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句顶一万句》是怎样叙事的
热野 评论 一句顶一万句
2018-07-06 17:01:27 已编辑 四川
这本书很神,阅读体验很独特。总之就是读完后很过瘾、很酣畅。基于自身阅读体验,浅浅分析一下这本书的叙事手法,觉得很有意思。
《一句顶一万句》是怎样叙事的?
01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有关于「说话」的作品。刘震云酝酿三年洋洒了近四十万字,在这部作品中将「说话」本身运用到了极致。对于一个作家而言,寻找属于他自己的叙事风格永远是其创作的核心挑战。我认为,小说取得的成功与刘震云独具一格的叙事艺术难脱干系。
书的前言说,《一句顶一万句》的叙事风格类似于明清的「野稗日记」。这个描述有其道理,纵观全书,刘震云用一种说书人的讲话风格给我们描绘了贯穿百年的中原大地,并围绕主人公塑造了近百位的人物形象。李敬泽说他读《一句顶一万句》,常想到《水浒》,「千年以来,中国人一直在如此奔走」。这个联想我太赞同了,因为我读到杨百顺丢了巧玲这一段时,脑子里竟也意外地浮现出那个大雪中的林教头形象,当然这也许只是一个巧合。
但是从文本中,确实能明显看出《一句顶一万句》对中国传统小说血缘的继承。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是拟话本的,一个分支引出另外一个分支,每个分支的线索再铺陈开来。刘震云在全书开篇,先讲述杨百顺的爹即卖豆腐的老杨和赶大车的老马之间的关系,再而牵扯出铁匠老李的故事,在这个分叉中,又扯出老李与其母亲之间的纠葛。说来说去,其实只为了说清楚一句话:卖豆腐的老杨和赶大车的老马「不过心」。叙述的不断分叉使得全书盘根错节,枝蔓横生,呈现出底层社会群像众生生活画卷,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世情小说所具备的品质。
小说叙事学》把叙事视角被分为了三种模式:全聚焦模式、内聚焦模式和外聚焦模式。 而《一句顶一万句》则属于外聚焦的叙事模式,由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根据主人公的行为足迹进行叙述,再根据需要对次要人物和事件给予交代。作者完全脱离小说的人物,冷静克制地进行记录,这也是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中国传统说书艺人讲究一个「述而不作」,而刘震云也一度曾被评论界冠以「零度叙事」之名,谈到自己的创作理念时,他说:「写作并不是写作,而是倾听,并不是你要说什么,而是书里面的人物要告诉你什么」。刘震云的叙事模式与中国传统小说的审美要求是重合的。
02
对于小说语言的探索与实践是所有创作者的事业。从现代白话进入小说开始,浅白的口语化表达被不少作家所推崇。比如语言浅易平白,娓娓道来的老舍;比如语言质朴实在的农民作家赵树理;比如以优美平淡的「写话」著称的汪曾祺——而《一句顶一万句》同样走的这一路。因其语句洗练、朴实直接、民间气息浓厚,出版人称其有「汪曾祺和孙犁等前辈作家遗风」,我觉得这是个很大的优点。
读罢全书,我们有理由说,《一句顶一万句》的语言把中原地区农民的口语提炼出了精华,具有极强的阅读快感和审美强度。我们再来看小说的开头:
杨百顺他爹是个卖豆腐的。别人叫他卖豆腐的老杨。老杨除了卖豆腐,入夏还卖凉粉。卖豆腐的老杨,和马家庄赶大车的老马是好朋友。从语言感觉上这分明就是一个农家长辈在夏夜乘凉时向晚辈们讲故事的场景,质朴冲淡而又意味深厚。虽然语句简练,但是信息量却并不少,充斥着民间的泥土味儿。
语言的泥土味儿还体现在小说叙事中多使用直接的人物口头话语和方言表达。比如村头弹三弦琴的老贾是「指头太粗,吃不下弹三弦这碗饭」,老尹用木锨打徒弟脑袋时是「登时就开了花」。这些日常对话的叙述语言非常精准,倘若将它们替换为其他书面语句,便会显得万般生硬,没那味儿了。
同时,在人物这些朴实无华的本色语言当中,还隐蔽地包裹着一层耐人寻味的深意。比如「好把的是病,猜不透的是人心。医庸,就庸在这个地方,人死,也死在这个地方」;「每件事中都有原委,每个原委之中,又拐着好几道弯」;「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这些句子都是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非常震撼。民间的智慧深厚,有时候就深厚在这些地方,刘震云通过小说人物之口讲了出来。再者,小说多次出现「喷空」、「喊丧」等延津土语,将读者带进了民俗氛围之中。整部小说又何尝不是刘震云的一次「喷空」实验?
