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6z

推理《道德经》46谈知足

----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恒)足矣

----

4601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4602【?】

4603罪莫大于可欲,咎莫憯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4604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

【天下:诸侯】

【道:正确的施政】

【可:心中的、主动的】

4601-1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诸侯们(天下)都遵从王命(有道)和睦相处,则王师无所世事,战马闲下来只好用来替民间(却)耕种(走马)施肥(以粪)。

4601-2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诸侯们(天下)都各自为政(无道)兵戎相见,则王师四处平乱,战马(戎马)大量损耗不得不另外征集自(生于)京畿之外(郊)的乡野民间。

4602-1【?】

4603-1罪莫大于可欲,

罪恶感(罪)再大(莫)也大不过(大于)放纵自己浮出(可)欲望(欲)来。

4603-3咎莫憯于欲得,

伤痛(咎)再痛(莫)也痛不过(憯于)欲望(欲)想要立刻满足(得)。

4603-2祸莫大于不知足。

灾祸(祸)再大(莫)也大不过(大于)内心欲望不(不)知道(知)怎样满足(足)。

4604-1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所以侯王你要抛弃欲望,要能(故)从诸侯的满足(知足)中找到你的(之)满足(足),那你就永远不缺乏(恒)真正的满足(足)了(矣)。

推理《道德经》46-1没有痛苦的欲望

----

1. 想要读懂这一章,就要先把推理逻辑提升到王的高度。(^_^)要记得,帝王术是王一个人操作的领导统御术,除了三公,还不能找人商量(万物之奥62章)。自己要如何衡量自己?察觉自己是否走错路?老子说,这是有方法的。

2. 文本少了第二段,但从上下文意,也不难推理:

第一段:看到劣马充斥王师,王就该承认自己无道。

推理第二段:无道原因,是王在施政中挟带自己欲望。

第三段:恐吓侯王,各种欲望都伴有无以名状的痛苦。

第四段:抛弃欲望,拥抱知足之足,才是终极满足。

“挟带”是一种自我免责,放纵自己的动作,“放纵”也算是一种人性吧。一开始只是不知不觉把自己意志小小伸张一下,最后导致自我膨胀而不自知,确实值得提出来讨论。

3. 戎马生于郊:戎马=战马,简单推理,“郊”有距离远的意思,绝对不是指军用养马场,所以“生于郊”对战马而言等同“劣马”,是备用马、临时凑合的马、次等马的意思。

4. 第三段讲述各种欲望都伴有无以名状的痛苦,这可真的是千古名言,比佛教生老病死种种痛苦的论点还透彻。因为有痛苦,所以远离欲望、放弃满足=佛教,但是绕过痛苦、直接追求满足=老子。强吧,那方法呢?

5. 知足之足:这是指某一种满足,但是照字面实在很难翻译,总之这个满足很大,而且建立在另外一种满足之上。人生最大的满足是什么?一半以上的人会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什么是爱?一半以上的人会说:爱就是成全你所爱的人快乐,只要她快乐我就会快乐。咦,这里面有欲望吗?答案逐渐浮现出来了:你想要某种东西,让自己变好,这就是欲望;你只想别人变好,并没打算让自己变好,就谈不上欲望,也不会产生罪咎祸了。因为你关心的人在你的关怀之下获得了满足,所以你获得满足。诸侯关心(知足)施政是否圆满,你关心(之足)诸侯是否满足。所有诸侯都满足了,你自然就会放下心来,无忧无虑享受满足,这就是终极满足。真心关爱一个人,你就能享受满足;如今你真心关爱800诸侯,800倍的满足,嗯,恒足矣。

6. 知足之足,真有需要爬到人性的顶点、这样的高度才行吗?我想老子也知道,侯王这时候是听不懂的,但是,也有速成的法门!老子说:你只要确保天地相和(辛苦一点,针对每一侯国都算一遍天时就行)以降甘霖,800侯国全部丰收,诸侯纳贡一家不欠,而且家家超额上缴(和大怨79章,左契的目的在吸收诸侯用不完的税赋、维持诸侯们一样“穷”,这可是诸侯甘愿平起平坐的必要条件),从头到尾只有你一个人做苦工,没有人痛苦,这不也是一种恒足矣吗?

