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渝中区解放碑、朝天门、大礼堂、下半城会变这样!

未来的渝中区是怎样的?


近日,重庆市规划局网站公示了


《解放碑商圈环境综合品质提升城市设计方案》

《渝中区下半城旅游线路及配套设施城市设计方案》

《渝中区朝天门片区品质提升城市设计方案》

《山城巷传统风貌区保护实施方案》

《渝中区人民大礼堂传统风貌区马鞍山片区设计方案》

……


具体是什么情况?


快跟着山城之眼一起去看看吧!


十八梯 带你穿越回味老重庆



十八梯传统风貌区


位于渝中区下半城,与解放碑仅一步之遥


连接着上半城与下半城



风貌区将对文物进行保护和修缮


同时保持原有传统街巷空间肌理


将延续“七街六巷”传统街巷基本格局


严格保护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与原有的堡坎


陡坡等地形地貌



区域内的老房子进行勘察后


有保留价值的尽量保留、修缮


确实属于危房的需要拆后重修


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


每栋房子都要有单独的施工图


请传统建筑工匠一栋一栋地建



    规划情况:据了解,十八梯占地约19公顷。现有十八梯、厚慈街等7条主街和瞿家沟、善果巷等6条巷道组成的山地街巷肌理和众多特色院落,有286处建(构)筑物,其中包括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文物点、11处优秀历史建筑和52处传统风貌建筑。



    今年1月,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项目开工,包括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核心区和周边两个建控区,占地约88亩,总建筑面积为8.1万平方米。预计2018年成型,2019年开街。


    此次公示的是H分区3-4/03、3-9-1/03、3-6/03地块,空中鸟瞰多是小青瓦、穿斗房,非常具有重庆特色。通过深度挖掘市井文化、抗战文化等元素,让外地人和本地人都能体验这里的生活方式,让你穿越回味老重庆。


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


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效果图


    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是移民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重庆主城区划定的28个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区之一。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包括湖广会馆协调区、东水门老街。湖广会馆协调区占地面积约4.1公顷,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包括明清客栈、下洪学巷40号、谢家大院、胡子昂旧居等历史建筑。东水门老街用地面积约9.2亩,建筑面积0.7万平方米。


    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将以湖广会馆移民文化建筑风貌为主体,形成湖广会馆移民文化主题区,发展移民文化旅游产业。以湖广会馆、东水门城墙为依托,以旅游、商业、历史遗迹展览、文化活动为主要功能,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文化特色。


白象街传统风貌区效果图


    白象街传统风貌区是重庆主城区划定的28个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区之一,占地面积约74亩,建筑面积约26.7万平方米,其中,传统风貌建筑约5万平方米。白象街传统风貌区范围内有私立兴华小学旧址、药材公会旧址、白象街151号民居、重庆海关办公楼旧址、重庆海关报关行旧址、重庆反省院旧址、李耀庭公馆、江全泰号、重庆海关监督公署9处文物和人和门、太平门2处城墙遗址。


    白象街传统风貌区将以白象街开埠时期建筑风格为主体,形成开埠风情主题区,发展特色商业、旅游业、影剧院等。以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打造商业景区和传统风貌区,有效串联白象街片区11处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大礼堂 马鞍山 重现老重庆历史风貌



渝中区人民大礼堂传统风貌区马鞍山片区


是重庆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与磁器口、金刚碑、十八梯、湖广会馆


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等


共同成为我市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马鞍山片区在渝中区上半城


紧邻人民大礼堂及三峡博物馆


与下半城的枇杷山遥相对应


片区对外交通非常便捷


东临人民花园、西临学田湾正街


南临枣子岚垭正街、北临人民大礼堂



    据了解,马鞍山片区完整保留了抗战时期和西南大区建设时期的辉煌物质文化,记录了抗战时期众多民主人士的奋斗生活轨迹,也承载了几十年的历史风云变幻。这里有大量历史名人故居,集“抗战、统战、党建”资源于一身。沈钧儒、邹韬奋、茅盾、李公朴、史良等人都曾在马鞍山居住,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组也曾驻扎在此。



