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来一个有声有色,动感十足的小暑——元稹《小暑六月节》赏析

来一个有声有色,动感十足的小暑

——元稹《小暑六月节》赏析

作者/810的老好人

原诗: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赏析: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古代农业活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了中国的一个文化象征,下至黎民百姓,上至帝王将相,都遵循着节气规律,甚至由此产生了许多相关的祭祀活动,来祈祷上天风调雨顺,保佑国家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古代的知识分子们或许对农事不熟悉,但是对节气也是耳熟能详的。诗人们就着节气,写下了很多诗歌,有的甚至把二十四节气都写齐了。其中就有诗人元稹的作品,他用五律的格式,留下了一组歌咏二十四节气的诗歌。

元稹的这组节气诗歌,整体上来看,着重于突出各个节气的风物气候,有的也融入了农事活动,有的写到诗人的生活,有的写到国计民生,有的客观展示生命状态,有的直接融入作者的情感,给读者展示了一年之中丰富的自然现象和生活样态,对唐朝的社会生活也是一种较为客观的反映,称不上佳作,也可算是良品。

这里要赏析的是其中写小暑的一首。

    小暑小热,当然这个可能符合北方的气候特征,进入7月(农历为六月,所以又叫六月节)的北方可能还不到大热的时候,如果是在南方,早就热得人受不了了。但不管如何,暑气已生,天气给人得感觉总不会太好,只是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恰有大雨,所以写出得诗句没有让人觉得特别难受的地方,他徐徐写来,倒也写得诗意盎然。

