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军为何能攻占泸定桥——从技术、战术角度的一些初步分析
 前言, `0 t1 O* g3 G! m6 a
" T$ B' P' ]3 s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值此全国上下大力纪念的时候,网络上又有一些质疑当年红军战斗历程的言论冒了出来。这些言论里比较常见的就是质疑红军飞夺泸定桥这一战斗,认为红军当时没有经过战斗就安然过了桥有之,认为当时红军战士爬着铁索突击太假有之,甚至认为守桥川军与红军达成什么协议而“放水”亦有之。应大网会员要求,我就这一战斗写篇东西。特此声明,对红军飞夺泸定桥战斗的研究我一直都认为我还有些工作没有完成,故此我一直没有写这一战斗。现在这篇东西是在我没有去过安顺场、泸定桥现场考察的情况下,凭借多年来搜集的各种资料以及通过地图、谷歌地图等途径作业,并以我所掌握的军事知识来写作的。我想,这种方式所进行的研究、思考,可能正符合很多与我一样没有去过大渡河、安顺场和泸定桥的朋友了解这一战斗时所能拥有的条件。也就是说,我和广大朋友一样,审视、研究这一战斗时所拥有的条件是一样的。或许这样平等的视角所看出的东西能对广大朋友更有帮助。还要说明的就是,我研究战史、战斗,都是很注重从指挥员的角度去研究的,这篇东西同样注意站在“假如是我指挥这场战斗”的角度来写,因此这在那些有指挥欲的朋友那里或许能获得共鸣。$ y  g1 O% ]& _3 X: _2 S# E

  一、作战背景
. x* T0 |7 `* U  l9 W3 Z; H4 z
  要说明红军为何能攻占泸定桥,我认为必须从红军在安顺场强度大渡河说起。在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于1935年5月15日由四川会理附近地区继续北进。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有天险大渡河,这条河水深流急,不能徒涉而过。这条河就这样成为了蒋介石聚歼中央红军企图中的重要防线。为此蒋介石命令川军第24军主力沿大渡河筑堡防守,阻止红军北进。根据敌情变化,中革军委5月20日下达训令,要求红军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
  1935年5月24日晚,红军先头部队到达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歼守敌2个连后控制了安顺场的渡口。25日,红军第1团第2连的17勇士由连长熊尚林率领,乘船冒着守军火力强渡成功,后续部队跟进后一举击溃防守北岸的川军,巩固了渡河点。虽然由于船只数量有限使得红军在此只能以很低的速度向大渡河对岸运输部队,但这次战斗对整个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意义在于:在天险大渡河防线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正是由于船只数量很少导致红军在此渡河速度太慢,在后有追兵赶来、于此地数次架桥的努力失败的情况下,红军指挥员只能另想办法。这个办法就是火速抢占安顺场以北160千米(亦即320里)的泸定桥。" I/ z" y* ]+ |) O

  1、地形- \9 {; p: n, j2 w: h

  这里的距离160千米,是两地行程。图上作业可知,安顺场距离泸定桥的直线距离约为73千米。之所以要在这里提及这点,是因为我一直很感兴趣当时红军指挥员是怎么知道安顺场距离泸定桥的距离是160千米的?因为距离是确定行军时间或速度的重要依据。这点我至今没有找到可信资料。当然在精确的军用地图上,可以用图上量算距离、根据道路情况进行实际里程修正的方法得出160千米这一距离,但我估计更可能的是当时红军在安顺场向当地百姓调查后得知这一行程的。这是因为我个人估计当时红军很可能是没有大渡河一带这么偏僻地域的大比例尺军用地图的(这点要资料来证实当时红军所使用的地图到底是哪里出版的)。我个人估计在两岸向泸定桥奔袭的红军部队实际行程应该都是不止这一数据的。这点存疑,有待日后考证。


(引自《兵器知识》2016年第7期,第64页。该图不太精确,但大体能反应出当时我军飞夺泸定桥的战斗部署。)/ c3 a7 u& T; _) Q; N

