曾孙辈,出了一个翰林,即翰林张若需的儿子张曾敞,二十一岁中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少詹事。第五代,张英的玄孙辈,出了一个翰林,即张元宰,嘉庆七年(1802)进士,翰林院编修。张英有6个儿子,依次是是延瓒、廷玉、廷璐、廷王纂、廷瑑和廷瓘,其中第三、四、五子是戴名世的学生。6子中4兄弟相继官翰林,在几千年的科举史上,绝无仅有。而张英孙子辈中,有4人官翰林,其中张廷玉的两个儿子官翰林,也为天下绝无仅有。桐城张氏一门,自1673年到1802年的129年中。一门两代八翰林,五代十一翰林,不亦牛哉!

      张英倡导的家风,不仅是儒家科举之道,也是治家治国之道,因此得到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历代皇帝的推举。

姚鼐说张英家翰林四世,是对张家盛产翰林的最早的概括。姚鼐说此话在1777年,时间已过去两三百年。今写此文,既是对张英翰林世家的溢美,也是对姚鼐赞美张家家风的点赞。虽然,姚鼐本人就是张家的女婿。而张家对于世风之贡献,又岂止于此耶?

张家人才辈出,为何?不得不提张氏家训。

      张氏家训当以张英家训为代表。

      张英是被康熙帝誉为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张英,字敦复,号乐圃,又号圃翁,生于明崇祯十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七年,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张英中进士,选庶吉士,后任翰林院学士、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他为官忠敬诚直,表里如一,被康熙帝视为股肱。张英去世后,朝廷赐给他谥号“文端”。雍正帝即位后,又追赠他为太子太傅。张英著有《聪训斋语》《恒产琐言》,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众多方面告诫子弟做官做人的道理。清末名臣曾国藩推崇备至,称赞张氏家训“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

1、人生要务莫如安分

在《聪训斋语》中,张英说:“人生第一件事,莫如安分。”他视“安分”为人生第一要务。从广义来说,就是要知命,安于本分;从狭义来讲,就是要做君子,守好本分。无论是为官还是处世,都可以从“安分”二字入手。张英为官数十载,日日在“纷扰荣誉,劳苦忧患之中”度过。他也曾遭遇挫折或被降职,但最终都以其独特的立身处世之道获得康熙帝的重新启用甚而提拔重用。

2、对于个人的荣誉得失,张英认为不必太认真,所谓“有荣必有辱,有得必有失,有进必有退,有亲必有疏。”在他看来,一个人当知足不要奢求太多。正如汉儒董仲舒所注意到的,在自然界中,一种生物如果它长有上齿就往往不长角,假使它有翅膀就往往仅有两只脚。既然这样,做人又怎能奢望两全其美呢!通晓了这一点,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官位,都不会为了获得更高的权势,而动用官府的银子去谄媚上官。张英认为官员的安守本分就是恪尽职守。他到南书房任职后,晨入暮出,勤恳供职,君臣间所探讨的大都是有关民生利弊和四方水旱的事情,皆以爱养生民为心,以讲求利济为主。张英还对官员队伍中明哲保身的态度提出严肃批评。他主张为政者应当明白政治运行中常常有“不能避之害”,所以不能一味趋利避害。康熙年间,江宁知府陈鹏年曾因故得罪总督阿山和康熙随从,后者欲加罪于他。康熙帝在南巡期间,询问江南官员队伍中廉洁之人,张英首荐陈鹏年。陈鹏年非但得以免罪,后来还被康熙帝屡屡委以重任。其子张廷玉在张英的教育影响下,虽一生身系要职,但一直有守有为、尽忠尽职。张廷玉认为,奉职应公正自守,不要计较个人毁誉得失,不能枉法徇私,他引用明代吕坤的话说,“官职高一步,责任便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张廷玉在留给子孙的《澄怀园语》中也说道,只有安分循理,不愧不怍,神气安闲,才能求得心之真乐。做人要以谦和为本张英处世,主张积和谦让,强调做人要以谦让、益人为本,他说:“居乡则厚重谦和,足以取重于乡里。”如此,则有利于邻里和谐,家庭和睦。史载,吴家是张家的隔壁邻居,吴家想侵占张家宅基地用于盖房子,于是两家起了纷争。张家派人到京城向张英说明原委,请他定夺。张英随即修书一封,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接信后,明白了张英和睦邻里的良苦用心,于是主动让出三尺。吴家听说后深受感动,也主动退出三尺,因此便有了后人津津乐道的“六尺巷”。退休居乡后,张英更是以“谦和”自励。与乡民相处,他总是以一位山间老者的姿态出现,从不以达官贵人自居。往来山中,碰到挑柴的人,他也能主动让路,给人方便。

