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过人生风雨,发现生命意义。苏轼两首词作赏析

东坡词最能展现出一种睿智,情中有思,意境高远,极富启发性。不过这不是单凭才智学识所达到的,而是经过一番磨炼才得到的人生智慧。纵然是天才,面对人生的考验,也是十分严峻的。东坡的一生,正好让我们看到了天才如何迎向现实的挑战,不断探索追寻,成就一种更圆融成熟的人生意境。今天,我们随着东坡走一段风雨路途,看他如何发现生命的意义。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东坡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已过两年,生活依然贫困。他这一年的心境最为复杂,既想归耕田野,过闲散的生活,却又重新肯定儒家“尊主泽民”的理想,有着强烈的用世之心。如何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取得平衡,忘怀得失而重获心灵的自由,在时空变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寻得生命的安顿,是他重要的人生课题。元丰五年对东坡来说,是他一生中最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创作的名篇如《寒食雨二首》《定风波》《洞仙歌》《念奴娇》和前后《赤壁赋》,记录了他认真面对、思考、探索而有所体悟的历程。这些不朽的作品都同时出现在元丰五年,就可知这一年的重要性了。

元丰五年,东坡整理好耕种的地方,并开始自号东坡居士,正想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岂料天不从人愿,连下两个月的雨,农事废弃,困居临皋住处,东坡的心情掉落到谷底。他写《寒食雨二首》,极为沉痛悲怆,诗的最后两句说:“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东坡作品中从未出现过如此悲痛竟至绝望之语。不过,这样的宣泄,就好像把最底层、最晦暗的气体吐尽,《寒食雨》之后,东坡的心境渐趋平和,面对生命无常、人生如梦的课题,他有更积极正向的反思,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定风波》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定风波》的序文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阴雨晴阳,气候的变化,自非人力所能操控,也往往出乎我们的预料。我们兴高采烈的阳光之旅,可能瞬间风云变幻,而忧心忡忡带了雨衣雨伞,却偏偏风和日丽。寻常岁月里,我们都有类似的经验,都曾为此怨叹欢喜。元丰五年,谪居黄州的东坡于寒食节后不久,与朋友一起去黄州东南三十里处的沙湖看田地。前阵子一直都在下雨,现在难得放晴了,所以才有这趟出游。走了一段路,以为天气真的稳定了,他们便先叫仆人带走雨具,不料途中竟又下起雨来,同行的朋友莫不感到狼狈,而东坡却浑然不觉。没多久雨又停了,天空放晴。东坡回家后写下了这一段历程,也写出了他的体悟。途中遇雨,是很寻常的事,东坡却能从中领悟一番道理,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词的内容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面对突然而来的风雨,东坡的态度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首先不要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雨点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声音,稀里哗啦的,确实有点吓人,令人紧张。但想想看,雨打在身上,就是那么一回事,又何必在意这扰人的声籁?现在既无处躲雨,也不能立刻冲回家去,人在雨中就是现在要面对的处境了。既然如此,倒不如打从心里接受它,放松心情,以雨声为节拍,边行边吟啸,不就好过些吗?何况又不是独自一人,有朋友相伴,多个照应,那是难得可以共患难的时刻,就不必过分担忧了。不过,不要忘记雨中路滑,得慢慢行走,稳住每一步。不然,一不小心,让自己受伤了,不是就糟糕了?而且会连累同伴,那就更不好了。

竹杖芒鞋轻胜马”,东坡认为走在雨中,路滑难行,也不能大意,应要踏稳每一步,因此脚要穿紧草鞋,手要拿着竹杖,稳稳当当地走在雨中的泥地上,虽然只是简单朴素的装备,但是能够摆脱外在繁缛的束缚,保持悠闲自在的心境,自有一种比骑马还来得舒适轻快的感觉。东坡于此领悟到处穷和面对逆境的态度:如果“雨”是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遭逢的横逆,那么何不勇敢又坦然地迎向它?当雨声不再是烦人的噪音,泥泞不再妨碍前行的脚步,不测的风云也不再能干扰内心的宁静时,纵使我们一生都在困境中又何妨,又有什么好害怕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表明尽管一生都在风雨中,遇着了各种厄运,他再也不会畏惧。东坡认为个人与社会之间未必都能取得和谐,往往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矛盾,我们不可视而不见,也无须刻意去回避,如果真的遇上了困境或灾难,那么何不以坦然的态度去接受它,以宽广的心胸去包容它?这充分展现出一份自信,一种坦然接受现实的心境,那是经过种种苦难后体认得来的。