  在看各方资料时,我想很多朋友可能会对方位搞不太清楚。因为有些资料是以河北来说的,有些资料又是以所谓左岸、右岸来说的。实际上在军用文书中一般是以江河的水流方向来记述左、右岸的。这是因为江河往往是蜿蜒曲折、走向极不规则的,如按地形方位来区分东、西岸或南、北岸就会给准确表达带来麻烦。比如大渡河,其在安顺场以上大体呈南北流向,在安顺场以下则大体呈东西走向。泸定桥在安顺场的上游。在泸定桥到安顺场这一段的大渡河,因为曲折的缘故,有些河段也是大体呈东西走向。因此在军用文书中应该是以左岸、右岸来描述我军行动的。具体来说就是我们想象一下,站在上游的泸定桥,面向下游的安顺场,此时左手为左岸,右手为右岸。但是,当我们看地图时,由于地图一般是上北下南,所以此时对我军行动的记述又有所谓左路军和右路军之分。左路军红4团和红2师其他部队就是沿着右岸(亦即西岸)奔袭的部队,右路军红1师和干部团就是沿着左岸(亦即东岸)奔袭的部队。明白了这点,我们就能明白,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指挥的红4团在抵达泸定桥西岸后,是由西向东发起夺桥的攻击行动。) f, s/ Y/ _5 j% A( l( x
  在向泸定桥奔袭的过程中,红军要翻山越岭,且由于大渡河这一段的河面并不宽(100米左右),因此两岸行走的人在某些地方是可以相互喊话的。事实上红4团在奔袭的过程中,就曾经与河对岸的川军以高声喊话和喇叭号音“联络”,让对方以为是友军,蒙混了过去。而在有些地段,河对岸有敌军时,是很容易被敌军发现并对我实施射击的。在奔袭过程中,红4团就曾经遭到对岸敌军这样的射击。如果要避开这些打击,就要放弃沿着河边的路行军而改为爬山找路插过去。由于大渡河两边的山很高,这会导致部队行军所花时间增加。同时在奔袭的过程中,会有河流拦在前路。这就意味着红军要跋山涉水,要砍树架桥,这也会增加红军行军的时间。事实上红4团在向泸定桥奔袭的过程中就曾经因为敌人破坏了一条小河上的桥而花了2小时架桥。1 I* ?- w, o' l5 {* N& x

  2、敌情, h3 S$ }; `& c3 y

  对于大渡河右岸(西岸)的敌军情况目前不太清楚,因此不清楚红4团在沿着右岸向泸定桥奔袭时碰上的敌军是哪一支部队。对于左岸(东岸)敌军的情况,应该是川军第24军。从该军指挥人员在解放后所写的文史资料来看,在1935年5月27日,第24军第4旅(旅长袁国瑞)到达龙八步附近时获知安顺场已被红军突破,此时敌军要阻止夹江而上的两路红军。因此该旅的部署是:以第38团(缺1营,团长李全山)摆在泸定铁索桥,以十一团(团长杨开诚)为左翼向下游摆开阵势阻止在安顺场过河后在左岸朝泸定桥而来的红军,以十团(缺1营,团长谢洪康)位于飞越岭作为总预备队,旅部位于龙八步(飞越岭山下)。川军第38团团长李全山于是在5月28日派周桂山营跑步进驻泸定桥。该营于“午后七时”(资料所载)出发,派出一连(连长饶杰)为先遣队。周桂山这个营是从冷碛出发的,查阅地图得知,冷碛距离泸定桥直线距离将近15公里。由于沿途是在山间的道路,蜿蜒曲折,因此实际行程当按30公里计算。饶连当时接到的应该是急行军的命令,按照步兵行军的一般速度计算再考虑其使用跑步的方式,应该是用了4-4.5个小时抵达泸定桥。因此如果按照资料所说“午后七时”出发,那就是夜里11-11点半(23-23时半)抵达泸定桥。而资料中说周营到达泸定桥时已二更,到达后派兵参加拆除桥板、构筑工事。二更亦即夜里9-11点(21-23时)。这显然前后不符。再看资料中对时间的记叙方式为“午后七时”,这与一般习惯也不符合。因为七时者,要么是“晨七时”,要么是“夜七时”,午后一般是指中午12点到下午5、6点。综合起来分析,我认为资料中的“午后七时”可能是“午后4时”。在手写较为潦草的情况下,阿拉伯数字“4”与汉字“七”字体相似。如果不是资料出版时编辑人员校稿错误,那就可能是作者在查阅原始作战文书时,受文书上的书写笔迹所误导。假如饶连是5月28日下午4点(亦即16点)出发的话,则按照我们前述分析的行军速度,其到达泸定桥的时间大约是夜里8-8点半,而周营主力是在夜里9-11点达到泸定桥,这是能够符合敌行军情况的。& ^- Y5 z! Q9 D2 U: c6 _
  饶连抵达后即开始扼守泸定桥两端,并动手撤除桥板,构筑工事。但因当夜下雨,又是晚间,该连行军疲劳,而有的士兵又鸦片烟瘾发作,所以撤除桥板的进度缓慢。当营长周桂山带领营主力到达后也立即派兵参加拆除桥板、构筑工事等工作。在天亮前团长李全山率领该团另一个营(营长李昭)抵达。按资料,周桂山营有重机枪、迫击炮各一连,李昭营也同样有重机枪、迫击炮各一连。在团长李全山率领李昭营抵达后,李营部署在周营左翼(面向桥西为正面,因此左翼应为泸定桥东岸的下游方向),同时以自己的重机枪连和迫击炮连也部署在桥头高地归周桂山指挥。从这里可以看出,在5月29日红4团抵达泸定桥西岸后,其所面临的桥对面敌军为1个缺编的团(2个营)。从资料看,很可能能够对红4团夺桥行动造成直接威胁的只是一个加强了1个重机枪连、1个迫击炮连的1个营的敌军。