3、张英还说:“夫福非和不致,和非积不成。”他认为,富贵家子弟更应当警醒,否则必为人所侮。从情理上来看,常人必不敢轻易侮辱富贵家子弟。但实际上,富贵家子弟往往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并受到他人妒忌。原因很简单,身在富贵家,所得到的本来就已经很多。如果富贵家子弟这个时候还以盛气凌人、不懂得谦和的姿态出现,就容易受到侮辱。张英要求子孙遇事要忍让,一言一行都要想着有益于他人。他回顾五十余年的人生经历,说自己平生从未受过小人的侮辱,主要就是因为能转弯,能受得了小气,吃得了小亏。家之兴替莫不由于阃内虽然是传统士大夫的一员,张英却深刻认识到女性在治家中的重要作用。

4、他说:“家之兴替,莫不由于阃(kǔn)内。”“阃内”是妻室之意。张英曾回忆道,自己的父亲平生乐善好施,而母亲吴太君则能倾心佐助。碰到家族姻党中有贫穷不能度日,以及红白喜事不能料理的情形,吴太君都能慷慨解囊。张英的妻子、儿媳辈中,也出了多位持家的好手。张英家有段时间生活窘迫,朝不保夕,幸亏有夫人姚氏精心料理家务,才勉强渡过难关。张英居显位后,她仍然坚持节俭朴素,衣服都要亲自缝补反复穿着。《桐城耆旧传》载:曾经有位亲戚派婢女到张英家问候起居,姚夫人当时正在缝补旧衣物。婢女不认识姚夫人,就问“太夫人安在?”姚夫人应声作答说自己就是。婢女大惊,羞愧而退。还有一次,张英六十岁生日,晚辈们想按照当时的惯例请戏班演剧祝寿。姚夫人则和张英商量道,我们家从来不做这种事情,为什么不考虑把请戏班演剧所需的费用制成棉衣等,施舍给路上饥寒交迫的穷人呢!张英听后,“笑而许之”。

5、至于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张英更是推崇有加。他曾在《诰封一品夫人亡室姚氏行实》中,饱含深情地回忆姚氏教子的故事。他回忆道,长子廷瓒每逢担任乡试和会试的考官时,姚氏总会提醒他务必小心敬慎。姚氏对儿子说,自从嫁到张家以来,每每看到你的父亲在主持考试事宜时都能奉公守法,即便是在内廷里,教习庶吉士考试时,你的父亲也是努力做到宁愿得罪朋友,也不愿徇私枉法,更何况你受朝廷的指派主持乡试和会试呢!后来,张廷瓒、张廷玉兄弟在担任乡试和会试的考官时,都能谨守家训,外界从无疑义,张英闻讯后,大为赞赏,并归功为“夫人教之也”。康熙帝也曾在君臣对话之际,对姚氏教育子女的成就提出表扬,并说:“张廷玉兄弟,母教之有素,不独父训也!”张英的家训在后人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氏家族人才辈出,素有“父子双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的赞誉。张英的长子张廷瓒于康熙十八年中进士,官至少詹士;次子张廷玉于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曾任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太子太保等;三子张廷璐中榜眼,官至礼部左侍郎;五子张廷瑑于雍正元年中进士,曾任礼部侍郎。张氏子孙无论在朝在野,大都谨守家风,恪守祖训,居官以廉,居乡以善,行礼让,重节义,被后世所称道。

四、张氏奇妙楹联

张氏始祖居《长发其祥》中堂,有一副楹联,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嵌入联内,句句有历史故事,竟有18个美妙绝伦的故事在其中精彩至极。

奇妙楹联如下:

       上联:

赐姓自轩辕大儒一人铭垂两篇辅汉三杰功高四相将封五虎博物六史貂蝉七叶悉是清河族派

     下联:

扬名昭世德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戎十策书忍百字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隆亿尊依然文献宗支

     下面我来解读这副楹联:    

    “赐姓自轩辕”——远古华夏族部落联盟首领轩辕黄帝,为其监造弓箭之子挥公赐姓为张。后来,张挥成为张姓始祖。他监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张挥之后繁衍迅速,至汉代已成巨族大姓,唐代更列“十大国柱”之姓。    

