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离愁,不可承受之重——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解读

离愁,不可承受之重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解读

作者/810的老好人

原文: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赏析:

初识《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这首词,还是在二十几年前听的邓丽君的歌唱。那时还小,根本就不知道这是李煜的词,更不知道李煜是谁,但对这首歌,却很是喜欢,至今还能唱出。当时不知其意,只是觉得很是悲伤,而今细品,方能稍微品出其情味。

    “国家不幸诗家幸”。作为一国之主,李煜是不幸的,亡国之君,这种耻辱与悲伤,不是什么人就能忍受的,历史上毕竟没有几个刘阿斗。他内心的煎迫,酒肉歌舞没法排遣,作为诗人,必然寄托于笔下。这些真切的体验,也就成就了最真切的诗情,加之以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喷薄出来,自然成为了世上独特而难得的好诗篇。所以,作为诗人,李煜又是幸运的,这些由心而发的真诗篇,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独特的地位,他也成为了词这一诗歌体裁开疆扩土的宗师。

    亡国被羁之后,李煜写了很多表达国破之恨、相思之愁的篇章。这些篇章改变了亡国之前李煜绮丽柔靡的诗风,深沉悲痛而又蕴藉真挚。强烈的情感与完美的艺术表现,使得每一个作品都具有传世的意义,能够引动读者的共鸣。李泽厚就曾这样评价过:“作者从自身遭受迫害屈辱的不幸境地出发,对整个人生的无常、世事多变,年华的易逝,命运的残酷……,感到不可捉摸和无可奈何,……这种相当复杂错综的感触和情绪远远超出了狭小的个人'身世之戚’的范围,而使许多读者能从其作品形象中联想和触及到一些常有的广泛性质而永远动人心弦的一般人生问题,在感情上引起深切的同感……”,这对李煜诗篇的解读,是十分准确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也有着这样的表现力。

    本词定调为《相见欢》,《相见欢》词调本身适写欢快的情调,可是从词的内容来看,正好情调相反,这显然是李煜故意为之,以词调之欢来反衬内心之悲。细细想来,词调也应该暗含着李煜的某些期待,可惜的是,现实中既无相见,更无欢情,最终呈现的还是让人无法禁受的哀婉之情。

    《相见欢》的体例不大,属于一首小令,要在这么短小的篇幅中容纳那么沉重而庞大的情感,没有超凡的笔力是做不到的,然而李煜做到了,或许沉痛的内心已经使得李煜没有闲情去故意安排结构了,但是诗人的艺术本能,还是驱使他在悲伤中不自觉地做了最好的艺术安排,使得这首词在艺术要求方面无可挑剔。

    词的上阕叙事写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短短的18个字,内容含量却相当巨大,“西楼”点出了诗人所在,那么谁上“西楼”?除了诗人还能有谁呢?甚至无人相伴哦!“独上”已经够是落寞,“无言”更是添了清寂。曾经的一国之君,出则銮驾仪仗开路,入则近臣嫔妃伴侧,到如今,只落得孤家寡人,倾诉都无人共听,甚至连自言自语都懒得了。如此凄凉,能引起多少唏嘘?人到了如此地步,或许就万事疏懒了。但是诗人还是选择了登楼,显然,心中有一些念想,使得他下意识地继续着自己的行为。登上楼去,是要作故土之望,还是要做故人之思?不得而知,却可以料想,总应该比旁人所想的多。只是故土望不得,故人思不见。所见唯有“月如钩”,所感唯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古人抒情善借景物时节,诗人在这首词中也不例外。所写景物,不外乎月与梧桐,所写时节不外乎清秋,可是三个意象通过艺术的勾连,却产生了深婉的情感,具体可感而又韵味绵长。月在古人笔下,曾无数次被呈现,总能够与人的身世人生相联系,成为人们抒发情感的一个美好载体。诗人在这首词中只用了“月如钩”三个字加以呈现,却将当时的情景简笔勾勒了出来。月引相思,但有圆缺之分,圆月昭示团圆,缺月却充溢离别之伤,月如钩,仅仅是一钩弦月,极大的不圆满,更能体现极大的内心缺憾,月如钩,又钩住了诗人何样的相思呢?更何况这钩弦月,还是在冷落的清秋,更能引起人心极大的寂寞的体验。诗人寂寞,甚至已经外化、移情于这弦月,还有这梧桐。梧桐本该栖凤凰,可这里的梧桐锁于深院之中,如同诗人这条困龙一样,再也无法自我实现,再也无法在广大的舞台中自我展示,所以梧桐也是寂寞的,寂寞的同样还有被深院锁住的清秋。三个意象串连于一起,加上诗人独特的内心体验,就构成了凄凉、婉伤的情感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也为下阕展开抒情做好了铺垫。

