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对称性管理基本概念的若干讨论

袁兆亿

对称性管理的基本要旨是以辨证观与平衡论作为基础,强调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并将“对称”与“和谐”的主要内涵贯穿始终,使其在对称性管理的全过程中发挥着指引和定位作用。

对称性管理的内在运行规律显示,系统要素对称运动是由对立统一关系支配的,这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对称关系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其核心在于对“要素二元协调”和“系统动态平衡”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明确如何通过系统要素对称运动达到管理的最优目标,以实现系统的和谐发展。此论述概括了对称性管理的认识过程,更涉及一些基本问题的讨论。

一、对称性

在对称性管理语境下,系统要素的对称性定义为:在一个系统中,如果要素A能够对要素B的运动产生约束或影响,或者反过来要素B能够对要素A的运动产生约束或影响,那么要素A和要素B即为对称性要素。或者从广义上讲,如果系统中的两个要素,当一个不存在时,另一个一定不存在,那么这两个要素就存在对称性。系统要素之间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特殊状态,反映了事物对立统一的属性关系。

对称性是客观的、自然世界固有的属性,综观世间万事万物,不但无时无地存在着对称关系,而且对称形式多种多样,如空间对称、时间对称,运动路径对称、能量对称等等。在物理学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对称性:一类是某个系统或某个具体事物的对称性;另一类是物理规律的对称性。所谓物理规律的对称性是指经过一定的操作后,物理规律的形式保持不变,因此物理规律的对称性又称为不变性。

在泛义的情况下,客观世界的对称性不仅表现在物理学领域的对称,而且在社会学领域也存在类似的对称性,其中包括事物、现象、过程、规律、物质、能量、信息、运动、条件、结构、属性和关系等方面的对称,其中还包含超对称特征。在物理学概念中,超对称性是自发破缺的,而且在性质上表现出明显的互补性。对称性管理所讨论的系统要素对称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着类似的超对称现象。此处所讨论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对称,主要是从规范上保证对称性管理的系统要素对称运动具有明确的实施条件。另外,与物理学上不仅有几何的对称还有抽象的对称一样,社会科学所讨论的对称同样涉及具象对称和抽象对称范畴。

关于对系统要素对称问题的认识,如果站在某个角度来观察,表象上似乎某事物及其运动显得“不对称”,这时千万不能马上给出“不对称”的结论,而应该多变换一些角度,通过全面深入地观察后方能得出科学合理的观察结果。事实上,社会科学或管理学领域的对称性更多的是从宏观视野和统计概率的角度来观察问题的,所涉及的事物以其运动的对称性往往具有更深层次的涵义,而且对于其中包含的事物及其运动的规律对称性的理解,有时必须以足够大的统计样本为讨论背景。

根据统计学的大数定律,在发生次数足够多的独立同分布随机事件中,这些随机事件的发生频率将趋于一个稳定的概率值(即该事件发生的概率)。频率稳定规律同样适用于系统要素对称运动,即它是系统要素对称运动的基本规律。譬如,将对称性管理运用于组织管理时,假设在同一个组织中以同一种管理策略(如激励策略)为样本,那么当该组织采用这一管理策略的统计样本足够大时(即以该组织多年长期采用的激励策略为统计样本),作为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系统要素对称运动双方(正向/反向激励)权重占优者的随机事件的发生频率将趋于一个稳定的概率值,即该组织采用正向/反向激励的概率各接近于50%。由此可见,在此类单个组织的纵向统计中,虽然同一组织的不同管理者在采用同一管理策略时,可能会习惯性地选择策略的不同方面(正向激励或反向激励),但是无论如何,在大数次发生的随机事件中,正向/反向激励累计出现的频率将围绕50%上下摆动,即概率值以百分数中轴点为对称。