  这里结合地形和敌情分析一个情况,这就是在1935年5月29日清晨6点多红4团抵达泸定桥西岸时,桥上的桥板是否已经全部拆除?从川军第24军有关人员后来写的文史资料看并结合我们前述的分析,作为敌军先头的饶连是在5月28日夜里8-9点抵达后即开始扼守泸定桥两岸并开始拆除桥板。这里饶连抵达泸定桥后当即扼守桥两岸是正常的军事措置。因为川军主力在河东岸,要防的红军自然主要是在西岸。要拆除桥板就自然要过河在西岸部署一定兵力警戒,否则正在拆除桥板的时候红军突然出现在西岸就糟糕了。由于要在河两岸部署兵力警戒,又要有兵力拆除桥板,因此扼守桥西岸的敌军不会多于一个排,甚至很可能只有一个班。在敌周营主力抵达泸定桥后也参与了拆除桥板的行动,但很可能没有增派兵力扼守西岸。因为敌军根据对泸定桥及周边地形的熟悉,极可能打的主意是拆除桥板后守在东岸,红军就无论如何也过不来了。因此,当红4团在5月29日清晨6时多抵达泸定桥西岸时面对的守军兵力数量应该在一个排以下。这就是为什么红4团能一枪不发就消灭了桥西守军、占领桥西的重要原因。红4团在抵达桥头时桥西仍有敌军,这也就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当时的桥板没有拆完。因为照常理,是应该要等桥西守军回到桥东才能最后拆除桥板的。川军第24军的回忆史料称是由于敌军行军赶到、夜里下雨,所以人员疲劳,加上有不少人烟瘾发作,因此虽然后来敌一个营在5月28日夜里12点之前就抵达泸定桥并增加了拆除桥板的人手,但到天明时还没有完成拆除桥板的工作。据敌军回忆,到5月29日清晨,对岸发现了红军,随即无法进行拆除桥板的工作。因为此时敌军若上桥拆除桥板必定会遭到红4团的射击。那么,在5月29日泸定桥还有桥板在是肯定了,但当时桥板的分布情况是怎么样呢?目前没有看到有关资料,也只能是根据常情推测。考虑到要留下桥板供扼守桥西的敌军回到桥东,因此泸定桥上的桥板,以宽度来看可能是拆除了中间和一边,这样就留下另一边供桥西守军返回,以长度看也有可能是一小段一小段地拆除,留下的桥板的间距保证人可以手扶桥栏大步跨过即可。桥西守桥的敌军数量不多,因此留下桥板不管是上述两种情形的哪种都能保证他们较快地返回桥东。敌军的打算有可能是桥西守军返回桥东时就顺手边走边回身拆除走过的桥板,也有可能认为把桥板拆除得只能容少量人员不方便地、慢慢地通过,在桥东有人员扼守的情况下就能以火力达到阻止红军渡桥的目的。那么一些我军参战人员的回忆文章记载当时泸定桥上的铁索光溜溜地冒着寒光等描述是怎么回事呢?我认为这可能是两个原因。第一,人的回忆难免有不全面、遗漏的地方,或者是以印象突出的部分代替全部。可想而知,当红4团的官兵达到泸定桥边时,看着在山之间轰鸣流过的大渡河以及其上的铁链桥时,其心里是感受到惊险的。在必须抢占泸定桥的任务压力下,面对如此地形自然就会对桥上光溜溜的铁索(即使可能某几根铁索只是有部分没有桥板)印象非常深刻的。加上军人职业的特点使得养成了语言简练的习惯,因此就会有当时桥上没有桥板的表述。第二,胜利者在回忆往事时,难免有夸耀自身战功的成分。这往往表现为不自觉地突出当时所面临的困难。但无论如何,从当时红4团要在当地群众征集材料铺桥、要在突击队形中以一个连负责铺桥板来看,当时泸定桥上残存的桥板应该是无法保证我军快速冲击的,即使只是22名勇士的小分队也无法利用残存桥板快速冲击。8 N: s9 T( D; O4 _1 Q- L( W
3 ~, U+ S+ {# x- q9 [! A& e' v
  3、我方部署0 j3 Q+ U& f8 ~6 ]0 m
6 y8 ^, t* {% U8 c7 w7 d
  红军在夺取安顺场渡口并突破大渡河成功后,发现在此处无法尽快将中央红军全部渡河,于是下决心夺取北面的泸定桥。为此做出了一个夹江而上夺桥的部署:已渡河的红1师和干部团为右路军,在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下沿左岸(东岸)北上;红2师和军团部为左路军,在林彪率领下沿右岸(西岸)北上。我们所熟悉的夺取泸定桥的行动就是由左路军的红2师的4团所实施的,该团是左路军的先锋,位于左路军行军序列前头。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红4团首先赶到泸定桥并最后是由他们发起攻击夺桥的?也就是说,为什么不是右路军的红1师首先赶到泸定桥并发起攻击夺桥?我认为可能是两个原因。第一,大渡河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其右岸(西岸)为大雪山等山区,人烟稀少,左岸(东岸)方向有汉源县城,更远些则有雅安城。因此川军的分布应以左岸(东岸)为多。这样一来,刘伯承和聂荣臻所率领的右路军所遇到的敌人就比红4团所遇到的要多。第二,组成右路军的不单是红1师,还有干部团。