    根据渝中区文管所资料显示,整个马鞍山片区有6栋民国时期的老建筑被纳入到文物保护计划中,其中包括有马鞍山18号、28号、30号、31号、63号等。最早的建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距今已有80余年历史。



    目前,这里的文物建筑都已经得到妥善保护,并正在逐步进行修缮。未来修缮完成后将重现传统风貌,大家可以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重庆大礼堂游览后,再到马鞍山片区进行旅游休闲。



解放碑多个广场将改造


拟建绿色能源汽车专用道



根据方案对解放碑商圈的功能定位


解放碑商圈将打造成为连通山江


体现母城文化特色的城市商圈


形成功能完善、环境友好


交通高效的大都市商旅核心


    从空间形态来看,方案以解放碑为核心,以十字金街主要轴线、绿色生态环为主要空间,打造“一核一环两轴四区多节点”的空间结构形态。


    其中,绿色生态环是利用商圈现有道路新增的一条环形公共绿色能源车专用道。方案公布的控制图显示,这条绿色生态环涉及五一路、八一路、临江路、大同路、民生路、民权路、磁器街等多条道路。


    除此之外,在交通设施方面,方案还通过智能系统共享CBD片区的所有车库信息,并提前告知车位余量,改善城市次干道交通压力。



下半城


主要人行道宽度要在3米以上


5号线支线有望延伸至下半城



    《渝中区下半城旅游线路及配套设施城市设计方案》构建了旅游区车行、人行骨架系统,并规划了旅游区人流、车流交通流线,完善旅游区配套服务设施。



    方案以串联下半城旅游特色为目标,以景区现状车行、人行线路及配套设施两方面入手,梳理现状空间,规划最有价值的旅游线路,打造具有下半城旅游特色的公共空间。


    方案中的旅游线路包括了多条主要车行道、主要人行道、次要人行道和山城步道。方案要求,主要车行游览道路要保证至少两车道通行;主要人行游览道路的人行道宽度应在6米以上,局部困难路段应保证在3米以上。


    方案在下半城规划了20多个公交车停靠站点,还有多个大巴停车场、停靠点和出租车停靠点。同时,方案要求下半城各旅游景区的公共卫生间应配置无障碍卫生间,服务半径300-500米为宜。斑马线设置间距为300-400米。



    在方案的轨道及标识系统规划图中,下半城出现了5号线支线,并备注“未开通”。从规划图上的站点设置来看,5号线支线的三个站点分别位于打铜街、白象街、十八梯景区。



朝天门规划四个风貌区 


建筑以灰色系为主色调



    按照《渝中区朝天门片区品质提升城市设计方案》的功能定位,朝天门片区将打造集码头文化、商贸文化、抗战文化、巴渝文化于一体,具有丰富历史底蕴的现代都市商贸区。


    方案设计以人为本,从现状人行空间与车行空间两方面入手,梳理城市街道现状空间,设计了多条主要空间轴线和主要连接通道。解决交通、环境等现状问题,打造整洁美观、兼顾时尚的人行空间,畅通高效、安全有序的车行空间。


    方案将朝天门片区分为山城特色风貌区、现代都市风貌区、来福士广场风貌区和打铜街历史风貌区,并在片区内规划了重庆魅力游廊、山城特色巷道、都市新貌走廊、渝州商贸通廊。


    在不同的风貌区,建筑风貌也有所不同。方案提出按照历史风貌、现代风貌等建筑风貌,改造建筑立面。


    其中,新华路A段为历史风貌段,建筑应与周边文保建筑风格呼应;新华路B段为现代风貌段,建筑应现代并适当融入历史文化元素;陕西巷和陕西路为现代风貌段,建筑应现代、简洁,立面现代时尚、富有活力;朝东路南段为明清移民风貌段,与东水驿建筑风格协调;朝东路南段为现代都市商贸段,与来福士及陕西路建筑风格呼应,现代、时尚。