在讨论对称性管理的系统要素对称运动时,除了大数定律以外,还需要了解随机事件平均值的分布状态。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如果多次发生大小为n的独立同分布随机事件,那么当n足够大的时候,这些随机事件平均值的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譬如,在对称性管理中,考虑多个组织的横向统计,假设在n个不同组织中以同一种管理策略(如激励策略)为样本,以系统要素对称运动(正向/反向激励)作为离散型随机变量,并考虑正向/反向激励双方之中权重占优者的随机事件R的发生情况,那么当这n个不同组织采用同一管理策略的统计样本足够大时(如采用n个不同组织多年长期积累的同一管理策略数据),随机事件R的平均值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即随机事件R以正态分布的期望值μ为对称。

二、对称变换

如果把认识世界视为一个复杂的和不断演进的过程,那么理解对称性也要放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并考虑各种形式的对称变换。对于科学而言,对称性经常与守恒性相联系,决定了事物在某种操作下各种可能的守恒定律。因此各种对称性都是相对于一定的变换条件而言的,也就是说任何对称性都离不开与之联系的具体的变换条件。正如近代理论物理重要成果之一的诺特定理(泛称对称性原理)所表达的对称性与守恒律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以满足拉格朗日函数为条件)。如果从广义的角度理解,上述对称性原理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也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在对称性管理语境下,对称变换定义为:如果运动规律具有一种对称性,那么必然相应地存在一条守恒定律。

譬如,在对称性管理中,以建设创新型社会作为对象系统进行讨论,此系统中的制度约束和创新活力具有对称性,两者同为影响创新型社会建设的关键要素。根据对称性原理应该有一个守恒定律与之相对应,考虑到制度约束和创新活力两者均为能量积蓄体,基于能量守恒的哲学思想,此处以能量守恒定律进行讨论。由于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且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保持不变。因此为了提高社会的创新活力,就必须将制度约束所桎梏的能量释放出来,并通过转移或转化为创新活力,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对称运动过程(注:为简单明了,此处的系统选择了封闭形式,即不考虑系统所受的外力作用)。

对称性管理并非静态过程,构成管理的对象系统的各个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它们必须通过对称运动来推动系统发展,所以系统要素永远处于对称运动状态之中,于是相应的对称变换是经常发生的,有时比较显著,有时不太显著。虽然对称性运动会经常性地引起对称变换(包括时间对称变换、空间对称变换等),但是“变中有不变”的性质是各种客观事物对称性的本质,无论对称性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如何,对称性的基本含义都体现变换的不变性这一本质特征,这也是系统要素对称运动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它保持了系统要素对称关系的客观存在。从广义的角度,对称性变换包含了更多的哲学意义,并从认识论的层面改变着人类对事物的看法。尽管在客观上,对称性保持了变换的不变性特征;但在主观上,对称性的变换却可以改变认识问题和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为对称性管理提供了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不同维度,以及拓宽解决问题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提出具有生长点意义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三、对称性管理

对称性管理原理:在一个系统中,相互作用的对称要素以此消彼长的方式影响系统运动,直至系统在该运动中达到动态平衡为止。对称性管理的意义在于,依据系统管理过程中要素对称运动的普遍存在性,通过对称要素的互动作用和相互转化机制,促进系统的平稳和谐发展。简而言之,对称性管理的本质在于优化管理效率,实现系统和谐发展,这反映了事物运动的必然机制,以及事物发展的客观要求。对称性管理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解决问题,还在于能够为系统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一般而言,管理的性质包含自然性、社会性、科学性、艺术性等。此外,管理还与宏观或微观环境、制度政策条件等因素存在各种相互关联,在形式逻辑中把这些性质和关系统称为管理的属性。对称性管理同样具有上述属性,但是对称性管理所强调的对称性和平衡性则是对称性管理所特有的,它决定了对称性管理的本质属性,即表现为对称性管理本质的规定性。

对称性管理的本质在于遵循事物运动的对立统一规律,其基础是建立在对称性事物及其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互动作用关系之上的,并力求通过系统要素对称运动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根据对称性管理思路,只要定义系统要素的某一特征,那么总存在相应的对称性要素及其互动作用,从而可以帮助管理主体提高解决问题的洞察力。