    词的下阕抒情:“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承接上阕,诗人告诉读者,他之所以孤独、悲伤,就在于他内心中有着离愁。这离愁具体有什么内涵,诗人没有明白地在词中告诉人们,但凭着我们对创作背景的理解,却可以猜测一二三四:一是离开故国之愁,国破了,诗人从金陵(今南京)都城被俘至宋都汴京(今开封),虽非千里迢迢,却失去了存身的根脚,成了无根地浮萍,那种飘摇之感,肯定使得诗人惶惶不安;二是离开故人之愁,先前围绕于身边的王亲贵族、文人墨客、近臣嫔妃,要么流落于于江湖,要么成为宋朝新臣,要么湮灭于时代,总之统统不在身边,只余他形只影单,在这深院之中孤苦度日;三是亡国之恨、恢复无望之伤,祖辈的基业沦落于自己之手,自己身成阶下之囚,个体的渺小与宋王朝的强大让他绝望,唯有怅恨,时时煎熬着他的内心;四是旧日的荣华富贵统统离自己而去,所见所感唯有世态炎凉,周围鄙视、仇视、监视的目光和还有讥笑、冷落、谩骂的言语,只能一次又一次刺激着他本就不强大的内心,使得离愁更浓。离愁太浓,浓得似乎可见,作了丝,成了麻,紧紧地勒着诗人的身心,使得他无法反抗,难于呼吸。

    诗人说这离愁“剪不断,理还乱”,何其形象!对愁的表述,很多人作了不同的艺术处理,就如李白就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形象展示,陆游就有“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感性阐述。李煜写愁,更是宗师级的水平,他的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无数后人写诗作词所效仿。本词中,诗人并没有将愁作江水那般浩荡的展示,却也化无形为有形,如丝,若麻,似柔弱,还坚韧,剪也剪不断,理则还更乱,看似不如春水之比,却别有一般情味。显然,在此刻,诗人想令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想断愁,想忘情,可愁断不得,情忘不了,屈辱、愁苦、悲愤、悔恨,千丝万缕,交织在一起,其纷繁复杂可想而知。于是这愁,不仅有形,而且有味,只是这心头的滋味到底是何种滋味,就非当事人之外的人可具体感知了。是苦,还是涩?是辛,还是酸?又有没有过往的甘甜的回味?总之该是五味杂陈,汇聚于心头,酿成了人生最不愿品尝的滋味了。“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人无法将这滋味与人分享,就只能通过这短短的篇章,草草地而又聊胜于无地作了一点文字的展示了。

诗人的内心是悲痛的,所以他的文字也就有了重量,这首小令,文字并不多,但是似乎有着加乘的物理重量,当这些文字组合在一起,就有了千倍万倍的重量。这样的重量,早已被现实折磨去了力量的李煜无法承受,即使是我们这些透过千年的时空去感观的读者也无法承受,所以我们只能作为旁观者,在这种重量威压之外为诗人发出唏嘘。只是这样的唏嘘,何其无力。

庆幸的是,虽然作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已经消逝在历史的洪流之中,而作为诗人的李煜,却成了词坛的一座丰碑,永远为人们所纪念。与他作为诗人的名声一起留存的,就是这样的一些在苦难之中唱出的最真切深婉的悲歌,这悲歌,是一首首词,更是诗人向命运发出的一声声呐喊,它们将一直震荡人们的心魂,留下不朽的伟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煜的一生,富贵与伤悲都到了极致,他写下一首词,情真意切
王德秀草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全词都是名句,只有这一首了——读诗诵词
《相见欢》李煜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爱唐宋词:藏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里的苍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