下片写雨过天晴及其后的体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雨停了,天空放晴,略带微寒的春风吹到身上来,一点冷冷的感觉,触动了更敏锐的神经,仿佛把人唤醒了过来。这里的“酒醒”,不是指醉后醒来,因为之前走在风雨途中哪能停下喝酒?东坡词序里也不曾提及此事,因此,它应该寓有从醉梦人生中转醒的意思。东坡要表达的是,经过现实打击,有所觉悟后的一种清冷、寂寞的感受。而在此时,“山头斜照却相迎”,雨后突然放晴,让人感到分外温馨。经历凄风惨雨的情境,迎接我们的是如许温暖和煦的氛围,好像穷途潦倒后得到的快乐与幸福,会令人陶醉,不愿放弃,希望永远都能享有。东坡认为,“已而遂晴”跟“道中遇雨”一样,既不能过度担忧也不能过度沉醉,应该时刻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影响心情。所以最后三句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经过转晴之后,回望刚才遇雨的寂静冷清之处,这也在比喻说,走入人生的新阶段也不要忘记来时路,让自己心生警惕,莫忘初衷,千万不要过分耽溺于往日情怀,得随时能转身,继续人生未竟之志,勇敢地往前走去。所谓“也无风雨也无晴”,既写雨晴之后夜幕降临的景象,也喻托不受悲喜情绪影响的超然心境。这三句是东坡于人生风雨的困境中走出,自我惕厉的心声——超越人世的风雨晴阳,达到得失不萦于怀的坦然自在的境地。

东坡有一种异于常人的灵视触觉和感悟能力,因此常常能在纷杂的事物、片刻的遭遇中,发现妙理与逸趣,透悟整个人生的意义。在人生路上,寻常遇雨如突然而来的逆境,这首《定风波》,顾名思义,何尝没有借此表达平定人生风波横逆的态度,何尝没有“风定波止”的寓意在?

元丰五年由春天到初冬,东坡写完《定风波》《念奴娇》和前后《赤壁赋》之后,心境豁然开朗,逐渐能够在贬谪的生活里体会个中乐趣,真正做到身心皆闲逸。元丰六年以后,东坡写行旅中的体悟,就呈现了与过去不一样的风貌。我们来看他的《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首《鹧鸪天》的上片四句,写他行走在乡野间,沿路所见的景物,一句一景,颇能写出一种随缘发现的生活意境。“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他说走到树林的尽头,对面山色明朗,而眼前一片竹丛遮蔽着屋舍瓦墙,他便往内走去,却见小池塘周遭蝉声嘈杂,野草枯萎。东坡没有特别强调主观的情绪,他用“乱”“衰”二字,只是平实道出所见所闻的自然景象。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东坡此时在池塘边,看着白鸟不时在天空中翻飞,闻到映照在水面上的红荷传来淡淡的香气。这个画面相当立体生动,兼顾上下高低的景象,而且感官意识特别强,既捕捉到大自然动态的一面,也体会到它的细微之处,正流露了作者闲适的心境。因为只有闲适的心,才能欣然与物相接,于俯仰之间去发现自然的和谐、美好、简朴的一面,也因此才能于平凡的人生、寻常的事物里见识、体悟到那本来就存在的喜悦。白鸟翻飞的景象,令人欣喜,带出了盎然跃动的精神,红蕖飘香则唤起了内心幽微细致的感受。

下片三句继续写他的行程,以及事后的感想。“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他拄着手杖,漫步于村舍外、古城旁,不知不觉地就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分了。空间的变动,带出时间的推移,贴合词体随乐律往前推进的叙述模式,写来平实自然。结语两句是此番游赏的总结,“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如果不是老天殷勤降雨,体贴人意,下得及时,又怎得此生难得的一天凉意,让人有一趟美好的旅程?换言之,这“一日凉”原来是来自“昨夜三更雨”。想想昨夜三更之时,不管是终夜难眠却又听着雨声,还是被雨声吵醒而睡不着,心情必定烦闷不已,也担心天亮后到处泥泞,没想到一觉醒来,雨已停了,换来一整天的凉快,得到一趟快乐的出游,此时他对昨夜所恼恨的那场雨反而充满着感激之情。

引申言之,东坡此时的闲情,又何尝不是因为现实中的失意而得来的呢?如果不是发生了“乌台诗案”,没有贬谪到黄州来,自己又怎能过得如此闲散,得以享受家居生活、悠游在自然山水之中?人生许多事情总是福祸相倚。我们对生活难免会有所不满,当下充满着怨叹、悲愤、惊恐、烦忧的情绪,然而一旦事过境迁,回过头来看从前种种,反而会发现自己在其中别有所得,另有收获,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不禁也要感激那些挫败与失意,那些灾难与困境。东坡说“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他显然已从怨恨的牢笼中解脱,放下是非得失之心,做到了“忘”而能“游”、身心俱闲的境地。这就是一种旷达的胸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苏轼: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原文|翻译|赏析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46岁在黄州写下一首鹧鸪天,最后2句寓意非凡、饱含禅意!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审美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