7. 可惜竹简不见了,猜测无益,我们只好跳过,还是回到正文好了。

推理《道德经》46-2理智的红线

----

1. 第三段是本章的精华,这主题和大家想的有点儿不一样,指的是“面对自己理智“,自己评估自己是否跨越了红线、是否不知足,而不是表现于外的丑态、由别人来评价的不知足。

2. 罪:当“欲望”从内心深处探出头来的时候,必定伴随着一份“罪(罪恶感,践踏理智的感觉)”,两者同时出现。欲望必先战胜罪恶感,才会浮出台面。施政包含欲望,必然遭受诸侯抗拒,消灭抗拒就要付出代价,代价付出自然就“痛(伤害、皮肉痛)”,痛还不改前非,一意孤行,最后就导致“祸(无法挽救的灾难)”。

3. 实际上老子提出的概念是十分浅显易懂的:侯王如今我已经把道和德传授给你了,你心中对施政已经有了一组概念,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就是理智。当你撞到理智的红线,自然就会产生一股罪恶感,你会问自己:这样可以吗?

4. 什么是理智的红线?浮出的欲望带来罪恶感,罪恶感带来理智,人随时随地都在做各种决定,决定欲望和理智最终何者出线。罪恶感不需要别人提醒,每个人都能在罪恶感出现的瞬间,马上感觉到红线的来临。很多人在这个瞬间,自然而然就开始找理由,告诉自己换一个角度看,刚才的决定就可以算是对,至于原来那个角度看仍然不算对,那就不管了。老子说:你只要记得,作决定之前的这个瞬间你所想到的就是红线,跨越之前,务必三思,只要比别人多考虑一下,你就赢了。

5. 罪、咎和祸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欲望从心底浮出,到无法压抑,到不顾一切也要实施,到还要更多满足。从最小的罪(罪恶感,自我心理斗争),到咎(痛,内心的刺痛),到祸(无法抗拒的外来灾祸,内心的不顾一切),老子说:这些都是全都是人的心理变化,任何人都可以察觉,无需别人提醒、别人也没办法提醒。每个人都能够察觉内心感觉,王也一样可以做到。会放任自己随意跨越红线的人,根本就没资格做王啊。

推理《道德经》46-3欲望的多面向

----

1. 可欲:这是一个非常深奥的动词。宝物在前,如果你认定这不可能是你的,你就只会欣赏、赞叹,但不会伸手(理智)。但是,突然间,你被某个意念诱发,你发现有办法可以拥有,心思立刻就会转变为想要(欲望)。广告就是一种诱发你想要占有(购买)的手段。“从不曾想要到就是想要”的转变,就是老子说的可欲。可欲的浮现必定先踩踏理智的红线,所以说你自己就会知道,无需别人提醒。

2. 欲得:这是一个更可怕的动词。欲望一旦浮现出来,想要“立刻占有”、想要“立刻获得满足”这样的念头就会挥之不去,叫你心痒难熬,不取不快。为了“立刻”想要,势必“立刻”犯错,好像煮好的菜还没上桌,你闻到香味,忍不住伸手想拿一块,这手还没拿到,一鞭子就打下来了,不大不小的“咎(皮肉痛)”就这样产生了。

3. 可欲是内心的变化,旁人无从得知,你还可以靠理智将之压回。欲得虽然也是内心的变化,但是旁人已有感觉,除非泼一盆冷水,那股想要获得满足的劲儿,根本无法压抑。不知足就不用再讲,大家都很清楚了。

4. 从可欲(从不曾想要,转变到就是想要),到欲得(从就是想要,转变到立刻就要,立刻要被满足),到不知足(还有更深刻的欲望不知道要怎样才能满足),这也是逐级而升,和罪咎祸完美匹配!欲望,从有人类开始,简直都是一样,古今不变,可见这2800年来人性实在没什么进步可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推理13老子会穿越(十一)
《道德经》第46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祸莫大于...
192.《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知足常足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之足,常足
中國歷史上貪污者的下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