    重点改造裙房部分,塔楼以清洗为主。片区内建筑色彩饱和度不应过高,以灰色系为主色调。




可操作视角下的实施谋划——

重庆《山城巷传统风貌区保护实施方案》的探索


    山城巷及金汤门传统风貌区(以下简称“山城巷”)位于重庆渝中半岛西南侧,而渝中半岛本是重庆的历史古城,其历史文化地位相当于北京的二环以内区域。山城巷位于历史古城之内,是重庆“九开八闭”古城墙遗址的组成部分,其历史地位不必赘言。



    2015年审批通过的《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划定了多处传统风貌区,山城巷位列其中。随即编制的《重庆市主城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对各传统风貌区做出了细致的保护安排。所以,本项目的工作初衷为落实上位规划,细化保护内容,并对建筑进行风貌整治设计,以风貌方案的方式指导后续开发。


山城巷有丰富的价值


    第一,山城巷是一个延续至今的古老街区。明清时期是军事将领的高级住区;开埠时期是重庆的领事馆区域,是外籍人士的主要居住区;抗战时期是抗日将领居住的地方。山城巷自古以来一直是居住街区。


    第二,山城巷是典型的山城空间。规划片区拥有层层叠高的地形态势,也可以看到云街平巷的街巷格局,同时山城巷还保留了如今很少见的重庆最传统住区的生活样本。



    山城巷既有观江资源,也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其西侧存有一段城墙遗址,规划范围内还存有一些文保单位,例如法国仁爱教堂和抗战时期将领居住的洋楼等。


    项目工作中当然会做相应的街区方案设计工作,也会对最后可能呈现的风貌形态进行设计。但关键是,按照既有思路,是要将统一细节规制的风貌设计直接指导施工,我们认为在没有明确业主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不是最适宜的,应该相信后续设计会有更适宜的细节和更精彩的呈现方式。因此,真正可操作的建设管控不是给方案而是给设计边界信息。



我们需要传递后续设计的边界底线


    我们邀请重庆大学的测绘团队,对山城巷中的建筑进行了测绘,对于街巷格局、环境、台地、堡坎等要素都进行了资料留存。在对现状要素梳理的过程当中,我们认为山城巷的街巷格局价值远大于建筑本身价值。


    因此,如果要保护街巷格局,我们认为划定保护线都不是最直接的方式,而是要从用地布局层面,对街巷格局加以应对。我们将广场用地作为街巷空间的实际承载用地。同时,依据现状的堡坎边界,梳理出小地块,确保后续开发不会把堡坎给平掉。对于建筑层面,我们给每一栋建筑设定了建筑改造整治方式,后续设计有清晰的边界条件。


    据重庆主流媒体华龙网报道,作为重庆28个传统风貌区之一的《山城巷传统风貌区》项目已经启动实施,根据规划设计,项目将还原老重庆风貌,打造文商旅居休闲综合体。


山城巷传统风貌区将还原老重庆风貌


    山城巷,原名天灯巷,位于渝中区南纪门街道凉亭子社区。明清时期此地多为军事将领宅院,是重庆古城的高档居住区之一,其依山而建、面临长江、爬坡上坎,呈石梯状分布,具有典型的重庆山城风貌,是重庆历史文化和山水特色的缩影。


山城巷传统风貌区项目规划图


    据项目设计方介绍,该项目占地面积2.47公顷,建筑面积约21000㎡,总投资约1.2亿。在建设过程中,将秉持“保护、修缮、改造”的原则,以巴渝传统风貌为主,重点打造“最美步道”、“临崖体验”、“大美江景”、“老街文化”四大亮点,留住记忆、传承文脉,着力展示重庆的独特魅力。


项目整体效果图

 


    记者了解到,山城巷内大家熟知的仁爱堂、厚庐等也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和修缮。据悉,《山城巷传统风貌区》项目明年动工建设,预计2019年底前竣工开业。


这就是未来的渝中区


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放碑和下半城将迎来新变化 拟建绿色能源车专用道
十八梯在承载城市记忆中蝶变:老重庆+真山城+新体验
重庆那些消失的建筑,只有真正老重庆才见过他们的原貌!
城市印象唤醒母城记忆
重庆旅游:探寻巴渝魅力,感受历史与自然的交融
第1088期 | 重庆城市更新的时空路径——案例整合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