这是因为当时军委首长考虑到万一夺取泸定桥失败,中央和中央红军大部队不能渡过大渡河的话,那么过了河的干部团就可以去开辟新的根据地,继续革命。因为有了干部团的大批干部,再有革命群众,加上红1师这支部队,就能打开局面。从这点考虑,军委极可能是让已渡过河的红1师等着干部团也渡过河后再一起行动。这样一来,右路军的行动就较慢。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军委直接向红4团下达夺取泸定桥的命令(此点存疑),这是因为在河右岸的红2师可以立即出发,随后出发的红1师则在河左岸行动策应红4团。必须说明的是,这里只是我的推测。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要搞清楚大渡河左岸的红1师和干部团出发北上的时间,目前还没看到这方面的可信资料。
  红4团在对泸定桥东岸发起攻击时,其战术队形是:22名勇士为第一梯队;1个连随后在桥上铺桥板,该连在将桥板铺至东岸时也就成为投入东岸的第二梯队;22名勇士和铺桥连所在营的主力为第三梯队;红4团的2个营和团部在桥西岸展开,以火力掩护冲击;军团教导营向侧翼警戒。

  二、红军为何能攻占泸定桥的分析+ A1 U# g- |3 h) m* @+ B7 k
" t! @1 L' Y- `9 K' |
  要分析红军为何能攻占泸定桥,自然少不了泸定桥的基本情况。这里以网络上所找到的旅游者到泸定桥旅游时所拍下的景点介绍为依据,如下图。/ k/ i& G  K5 h' n8 F


  从这个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泸定桥长101.67米,宽3米。在谷歌地图上的泸定桥卫星照片上测量,基本上也是这个数据。泸定桥是在横跨河面的13根铁链上的9根铺桥板而成的。如以下两图所示。) w* }" T+ ^) F. d$ S
4 @) S8 l/ [7 l' w
  这张照片上山上的高大建筑物应该就是观音阁,因此照片上的桥头为西岸桥头,亦即红4团在1935年5月29日所占领并以之为阵地向东岸桥头发起攻击的地方。
5 A6 m+ P3 V5 w0 d. S8 {( E* B1 Q6 l
  从这张照片可见,泸定桥的13根铁链中4条为桥栏,其余9根铁链用来铺桥板。1935年5月28日的时候,泸定桥上的桥板是否这个样子、是否以这样的方式铺设?目前没有看到可信资料。
  要明白红4团当时为何能够夺桥,必须要明白射击学上的一个概念:压制射击。压制射击是指给敌以一定杀伤、使其射击受到压制、机动受到限制的射击。这在实战中往往是消灭敌部分人员,使其停止射击或降低射击速度,即达成压制。可以说,在1935年5月29日的战斗中,敌我双方在桥的两岸所实施的都是压制射击:东岸的敌军企图以压制射击阻止红军的机动——沿着桥面实施的冲击,西岸的红军企图以压制射击阻止敌军射击。泸定桥桥长101米多点,由于该处地形为河两岸有山对峙,所以双方所占领的阵地距桥最多也就是2、30米。这就意味着双方的射击距离最多也就是150或160米。我国大学生军训时有个轻武器射击的训练科目。该科目就是部队里进行的轻武器射击一练习,是使用步枪以卧姿、单发射击的方式射击100米外的半身靶。经过数天瞄准训练的大学生,一般都能命中靶子,有相当多的大学生还能打出5发45环以上的优秀成绩,甚至还有打出50环成绩的。因此在1935年5月29日红4团这些经历过多次战斗考验的老兵要使用步枪、冲锋枪、机枪从泸定桥西岸桥头向东岸桥头敌军工事射击(射击距离101米多点)的话,以他们的射击水平是能轻易地打出压制效果的。就泸定桥整个战场来说,在100-160米这么近的距离,步、机枪的火力不需要太高的射击精度就能达成很好的压制效果。换句话说,此时决定战斗双方的射击能否压制住对方的决定因素不是射手们的射击技术,而是双方各自所能打出的总射速。总射速由参加射击的武器的战斗射速相加而得。也就是说,双方能够组织起来实施射击的武器数量的对比是决定性因素,射手的射击技术此时对战斗结果起决定作用的应该主要是能打出多高的战斗射速,射击精度相对不太重要。由于当时的步枪是单发的,轻、重机枪和冲锋枪才是连发的,因此关键就在于双方能否组织起数量上压倒对方的机枪和冲锋枪实施射击。' z3 t! e7 q- [' S