在对称性管理过程中,系统要素的对称运动可以构成多种组合形式,其中包括,“要素对”的一体两面对称、不同要素类型的两体之间对称、系统内外的对称等等。一方面,这些不同的对称组合不但加强了系统运动的约束条件,而且改善了管理过程中系统要素使用的丰富水平,并从不同角度或在不同层面产生新的管理意义;另一方面,对称性管理通过系统要素对称运动,同步调动系统对称要素的双向动能,以双管齐下的方式激发系统活性,拓宽了解题的空间,对于提高管理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根据对称性管理的辨证观,在管理对象的系统运动中,存在着“对称”和“对抗”两种情形,一般情况下,应力争通过积极的优化调整策略使系统要素对称运动处于平衡的和谐状态,但是如果系统要素对称运动出现严重的失衡而无法调整,则意味着系统要素运动的“对抗”无法避免,于是系统将会“崩塌”而进入否定之否定过程。

现代社会的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管理领域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现象也层出不穷,这既是对人类的管理认知能力的考验,也要求人类为提高管理水平而不断努力。事实上,管理上的任何所谓灵丹妙药都是相对的,只有适应适用才是绝对的,因此如何真正适应客观规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将成为管理致胜的关键。在此背景下,对称性管理遵循辨证观与平衡论的客观规律,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发展要求而采用系统要素对称运动机制,通过多组合的要素优选方式选用最佳解题切入点,为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提供保证。

对称性管理的优越性,首先表现在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多途径性。对称性管理活动是按照一定目的和有计划进行的,每一次具体的管理实施都是关于对象系统的不断调控和优化。对称性管理在辩证分析系统要素对称运动特征的基础上,能够同时发挥系统要素对称运动的双向动能及影响力,通过一定管理手段实现系统要素的较充分利用,既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利用率,也拓展了解决管理难题的选择空间,有助于更好地达到系统目标,从而对改善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水平都形成了有效促进。

对称性管理是否能够成功解决各类管理难题,这一点仍然可以讨论。而且面对管理领域存在的大量复杂系统问题,要获得相应的解题能力而成为有效的管理模式,对称性管理的研究尚有相当的路要走。但是作为一种管理思维,它确实能够有效拓宽管理思考的丰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从而为提高管理能力和破除管理瓶颈提供积极帮助,这也是对称性管理之功能价值的基本标志。

四、系统要素对称运动

在《对称性管理》一书的语境下,系统要素对称运动可定义为:一个运动包含的成对共生要素存在一体两面的对称或超对称互动关联,且共同对系统发展目标形成互补影响,那么该运动即为系统要素对称运动。这一定义对于对称性管理的各种系统要素对称运动具有普遍意义,即对称性管理讨论的系统要素对称运动均可在上述定义的意义下称作对称运动,它不但有助于理解对称性管理讨论的系统要素对称运动的内在涵义,而且给出了一种明确的研究思路,可以让研究过程有所遵循。

从管理思维的角度,虽然系统要素对称运动是根据对称性管理的理解而在学术层面提出的概念,然而事物的对称运动却是实实在在的,这一客观事实不会随着概念的提出与否而存在或是不存在,由此也为系统要素对称运动提供了从思维到实际的客观基础。在对称性管理中,共生共存的对称要素所产生的互动作用类似于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两者具有一体两面的关联性,它们互为前提,相辅相成,这意味着任何系统要素运动都必然是与其对称伴侣或超对称伴侣相向而为的。

系统要素对称运动在管理领域广泛存在,特别是在发掘管理资源和提高管理和谐度方面已经成为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按照事物的对立统一辨证规律,系统要素对称运动不仅强调对称双方互动关系的优化,更追求以统一为目标的系统平衡与和谐,因此在讨论系统要素对称运动时间,必须突出“对称”与“和谐”这两个关键词。探讨系统要素对称运动的辩证关系是对管理学的深层次思考,亦是对管理目的与手段的深层关系的挖掘,同时还是对管理本质的另一种有根据的解读和建构。

一般而言,世间任何事物对称运动的阶段结果都以追求相对平衡为目的,即以此表现为系统管理的阶段性目标,至于目标能否实现或实现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要素对称运动的具体状况。由于管理的本质特征在于协调(如关系协调、利益协调等),因此当要素对称运动能够促进系统协调发展时,就会通过系统要素的互补作用对系统发展起到促进和建设作用;反之,则会阻碍或破坏系统发展。