      “大儒一人”——周宣王时代,有位大臣、大学者张仲,博学多才,善谋略,辅佐危机四伏的周宣王重振国势,征伐戎狄,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历史上被称作“宣王中兴”。他以孝友著称,他的德行道义变成“孝友传家”的道德厡则。他被历代帝王崇拜加封,元朝元佑年间,加封为“梓潼文昌帝君”。他文墨超人,被称为天上“文曲星”。他与孔子齐名,故有孔庙必有文昌庙。他是纽挥公之后第一个载入史册的张姓人。    

     “铭垂两篇”——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张载著作很多,其中《西铭》、《东铭》两篇(卷)倍受理学家推祟,被誉为名垂千古的篇章。    

     “辅汉三杰”——秦朝末年,三个重要谋士张良、韩信和萧何辅佐汉高祖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尊称张良为“帝王之师”。    

     “功高四相”——唐朝武则天的大臣张说,因在粉碎大平公主篡权阴谋及平定朔方叛乱方面立下大功,历任唐睿宗、唐玄宗两朝宰相。朝廷重要文件多岀其手。他与当时的三个副相(苏颋、宋璟、陆象先)共为四相,四相中,张说功劳最高。    

     “将封五虎”——三国蜀汉大将张飞,先与关羽同称“万人敌”,后与关羽、赵云、马超、黄忠同封“五虎将”。    

      “博物六史”——西晋中书令、文学家张华,被奸臣所杀,著有《博物志,记述了异境奇物,古代琐闻杂亊、袖仙方术、天文星象和地理等。书分六卷,后人称《博物六史》。    

      “貂蝉七叶”——西汉右将军。大司马张世安,连续七代封侯,头戴貂冠,拥有家童七百。    

      “清河族派”——清河是张挥公的居住地(今河北省清河县东南),汉代它属于“清河郡”,“清河国”,是张氏望郡、“乙门”。清河之水不知养育了张氏子孙,直到周宣王的张仲,还居住在这里。汉唐以来,这片土地上的张氏子孙,更是生生不息,干粗、枝繁、叶茂,成为国家倚为柱石的巨族大姓。    

       “扬名昭世德”——意即以德昭世,扬名四海。

“位列八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张果老(历史上真有其人,张果是唐朝著名道士,“老”是后人对他的尊称,他被人们神化了),唐武则天时已数百岁。他常倒骑白驴,日行数万宝,休息时将驴折叠,藏于巾箱。曾被唐玄宗召见,演岀种种法术,授予“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    “鼎甲九成”——南宋张九成,钱塘人,绍兴二年(1132年)科举殿试第一,故称鼎甲九成。     

      “平戎十策”——古时标西北少数民族为戎,宋时西夏元旲叛乱大臣张方平上奏平戎十条计策,时任宰相的吕夷简认为平戎十策很好,但不执行。    

      “书忍百字”——唐高宗麟德年间封泰山,回京途经开封,闻张公艺家族九世同居,便到其家,垂冋和睦同居之道。公艺乞赐纸笔,连写了一百个“忍”字献呈,高宗点头称赞。    

      “金鉴千秋”——张九龄,庴玄宗年间的诗人,宰相,以刚直、能干闻名于世,后被口蜜腹剑的吏部尚书李林甫所谮,罢相。他痛恨奸臣当权,使朝政日非,于是多次上书,指岀“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邪在于用人不当,用人不当是因为忠奸莫辨。玄宗五十寿辰时,他曾以《千秋金鉴录》作礼品上奏。玄宗后来遭安史之乱,回忆起九龄《千秋金鉴录》的忠言,即派大臣到曲江致祭,并立祠祀纪。    “青钱万选”——唐文学家张骘(字文成),高宗上元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等官,翰林供奉员半斤在殿试评卷时叹赏“张鹭文章像青铜钱,万选万中”。    

      “道隆亿尊”——张道陵,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始人,曾任江州令,26岁弃官不做,隐居于北邙山(今洛阳北)开始了他的修道生涯,后到四川鹤呜山,著道书24卷,使道教定型化,最终成为道教正宗创始人,被道教教徒尊为“祖天师”、“泰玄上相”。    

      “文献宗支”——张九龄,是广东第一个进入中枢、位居宰辅的政治家——“千古江南第一人”。我国古代,在最高统治者戓某他有地位的人死后,都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张九龄死后,另称“之献”。大田张氏始祖洪恩公及其上代福建上杭的张化孙都是张九龄的宗支、后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子宰相家训》前言
家教家风|被康熙帝当面称赞的家族 有何不一般?
张廷玉墓风水赏析
厚德载福,清朝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家的阴德(桐城.张氏家族)
一个家族六代之内,出了两个中堂,6个翰林,146个子孙为官,家风就在这7个字
中秋佳节话家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