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发热不服药怎么办,有没有一个不服药却能治疗表证发热的好办法呢

本订阅号是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主办。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儿科最常见到的病种是呼吸系统的,外感发热最常见。门诊经常能够见到感冒发烧的小朋友。

儿科的发热,大多是外感所致。但城市里面的年轻父母,看到孩子发热,都很紧张,都往医院跑,尤其流感季节的时候,常常儿科门诊人满为患。其实,中医对这样的感冒发烧很有治疗经验。

只要是外感,老百姓都知道发发汗就好了,小时候在农村,感冒发烧了,如果属于表证的,比如有发热时怕冷,身疼头痛,没有汗的,没有咽干咽痛的情况下,往往给煮上一碗姜汤,或者放上几根大葱、一把香菜等,都能达到汗出热退的效果。

临床上的确如此,小孩子的发热,多源自于外感,外感归属于六经辨证体系下的太阳病,病机是正邪交争于体表,欲汗出而不得汗出的病理状态,所以治法为汗法。大家记住:太阳病的发热,发发汗就好了。

但要注意,如果不是表证的发热,而是里热所导致的发热,就不能用汗法了。所以大家要记住表证发热的特点:

1、发热时有恶寒。

2、身体没有汗。

3、往往有身痛、头痛。

4、往往有鼻塞流清涕喷嚏。

5、无口干口苦、无咽干咽痛。

6、专业一点可以把把脉,脉紧。

专业一点的,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凡小儿无故发热,多由外感风寒。若寒邪在表未解者,必有发热头痛,成身痛无汗,或鼻塞流涕,畏寒拘急,脉见紧数者是也。凡暴感者,极易解散,一汗可愈。

一定要注意,汗法虽好,要是不得当的话也不行,比如发了大汗,不仅病不好,还会加重病情、损伤津液,所以发汗的力度需要掌握好。对于一些体质偏弱的人,古人有一个好经验,不必服药,也可达到汗出而愈的治疗目的。分享给大家:

张景岳:余之治此,不必用药,但于其熟睡之顷,夏以单被,冬以绵被,蒙头松盖,勿壅其鼻,但以稍暖为度,使其鼻息出入皆此暖气,少顷则微汗津津,务令上下稍透,则表里通达而热自退矣。若冬月衣被寒凉,汗不易出,则轻搂着身,赤体相贴,而上覆其面,则无有不汗出者。此余近年养儿至妙之法,百发百中者也。若寒邪甚者,两三微汗之,无有不愈。然此法惟行于寅卯之际,则汗易出而效尤速。

就是说小朋友睡着的时候,除了鼻孔露在外面,全身都用松软的不太厚的被子、毯子包裹起来,在温暖的环境下,很快全身都微微汗出了。

太阳病的治法是汗法,用药物发汗是一种办法,通过发汗祛邪外出。但很多小朋友服药有困难,采用这个办法,同样能达到汗出、祛邪的目的,岂不是更好?当然如果外感重,该服药还是要服药的。

附:小儿保养法

1、衣服当随寒热加减,但令背暖为佳,亦勿令出汗,恐表虚风邪易伤。乳哺亦不宜过饱,

2、哺乳期的母亲,必须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厚味刺激食物等,同时要情绪平和而无激动抑郁等,这样才能乳汁清宁,儿不致疾。否则阴阳偏胜,血气沸腾,乳汁败坏,必生诸病。

3、饮食方面,不宜过饱,同时不能有偏嗜,否则日久必然营养失衡,容易生病。古人云:小儿饮食有任意偏好者,无不致病,所谓爽口味多终作疾也,极宜慎之。

4、所谓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要肚暖头凉心胸凉。都是古人很好的经验总结。

作者:马家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问诊的内容
论小儿外感病症的基本病机和防治
学会这招,妈妈再也不担心宝宝感冒啦
✔秒懂中医小知识
《中医儿科学》知识汇总!
麻黄汤只用于外感,那就太“大材小用”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