  红4团当时能够组织起数量上对敌形成优势的火力吗?首先,从前述敌我部署可以看出,在5月29日下午4时发起的战斗中,红4团组织起了2个营的兵力从西岸对东岸实施射击,而东岸敌军应该只有1个营的兵力,这样在步枪火力对比上红4团应该是大致获得2:1的优势。其次,红4团是集中了全团的轻、重机枪,亦即3个营的轻重机枪来实施射击的。同时我们要注意,红4团在5月27日开始的奔袭过程中,在抵达泸定桥之前是打了好几仗的,在抵达泸定桥西岸后又消灭了西岸守军。根据记载,红4团在这些战斗中是有缴获的,单是机枪就至少缴获了20挺左右(具体缴获了多少我一直很感兴趣,但从各方面资料分析只能说是“至少缴获了20挺左右”)。另外红4团在西岸做各种准备的时候,军团教导营赶到。虽然红4团让该营担负侧翼警戒,但可以想象该营所携带的轻重机枪也很有可能被集中于西岸桥头用以对敌射击。这样红4团就能集中起全团加1个营的轻重机枪,而对岸敌军虽然有2个机枪连的加强,但在机枪数量的对比上应该是处于劣势的。这里就涉及到我目前的一个遗憾,那就是没有当时红4团和军团教导营的具体编制,不知道当时红4团和军团教导营到底装备多少挺轻机枪、重机枪。还有一个遗憾就是不知道红4团一路上缴获了多少挺机枪。但有一点我想在这里指出的是,继红4团之后赶到的军团教导营是有可能携带较多机枪的。因为从行军序列上看,该营很明显是军团为了加强先锋而派出的,因此从军事上讲是有可能给他们加强较多机枪的。在迫击炮火力对比方面我也有个遗憾,那就是不知道红4团当时携带了多少门迫击炮(红4团编制里可能没有迫击炮,但军团炮兵营或连应该是配属给了他们行动,神炮手赵章成由此参加了夺取泸定桥的战斗)。除了能肯定神炮手赵章成当时也参加了这次战斗之外,到底当时红4团展开了多少门迫击炮于泸定桥西岸的阵地目前还没有可信资料。此外,现在能够肯定的是在红4团抵达泸定桥头西岸后,东岸敌军使用迫击炮对我军实施了射击。但在5月29日下午4时红4团发起夺桥的攻击时,东岸敌军有没有使用迫击炮射击?这点目前无法肯定。总的来说,目前我所能肯定的是,在5月29日下午4时红4团发起攻击泸定桥的战斗时他们应该是对东岸敌军在机枪火力对比上获得了压倒性优势的。这就使得敌军对桥上实施冲击的22勇士和铺桥板的连队所实施的射击火力减弱了,这就是为什么我军能够从桥上冲过去并且伤亡较小的决定性因素。
  红4团能够夺占泸定桥,在战术上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红1师在东岸朝着泸定县城方向实施的攻击。按照部署,红1师和干部团作为右路军在河东岸朝着泸定桥方向实施冲击,以此策应左路军的夺桥行动。他们在红4团奔袭泸定桥的过程中,有过攻击朝红4团射击的东岸敌军的行动,仅从这点来看红1师就有力地支援了红4团。从各方面资料分析,当红4团发起夺桥行动的时候,红1师正在攻击敌第4旅在龙八步的旅部。龙八步就是兴隆镇,从地图上看,距离泸定桥18.46公里,亦即36.92里。这与不少资料说的龙八步距离泸定桥35里是大致吻合的。红1师的这一攻击,在战术上与红4团一起对泸定桥附近守敌形成了夹击之势。这使得守桥的敌第38团(团长李全山)因担心被前后夹击而惊慌。最后该团团长李全山召集两个营长开会,决定撤走。敌第38团团长李全山的部署是留下饶杰那个连断后。而饶杰是留下一个班在桥头守着,掩护全连撤退。由于资料上对敌军行动的具体时间没有说,这就使得我们很难从反映敌军行动的资料上判断红4团发起攻击时敌军是否已经开始撤退。综合各方资料来看,我认为当时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5月29日下午4点当红4团发起攻击的时候,敌第38团还是按照事先部署实施防御的,但也就在此时或是稍后一些时候,敌第38团被红军猛烈的火力和从桥上冲过来的勇猛吓到了,因此打电话向在龙八步的旅部求援。结果在电话中,敌第38团团长李全山听到敌第4旅旅长袁国瑞说红军正在攻击他那里,随之电话中断。这个电话使得敌第38团指挥员们判断红军对自己旅部的攻击应该得手,自己的后方已经不保,就此决定撤退。敌第38团指挥员们的表现,就使得红军在发起夺桥行动前后,首先是敌迫击炮缺乏指挥而没有发挥出作用(此时两个营长应该正和团长开会研究是否撤退),其次是正面防守泸定桥的那个营很快就除了留下一个连其余兵力撤退了。而这个连也很快就只剩下了一个班防守桥头,其余都撤退到了城里。这也是使得红4团在夺桥时能够压制住敌火力的原因,因为敌此时对西岸我军射击的武器数量已经减少了。在红4团突击队夺占泸定桥东岸桥头向城里冲击时,饶连的主力此时还在城里并实施了抵抗。这就是杨成武随着铺桥的连冲过泸定桥杀入泸定桥时看到的突击队正与敌搏斗的场景。在铺桥的连队杀入泸定城后,很快又有一个连队冲过泸定桥杀入泸定城。此时可能除了饶连之外还有其他未来得及撤走的敌军,因此在泸定城内还有战斗发生。红4团扫荡完城内残敌、彻底占领泸定县城应该是花了2小时。假如红4团下午4点发起攻击之后,花了1个半小时左右攻占泸定桥的话,那么红4团彻底占领泸定县城的时间当在5月29日夜里7点半或8点。0 o1 g+ g: D# Q/ U3 ~3 M! n