对称性管理以系统要素对称运动为依据,按系统目标要求判断要素对称双方的目标权重,从中优选高权重者为解题主导方向,并遵此求解匹配的管理路径和管理方式,因此其逻辑基础是从系统要素对称运动的分析和选择开始的。按照事物发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系统主导要素对称运动的占优方决定着系统的发展状态,为此必须首先厘清系统中的主次“要素对”,其次进一步提炼主导“要素对”中的主次要素,然后通过发挥主要要素的关键作用,同时辅以次要要素的补充作用,以推动系统发展。如果用几何方式来表示,假设对称性管理系统处于三维空间,系统内每个“要素对”的运动在不同的两维平面中展开,由于系统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系统主导要素的支配,因此系统整体运动所形成的投影面基本与主导要素对称运动形成的平面重合,而且系统运动轨迹在主导“要素对”的主要要素轴上的投影占优。由此可知,如果系统“要素对”运动方向的吻合度越高,则系统发展环境越宽松,因为随着要素间的相互干扰越小,要素作用产生的共振就越强,对系统的发展就越有利。

对于一个管理系统而言,要素对称运动的价值在于对系统的贡献,也就是说,系统要素对称运动所产生的影响作用是否具有价值,完全在于其能否解决实际管理问题。众所周知,针对管理活动的同一目标往往存在着多条实现路径,其中究竟哪一条路径更为合理和高效,这是对称性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可归结为系统要素对称运动的优选问题。或者从另一个方面来理解,由于系统要素的作用功效存在差异,因此系统要素是不平权的,不仅“要素对”内的要素双方不平权,而且“要素对”相互之间也不平权,因此如何做好主导“要素对”及其主要要素的选择,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系统发展要求,值得认识审视。系统功能是通过发挥系统要素的作用来实现的,由于不同的系统要素具有不同功能,而且占主导地位的要素对称运动往往成为影响系统发展方向的主因,所以针对系统目标的靶向来确定要素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选择不合理将可能使得系统功能无法有效发挥,甚至导致管理失败。

系统要素对称运动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在人脑中形成的一种认识,既然事物的对称性是一种客观规律,那么就说明系统要素对称运动具有广普意义,它客观地存在于管理领域的方方面面。譬如,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具有对称性,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存在条件,如果社会科学不发达,那么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将受到约束。又如,对于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区域发展战略的判断和选择上,是选择资源型发展道路,还是选择创新型发展道路,这两者具有战略上的对称性。根据系统要素对称运动的互动作用,如果选择资源型的发展模式,那么创新发展的能力必然受影响;如果选择创新型的发展模式,那么不但创新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还可以有效发挥资源禀赋的优势,一举两得。可见在系统要素对称运动中,合理选择系统要素的权重十分重要,因为占优要素将对系统的发展结果产生关键影响。

因为系统内诸多的要素对称关系组成了能动的分析模式,由此为系统要素对称运动提供了综合分析的可能,并可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出各种设定。譬如,针对某个组织的人力资源系统进行管理,假设采用激励手段而且该管理系统满足以下条件的(这些条件一般都能得到自然满足):条件一,管理系统的激励要素所产生的动能具有改善组织成员状况的效用。条件二,管理系统的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形成对称运动(正向/反向激励相辅相成,双方权重此消彼长)。条件三,管理系统的正向激励要素和反向激励要素的权重取值范围为0-100。条件四,管理系统的正向激励要素和反向激励要素的权重之和等于100。条件五,当正向激励要素大于50即认定为以正向激励为主,当反向激励要素大于50即认定为以反向激励为主。

