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湖余氏的科考密码

高湖最早叫山遐浦”,后亦名“山下步”,县志另称“高湖崖”,今人则称“高湖沿”。南宋时,有一位姓高的名士,相中了这片湖光山色之地,筑室定居,筑路修田,生息繁衍。后人为纪念他,就以他的姓氏为名,将这片土地叫做“高公湖”。高湖余氏的始祖叫大二公,于宋元之际,从龙游迁到诸暨,于高公湖发祥,积学种德,耕读传家。后族群繁衍,人丁兴旺。

若论地势,高湖其实是个低湖。这里是诸暨城郊地势最低的地方。明朝万历年间,诸暨知县刘光复上任伊始,高公湖大闹水灾。面对泱泱内水,刘知县不辞辛劳,组织百姓筑堤、造闸、浚口,为高湖办了许多实事。刘光复曾作《高湖埂闸记》,将“高公湖简称为“高湖”,从此就有了这样一个地名。

高湖地处湖泽之中,地势极其低洼,然而高湖余氏却创下了“科第甲于郡县”的辉煌业绩,成为诸暨当之无愧的“人文高地”。用“人文高地”来形容高湖村,是最恰当不过的。这就是高湖的“高”。

明末清初,诸暨高湖余氏的余纶、余缙兄弟,以名进士起家。此后这个村科甲鼎盛,官宦联翩,人才辈出。据《绍兴府历代进士录》记载,清朝诸暨47位进士中,高湖余氏独占8位。考查府志和县志,高湖余氏有举人10人,知县13人,知府5人。乾隆己卯年翰林院钱塘孙灏为《暨阳高湖余氏宗谱》作序,文中写道:“余氏自龙游迁居暨阳之高湖,由大二公始,世敦朴素,以农桑为业。其振兴也,则司李岸修公(余纶)及侍御浣公公(余缙)兄弟。浣公公惠爱著于治,謇谔著于朝,观其规为奏议,非经济才有大过人者不办。顾早自引退,以佑启后人齐家睦族而亟亟。自后簪缨科第,联翩不绝,为郡邑冠。计二十有三,计族约千余人。”

如此辉煌的科考业绩,如此显赫的人才辈出,这在诸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以农桑为业”的高湖余氏成为书香门第,成为官宦世家?答案或有多种,或基因遗传,或榜样示范,或穷则思变,或勤奋刻苦等等。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于斯长于斯的诸暨人,其实都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高湖余氏真正做到了“耕读传家”,他们对人才的培养不是停留在口头,附丽于文字和家谱,而是实实在在落实在行动上。若非要解开其中的密码,就不得不提余氏的《学产规则》。

康熙年间,御史余缙看到众多贫困好学的余氏子弟,他没有无动于衷,更没有坐视不管。余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为宗族的长久计,发动族人捐资捐产,召集族长、房长,拟订立了一个后来被载入宗谱的《学产规则》。规则全文如下:

1、童生县试,给考费一千文。

2、童生领府县批首,各给钱一千文。

3、童生入泮,给钱六千文,批首加钱一千文。

4、贡监、生员岁科试,给考费八百文,招复给钱二百文。

5、生员补廪,给钱三千文;补增,给钱五百文。

6、贡监、生员以事不应科试而考遗才者,给考费一千二百文;如正科不取另考遗才者,亦量给考费八百文。

7、贡监、生员乡试获售者,收本年花籽一年以资公车,有同榜则均分,副榜亦量给三分之一,如无正榜只有副榜,听收花籽一半。

8、恩、拔、岁、优准贡者,亦照副榜之例。

9、贡监、生员乡试,将三年花籽通算,除支用分给外,余贮若干,凡四老房子孙各人均分。

10、学产所有花籽,现派董事公同收籴,或行现租,所入钱文发郡存贮,以便赴考时给发,并立簿一扇登记出入;另立育贤户,以便承纳粮米。钱粮南米,每年按期早完,毋得拖欠,以致差扰。

这样的规则,在诸暨宗谱中实属罕见。如同余氏家训的与众不同,余氏的学产规则也独树一帜。其他氏族也有种种规则,但多是祀产、义田、义仓,虽也有“义学”,但往往语焉不详,措施不力。余氏的《学产规则》,虽只有短短十条,但每一条的含金量都极高。套用现在的话说,这个规则就是高湖余氏的奖学金制度。它让余氏子弟放下包袱,在科考中轻装上阵,一路进发,从而为“簪缨科第,联翩不绝,为郡邑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的“耕读传家”,高湖余氏的学产规则无疑是典型和样板;所谓的“遗传基因”,高湖余氏的学产规则无疑是最关键的基因密码。

