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想要治疗慢性疾病,千万不能忽视脾胃

I导读:孟景春先生的这两篇文章做到了互相补充,很好的说明了慢性病的治疗和脾胃调理的重要关系,属于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正所谓“前人的经验,我们的阶梯”,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治慢性病首重脾胃

不论何种慢性病,凡有食欲不振或腹胀便溏者,必先调理其脾胃,俟脾胃调再治共病,即使脾胃功能正常者,亦须时时顾护胃气。

如该病需用苦寒药,或破气药治疗者,可加红枣、淮山药、粳米等,以防止苦寒败胃,香辛耗气;需用补气药或补阴药者,可酌加陈皮、木香、砂仁等,以防止补药呆胃。所以叶天士说:“通补则宜,守补则谬。”又说:“补药必佐宣通。”

治疗慢性病之所以要重视脾胃,盖以脾胃之消化食物、吸收、输布营养的功能,是人体赖以不断化生气血,充盛元气,增加抵抗力,从而达到正盛自能胜邪的目的。

如不顾脾胃,饮食少进,气血日减;元气日衰,抵抗力日渐不足,则不利于病邪的祛除和健康的恢复,此其一。

为了保证药物,尤其是口服药物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同样要像饮食物进入人体那样,须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转输到全身,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治疗作用,此其二。

如在治疗上只顾治疗疾病的需要用药,忽视脾胃的运化功能,即使药物完全对症,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或完全无效。

故李中梓对此做了很形象的比喻:“胃气犹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吴瑭也说:“正虚不能运药,不运则死”;吴崑说:“治杂病者,宜以脾胃为主。”

虽寥寥数语,但体会是十分深刻的。临床者宜以此重戒,千万不能忽视。


治慢性病不忘“胃喜为补”

“胃喜为补”的论点,见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虚劳门》治钟姓案。其案有:“少年形色衰夺,见症已属劳怯,生旺之气已少,药难奏功,求医无益,食物自适者,即胃喜为补,扶持后天,冀其久延而已。”

“胃喜为补”的论点很朴实,耐人寻味。虽见于虚劳门,但并不局于虚劳患者,在慢性病的调治过程中,对饮食物的选择,都应以此为指导思想。

“胃喜为补”之意,就是叶天士说的“食物自适”。食物的选择应适合患者的口味,吃下去舒服,这就是“胃喜”,反之,叫做“胃厌”。“胃喜为补”之所以重要,因为凡是“胃喜”的食物,一是患者身体需要,二是易于消化、吸收。这样的进补,方能对患者有益。

笔者在临上常见胃不喜而盲目进补者,服后非徒无益,反而有害的例证。

曾治一杨姓病员,淮南煤矿工人,因肝炎缠绵两年未愈来诊。面黄神萎,肝功异常,因屡治未效,颇为焦虑。其脉左细弦、右濡,苔白厚而腻,自觉胸闷口黏,夜寐不宁,寐则多梦。据此认为病虽在肝,但脾虚湿困,健运失司之证颇为明显,脾病及胃,胃不和则寐不安。故拟化湿运脾、和胃安神为治,但查其病历,此法前已用过,亦云无效。

于是,进一步询其饮食。告曰:每日晨起必进半磅牛乳、两个鸡蛋,中午饮糖汤(糖30克)一次,如是者,已成常规;佐食之菜亦是鱼、肉、鸡、鸭相间。虽累日进服,反身体日瘦。进而又问其如是饮食,是否舒适?患者答曰:如按心情,一点也不要吃,吃下去每泛泛欲恶。

至此,癥结已明,病者已属湿困虚,而又强进甘肥,致令湿更甚而中满口粘,故虽进健脾化湿药而未能取效。于是,按叶天士“胃喜为补”之意,嘱其暂时停服乳、蛋、糖,菜肴以清淡为宜,药服二剂。

复诊时患者苔腻稍化,口粘亦轻,精神稍振。仍守原方连服十五剂后,患者苔腻化,口粘除,已知饥能食,夜寐亦安。后转以肝炎辨证论治,前后调治三个月,肝功恢复正常,回矿工作。

临床中盲目进补者,不仅见于肝炎病人,其他如慢性泄泻、慢性贫血等,亦不少见。殊不知泄泻多由于脾虚湿胜,“湿胜则濡泻”,贫血也有属脾胃气虚者。当湿邪未化,脾胃气机不旺时,如强行进补,非但无益,反而更有助湿之害。

因此,当遇到体虚欲补之时,应考虑机体内部有无接受补益的条件。其条件是:苔不腻,口不粘,胸不闷,有饥饿感,食后不作胀。不如此,则应先创造进补的条件,然后适当进补,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胃喜为补”的论点,可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引伸,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享皇宫补品 祛病养生有“膏”招
鼻炎患者不要一堵就滴药
漫谈补中益气丸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第1170节 治病求本调气机 解郁摆脱慢性病 曾乐
胃炎折磨她十几年!老中医1个小方,去根儿了!
后天之本“脾胃”,如何膏方调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