  红1师在东岸的行动,在战术上对红4团的夺桥行动是起了作用的。不管这一行动在战斗中具体起了什么作用,我们都要认识到,假如敌防守泸定桥的第38团在没有后方敌情顾虑的情况下坚决防守的话,则红4团最后即使能夺桥成功也是必定要付出更大代价的。仅从这点来看,红1师的功绩就必须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假如我们认识到这点,也就会认识到红军当时做出的两路红军夹江而上相互策应的夺桥部署,在指挥上是非常正确的。
  有资料称,红4团发起夺桥行动时右路的红1师有几个连队已经冲到了泸定桥边。并说正是因为要等待右路红军红4团才一直等到下午4点钟才发起攻击的。但从红4团指挥员杨成武的回忆录和敌24军有关人员写的资料来看,都没有提及此事。杨成武的回忆录中的记载是在攻下泸定县城后,在当晚夜里10点时,警戒的排哨开了枪,抓到了一个伤员,结果这个伤员是红1师的兵。据此看,红1师的前锋应该是在夜里10点左右才打到泸定县城附近。这与下午4、5点时红1师还在攻击距离泸定县城18.46公里(36.92里)的龙八步的情况是相吻合的。
  我认为红4团在抵达泸定桥后是不可能知道对岸红军行动的。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红4团没有无线电通信手段,无法在奔袭途中与在后方的师部、军团部建立无线电联络,也无法与在河对岸的红1师建立无线电联络。从哪里能看出红4团当时没有无线通信手段呢?根据记载,红4团是在5月27日奉命出发的,但第二天也就是5月28日清晨5点多,他们于行军路上接到由军团部通信员骑马送来的军团部下达的命令。这封标为“万万火急”的在我军战史上相当著名的命令要求他们于5月29日夺取泸定桥。这就说明了当时红4团与同在河右岸的军团部之间的联络是要靠骑马或步行等手段实施的运动通信。从记载红4团在长征路上其他战斗征程的资料也可以看出,当时红4团只有一个通信排,能架设有线电话,但没有看到记载装备无线电台的资料。
  那么,红4团在5月29日清晨6点多抵达泸定桥西岸并很快消灭守军之后,为何不立即发起对泸定桥东岸的攻击呢?我认为原因有几个。首先是要等全团到达。在奔袭的路程中,为了加快行军速度,红4团将所有牲口、行李和重武器留下由管理处长、副官率领一个排带着在队伍后面前进。要发起攻击就必然要等重武器到达桥头才能开始。从杨成武的回忆录分析,他们大约是在5月28日夜里8点开始实施轻装以加快行军速度,此时距离泸定桥还有大约100里。在轻装后他们于次日晨6时多抵达泸定桥西岸。照此计算,他们在轻装后行军了10小时,平均时速大约是5公里/小时。在夜里,又是山路,即使不考虑此时红4团的官兵已经是连续奔袭2天之后非常疲劳,这一速度也已经是很惊人的了。而带着重武器、牲口和行李的这个后卫排的行军速度可能在3公里/小时,照此计算需行军16-17个小时,抵达泸定桥西岸的时间当在5月29日的12—13时(中午12点到下午1点)。其次红4团要侦察地形、敌情,给各连队做动员,开会研究作战方案,也是需要时间的。再次要去老乡家里做动员,好用门板等材料来铺桥,等等准备工作也是需要时间的。最后,因为红4团是从西岸向东攻击,因此不能在上午或中午进行,改在下午实施攻击则可以因为太阳从西往东照的缘故更好地瞄准射击,而此时东岸的敌军将会由于对着太阳的缘故射击受到影响。这也是能对红4团攻占泸定桥起到作用的一个因素。从这最后一点分析,红4团发起攻击的时间就应该在太阳较为明显地开始西斜之后的下午2点到天色较为明显变暗的下午6点左右这一段时间。从当时的情况分析,红4团是不清楚东岸的右路红军的行动的,同时也是不太清楚东岸敌军的具体变化的。面对如此险峻的战斗态势,红4团接到的命令又是必须在5月29日当天攻占泸定桥。所以红4团必定是做好了一次冲击不成功而实施多次冲击准备的,攻击发起时间的选择必定要考虑在天色全黑之前留出足够的时间。此外,陈士渠率领的军团教导营的到达应该也是红4团决定发起攻击时间的一个因素。但目前没有找到军团教导营何时赶到泸定桥的资料。站在王开湘、杨成武这两位战斗指挥员的角度考虑,我的体会是这样的——清晨6时左右抵达泸定桥西岸后,首先前卫实施冲击,消灭桥西守军。接着观察敌情,观察敌情的同时等待全团到达泸定桥。很显然这次战斗需要重武器。但由于重武器和牲口、行李在全团行军序列的最后,加之他们的行军速度必然很慢,所以等到中午12点至下午1点左右才能开始具体部署进攻。在等待的这段时间,军团教导营也赶到了泸定桥西岸。从俘虏口中得知,在打箭炉方向有敌军,加上根据泸定桥两岸地形和当面敌情,要是教导营也部署在桥头会摆不开,因此将其部署于侧翼向打箭炉方向警戒。但把教导营的轻重机枪调来参与对东岸敌军的射击,以加强火力。上级的万万火急命令要求是5月29日夺取泸定桥,因此我们必须尽早攻击。尽早攻击的好处是不给对岸敌军更多时间准备,同时能有更多时间实施多次冲击,考虑当前地形和敌情,这点似乎更加重要。不知道在对岸行动的我右路军情况如何?如果他们此时能赶到对岸,我们同时发起攻击,得手的把握更大,因此应该等他们。但没见到他们的动静,是否继续等下去……?