分析余氏的《学产规则》,发现其高明之处在于:

1、鼓励考试。无论是童生还是举人,无论是县试、府试,还是乡试、会试,凡余氏子弟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所有考试费用均由家族负担。

 2、奖励优秀。除提供考试所必须的费用外,凡考试成绩获府试、县试第一名的,再另行给予奖励。连秀才读书都有资金奖励。

 3、激励晋级。童生考取秀才,奖励六千文。生员成绩优秀升级为增生、廪生的,奖励五百至三千文。秀才中举后,最终目标是三年一次的京城会试,余氏用“收本年花籽一年以资公车(进京应试)”的措施进行激励。(花籽或是学田一年的租金,或是春花一季的收入,待考。)

4、基金保障。所有奖励资金均来源于学田、学产。故家族内还确定了一批承包学田学产的所谓“育贤户”,他们每年及时足额缴纳该交的钱、粮或米。学田学产的收入,先保障参加科考的子弟,奖励有余才允许分发到其他族人。

 5、专人负责。所有钱物均由专人负责收取,有专门的账簿记录,所有现金均存在银行(票庄),确保专款专用,随要随取,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论生活的贫穷,高湖余氏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或许比诸暨其他村落更加贫穷,但高湖余氏却创造了一个个读书的传奇。道理其实很朴素:人穷志不穷,亦耕亦读,以耕助读,举家族之力,解除读书人的后顾之忧,激发子弟们锐意进取。这,就是高湖出人头地的原因,这就是与众不同的“一方水土”。

一个《学产规则》,使高湖成为诞生人才的洼地”,使高湖成为人文荟萃的“高地”

高湖余氏后裔不负先贤遗志,耕读传家,患难相恤,民气和乐。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村延续了《学产规则》的奖励制度,规定“凡考上大中专学校奖励一千元,研究生、博士生叠加”。虽不及《学产规划》那样精细化,但至少保留了重学重教的余氏遗风。至今,高湖村已有三百余人考取大学,教授、博士后、高级工程师达数十人。

 

 

【附录】

科举考试相关名词解释

[]清代称考取秀才为入泮。

[批首]科举考试列名第一。

[童生]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生员]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得以在府学、县学读书的人,通称秀才。生员有应乡试的资格。通称秀才,又称茂才。

[廪生]明清两代称由公家每月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

[增生]生员正额之外增加的名额,称为增广生,简称“增生”,无月米,地位次于廪生。

[庠生]在府学求学的秀才。

[遗才]秀才参加乡试,先要经过学道的科考录送,临时添补核准的,称为遗才

[贡监]以贡生资格入国子监读书的人。贡生有五种:

[岁贡]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明清两代,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故称。 

[恩贡]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明清两代凡遇国家庆典或颁布登极诏书,即根据当年各省府、州、县学岁贡常额,加贡一次,正贡作为恩贡,次贡作为岁贡。

[拔贡]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清朝制度,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逢酉一选,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优选者以小京官用,次选以教谕用。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优贡]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清 制,每三年各省学政於府、州、县在学生员中选拔文行俱优者,与督抚会考核定数名,贡入京师国子监,称为优贡生。经朝考合格后可任职。与岁贡、恩贡、拔贡、副贡合称“五贡”。

[副贡]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制,在乡试录取名额外列入备取,可入国子监读书,称为副榜贡生”,故简称“副贡

[县试]科举考试的第一场。通过县试的考生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统称为童生。

[府试]通过府试的考生获得参加院试的资格,统称为生员或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秀才参加,录取后称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每三年一次,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公车]举人入京会试,叫上公车

[正榜]科举时代会试或乡试公布正式录取名单的榜示,与“副榜”相对。

[副榜]不同于正式录取的榜示,即于正式录取的正榜外,再选若干人列为副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举考试名衔和等级名称
古代文化常识之五:科举制度 ◆中国编辑联盟网
明清科举制度里的庠生,秀才,贡生,廪生,贡元,举人和进士考
明清科举制度
明清时期拔贡、恩贡、廪生、庠生、举人、秀才、进士、状元、榜眼有什么区别和相似之处呢?
科举制度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