    这首诗中,诗人用丰富的形象来共同表现小暑的节气特征,写得很是饱满,形成很强的画面感,同时,触觉、视觉、听觉的结合,更是让画面有声有色,动感十足。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首联用“温风”一词写出小暑的到来,“温”字会给南方人一种错觉,似乎用得不对,应该是用“热”字或者“暑”字才对,这才对得上夏天的感觉,难道是为了格律的需要(因为首句不入韵,为了不犯孤平而将诗句第三字改用平声字来拗救)?这倒不是为了救孤平,高明的诗人还不至于为了诗歌合律而歪曲事实,温风本就是小暑三候之一(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还有一个可能是这一年北方的天气热得较晚,又或者这一段时间曾由热转凉(放到内蒙古那些地方,有时六月还下着雪呢),由凉转热,先吹温风,这也是正常的情况。于是人们也就知道小暑来了。只是这由凉转热的过渡实在是太快,所以诗人又用了“倏忽”一词,说明这温风倒是没给人们多少心理准备的时间,恐怕都还来不及准备夏衣吧!但不管如何,小暑还是因循而来了不算是太反常。这也就不至于让人们有太大的心理应激,要是这小暑该来而不来的话,才会让人们担心呢!古人靠天吃饭,反常的气候带来的往往是自然灾害,气候正常,对农事来说,就是很好的事了。看来这风,虽然顽皮了点,还是能懂事的。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小暑刚来,热气还未遍生,这时候来一场雨,那也是不错的事。在这一联中就写到了雨,但是诗人没有细细描述下雨的情景,而着力写雨前的所见所闻。因为有风,而且雨前的风往往来得比较急,所以草木被风吹动,发出喧闹的声音也是正常的事。诗人的高明在于将这平常的自然景象以拟人的手法改变白描的平淡,写得生气十足。竹林已经先发现了要下雨的兆头,于是发出“哗哗”的声音,告诉人们赶紧做好应对的准备,你看,多懂事的竹子啊!顺带着连那远远的山也可爱了,因为它们先听到了雷声,于是就先暗了下来,都说视觉要比听觉快,暗下来的山影总比传来的雷声要快,所以山也在告知人们早做准备哩!雨快来了,所以整体上给人的感觉还是比较紧张而又压抑的,这喧闹的竹声、这暗淡的山影、还有由轻到重的雷声,都昭示着要下的是一场大雨,这大雨,必定挟着惊天动地的气势,将人间在一瞬之间变成水帘洞。或许大雨还会给人间带来一些小麻烦,但从全诗来看,还不至于造成大伤害,对农事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丰足的雨水,只要不造成涝灾,就能帮助农作物生长。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大雨过去了,云霭还没消散,天地之间水汽氤氲,别有一种朦胧之美。诗人在这一联写景,写得颇有意境。诗人倚窗临门而往外看,在云雾之中,青山、绿树都只能透出淡淡的青影,恍惚之间,似乎它们就伴着云霭就扑面而来,要深入家中,与诗人一叙,如真似幻的,感觉一定不错。待得诗人迎出门去,幻境却渐渐被风吹散了,绿树不动,青山远去,云霭淡出,只留下诗人在庭院的阶石上站定,想必他会有怅然若失的感觉吧!不过这感觉应该去得也快,因为他随后就注意到阶石上生长着的绿苔了。“阶庭长绿苔”,对应前句的深字,句中的“长”字作形容词“长长”(读“cháng”)的意思来理解,不是因为这场雨水而长出了绿苔,而是这场雨水令得绿苔显得更长。这就耐人寻味了。庭院长绿苔,想必缺少收拾,阶石长绿苔,想必往来的人不多,这是诗人告诉我们他这住处很清净吗?想必这地方没有官场事务的烦扰吧!诗人也曾经官场诗意,一度贬谪,落个门可罗雀的境况也是可能的事。但从全诗的氛围来看,诗人并不显得落寞,所以很可能是诗人主动选择在这里闲居,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静下心来细细观照自然,才能发现绿苔都长长了。这倒是写出闲情惬意来了。在这一联中,青绿成了主色调,那也是符合这清净的环境的,给人的感觉很舒服。但是清净不等于清寂,诗人不寂寞,因为他在清静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生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前三联写了温风、竹、山、青霭、绿苔,这些意象毕竟不是动物,在表现自然的生气方面相比于动物来说,表现力还是不足的,它们更适合衬托环境的清幽。即使诗人以他高明的笔法写得动感十足,又怎么能比得上动物的活力四射呢?更何况他还要更充分地突出小暑的物候特征呢?擅长“感物寓意”的诗人,将他的视角扩展出来,从自然界中选取了两种有活力且能体现物候特征的动物来写,于是小暑三候中的鹰和蟋蟀就出场了。小鹰稍稍长大了,自然要离开父母,独立于天地之中,所以它需要先学习怎么飞翔、捕猎,因为初学,所以姿势难免笨拙,但哪只老鹰不用经历这样的过程?学好了,它们就是天上的霸主。学习的过程是不用太急的,所以诗人都要告知蟋蟀声音别发得太急促,别影响了小鹰学习的节奏。只是快乐的蟋蟀正好趁着这雨后的天气来展示一下自己的肺活量,要用自己的歌声来求偶,要来一场痛痛快快的恋爱,他哪会顾及诗人的好心要求呢?所以小鹰就顾自学习吧,蟋蟀就顾自歌唱吧!它们都是活力无限的。眼中可见的小鹰,耳中可闻的蟋蟀,它们为这一片天地增加了活力,使得天地生机蓬勃。而此时活跃于这片天地的动物,又何止于这两种动物呢?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再加上山水竹树等等自然万象,这样的小暑,也真是活力四射的。

沉浸在这样的天地中,想必诗人总体还是满意的,心情自然也应该是愉悦的。这愉悦诗人借丰富的形象形诸诗歌,构成动静结合、声色相交的多姿多彩的画面,表面看来没有直接抒情,其实情味也颇浓。这样的小暑,这样的诗歌,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契合人们的心理需要,是让人满意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岁时(29)小暑:唐代诗人元稹一首五律,道尽了这个节气的特色
唐宋诗人24节气古诗词把春夏秋冬写得太美了
元稹《小暑六月节》:小暑节气的物候特点
唐诗鉴赏:元稹 · 小暑六月节
小暑节气至,读几首咏小暑的古诗
看图识唐诗(976)元稹·小暑六月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