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言虽不及,人却能符——品读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有写

言虽不及,人却能符

——品读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有写

作者/810的老好人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赏析:

魏征一生跟了六个主子,按照“忠臣不事二主”的标准,他可实在称不上忠臣,按道理是要被大骂特骂的,比如,那个“十朝元老”冯道就被后世不尽耻笑。然而正史也好,野传也罢,却没有谁拿捏着这一点去非议魏征,大家口风一致,都给予了魏征很高的评价,他的事迹也广为传播,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为什么能这般?得感谢唐太宗李世民,是唐太宗给了他舞台,让他在圣主明君的角色跟前扮演好“人镜”的角色,在大唐盛世这个背景下与君主相辅相成,以一种恪尽职守、利国利君利民的光辉形象成就了传说。按他自己说的,他就是一位良臣。

今天我要说到的这篇《谏太宗十思疏》只是他给唐太宗的两百多份谏言中的一份,但很有代表性,足以见出一个良臣的赤胆和见识。其内容丰富,铺排开阔,但究其中心内容,就落在“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上,析其中心思想,就是要求皇帝有始有终,一直作个有道明君,话不是很中听,理却很充分,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时代,对君王们的劝勉作用很明显。这篇谏言,不仅在当时对太宗有很大的触动,对后世君主也颇有教诲意义,甚至成为历朝太子们的必修课文,“可为万代王者法”。

说到这就得说一下背景。李世民同志虽然在历史上是以有道明君的的角色进行表演的,但他毕竟是个人,也有自我放纵的念想,也很享受云端之上的感觉。坐稳了大唐江山的宝座,国家开始承平,盛世已出气象,李同志就想着好好享受一把人生了,于是许多皇帝老儿们常有的臭毛病就开始在他身上暴露出来了,生活渐渐奢靡,性格渐渐骄纵,颇有点向着昏君方向发展的趋势。朝臣们一看,不得了了,于是就有了些奏疏谏言。其中写得最出彩、最直接、最有建设性的就是魏征的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了,据说李同志看后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说明魏征的话是说到李世民的心坎里了,才能把皇帝劝转过来。

奏疏比兴起笔,以“木之长”“流之远”的道理进行比喻论证,推出“治国固本”之理,强调“人君当神器之重”,要求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继而又分析了君主们善始而难克终的原因,通过对比,让皇帝反思为帝之道,明白“载舟覆舟”的道理,强调人心所向的重要性;最后以飞流直下的气势铺排出“君主十思”,强调在各种理政治国、安民用人事务中皇帝应该思考的做法,分析其所能起到的作用,真可谓是有理有据,全面而深刻。

奏疏写得很用力,可见魏征全面深入的思考,强调了君主治国之不易,也彰显了君主治国的重要性,为君主提供了很好的思考和借鉴的角度。诚如他所说的,如果君主能够做到他总结出的这十个方面,那么就足以“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了。但因为它针对的是君主,涉及国家根本,建议的高度太高了,所以可推广的市场是非常狭窄的,后世说它可以延及官员们的治理之道甚至常人的为人处世之方,其实都是较为勉强的附会。哪怕只就君主而言,要推广这篇奏疏所说的做法也很难。可以说,若不是那种以国以民为重、又勇于自我反思和改正的君主,它就只能是一篇纸面文章,被那些昏君暴主们扔到某个旮旯角落去。比如,你让魏征把这篇奏疏拿给杨广去看,就断然不能起到劝勉的作用。也确实是如此,后世多少帝王都学过魏征的这篇文章,但能真正从中接受教益的少之又少,你看唐玄宗李隆基,作为李世民的子孙,没少学过这篇文章吧?他也曾经以他老皇祖为榜样,甚至开启了“开元盛世”,奈何干着干着就变了,骄奢淫逸,妄做非为,宠幸美人,乱用佞臣,把好好的大唐江山愣是弄得一团糟,你说这过程中就没有忠谏之臣?就没有劝勉之疏?就没人把魏征的这篇奏疏再拿给他看看?可人家听得进去、看得进去吗?

所以,《谏太宗十思疏》有针对性和建设性没错,但它的成功也有偶然性,只因为碰上了像李世民这样的君主。它的不足在于:它对君主是以圣人的高度来要求的,实现的可能性很低。不是吗?我们看看这十思,但凡能做到的君主,道德也就完满了,谁不足以称圣人了呢?完全符合儒家的“内圣外王”的思想。李世民勉强做到了很多方面,所以他足以荣耀千秋,那后世还有谁做到呢?能与之相比的,恐怕只有康熙了吧?哪怕是乾隆,最终也只是虎头蛇尾。

魏征的出发点是很好的,要皇帝自我警醒,保持初心,励精图治,从而得到国泰民安的结果,但他把国家的治理之道太侧重于君主身上了。这“十思”,基本上都是对君主的道德要求,它是冲着要君主道德圆满去的,要君主去除私欲、去除情绪、去除诸多作为人的劣根性,然而这又怎么可能呢?人无完人,高高在上的君主们更容易在无尽荣华和歌功颂德中迷失自我,能保持清醒并勤勉政务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要他们只有“大我”而无“小我”,那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妄想。所以一旦君主们选择了放飞自我,魏征这样的谏言就成了对他们的反讽,恐怕君主们会厌之而避之不及吧!这也是封建社会的大弊端,皇帝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太大太关键了,一旦失道失德,整个国家从上而下就会很快陷入混乱甚至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局面。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实在太多了。所以,魏征的这些建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王朝治理的问题。

但也得说,魏征的思想有现实性,在皇权当道、君主至上的封建朝代,寄希望于明君圣主,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还没有跨越时代的眼光,不会也不能想出限制皇权、建立监督体制的办法,不能搞出“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做法,更不可能有人民当家做主的思想,能联系到“载舟覆舟”之道,强调人民的重要性已经难能可贵了。所以他就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力谏皇帝进行自我修养的提高与完善。在那时候,面对着自我膨胀、已经不太听得进别人意见的皇帝,能够如此直接大胆地进行劝谏,同样也要有非凡的勇气。这种勇气的来源,不只是因为他悍不畏死,也不只是因为他想报效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皇帝,更源于他对江山社稷的热爱、对黎民百姓的珍重。他不仅要作为一个盛世的见证者,也要成为一个参与者,官员的责任感让他忘生死于外,置肝胆于前,在那个时代,他成为了君王的一面镜子,成就了一段不可磨灭的佳话。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称魏征为一声“良臣”,毫不为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做良臣,还是做忠臣?这个人的一个回答,让历代皇帝都哑口无言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梳理及背诵指导
君臣之“谏”,不过是权力的游戏
揭示真相:唐太宗为何亲手砸掉魏征墓碑?我们竟被骗一千多年!
一个是明君一个是谏臣,两个加起来等于一对戏精
千古谎言!李世民与魏征的真实关系竟是这样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