  战斗永远都是敌我双方各种情况的相互作用,战场上的指挥员永远都是要将敌我情况、地形、天气、时间等各种情况综合考虑、权衡取舍,最后又必须在任务和敌情的压力下做出决定。- x. C2 q  ~$ s) h. `$ h' M5 \; f
  红4团的22名勇士在桥上冲击时采用的战术动作是什么?有资料称是攀着铁索实施冲击,有的资料说是抓着作为桥栏的铁索同时踩着铁索实施冲击,有的资料说是边铺桥板边实施冲击。这里我首先想分析的是,22名勇士在当时能否趴在铁索上手脚并用、边射击边向前冲击。从前面有关泸定桥的介绍和照片,我们可以知道泸定桥的桥面是9根铁索上铺着桥板。这9根铁索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米/8=0.375米。这就意味着9根铁索之间的宽度不到40公分。一般成人男子的肩宽在50公分左右。由此可见当时红4团的22名勇士趴在铁索上的话,是能够同时趴在两根铁索之上的。同时我们要注意,这13根悬挂在河面之上的铁索都是向下有一个弯曲的,这从照片上也能看出来。这就意味着铺桥板的9根铁索不是绷得笔直,而是可以上下左右摇摆的。这也就意味着当22名勇士趴在铁索上时,他们可以通过手、脚的攥、勾等动作而使得相邻两根铁索之间的距离更小。上述两点都说明了,22名勇士在登桥冲击时,是可以趴在铁索上获得稳定的据枪条件以瞄准、射击的,也能够通过手往后抓、脚向后蹬等方法在铁索上向前冲击的。其实,如果大家看过我军侦察兵、特种兵的一些训练资料,就能看到我军这些单位有训练全副武装的军人在悬空的单条绳索上前进,甚至是边在绳索上前进边单手射击。此时过空中绳索的方法是:单手前伸抓住绳索,与该手同边的腿稍微屈膝置于绳索上,与该手和该脚同边的胸腹也就置于绳索之上,另一只脚则悬空下垂以保持身体平衡,另一支手则操枪,前进的动力来自抓绳索的手的曲臂、前伸、抓绳索、再曲臂……置于绳索上的腿也可以通过用脚勾住绳索的方式向后蹬来发力推动身体向前。我想说的就是,从技术上讲,军人过一条悬挂于空中的光溜溜的绳索都是可以的,更何况是去过那由一节节粗大铁链组成、从而有凹凸不平处供蹬踏的铁索呢?更何况22名勇士当时是可以同时趴在相邻2条铁索上从而获得更好的平衡条件呢?显然,22名勇士在桥上冲击时是可以双手双脚伸展着趴在相邻2根铁索之上较稳定地据枪射击,通过手抓脚蹬的方式让身体沿着铁索向前移动,从而达到冲击效果的。22名勇士在铁索上能否脚踏铁索、手扶作为桥栏的铁索前进呢?从照片上看,作为桥栏的铁索一边有2根,最低的那根距离铺桥板用的最外边的铁索大约在50公分。因此人以蹲姿踩在铺桥板的最外边的铁索时,单手是能很方便地抓着这根做桥栏用的铁索以保持平衡的,此时空出的手就可以操枪射击。采取这种姿势冲击,在战术上的好处是可以避开前面趴在铁索上的战友而射击,这样能增加冲击时的火力密度。在分析完22名勇士采取趴、蹲两种战术姿势后,我们必须再次指出的是,这13根铁索不是绷得笔直的而是向下有一个弯曲的,其最低部在桥中心。也就是说22名勇士从桥西岸冲击到桥中间时,是俯攻,从桥中间向桥东岸冲击时,是仰攻。这就意味着当22名勇士从桥西岸向东冲击时,如果是趴在铁索上则由于俯攻的关系,从脚至头对敌射手形成了一个面积较大的投影,而不是趴下就能减少暴露给敌射手的面积从而更好地隐蔽自己。22名勇士在桥西岸冲击到桥中间时采取蹲姿的话,则所暴露给敌射手的面积未必比趴着的姿势大。而前已述及蹲姿在战术上是能够加强冲击时的火力密度的。因此,从战斗经验丰富的红4团中选出来的这22名突击队员必定是会在战斗现场敏锐地发现这一情况并自然而然地根据实际选择采取蹲还是趴的。还必须指出的是,当22名勇士以俯攻姿态冲击至桥中间时,对桥东守军就已经建立起了冲击的威力,在守军心理已经受到强烈震撼的情况下,后半段的仰攻就是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的事情了。那么,22名勇士冲击时,是否采取了边铺桥板、边向前运动和射击的战术动作呢?我认为是可能的。前已述及,泸定桥当时桥面上是还有桥板残存的。因此在桥上的某些地方,22名勇士可以利用这些桥板。当时的情形极可能是某些勇士运动到桥上某些地方碰到残存的桥板,于是根据战斗实际情况利用桥板稳定身体据枪瞄准射击、边运动边用手抓旁边的桥板放到身前供运动之用,等等。( V* T) A/ j4 M! G