根据上述所设条件,该组织管理系统中的正向激励要素和反向激励要素对称运动的权重取值可分别出现以下不同情况,例如,正向激励要素占比100/反向激励要素占比0(强正向激励),或者正向激励要素占比0/反向激励要素占比100(强反向激励),或者正向激励要素占比60/反向激励要素占比40(弱正向激励),或者正向激励要素占比40/反向激励要素占比60(弱反向激励)等等。为了明晰分类,无论是强正向激励还是弱正向激励,均一律归类为正向激励,反之亦然。从抽象角度进行讨论,此处提及的正向激励与反向激励之地位是平等的,就象正确与错误在哲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一样,并不存在意识上的倾向性。

在对称性管理中,一般的系统都是由诸多相互独立的“要素对”组成的,因此系统要素对称运动并非仅仅是一对要素在做对称运动,而是有多对要素同时在做对称运动。但是按照矛盾运动规律,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包含诸多要素对称运动,但是这些要素对称运动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对要素对称运动是主要的并处于支配地位,而其它要素对称运动则处于次要地位。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要素对”的主要要素将对系统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例如,上述例子中的系统主导“要素对”为正向激励/反向激励,而主导“要素对”的主要要素是正向激励(或者反向激励)。

五、系统平衡态

平衡是最常见的客观现象之一,它反映了运动的一般规律,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平衡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是因为平衡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依附于事物和运动之中的,是事物运动的基本形态。平衡是维持事物稳定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对称关系之间力量协调的结果,正确认知平衡范畴的科学内涵对于把握对称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正确理解系统要素对称运动的核心概念。从哲学的角度看,平衡现象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对立统一规律的综合反映和阶段性动态结果,表示事物处在量变阶段所显现的状态,这种状态具有相对的和暂时的静态表现形式,属于绝对的和永恒的运动过程的某个阶段或片段。

系统平衡态的定义:系统演化过程中各要素之间通过对称作用而达到彼此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对于任何系统而言,不但存在着力求自身稳定的本能,而且也存在使系统变得不稳定的因素,系统的平衡过程就是强化系统稳定本能,压制系统不稳定因素的过程。在对称性管理中,由具体分析可知,当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动态稳定和谐,不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均达到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而且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调节能力,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有的稳定状态,并重新使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

系统不但具有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并建立动态平衡联系的能力,而且会在发展和演化过程中自动维护或寻求适合自身需要的平衡,通过主动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旧平衡,或者因系统中某些要素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进入新的平衡状态,以使系统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和效益更高。正是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循环,使系统一次又一次地从平衡到不平衡,再从不平衡到建立新平衡的反复演进过程中,形成了系统整体和要素个体的发展与进化,因此,系统的动态平衡是其自发调节的结果,是系统内所有不同要素对称运动的综合表现。

系统内的诸要素对称运动可以是分散的,甚至可能是各向异性的,但是在系统的统一性约束之下,所有这些运动最终将归结为一体,并通过系统的整体性特征而表现出来,从而使系统动态平衡反映出系统内在的综合性变化规律,系统的任何个体要素都遵从系统运动平衡规则,因此系统的动态平衡反映的是系统要素的整体稳定态,是指相对独立的系统内部诸要素相对运动所产生的能量综合效果而给外界带来的整体反映。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中,平衡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在市场经济领域,平衡能及时地通过经济规律调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保经济的平稳运行。

任何系统平衡都只是一种动态平衡而不是静态平衡,人类社会的各种系统也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以及外部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任何系统都总是会按照一定规律向着结构和功能更加复杂化的方向演进的,这种由简单系统向复杂系统演化的动态过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普遍特征。譬如,以企业作为对象系统来讨论,在系统发展的早期阶段(简单系统),由于组成系统的要素较少,结构相对简单,竞争链条较短,对外界干扰反应较敏感,抵御能力不强,所以是比较脆弱而不稳定的,如果系统的某一要素过于剧烈地发生改变,都可能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使系统平衡遭到破坏。

当系统逐渐演进到成熟时期(复杂系统),由于组成系统的要素增多,结构日益复杂,竞争链条较长,对外界的干扰压力有较强的抗御能力,因而稳定程度较高。因为在简单系统向复杂系统发展的长期演进过程中,经过一系列优化选择和环境适应,系统要素不但各自形成了较稳固的优势占位,而且彼此间的关系更加协调且依赖紧密,并与系统环境(包含各种内在机制等)共同形成结构较为完整、功能较为完善、运行较为平稳的统一体,因此外来干扰的侵入往往比较困难。