小说语言的泥土气息还具备另一层显著的特征,那就是「绕」。用小说中的话说就是「原来世上的事都绕」。用刘震云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把这拧巴的世界再拧巴一下」。我觉得所有人读完这本小说之后,一定都会对刘震云独有的「缠绕句式」之「不是……是……也不是……而是……」印象深刻,甚至会笑侃这本书其实就是「不是而是」的一千种造句方法。作者着力想要表现的是每件事情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偶然、巧合、误会,几经转折之后再最后升华。依旧以小说的开篇为例,卖豆腐的老杨和赶大车的老马:
两人本不该成为朋友,因老马常常欺负老杨。欺负老杨并不是打过或骂过老杨,或在钱财上占过老杨的便宜,而是从心底看不起老杨。看不起一个人可以不与他来往,但老马说起笑话,又离不开老杨。……但外人并不知道其中底细,大家都以为他俩是好朋友。寥寥数语,将老杨与老马之间复杂又简单的关系讲明白了。在下部「回延津记」中,又写到:
牛爱国他妈叫曹青娥。牛爱国他妈本不该姓曹,应该姓姜;本也不该姓姜,应该姓吴;本也不该姓吴,应该姓杨。一个人他的姓氏本应该是个简单的问题,但刘震云给我们兜了一个大圈子,绕得我们晕头转向。但是真的晕头转向,不知所云了吗,其实没有。曹青娥姓氏的「绕」体现的正是她身份的复杂和曲折。所以,我看到有的人认为这样的叙述过于啰嗦拖沓,对于这种观点我表示反对。这种话语的缠绕挖掘了事物的本质和真相,符合小说的格调,反而我们在弄清出缠绕背后的那一层道理后会感到酣畅淋漓。
03
说到了「绕」,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注意到《一句顶一万句》叙事的一大特征——重复叙事
重复叙事首先体现在语汇上。比如,有人统计,上文提及到的河南延津土语「喷空」在全书出现了61次,「喊丧」出现了42次,而「说话」一词则出现了316次……「不是……而是……」的缠绕句式也几乎贯穿全书。这些关乎小说主题的语汇一遍遍地重复,是对主题的阐释与强调,绕来绕去最终绕回原点,经得住琢磨。
在叙事文本中,情节设置作为叙事重要元素一般追求的是传奇性,追求的是起承转合、一波三折。但在刘震云的小说叙述环境当中,他非常重视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得事件的发生和结局都具有一种重复的特点,最终给人以孤独的历史往复感。
《一句顶一万句》采用的是对称的两段式结构,讲述祖孙两代人出延津和回延津的故事。但是通览小说过后,我们可以发现祖孙两代人的命运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因为「说不着」而被配偶背叛,都是为了寻找一个「说得着」的人而远走,唯一的区别,无非是一出一入罢了。这完全就是命运的轮回,充斥着浓浓的宿命感。从人物角度出发,上部的主人公杨百顺,他的的一生经历了形形色色的人,从事了各式各样的职业,剃头、杀猪、染布、挑水、砍竹子、种菜、卖馒头……其命运历程看似波澜起伏、大相径庭,实则大同小异,杨百顺的命运其实总是在自我重复而已。每一次都因为一些不可控的、荒诞的原因被逐,每一次身份的确认都以破灭告终。杨百顺名为百顺,其实百事不顺,换了无数职业,改了三次名字,时间在他身上似乎一直是在重复。杨百顺在苍茫的中原大地行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小说在多个情节的细节处我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明白过来之后只觉得唏嘘。
重复叙事具有建构的功效,通过重复,一个故事的意义可以被无限地放大,无限地衍生下去。《一句顶一万句》反反复复、绕来绕去的叙述中,故事的内涵得以深刻、得以厚重,故事因此具备了更蓬勃的能量。正是在这些重复中,重复脱离了重复本身,变为了相互叠加,变为了盘旋上升。到最后,那「一句」的份量,才能够足够强大,才能真正「顶一万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路与主题: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节选)
一句顶一万句摘抄(3)
李添日记:“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
陈晓明:刘震云是最早对乡土中国叙事动大手术的人
牛钟顺| 那鲜活的一百一十五个词条
我孤独,我活着——品味《一句顶一万句》中底层"贱民"的孤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