  总的来说就是,我认为在22名勇士冲击时,他们除了勇猛向前之外,还灵活机智地根据桥上具体情况、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技战术特长、根据对岸敌军被我军大部队火力压制而产生火力间歇性中断的情况,自主地分别地采取了趴、蹲乃至几乎是直身站立手抓桥栏大踏步前进的战术动作,以及利用桥上残存桥板等相关战术动作。而参战人员在战后回忆时,同样是根据自己最深刻的印象来描述,这就是为什么我军参战人员在回忆22名勇士在桥上冲击所采取的战术动作有几种描述的原因。我军有学者认为,描述22名勇士在桥上冲击时的战术动作最准确的,应该是聂荣臻元帅后来写的文章里说的铺着桥板前进。但从飞夺泸定桥的战斗经过看,当5月29日下午4时红4团发起攻击时,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右路红军应该还在距离泸定桥35、6里的龙八步。刘伯承和聂荣臻是在5月29日夜里12点多(此时也就是5月30日零点已过的时分)才进入泸定城的,之后在杨成武的陪伴下踏上了泸定桥。也就是说,聂帅并没有目睹22名勇士在桥上冲击的经过。他对战斗经过的了解,也是来自战后听取的汇报。在经过很长时间之后再写回忆文章时,聂帅记忆中的印象有可能也出了问题。加上聂帅当时在左岸和刘帅带着右路军行动,他的回忆文章里给我的印象是不自觉地突出右路军行动的地位和作用。
  这里我们还必须指出的是,22名勇士冲击时,身上是带着冲锋枪、马刀和很多手榴弹的。也就是说在桥上冲击时,他们在3米宽的桥面上有可能是任何时刻都有4-6挺能够连发的冲锋枪在射击。在100米并且不断在缩短的射击距离上,在3米这一狭窄的正面上,22名勇士是集中了强大的火力的,是完全有可能压倒在桥东头正面防守的这一处敌军的。
  22名勇士在桥上冲击的时间是多长呢?这里我们可以推算一下。泸定桥长101米多点,但这应该是指的桥东至桥西的直线距离。从谷歌地球上的测量结果也说明了这点。而13根铁链不是绷直而是悬垂于河面的,因此22名勇士实际通过的距离应该在130米左右。考虑到22名勇士要向前进,还要做瞄准、射击等动作,因此这里把他们前进的速度算做1米/10秒。照此计算,5月29日22名勇士从在桥西头上铁索到冲上桥东头时,应该是花了大约22分钟。
  22名勇士的牺牲情况可能是,在桥上冲击时牺牲了3人,在桥东头的战斗中牺牲了1人。总共是牺牲了4人。至于红4团其他人员的伤亡情况我一直没有找到可信资料。; O0 |: x% L: T! @# t5 Y) Y; m/ Q
  从上述对夺桥战斗的分析,我认为在桥上时还不是22名勇士最危险的时候,反倒是在接近桥东头时更为危险。因为此时后方实施火力支援的战友怕误伤很可能就停止了对桥东头守军的射击,而转移火力射击对岸其他敌军。此时桥上勇士们就要纯靠自己的战斗力了。泸定桥东头是很接近泸定城城墙的城门的,当勇士们接近桥东头时,敌人点燃了预先堆积在桥头和城门之间的从桥上拆除的桥板,以阻挡我军的前进。勇士们冲过火海杀入了城里后,也是很危险的时候,因为此时后续的铺桥板的那个连还没有到桥东,勇士们是孤军奋战。
  22名勇士的作用在于,他们在前面突击,就能掩护在后面铺桥板的那个连队。假如这22名勇士在桥上冲击时全部牺牲,他们也能起到掩护铺桥板行动的作用。假如他们全部牺牲时桥板还没铺至桥东头,则毫无疑问红4团会再组织突击队在前头冲击以掩护铺桥板的行动。当桥板铺到桥东附近时,供更多兵力更加快速地实施突击的通道也就建立起来了,红4团将投入兵力实施更加猛烈的冲击。我的这一分析是建立在桥东防守敌军战斗意志较为坚决拼死抵抗的前提下的,这也应该是5月29日红4团研究敌情、组织指挥战斗时所确立的前提,也应该是22名勇士踏上桥头冲击时心里所做好的准备。实际战斗的结局是22名勇士的大部分成功突击至桥东头登岸,这一结果是战场上敌我双方情况相互作用之下导致的,但这丝毫无损22名勇士在这次战斗中的地位和贡献,也丝毫无损于红4团夺桥战斗部署的正确性,也更加凸显了夹江而上两路红军相互策应的夺桥部署的正确性。 , s6 x# x4 m+ g) ~8 b
  大家催得比较急,而我看看现在的篇幅也足够大家看的了。因此有关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就先写到这里。有关这一战斗我还有些想法,就另外成文吧。6 e( j+ g8 w5 Y3 k
$ s/ ?, u- e' i
  (作者张凌,网名木木。本文为大战略网原创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飞夺泸定桥!号声齐吹响,武器同开火,勇士共奋进,敌军魂飞胆破
夺占泸定桥
红军为何能快速夺取泸定桥?兵分两路,健步如飞,22勇士视死如归
飞夺泸定桥:几根铁索上创造的战争奇迹
歌颂红军长征艰苦生活的诗
楹联的故事和传说(45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