从辨证的角度理解,系统维持动态平衡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保持原有的稳定状态,同时还将根据系统的发展需要而追求建立新的平衡,以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整体效益,这也是复杂系统在演化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由于复杂系统具有较丰富的要素资源,从而使得能量、物质和信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流动,假设某个环节或途径受损甚至中断,马上可以通过其它方面的调节而抵消或者得到缓冲,因此不会致使整个系统受到损害。可见系统的要素越多,组织结构越复杂,系统就越稳定,即系统的稳定性是与系统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相联系的。

任何组织系统的平衡态是保持整个组织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它不仅使系统要素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为组织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系统的每一个要素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含此系统与他系统)都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系统环境不仅包含要素个体,而且还包含将要素个体进行整合的内在机制,而且系统内在机制的优劣将决定系统平衡状态的维持能力。系统失衡首先从要素失衡开始,但是好的系统机制能对要素失衡状况进行及时调整,系统的内在机制越优良,对要素失衡的调节能力就越强。当组织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含此系统与他系统)之间出现高度的相互适应,要素结构与数量比例持久地没有明显的变动,系统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趋于稳定,而且系统结构与功能之间相互适应并获得最优化的协调关系。

根据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和平衡的相对性,系统要素对称运动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系统要素对称运动的平衡态是暂时的,这是因为变化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最根本属性,管理领域的任何系统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客观世界的复杂实体,当然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事实上,人类社会的任何系统时刻处在与外界环境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之中,不停地在进行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方面的交流,因此必然会经常遭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各种干扰。虽然系统对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压力具有一定弹性,但其自我调节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假如外界环境的干扰或压力在其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当这种干扰或压力去除后,系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而恢复;假如外界干扰或压力超过了系统所能承受的阈限,那么系统的其自我调节能力将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系统衰退甚至崩溃。

既然系统平衡是动态且可变的,那就意味着系统运动过程中,能够满足或接近系统平衡点的方案不止一个,可是这些方案并非都是适合的,为此不仅要找到实现系统平衡的方案,而且要求其必须符合系统整体目标才是真正有用。系统的平衡问题不仅与系统运行规律有关,还要考虑各种内外环境的近期和远期影响,必须符合系统发展的整体性原则,惟此才能真正达到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在《对称性管理》一书中所讨论的系统平衡具有动态性,这意味着它是一种相对概念而非绝对概念,系统平衡不等于系统静止不变,只不过是处于相对稳定的运行状态而已。那么如何才能判断系统是否处于动态平衡呢,具体的判断规则包括以下几点:

①在系统反馈机制完备和运行顺畅的情况下,如果系统的反馈调整达到最小,则表示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态。

②如果系统整体功能发挥达到最大化,同时对要素个体作用发挥的压制达到最小,那么则表示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态。

③如果系统的稳定发展具有长期效应而非短期效应,那么则表示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态。

④如果系统要素对称运动有利于激发系统整体功能而非只是要素个体功能,那么则表示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态。

⑤在系统顺利发展的情况下,系统结构和内部联结机制调整的频率越低,则表示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越高。

⑥系统结构越复杂,要素多样性越丰富,所形成的要素对称运动作用就越大,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

另外,要实现系统的平衡还需要满足一些基本条件,其中包括:一是有利的环境背景。任何系统的发展都需要内调外顺,若系统的内外环境处于不利状况,系统运行不顺畅,那么系统也就很难达到平衡。二是系统运行方式合理。系统的运行方式很大程度上通过系统要素对称运动来表达,因此优选主导要素,对于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质量事关重大,只有系统运行合理才能更好地进入平衡态。三是要素对称运动应具有活性。系统要素对称运动必须足以推动系统良性发展,必须能够保证系统的活力和竞争力,并促使系统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无序到有序
系统论基本概念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中医人必须精通的几个中医理论(3)五行学说
《跟我学中医》连载之十三:阴阳五行学说(3)
神奇的五行学说,让你一通百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